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岳飞的故事
23957400000023

第23章 青年大帅

自金军入侵以来,南宋王朝只顾逃跑,朝政都无法处理,军事建制更是完全被打乱,作为禁军的神武军也名存实亡。在宋金战局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宋廷整顿了神武军的建制,韩世忠统率神武左军,张俊统率神武右军,两人都挂都统制衔。王攫统率神武前军,陈思恭统率神武后军,两人都挂统制衔。岳家军被转为神武右副军,这意味着岳家军由一支地方部队晋升为皇帝的禁军。

岳家军的建制提高了,但岳飞本人的官职并未得到提升。汴京失陷之前,岳飞就已经晋升为统制,至今没有升迁,仍然挂统制衔,未免让人感到不公平。不过岳飞对此事并不介意。

岳飞的部下认为朝廷应该给岳飞一个与他的功劳相当的官职。在岳飞手下担任文书工作的高****向枢密院请求授予岳飞都统制或相当于都统制的职务。宋高宗认为这个建议合理,因为岳家军已经拥兵两万余人,早已超过一般统制统兵数千人的规模,加上岳飞战功显著,况且南宋王朝正在用人之际,提升岳飞为都统制也顺理成章。

恰在此时,原神武副军都统制辛企宗因为镇压农民起义不力而被削职,南宋朝廷便把神武右副军升格为神武副军,任命岳飞为神武副军都统制。并铸金印赐予岳飞。

从此,岳飞跻身大将行列,与刘光世、张俊、韩世忠并称南宋四大将领。

这一年,岳飞二十九岁,韩世忠四十二岁,刘光世四十二岁,张俊四十五岁。岳飞是最年轻的大帅。

岳飞受任不久,朝廷令岳飞率本部兵马前往潭州(今湖南长沙市)就任知州兼荆湖东路安抚使、都总管。又任命前抗金重臣李纲为荆湖、广南路宣抚使,负责剿灭活动在湖广一带的土匪曹成,令岳飞、韩世忠等归其统领。

曹成拥有七万之众,其中精兵强卒达三万人之多,气焰非常嚣张,杀官掠民,无恶不作。岳飞所在的洪州离道州最近,其他各路兵马尚未集结,岳飞便先率军出征。他把家属安置在吉州,只留两千人守护,自己亲率一万名将士挺进袁州(今江西宜春县)。最后以绝对劣势的兵力战胜曹成主力,并收复一员大将杨再兴,在朝野引起极大震动。曹成兵败之后,主力已经丧失,继续向内地退却,逃往郴州(今湖南郴州市)一带,迎头遇到前来支援岳飞的韩世忠率领的官军主力。此时曹成已到了穷途末路,不得不接受韩世忠的招安。曹成流散在各地的残余势力也被岳家军一一肃清。

此次出征,岳家军纵横江西、湖南、广西、广东四路,往返奔袭数千里,战绩辉煌。李纲称赞他“治军严肃、能立奇功”,一定会成为“中兴名将”。南宋朝廷为表彰他的战绩,又加封他为中卫大夫、武安军承宣使之衔。

岳飞虽然取得大胜,为稳定南宋王朝后方起到重要作用,但他并不是很高兴,因为这些流寇部队不过是“蝼蚁之群”,扫平这些丑类绝不是什么功劳,他的志向在于收复疆土,恢复故国。

岳飞班师路过湖南祁阳县大营驿时,有感而发,在一面石壁上题词:“他日扫清胡虏,复归故国,迎两宫还朝,宽天子宵旰(gan)之忧,此所志也,顾蜂蚁之群,岂足为功?”这句话说得很明白,他的志向在于抗金复国,不只是扫平几个流寇。

