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每天学点经济学
23945000000036

第36章 国际贸易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国际贸易知识

我国入世已经10年。在这期间,我国实现了大国崛起,在各方面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通过积极参加国际经济体系,使我国充分利用了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促进了经济发展。现实世界中,完全与世隔绝的国家几乎是没有的。国际贸易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资源、技术、劳动力的有机结合,促进各国互惠互利,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进步,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一般来说,一国政府在对外贸易中应设法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略有结余,这样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但实际情况中这种现象并不多。比如由于我国长期保持对美国的巨额顺差,导致美国企业与我国企业不断发生贸易摩擦,提起各种诉讼,并且通过美国政府要求人民币升值。尽管世界的发展已经离不开中国,但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仍然任重而道远。

关键字:国际贸易;分工合作

假设有一个小岛与世隔绝,岛上盛产香蕉,我们称这个岛为A国。后来因为捕鱼等需要人们发明了船,于是活动范围扩大了,发现还有其他岛屿,那上面也有人,也在进行各种生产。其中有一个岛上的国民手艺精湛,会制作瓷器,但却不出产香蕉,我们把这个岛称为B国。A国的人想从B国购买精美的瓷器,而B国的人想品尝美味的香蕉,于是,国际贸易出现了。国际贸易就是指一国与另一国商品或服务的交换。对于A国来说,出售香蕉属于出口,而对于B国,购买香蕉属于进口。所以,国际贸易中的进口和出口都是相对而言的,一国的出口对于另一国就是进口。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出现国际贸易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使大家的成果能够互相交换,不必亲自去生产却能从他国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最终每个人享用到更多数量和品种的物品和劳务,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现实世界中,完全与世隔绝的国家几乎是没有的,尤其是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每个国家都几乎不可能单独发展。我们每个人都在消费着本国和世界各国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

我们通过某人一天的工作、生活来反映国际贸易带来的便利:

某人清晨被中国生产的闹钟叫醒,洗漱后喷上法国香水、拎上意大利皮包出门了。他开着一辆德国产的汽车,顺路在美国人开的肯德基吃了早餐。工作休息时喝上一杯由巴西的咖啡豆磨成的咖啡。中午休息的时候,打开由美国研发的系统软件与外地的朋友同学聊天。晚上家庭聚会的时候,全家人去了一家日式料理店。

那么,如何决定一个国家出口什么、进口什么呢?比如A国与B国都出产香蕉或都会制作瓷器,那么,两个国家之间是不是就不会再有贸易往来了呢?我们继续用A、B两国来进行假设分析。

假设1:两个国家使用同样的人工、土地、资金等资源,A国一年可以生产10吨香蕉或者100件瓷器,而B国一年可以生产5吨香蕉或150件瓷器,那么,很明显A国在生产香蕉上有优势,B国在生产瓷器上有优势,这种优势在经济学上被称为绝对优势。因此,两个国家都应该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从而节约各种资源,提高总体社会产出水平。这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

假设2:两个国家使用同样的资源,A国一年可以生产10吨香蕉或100件瓷器,而B国一年可以生产5吨香蕉或40件瓷器,那么,A国在生产香蕉和瓷器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这样还会产生交易吗?答案为:仍会发生。因为,如果A国用生产5吨香蕉的资源可以生产50件瓷器,也就是A国在生产瓷器方面比较有优势,而B国在生产香蕉方面比较有优势,这种相对的优势在经济学上被称为比较优势。只要两国之间存在生产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方处于完全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会发生。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也就是所谓的“两利取其重,两害取其轻”,两国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受益。

国际贸易实际上是一个分工合作的结果,使各国的优势都发挥了出来。比如欧洲空中客车客机就是典型的分工合作的产品:机身和机翼在法国制造,发动机在英国制造,垂直尾翼在德国和巴西制造,减速板、起落架在西班牙制造,内部饰品、座椅在中国制造等。

国际贸易的好处就是使每个国家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经济活动,用最少的时间和效率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从而节约资源。通过与其他国家的交易,一国可以按较低的价格买到各种各样自己需要并喜欢的物品与劳务。

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国际贸易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的同时,也存在负面影响。国际贸易加剧了世界范围的经济、科技竞争,各种冲突不断产生,发达国家控制着现有的国际经济机构,而且是国际规则的主要制定者,因此,强国必然会制定有利于发达国家的规则,在贸易中实现对弱国的剥削,如将污染项目向经济弱国转移等,最终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落后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尤其重要的是发达国家还借此输出其价值观,以求从根本上确立其长期的竞争优势,推行所谓的文化全球化,建立文化霸权。我国选择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方向,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现在回到开始的假设情况:A国产香蕉而无瓷器,B国产瓷器而无香蕉。两国开始贸易后,因为香蕉极其受欢迎,而瓷器则可有可无,于是A国的香蕉被大量地销往B国,而B国则只有少量的瓷器被卖到了A国。这样,大量B国的钱流向了A国。这就是经济学中的顺差和逆差。国际贸易中,某个时期对某个国家的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就是顺差,又称“出超”;对某个国家的出口总额小于进口总额就是逆差,又称“入超”,也称为贸易赤字。一国在一定时期的国际贸易进口、出口总额基本上趋于平衡被称为贸易平衡。

贸易逆差表明该国商品国际竞争力弱,该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该国的外汇储备减少。一国应当设法避免长期出现贸易逆差。

那么,贸易顺差是不是越大越好呢?我们大多数人习惯认为,顺差比逆差好,认为手里有更多的钱更好。尤其是对我国而言,一直实行“出口战略”,更加深了这种认识。然而,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历史有密切的联系。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国家需要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机械、技术等,这就需要大量的外汇。当时外汇严重短缺是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因此,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出于促进经济增长的需要,非常强调贸易顺差的增加。一旦出口有所下降,政府更是会相应采取积极的、甚至行政的办法来促进出口的增长。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使我国外贸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早已成为世界上的“顺差国”,并积累了巨额的外汇,而原有的认识也应与时俱进,有所改变。

事实上,长期的巨额贸易顺差也是不利于国内经济发展的。因为它意味着国内资源的流出,而且很容易引起与有关贸易伙伴国的摩擦。与此同时,巨额顺差产生的大量外汇通常会使国内货币投放量随之增长,因而很可能引起通货膨胀压力,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所以,应该保持贸易顺差的合理规模,并且对出口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同时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减少经济发展对出口的过度依赖,否则国外经济的变动会严重影响国内经济的正常发展。

一般来说,一国政府在对外贸易中应设法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略有结余,这样才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