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认真
23957800000030

第30章 即使认真,也要懂得创新

一个人不管工作多么认真,如果只知道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而毫无创新能力,那么,这样的人多半会获得一个绰号——“书呆子。”

一家公司因为开发产品,需要弄清一台进口机器的内部构造,尤其是这台机器中由一百多根弯管错综复杂组成的密封部分。在没有图纸和其他资料可供查阅研究的情况下,要弄清其中每根弯管的入口与出口,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

于是,公司领导找来了有关科技攻关人员。他指示,这项重要的任务要不折不扣地按时按质完成,而且花钱又不能太多,一定要找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来。

于是公司的员工们都纷纷开动脑筋,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朝四面八方想,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意见,有几个人为了想出好办法,甚至熬了几个通宵,但还是不能解决问题。

这件事被公司的一名看门老大爷知道了,他主动找到负责人说:“这个太容易了,用我手里的烟袋和两支笔就行了。”说完,他把烟点着,深吸一大口,然后对着一根管子口往里吹,并在这根管子上注明“1”,让另一个人站在管子的那一头,见烟气从哪根管子口冒出来,便立刻写上“1”,其他管子以次类推,注明“2”、“3”、“4”……不久,一百多根管的来龙去脉都搞清楚了。

故事中的员工们工作态度不可谓不认真,但还不如一个守门老头解决问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认真工作是必需的,但即使认真,也别忘了创新。只有把自己打造成创新型员工,才能成为单位创造效益的核心力量,也才能让自己成为核心员工。

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不创新,就死亡。”

不管是公司的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都要树立创新意识,把创新看做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一个人在执行的过程中,要锐意进行方法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措施创新,才会成就完美的执行力,安全、高效地实现计划目标。因为上司永远不可能把执行的细节全部讲清楚,他最多会给你提出一种思路。具体怎样操作和实施,全靠发挥你的创造力,而你要想超越“保质保量”的基本要求,实现大于上司预期的效果,就必须打破以前的“条条框框”,勇于创新。

创新能够提升一个人的执行力,所以没有一个老板不喜欢具有创新精神的员工。比尔·盖茨经常这样说:“在高科技领域,用人之道并不在乎年龄、阅历。微软讲究的是开拓创新能力。空有经验而没有创新能力、墨守成规的工作方式,这不是微软提倡和需要的。”

李万钧初进微软时只是上海技术支持中心的一名普通的工程师,当时经理考核他的依据是记录在公司的报表系统上的“成绩单”。“成绩单”月末才能看到,于是他想,如果可以每天得到“成绩单”报表,从经理的角度看,岂不是可以更好地调配和督促员工?而从员工的角度看,岂不是会更快地得到促进和看到进步?与此同时,他还了解到现行的月报表系统有另外一些缺陷:当时上海技术支持中心只有三四十人,如果遇到新产品发布等使业务量突然增大或者一两个员工请病假,很多工作就会被耽误。而现行的报表系统是从美国微软照搬过来的,微软在美国有3000名工程师,即使业务量突然增大或有十来名员工请病假也不会出现原则上的大问题。

李万钧并没有把这看成是经理的事情,也没有看成是微软总部的责任,他认为自己作为一名上海技术支持中心的工程师,有责任改进报表系统,让中心用上反应更快速的报表系统。于是,他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用ASP(微软服务器上的一种脚本)写了一个具有他所期望的基础功能的报表小程序,并在上司唐骏经过工作区时展示了一下这个小程序。唐骏马上认识到这些想法和小程序的价值,他花了很多时间和他探讨希望看到那些数据并鼓励李万钧完成它。一个月后,李万钧的“业余作品”——基于WEB内部网页上的报表投入了使用,取代了从美国照搬过来的Excel报表。

李万钧设计的报表在使用中确实达到了激励员工的预期效果。后来,这个系统在欧洲也得到了应用。

由于在报表系统上出色的创新性工作,唐骏从中看到了李万钧的一些潜在品质,认为他可以从更高的管理角度思考问题。2000年,唐骏将一个重要的升迁机会给了李万钧,让他组建亚洲现场支持部,使他成为微软历史上最年轻的中层经理。2002年,他又因在上海技术中心出色的表现而调任美国总部任高级财务分析师。

反思一下自己,你在执行中是怎么做的?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还是视创新为责任,勇于在管理、技术、工作方法上创新?如果你习惯于墨守成规做事,可能不会出现什么大的差错,但你很难获得成功;如果你锐意创新,你发明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会提升你的执行力和公司的竞争力,甚至会拯救公司于危机之时,老板又怎会不赏识你呢?

20世纪70年代初期,瑞士手表在世界手表市场占有率为70%,他们生产的“欧米茄”、“浪琴”等名牌手表,在全球手表业中威望最高。但70年代末,电子表的诞生大大冲击了瑞士手表的市场。这些电子表既便宜,式样又多,而且由于生产技术要求低、成本低,吸引了很多人从事电子表的生产,导致世界手表市场供大于求。瑞士手表的市场占有率锐减到20%,手表从业人员减少近2/3。

1981年,两名年轻的瑞士技术员,试制成功一种电池驱动、塑料胶质的廉价手表,将“瑞士制造”所标志的质量声誉和日本的自动化生产流水线结合起来。他们的过人之处在于摆脱了精细的手工制作的旧观念。结果这种成本只有10美元的“瑞士制造”,因其25美元的低廉价格和多样的款式,很快在市场上掀起了抢购狂潮。

时光流逝,潮流变迁。现在瑞士手表依然保持以高档表为主的传统,仍享有“钟表王国”的桂冠,但从业人员不会忘记那些艰难岁月和依靠创新走出危机的日子。

其实,那些习惯于墨守成规做事的人,并不是没有动过创新的念头,只是不敢挑战自己。他们把创新看成非常困难的事情,认为自己很难成功,还是因循守旧安全和保险,所以最终没有付诸实践。创新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对于那些止步于创新面前的人,最大的困难是观念保守,思维僵化。他们不敢否定惯例和经验,不愿更新自我,这成为制约他们创新的最大瓶颈。

打破常规,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创新往往就变得很简单。日本东芝电器公司的一个小职员,就因为一个不太起眼的创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实例。

日本的东芝电器公司1952年前后曾一度积压了大量的电扇卖不出去,7万名员工为了打开销路,费尽心机想尽办法,依然进展不大。

有一天,一个小职员向当时的董事长石板提出了改变电扇颜色的建议。在当时,全世界的电扇都是黑色的,东芝公司生产的电扇自然也不例外。这个小职员建议把黑色改成浅色。这一建议引起了石板董事长的重视。经过研究,公司采纳了这个建议。第二年夏天,东芝公司推出了一批浅蓝色电扇,结果大受顾客欢迎,市场上还掀起了一阵抢购热潮,几个月之内就卖出几十万台。从此以后,在日本以及全世界,电扇就不再都是一副统一的黑色面孔了。

只是改变了一下电扇的颜色,产生的效益就如此巨大。你说这个创新难吗?说不难,是因为确实很简单;说难,是因为你不敢去想,或者想不到。

创新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只要你把创新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你就会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从而提升执行力。管理学家赖利·包熙迪为此说过:“创新能力强的人,往往也有卓越的执行力。”所以,认真工作的同时,千万别忘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