绍兴二年(1132年)夏天,高宗颁旨召见岳飞,要对他予以嘉奖。岳飞带长子岳云从九江出发,沿水路到了临安。同年九月十三日,岳飞父子受到高宗召见。

高宗对岳飞嘉奖了一番,除了赏赐鞍马、战袍等外,特赐岳飞一面锦旗,上绣高宗手书“精忠岳飞”四字。又授予他镇南军承宣使、江西沿江制置使等职。

岳飞能被皇上召见,自然是一件荣幸的事,使他受到极大鼓舞。一个举兵北伐、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顿时萦绕在他的心头。他在宜兴张褚镇一所古庙的墙壁上,怀着必胜的信念写下了一篇《五岳祠盟记》。

在这篇文章里,他以简洁的文字、激昂的语言,再次抒发了誓死消灭金兵、收复故土、迎还“二圣”的决心。

岳飞被提拔为镇南军承宣使、江西沿江制置使之后,他负责的军事防区也扩大了,跨越长江南北,方圆达数百里。

而岳家军最深入人心的不是他们的战功,而是他们严格的军纪。在军纪方面,岳家军是卓而不群的。

岳飞的出身和经历,使他熟知百姓受军队欺压、士卒受将领欺凌的痛苦,对腐败的军纪军风深恶痛绝。自他脱离杜充的羁绊,独立掌管几千人之日起,他就重视对部下的管教和队伍的整顿。岳飞不惜用铁的手段,来维护军队的纪律和声誉。岳家军每到一地,岳飞必定亲率十余骑,周边巡视,检查军纪执行情况。

有一次行军,岳飞发现沿途一所新盖的店屋上缺少一片茅草,便立刻传问店主。店主说,军队并没有打扰过百姓,这里本来就缺少一片茅草。

岳飞不相信,于是下令追查,终于找到一个马军。马军承认上马时不慎,弄下来一束茅草。经店主苦苦求情,那个马军才没有被斩首,但重责100军棍却是免不了的。

岳家军行经乡村,一般都露宿在民户门外,百姓开门接纳,兵士也不敢进屋。早晨启程时,民家屋外堆放的草苇依然如旧。有一次路过吉州庐陵县,一些军士借宿集市的民家。天亮以后,为主人洒扫门庭、洗涤盆碗,然后整装出发。知州要为岳飞送行,岳飞却早已混迹于士兵之中不见了。

经过成年累月严格的军纪实践,岳家军渐渐概括出两句著名的口号:“冻死不拆屋,俄死不打掳。”

严厉的军法约束着官兵,使他们不敢为非作歹,凡是践踏民间禾稼、买商品压低价格等等,都必斩无救。有的兵士因为取民户一缕麻,立刻被斩首。

驻扎江州时,有个士兵向湖口县人项某买些薪草,项某自愿少收二文钱,这个士兵一直不肯,说:“我可以用二文钱换我的脑袋吗?”

岳飞认为,治军务必有个“严”字。他治军虽严,却严而不酷。有一次,他看见提辖官鞭打军士,就立刻制止,说只要教训教训他就可以了。岳飞对待部属严中有宽,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与士卒同甘苦。自己以身作则,“一钱不私藏”,严禁部将克扣军俸。

他平日时常和最下等的军士共餐,酒肉一定均分部属,如果酒太少,就搀水共啜。行军时,逢军士露宿,自己也不入馆舍;出征时,命妻子遍访将士亲属喊寒问暖;战斗时,时常一马当先,身先士卒。营中有伤病的兵士时,岳飞则亲手为他们调药,亲自慰问。全军同心同力,每次举行抗金誓师,岳飞谈到祖国的祸难,往往热泪横流,全军战士无不受其感动,纷纷表示愿效死力。

岳飞的努力取得非常大的成功。后来幕僚黄纵看到一名士兵,在寒冷的天气只穿一件单麻布衫,问起情由,这个士兵回答说:“别的军队都克扣军俸,还强迫士兵作丝棉枚,自己虽然穿得暖,家眷不免挨冻受饿。岳相公则不然,不克扣一文钱,俸钱听凭士兵自由支配。我因家口多,花销大,又不是长官克扣我,有什么可以怨忧的呢?”像岳飞这样廉明正直的统帅,必然赢得将士的信任和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