书城心理心理学称霸世界2:战争篇
23776100000026

第26章 战争方面的心理因素(1)

战争势必会对个人、政治与社会发展起到强有力的促进作用,因为它会把武器、战略、人道主义概念、权利观念、风俗习惯影响及改变——总之,影响甚至改变一切。与此同时,战争依然会产生像法国大革命一样对人类生存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战争手法的改变

1.现代战争中无法预测的新元素

这里我并不想对现代战争最新的且无法预测的形式做过多的探讨。但是,既然我将着重讨论心理因素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就必然少不了简单地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背景状况。

战争势必会对个人、政治与社会发展起到强有力的促进作用,因为它会把武器、战略、人道主义概念、权利观念、风俗习惯影响及改变——总之,影响甚至改变一切。与此同时,战争依然会产生像法国大革命一样对人类生存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在对一些特定变化分别探究之前,我会首先对它们做整体解析,以此讲明地上与地下、海面上与海面下以及空中的战争是怎样受这些变化影响的。

以往几十万人的军队人数变成如今的几百万人、有限空间的战场范围扩大到现在的几百英里,这些正是现代陆地战争的首要特征。

顺着冗长的战线,战士们在泥沼中造壕沟,拼生死。然而后方安全的指挥部里将领们只需打个电话,下个命令,再无其他多余的举动。

先前的那些射程、瞄准度、杀伤力都极低的枪支现在早已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射程远、威力大,甚至能在几日之内便把看似坚不可摧的要塞完全摧毁的加农炮。

同时,海上战争也在不断发展,其发生的变化依然神速。潜水艇在战争初期已被开始使用,它可以对造价达300万英镑的巨型军舰在几分钟内发出致命打击,甚至让其不敢轻易驶出港口。

除陆、海战争以外,绝对还少不了空战——攻击力量暂未得到有力验证的飞机因为其能大量地跨越边境,所以在未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也会是不容小觑的。

以往的战争形式中,从恺撒到拿破仑,将领远方遥控,其个人的主导能力统筹大局,也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在路易十六和拿破仑时代,曾有一幅画这样描述着:眼前的士兵们在奋力厮杀,远处的高地上,将军们坐镇指挥。

如果是在现代,呈现的便会是不一样的场景:几十万军队全部出击,画面中却无一人踪迹,士兵、枪炮、战壕全在某个看不到的地方。

但是,也不乏目光敏锐善于观察的朋友,他们会看到一些人影忽闪忽现——他们不时地从背景中出现、静静地爬过田间野地、急速跃起窜入战壕。

当我们看到正在指挥着这支庞大隐形军队的将领本人时,可能看到的是他正在慢慢地、悄无声息地走出画面。他以接收和发送电报或电话信息的方式,把极其重要的战略部署——下令把大部队通过火车等方式送至即将攻打或防守的地域。

最终,假如我们这位一路寻觅的朋友想要挖出所有军队的最高将领,或许得踏上一段很远很远的路途。在马恩河战役的整个战火中,也就是自1914年9月5日至25日,其将军及其副手们都始终在一个距离战场120英里的地方指挥着。

除了在俄国和波兰发生过大型战役外,以往毕其功于一役的作战方式如今已被数以百计、陆陆续续的小规模遭遇战所替代。但是,尽管是小型战役,仍有很多很多人的生命为了夺取那么点战争中的小小优势而星云殆尽。

以上我所讲的算得上是一些变化,除此之外,这场战争带来的很多出其不意还是让大家大为惊叹。比如,所有军校在战争之前都会讲授:为了避免士兵的严重损耗,步兵应当分批地以开放队形前进。但是这场战争自始至终,德国却反其道而行之,采取大规模进攻的突击形式。在沙勒罗伊德国军队用这种出人意料的方法大大地挫伤了法方军队的士气,在那时是相当成功的。但是在伊瑟战役当中,德军采用这种方法将军队完全暴露在了英法两军之间,变成了集中的打击目标,15万人在短短几日之内便化为了炮中灰。

总的来讲,对德军的战术法军将领毫无研究。鉴于对法国战备的整体考虑,1915年8月9日马勒泰尔将军(General Malleterre)写道:

