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岳飞的故事
23957400000034

第34章 擅自离职

伪齐军两次南犯时,长江防线的南宋各路军马都与伪齐军交锋过。在战斗中,各路兵马的战斗力及其统帅的才能都展现无余。而刘光世表现得最差,他畏惧金兵不敢交战,且沉湎于酒色,不理朝廷政事。因此宰相张波建议削除刘光世的兵权。宋高宗对刘光世几乎将淮西拱手让给伪齐的行为也十分恼怒,他也认为削除刘光世兵权的时机已经成熟,只是没有接替他的合适人选,才迟迟没有做出最后的决定。

张浚为了解除刘光世的兵权,就派心腹吕祉到刘光世的军营中,逼迫刘光世主动辞职。接着张波便以都督诸路兵马的名义通知岳飞接管刘光世的军务。同时,宋高宗又命令原刘光世部下大将王德等接受岳飞的指挥,并说,因为形势需要,把两军合并,你们要听岳飞领导,同心合力为国家效命,岳飞的命令就是朕的命令,如有违抗,将以国法制裁。但宋高宗始终未签发任命岳飞接管的诏书。

这些行动岳飞都已经知道了。素以收复失地、恢复中原为志的岳飞欣喜异常。他每次北伐,都因兵力不足,而成为局部战役。刘光世的部队兵马是自己的两倍,如果真能将这两支军队并归一起,则可大展宏图。伪齐的刘豫政权,由于两次南征均以失败告终,士气低沉,人心涣散,这正是南宋大举反攻的好时机。于是,他向宋高宗阐发了自己指挥这两支军队消灭伪齐政权、直搗金都的战略构想。

宋高宗对岳飞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并未明确表态,仅以鼓励之辞答复他。此时岳飞高兴得似乎有些丧失冷静,把合并刘光世军当做一种既成事实。但事过不久,宋高宗却取消了将刘光世军合并到岳家军的打算。

事发突然,但也是有原因的。

第一,岳飞并不是宋高宗心目中接管刘光世军的最理想人选。

第二,是历史的教训。自唐末以来,武人拥兵自重、不服朝廷管辖已成为公认的教训,北宋王朝的建立就是掌握兵权的赵匡胤发动政变取得的,因而宋太祖留下祖训,对武官分而治之,不使其拥有重兵。

第三,其他文臣武将对岳飞兵权急剧扩大感到担心。

第四,宰相张浚的私心。他一向自视过高,认为自己的功劳比岳飞大,官职比岳飞高,统制全国兵马的权力应该由自己拥有,因此就出头反对岳飞的用兵计划,不断在高宗面前提出反对意见。而秦桧则乐于在一旁煽风点火,这两个人一明一暗地将宋高宗搞得有点动摇。原本高宗只是在一时的感情冲动下,才将兵权授予岳飞,但是他降金的念头从来也没有断过,只是因为种种缘故,他才在表面上装出一副抗金的模样。

如今在张浚和秦桧的鼓动之下,他才如梦初醒,想当年,宋朝的开国皇帝就是以武将的身份,发动了政变,当上了皇帝,而为了解除后患,又采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削了一部分武将的兵权,才安安稳稳地做起了皇帝。因此对武将的防范和猜忌,就成了赵宋代代相传的家规。

高宗自然也不会例外。狡猾的宰相张浚和秦桧就是利用高宗的这个心理,以历史来提醒高宗,不要忘记列祖列宗的教训,免得犯错。他们的目的就是让高宗明白,如果给岳飞太多的兵权,那么有朝一日岳飞权力达到了顶峰,功盖天下,而一旦起了谋反之心,那么想后悔也来不及了。

高宗领悟了他们话里的意思,毫不迟疑地给岳飞下了一道诏(zhao)书,收回曾经授予岳飞的统率淮西军的命令。这一切都是岳飞所无法预料的,高宗授予兵权时的情景还清晰地印在脑海,高宗当时殷殷叮咛的话语还回响在耳边,可是事情竟然已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怎不令人气愤?

