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话闽商
23954600000006

第6章 江南标布卫塘纱 万货千乘走仙霞

骡车千乘走道途,

天寒夜半闻客呼。

小车斩斩黄尘下,

前拥后喊到闽中。

明清时期,随着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江南成为全国重要的基本经济区。而以福建、广东为中心的华南地区则是江南经济区重要的组成部分。明清时期,江南与华南两大区域经济有着极强的互补性。明代福建与江浙之间区域贸易相当发达。江浙向福建输出生丝、绸缎、棉花、棉布、粮食等项商品,福建向江浙输出木材、夏布、纸张及海外贸易中获得的白银。而福建与江南之间的水陆商道对于促进闽浙地区的贸易往来,催生闽商的生产和发展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晚明福建通往江浙有两条陆上通道。其一,从崇安分水关通往江西,然后从赣东北的玉山进入浙江的常山,再顺着钱塘江上游通往杭州;其二,从浦城的仙霞岭通往浙江的江山县,从而接通钱塘江上游的河流。关于明代这两条商道的详细情况,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一书有详细记载:

从浙江衢州经江西玉山到福州。“衢州府西安县上杭埠驿……西八十里广济驿,常山县;十五里,草平驿,江浙界,今革;三十五里怀玉驿,玉山县;九十里广信府上饶县葛阳马驿;八十里鹅湖驿,六十里车盘驿,并属铅山县;四十里至大安驿,三十里崇安县长平水驿;下水三十里,武夷山;四十里兴田驿,并属崇安;五十里建溪驿,建阳县;七十里叶坊驿,属于瓯宁县;五十里建宁府(瓯宁县、建安县)城西驿,属瓯宁;四十里太平驿,属建安;四十里大横驿,属南平;四十里延平府南平县剑浦驿,西北去邵武府;东六十里茶阳驿,属南平;九十里黄田驿,五十里水口驿,并属古田;四十里小箬驿;八十五里白沙驿,并属侯官。六十五里芋源驿,属怀安县;二十里至福建布司福州府三山驿……自常山县至水口驿(属古田县),水马并应。崇安至福州府水路滩洪缓急。”

若将以上商道所经城市罗列在一起,就可较为简明地看出浙闽、赣之间的商路网络结构是:衢州、常山(以上属浙江)、上饶、玉山、铅山(以上属江西)、崇安、建阳、瓯宁、建安、南平、古田、侯官、怀安、福州(以上属福建),为入闽的第一条商道。这一条商道主要是通过铅山与崇安之间的分水关而进入福建。

在这条商道上除了隶属于福建的城市外,外地城市中最为重要的是铅山县河口镇。该镇是赣东北的交通咽喉与商业中心,由这里发出的商船可以沿信江而下,进入鄱阳湖,然后从鄱阳湖进入长江水系,从而联通长江流域诸地。因此,明末的铅山河口镇,是东南区域交通的枢纽之一,对福建省来说,只要进入了河口镇,就可进入陆上的东南区域商业网络。由于这一原因,由崇安经分水关到铅山的商道,成为福建最重要的出省商道。实际上,由这条道路通往江浙,要比仙霞岭路稍远一些,但因这条商路的重要地位,仍然成为福建通往江浙的主要商道。明人称这条商道为分水关大路,有时也简称为“大关”。

入闽的第二条商道是从衢州府的江山县经仙霞岭到建宁府浦城县。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对此也有记载:

上杭埠,水。九十里江山县;十五里清湖;路,十五里石门街,十五里江郎山;十里峡口渡;十里观音阁;十五里保安桥;十里仙霞岭,巡司。十里,杨姑岭,十里龙溪口;十里下溪口;十里南楼,闽浙界;十五里大竿岭;十里五显庙;五里梨园岭,十里鱼梁街;十里仙阳街;三十里浦城县,下舡;八十里水吉,巡司;七十里叶坊驿,五十里建宁府。

这条道路虽然中途没有河口镇之类的大镇,但因它不绕道江西,“凡往来闽浙暨之京师者,以其路捷而近,莫不争趋焉”。不过,其间道路十分艰险。周亮工说:“闽由浦城往浙,必度仙霞,峻岭高三百六十级,凡二十八曲,长二十里”。“三里一亭,五里一聚”,尽管山道修得较好,但因山道陡峭,“入闽者多苦浦城山路”。华廷献于明末从浙江到仙霞岭,“十七日抵青湖,舍舟登陆,过仙霞岭,岭百四十里,陟降凡两程,峭壁中开隘口盈丈,俯高临下,百人守隘,千夫莫能过也”。明代仙霞岭没有设驿道,所以,人们有时称之为仙霞岭小关。在明代人的著作中,经常可以看到“大关”与“小关”之名。

由于仙霞岭山道既险且长,屡有意外事件发生,运输不够安全,因此,在这一条商道上明代就有商品运输保险制度。明代的《商贾买卖指南》一书介绍客人从福州到浦城后,“凡泊舟先寻主家行主,照数主家遣人搬挑商量,一百斤工银一钱,凡雇夫各有票照数挑至清湖县某家留歇。与清湖主人验收明白交卸。有自浦城至清湖凡五日路程,中二日,山甚险峻。雇夫已定,次日起程,至十八里有店,做午饭,每人半筒米与店主”。由此可见,商人从福州到浦城后,可以和货物分道而行。货物交给浦城的脚行行主,他保证将货物运到浙江江山县境内的清湖镇,而商人空手过山,到清湖领货。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人工价钱十分便宜,从浦城到清湖的五天山路,一百斤货物的运费仅值银两一钱;此外还看到一条从福州城西驿运到南平建溪水口运费价钱:“城西驿上至建溪陆路一百二十里,常轿价只一钱六分;或路少行客,则下减一钱四分或一钱二分,亦抬”。如此低廉的运费,是闽浙之间商品流通的重要条件。

总的来说,当时的商道主要沿着河流走。闽浙之间,钱塘江与闽江两条大江自然成为联络两省的主要商道。而两江上游之间的商道,则由崇山峻岭的山路构成。福建通往浙江的山路主要有两条,其一绕道江西铅山河口镇,是为当时主要的出闽大路;其二翻越仙霞岭,从浦城到浙江的江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