即便是在最近几年,当法国逐渐从好战转向和平主义,并最终清楚看到德国的威胁时,法国军方仍然懈怠地认为东部防线牢不可破,法军有能力通过阿尔萨斯与洛林发起迅速反击。

但是,德国在1914年8月迅速策划、组织并实施了作战方案,打得法军措手不及。正因如此,当法军首次接触敌人并发现暴露于来源不明的炮火之下时,感到非常震惊。德国攻势的惊人之处在于,在发动步兵之前,先用密集的火炮攻势将法国本就脆弱的防线置于瘫痪。我所知道的都是我的亲眼所见,我将永远记住法军在敌人枪林弹雨中坚守与撤退的日子,也将永远记住由于法军根本不能将战线向前推进一步而愤怒万分。

……德军于1870年和1914年发起的两次攻势都体现了战略、人数与物质上的强大优势。

不难看出,除某些尚不可知的特定的心理因素影响外,德国人的确预料到了战争中的所有情况。

接下来我会详细地讨论一些现代战争中不可不谈的技术转变。

2.现代战术、战线拉长、攻击与防御

从战术方面来讲,由于以前战争的大面积部署在现在只是意味着发动前线攻击和包围敌人,所以先前因为供给困难而非常复杂的现代战争已很大程度地简单化。大批军队的调度与部署、武器弹药与食物衣物的补给供应是如今的难题。所以铁路尤其重要,运输系统比对方先进的作战方只凭此项便占据了压倒性优势,可以击败人数多的敌人——俄国的战败就是实例。德国人把一大队军团调至敌人的侧翼,突袭他们、包围他们,随后俘获很多战俘和枪炮——使用铁路系统把军队调度到先前预定的位置,并用简单的战术打败敌人。弗雷德里克大帝很久以前说过:“如果发动突袭,一支三万人的军队能够打败十万人的军队。”

即使如此,法军将领们甚至在战争早期深信德军无法抵制俄国的入侵。但是正好相反的是,德国是战胜的一方。就算俄国胜利,由于他们的交通系统不够先进,他们也没办法从其老巢向前攻进很远距离。假如德军撤退,他们也一定会把通往境内的交通系统摧毁,所以就算俄国攻打德国,也无法在其境内深入。

现代战争是很大空间的一系列遭遇战,很难产生决定性后果。当前战线的延长肯定违反了以往完全聚集兵力的原则,并避开了“毕其功于一役”的做法。

除此之外,战壕的使用很大地转变了以往关于攻守的概念。

依心理学角度来讲,防守的一方明显没有进攻一方的大优势。防守方毫无知觉地被从天而降的攻击打醒,显然处在劣势地位。从拿破仑时代起,全部军事教科书都提到了这一原则,除此之外,其也是德军的基本教条:

弗雷德里克大帝对路易十五致信称:“‘即使人数不占优势,也最好主动占据进攻地位’‘敌人在遭遇袭击时常常自乱阵脚,正好提供可乘之机。’”弗雷德里克大帝通过主动进攻赢得了许多战役,这是因为他的敌人们常常拘泥于旧时兵法的僵硬形式与准则,防守十分无力,不能采取有效的反击手段;拿破仑的许多胜利也是由于对手的战略战术有许多破绽,在冯·莫特克(von Moltke)时代,包围敌人的原则也很成功,因为敌人并未找到有效的反制措施。战壕的出现其实并没有把进攻一方的优势打消,将领们几乎不会下令大举进攻敌方战壕,除了涉及重要军事行动的时候。我提起过一个实例:由于德军欲占领加莱并袭击法军侧翼,于是贸然进攻法军的战壕,结果在短短几天内15万人的生命白白地牺牲了。

即使这样,守方并不是绝对的拥有这种优势。因为如果攻的一方有充足的弹药供给,就能变被动为优势。1915年6月俄军总参谋长在《军队公报》中写道:

“总体说来,我们在进攻中的损失并没有防守时大,因为防守需要顶着敌人的重重火力。比如,当我们进攻某一个村庄时,我们缴获了一架机关枪,俘获629名奥地利战俘,其中包括19名军官,而我们自己只有50名伤亡。”

还有一个有趣的事实:与拿破仑的将领不同,德军的成功将领大多是经验丰富的老人。巴伐利亚的利奥波德、兴登堡(他已在统领第四军团时退休)、麦肯森等都已年逾七旬,冯·海瑟勒(von Haeseler)元帅甚至已经80岁高龄。他们都已准备退休,便于把职位让给年轻的军官,可是后来又被召回了。拿破仑时代,年轻人可以打败有经验的老将领,而现在的情形却恰恰相反,得出的结论显而易见:现在的很多东西跟以前已完全不同,确保成功的资质也大不相同。以前优秀的东西当然还需要,但是需要更多的冷静思考。

