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每天学点经济学
23945000000035

第35章 农产品价格的起起伏伏

关键字:蛛网理论;合作组织

2010年从大蒜、大豆、玉米、姜、白糖到苹果,我国农产品价格轮番上涨,土豆价钱追赶一斤鸡蛋的价格,大蒜价格贵过猪肉,老百姓的菜篮子和钱袋子一次次受到涨价的冲击。一些紧跟形势的新名词,如“蒜你狠”、“豆你玩”、“玉米疯”、“姜你军”、“糖高宗”、“苹什么”不断涌现。尤其是小小的大蒜,价格上涨几十倍,让人们直呼“吃不起”,引发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关于农产品涨价的各种消息也成为众多媒体报道的重点。

2010年国内农产品市场关键词之一“价格上涨”

进入2010年以来,国内外主要农产品价格均出现大幅上涨,部分农产品的年度涨幅更是历史罕见。“价格上涨”已经成为2010年国内农产品市场运行的一个显著特征。

农副产品以及主粮均呈现出大涨态势。2010年年初国内以大蒜、生姜、绿豆等农副产品价格上涨为引导,玉米、小麦、水稻等谷物价格紧随其后,而以白糖、棉花为主的软商品年度涨势更是惊人,特别是年中开始的一轮涨势,将白糖、棉花价格推向历史罕见的高度。此轮上涨气势如虹,棉花价格在短短3~4个月内价格翻了一倍以上,白糖价格也不断刷新历史新高。虽然在年底政府出台了严厉和密集的调控措施,农产品价格整体出现回落,但国内农产品价格涨势依然十分显眼。

农产品的上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有供需失衡的原因。一方面,农产品供给不足。2010年我国西南地区干旱,耕地受旱面积达到1.01亿亩(1公顷=15亩),占全国受旱面积的80%;北方倒春寒的天气导致粮食播种延迟10~15天;江南华南等地则遭遇暴雨袭击。恶劣的天气导致农产品产量下降,供给不足。与此同时,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自然灾害也十分严重,农作物大幅减产,这直接导致了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出现整体上涨行情,进一步带动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另一方面国内农产品需求增长显著。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对肉类、蛋白食品等农副产品的需求大幅增加。而国内粮食深加工产业规模的扩大也造成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的增加。但是,国内耕地面积有限,粮食生产潜力正在缩小。供给不足,需求增加的格局使农产品大幅上涨。其次有成本推动原因。一是农副产品在销售中有过多的中间环节。农产品从地头进入老百姓餐桌上至少要经历菜农—小贩—产地批发商—长途运输户—销地批发商—小贩—市民等环节,每个环节至少加价5%。尤其是在供应偏紧的时候,每个环节加价幅度更大,因此,农产品到了市民的“菜篮子”中,价格自然就贵得离谱。二是较高的物流成本。长途公路运输返程空载率较高,再加上油价不断上涨,运输农产品利润的2/3缴了过路费和油费,而且还可能遇到各种罚款,使农产品的运输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最后还有中间商囤积居奇的原因。国家对部分行业进行了调控,也令资本形成溢出效应并涌入农产品市场,成为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最大推手。追逐收益是所有理性“经济人”的本性,当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获利空间减少时,投资需要寻找新的投资对象,而大蒜等农产品供给的短缺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一些中间商在农产品产地大量收购囤积,导致局部市场供求失衡,等待价格上涨后,再高价卖出,从中牟利。

然而,在整体农产品保持高位运行的同时,部分农产品的价格却是起起伏伏。2011年,风调雨顺,而且大蒜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再加上国家打击大蒜炒作等行为,大蒜价格出现快速回落,全年大蒜价格行情持续低迷。不少蒜农因此减少了种植面积,导致2012年大蒜总量下降,市场供应不足。于是,很快在2012年大蒜价格的涨幅再次惊人。

与此类似,2011年大葱价格每公斤跌到不足2角钱,成为买菜时找零钱时的“赠品”。由于连续几年的坏行情挫伤了葱农的生产积极性,大葱供给量急剧减少。于是2012年,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两根大葱居然卖到了10元。同样“白菜伤农”也一度成为种植户之痛,2011年每公斤1角钱的田头收购价让农户每亩亏损上千元。2012年5月白菜价格不断上涨,零售均价达每公斤4元。一些超市为卖白菜,不惜将白菜“一切为二”,由按个卖变成切开半个卖。

造成大蒜、大葱、白菜等农产品价格频频忽高忽低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蛛网理论。蛛网理论是指某些商品的价格与产量变动相互影响,引起规律性循环变动。由于价格和产量的连续变动用图形表示犹如蛛网,英国的卡尔多在1934年将这种理论命名为蛛网理论。蛛网模型考察的是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而且生产规模一旦确定不能中途改变,市场价格的变动只能影响下一周期的产量,而本期的产量则取决于前期的价格。因此,蛛网模型的基本假设是商品本期的产量决定于前期的价格。由于决定本期供给量的前期价格与决定本期需求量(销售量)的本期价格有可能不一致,会导致产量和价格偏离均衡状态,出现产量和价格的波动。农业生产需要很长时间,具有季节性,属于典型的季产年销产品;农产品市场的货源随农业生产季节而变动,有周期性特点,完全符合蛛网模型考察的商品的必备条件。农户本期的生产决策依据往往是前期的市场价格,于是,就形成了农产品价格波动的蛛网模型现象。

分散的农户没有能力与市场实现对接,种多大面积,卖什么价格,很多时候都处于一种盲目跟风状态,也暴露了我国农产品市场的脆弱性,说明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的不完善,政府有关部门的信息服务还不到位,缺乏科学合理的种植指导与应对农产品市场突发事件的制度和能力。

丰收跌价、减产涨价……不断起伏的农产品价格始终处于一个恶性循环中。农民每次都滞后于市场的变动,可以说是“谷贵伤民,谷贱同样伤农”。这就需要将农户组织起来形成专业合作组织,让小农生产走向规模生产。专业合作组织能够衔接千家万户的农民和千变万化的市场,广泛搜集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引导农户根据市场需求的新变化,统一组织生产、联系客户、争取有利的谈判地位、减少流通环节,从而为农民提供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一系列服务,降低各种成本。而且中介组织能起到沟通农户、政府、市场等多方面的作用,协调各社会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在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引导作用下,可以改变以往那种主要依靠行政命令或碰运气而决定种什么、种多少的格局,从而保证农产品价格的相对稳定。目前农业合作组织主要包括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农业合作社等形式。

20世纪末,订单农业在西欧、美国、日本全面展开,成为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美国农场主现在越来越多地依靠合同来进行生产和销售。对于农户,签订合同能减少价格和生产变化带来的风险,确保产品顺利进入市场;对于购买者来说,合同能保证产品来源的稳定性并保证产品的质量。在美国,即使通过各级农产品市场出售的产品,也是由各种代理商和批发商负责,农场主直接销售的仅占很少的一部分。家庭农场通过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供销合作社签订生产合同和销售合同,正因为如此,美国基本不会出现农产品暴涨暴跌的情况。比如农场主与合作社订立合同,合同一般为期三年。合同中详细规定了各种条件和双方承担的义务,如产品品种、数量、质量、供货期限和地点等。农场主还要提取一定的利润给合作社作为营业开支。合同期满后重新订立,条件可以修改。如农场主完不成关于产品质量的规定或其他要求,则合作社可提前废除合同。

因此,我国政府应在信贷、税收、场地等方面给予农业合作组织支持,并从法律的角度予以保护。合作组织与农民关键是要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通过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同时又维护合作组织利益,形成互惠互利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