捧着高宗的诏书,岳飞双手抖得很厉害。高宗在这件事上心里有鬼,所以不好直接面对岳飞,就派了张波将岳飞召至都督行府。在岳飞义正词严的质问之下,张波也说不出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他只是通知岳飞,说淮西军的指挥已有了新的安排,装作从没有发生过授权岳飞统率淮西军的事情。

几天之后,朝廷又下了一道命令,通知岳飞先回鄂州等候命令,而将各路军并入岳家军的计划也成泡影,北伐金军之事又要作罢,所有的一切努力都化为乌有。而这一切,都只是在短短的瞬间发生了,令人不禁心生疑惑。

岳飞开始了思索,一串串的疑问涌上心头,搅得岳飞心里乱糟糟的。他想起当年,收复襄阳六郡时朝廷不许越出界线一步,攻打伊、洛时不许渡河深入,而此时正当收复国土的大好时机,却又毫无理由地要收回兵权,分散兵力,这一切都不是偶然或无意的,而是别有用心。

岳飞对高宗的出尔反尔,异常愤慨,于是上奏请求解除军务。理由是与宰相张浚意见不和,无法共事,当然实际理由并不是这一点,岳飞此举是为了表示对高宗的强烈不满。按当时的封建礼法制度,臣僚提出辞呈,必须要先经过皇帝的首肯,才能够离职,但是岳飞在极度愤怒下,不经皇帝许可,只对随从把军中机密作了一番交代后,就满怀悲愤地离开了建康,奔向庐山东林寺,给亡母姚氏守孝,尽一番孝心。岳飞这一近乎惊世骇俗的“抗上”行为,反映了他性格倔强的一面。

岳飞擅自离职,大大激怒了宰相张浚。他多次上奏高宗,说什么获取制兵权,是岳飞早已预谋的事,而如今岳飞未经允许就擅自离职,是用以要挟皇上,并且想办法剥夺岳飞的兵权。像狐狸般狡诈的秦桧,竖起两只耳朵,一边倾听高宗的动静和意向,一边也极度热情地支持张浚,一心想整垮岳飞。

岳飞的举动,也令高宗大为震怒。他对岳飞的疑忌也更加重了,但是在众大臣婉转的劝说下,加上和谈还没有获得成功,在军事上还要依靠岳飞,所以权衡利害得失,他按下了心头怒火,一面派都督府参议军事张宗尤代领岳家军,稳住岳家军,一方面派岳飞的部将李若虚、王贵等上庐山乞求岳飞下山。

为了逼迫岳飞出山,高宗还特别吩咐,说如果不能将岳飞请回来,就将他们和岳飞一同按军法处斩。

张宗亢是宰相张浚的心腹,原来他曾对岳飞怀有很深的敌意。他接旨到达鄂州后,着手统领岳家军。

岳家军对此感到非常担忧,人心慌乱,都说:“如今我们已经换了一个统帅,岳相公恐怕是再也回不来了。”后来由因病告假的张宪出来主持军务,详详细细地向军中各大小将领解释派张宗亢来岳家军的原因,费了好大一番口舌才将全军将士的军心稳定下来。

张宗亢看到岳家军严明的军纪,雄威的军容,昂扬的士气,不禁消解了对岳飞的敌意,从心底对岳飞产生了深深的敬意,禁不住长叹一声:“岳帅果真治军有方啊!”从此尽心尽力地操持着军务。

与此同时,王贵和李若虚带着皇上的命令来到了庐山东林寺。

他们费尽了口舌,动用了多种理由,始终无法把岳飞说动。接连劝了几天,到了第六天,李若虚不得不将最后一张牌拿出,他对岳飞说:“相公想造反吗?你从前只是河北的一个小农夫,后来皇上将重任托付给你,让你掌握兵权,这都是朝廷赋予你的恩典,难道你现在要与朝廷对抗吗?相公如果执意不肯下山,那么我们就会因此而遭斩,我们难道有什么对不起相公的吗?”

为了不使自己的下属因此而受到牵连,也为了抗金大业,岳飞只好受诏下山,尽管心里千百个不愿意,但是却不能违抗皇上的命令。

依照当时朝廷的制度,在恢复官职之前,岳飞必须先去求得皇上谅解。

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岳飞返回鄂州之前先到建康,朝见宋高宗。

当然,这次朝见主要是向宋高宗表示歉意,自责对高宗的不敬,他上奏说:臣因离职守丧,多次违背您的旨意,按国法论是死罪,请陛下维护刑罚的尊严,将臣处以死刑,以儆天下。

当然,这都是维护皇帝尊严的礼节性语言,高宗是不会杀他的。高宗回答的话表面上看来平平和和,像在宽慰岳飞,实际上却含有责备、惩罚之意,话语之中还透着杀机。他说太祖皇帝训诫,凡有违犯本朝法典的,应按罪论斩。但你的忠心我很明白,所以我不会杀你。这次仍然派你统率岳家军,表明我并没有怪罪你。

于是,岳飞抛开了个人的恩怨,重新认真地筹备北伐事业。

实际上,宋高宗对岳飞的不满已达到不可挽回的地步,只是他目前要依靠岳家军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又没人能取代岳飞在岳家军的地位,才不得不表面上对岳飞加以安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