3.现代战争里的要塞与战壕

我们关于要塞的概念如今已经完全被现代战争所改变。此处预见性的问题已不存在,因为仅靠经验就可判断:假如像南锡一样的开放城市有临时战壕在其周围保卫,就能抵御围城军队的进攻。可是,被安特卫普等地认为的坚不可摧的要塞在仅仅几日内就沦陷了。由于没有一座工事能够抵御甚至很短的时间,所以这场战争将毫无疑问地标志着永久防御工事的终结。在8月29日查尔蒙特(Charlemont)的要塞受到来自7.5英里之外的攻击,三天之内便沦陷了,守军的子弹在这期间甚至没有碰到敌军。在坚持6天之后隆维的要塞也沦陷了,安特卫普也没有撑过两星期。当然,德国人没有告诉任何人,他们还有比进攻法国和比利时要塞时所使用过的更远射程的大炮,所以在三四天之内便可摧毁这些工事。

如今战争的结果证实,要塞仅仅只是固定住了那些原本应当作战的士兵们,它们提供的藏身不过是迷惑和陷阱罢了。看似坚不可摧的华沙和科夫罗,因为华沙包围有30多个工事,科夫罗作为俄国后撤的最后一道防线,装配有最先进的现代防御设施,也具有强大弹药储备,德国人在此处缴获了400多架大炮。

现代战争中要塞的时代虽然已经终结,但是战壕的时代开启了。战壕是露天的要塞,而且假如部分被攻下或摧毁,还能转移到其他地方。对战壕的防守仅需很少人员,但是相比于构造最为科学的要塞也要坚固很多。战壕常常使守方比攻防要占据很大优势,因为想要冲破战壕防线的话,没有比普通战场上高出10倍的士兵和炮弹储备的话是不行的。

假如你费了很大力气攻占了其中一个战壕,而敌人又在后面挖了好几个,于是你又不得不发起新一轮的进攻。这也是战壕如此坚固的原因之一。

战壕不但终结了从前的战略部署,也意味着滑铁卢之类决定国家命运的战役的消失。

现代战争体现战壕新颖性的是它的范围、重要性和加固方式,而并不是它的使用方式,因为战壕在以前的战争中就被使用过。在以前的战争要塞工事的四周总是平行地挖出一些战壕,法军在1640年围攻阿拉斯时就是这么做的,在后来的1658年包围敦刻尔克时,这种方法同样被使用了。

战壕在很久之前不仅被用于进攻,也用于防守。正如大家所知,惠灵顿通过双重战壕包围通往里斯本的路线迫使马塞纳撤退,并分割成两段——前一段长30英里,后一段长7.5英里。该战壕由25000人用一个月的时间挖掘完成,宽度为7.5英里。在很多现代战役中战壕也得到过使用,特别是在特兰斯瓦和日本战场上。

尽管战壕的重要性早已在军事教材中阐述过,但是在抵抗德军侵略的初级阶段,法国并没有使用战壕。关于此事我想指出,在1906年10月24日出版并于1911年10月28日修订的步兵陆地工事指南中,都有提到过战壕,而且还收录了几种不同类型的战壕,既有露天的,也有上部有所遮盖的。

现代战争中的战壕有两大新颖之处。一、通过部署了重火力使其真正具备了工事的题中之意。二、战壕本身能绵延长达300英里或400英里。这一延长本来是因为马恩河战役后的临时需要:德法两军都要尽力包抄对方,又要避免暴露在对方的火力范围之内,战壕便是唯一适合的掩体。所以德法两军都沿着整条战线挖掘战壕直至海边。然而仅仅用了几个星期的时间,300多英里的地下掩体就组建完成了。

想要一连几个月待在战壕中,没有不懈的耐心和勇气是不行的,因为士兵们不得不处在敌人机关枪的扫射和脚下地雷的危险当中。下面这段对战壕的描述是一位亲眼所见的军事作家所写的:

请想象这样一条沟,有一人身高之深度、两人前后并立之宽度。士兵们就站在沟底开火,火药筒和其他装备碰撞着一面沟壁发出响声,另一面沟壁上掘出些台阶,以便轻松出入。根据地势不同,战壕的长度也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