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刘永好传:饲料大王的财富人生
2453300000022

第22章 刘永好成功之道16

而出乎意料的是,民生银行第一大股东、上届副董事长、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以44.8%的得票率没有进入新一届董事会。

到场投票的股份数接近62.5亿股,以44.8%的得票率计算,刘永好只赢得28亿股赞成票。

刘永好作为董事会换届选举小组的副组长,上午时还在主持股东大会,显然,他对这个结果并不知情,也没有任何的预感。下午,当他出现在选举现场,隐隐感到交流气氛有些异常。投票结果是,虽然中小股民选刘永好的比较多,被唱票的最多,但总票数却排在倒数第三。

作为第一大股东却没有当选董事,这个结果会让人忍不住要发问:民生银行选举董事的依据是什么?

刘永好心里非常清楚,原因是多方面的。

民生银行作为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从诞生那一天起,似乎就陷入了永无休止的资本争夺与暗战之中。

其中,以刘永好为代表的“希望系”与张宏伟为领袖的“东方系”更是全力拼争第一大股东达数年之久。

东方集团2000年3月10日的董事会曾决议,以公开竞买方式受让了另两个企业所持有的民生银行8千万股法人股。同时,以协议方式受让广州益通集团公司持有的5千万股,这样,东方集团持有中国民生银行13000万股股份,投资额达21730万元,占到民生总股本的9.42%,离10%的高限仅一步之遥。

这迫使刘永好加快了动作。在随后的三天,上市公司“新希望”即公告:拟用自有资金2733.64万元,以协议转让方式收购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财务开发公司持有的中国民生银行股权1502万股,这样新希望对民生银行的持股达13802万股,占9.99%,力保第一大股东地位。

从民生银行成立之始,民生银行的股权就较为分散,主要股东被民间私下划分为“希望系”、“东方系”和“泛海系”。刘永好在三任副董事长的任期内,“希望系”曾不断增持民生银行股份,最多时曾持有17%的股份。2000年11月,民生银行上市后,新希望持股被稀释为11.7%左右。但是在2005年年末,刘永好却闪电减持民生银行。

自民生银行上市6年来,东方集团、泛海控股与新希望的持股比例从来都分别相差不超过1%。两者加起来便超过新希望和南方希望的持股总和。只要有东方集团和泛海控股两家联手,在“话语权”上就有望压倒“希望系”直接控制的股份。

在民生银行正式挂牌的第十个年头里,张宏伟和卢志强终于联手进军董事会要职,成为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的左膀右臂。代替刘永好的,就是泛海控股董事长兼总裁卢志强。

4.重返董事会

时隔32个月,刘永好终于再次踏进了民生银行董事会的大门。

2009年3月23日,民生银行在北京召开2009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不到两个小时,第五届董事会成员表决产生,刘永好以99.93%的最高股东赞成比例正式当选为董事。随后召开的董事会议上,不到半小时,刘永好被推选为副董事长。这可以算得上是刘永好2006年7月退出民生银行董事会后的“荣归”。

这新一届民生银行董事会由17名人员构成,其中股东董事9名,包括:张宏伟、卢志强、刘永好、王玉贵、陈建、黄晞、史玉柱、王航、王军辉;独立董事5名,包括:高尚全、张克、王联章、王松奇、梁金泉;执行董事3名,包括:董文标、洪崎、梁玉堂。19人中有14名是上一届董事会的成员。

上届民生银行行长王浵世因年满60岁宣布退休而告别民生银行。由民生银行执行董事、常务副行长洪崎将接替行长一职。

在2006年7月的民生银行董事会改选中,卢志强旗下泛海系斗法刘永好旗下新希望系,尽管泛海系从未掌控过民生银行,其股份也远落后于刘永好,但卢志强凭借与东方集团张宏伟的联手,还是让身为第一大股东的刘永好在2006年止步于董事会,卢志强当选为董事会副董事长。

时隔32个月之后,情况发生了戏剧性变化。伴随民生银行的快速发展,急需补充资本金。光大证券一分析师指出,原本打算在H股上市的民生银行因美国金融危机影响,无法实现H股融资,只有转向面对股东进行定向增发。在民生银行2007年定向增发中,“新希望系”共斥资37亿元认购4.1亿股。完成增发后,“新希望系”合计持有民生银行增发后股本10.72%。当时市场便揣测刘永好可能借此重返董事会。

在当时,也有人猜测,刘永好是否会通过二级市场买进民生银行股份,或通过与其他股东合并的方式达到10%的持股比例,申请重新召开股东大会对董事会进行重新选举?

东方集团当时并没有进入2007年的定向增发名单。而泛海控股于2007年11月至2008年1月出售民生银行约2.88亿股,套现45亿元。在2008年2月股份变动公告上,泛海控股甚至跌出了前10大股东之外。

因此,可以说,一直以农业为主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刘永好因手握充沛现金,这些资金便成为他进入民生银行董事会的重要筹码。

在2009年3月23日的这次股东大会,通过了修订《公司章程》决议,将原章程“设董事长1人,副董事长1-2人”修改为“设董事长1人,副董事长若干人”,这也正为刘永好的重新加入埋下伏笔。这样,治理结构更为完善的民生银行,更有利于民生银行的长远发展。

刘永好早就看到了中国保险市场的巨大潜力。2002年5月26日,刘永好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金融创新与西部投资论坛”的大会上的发言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保险市场的迫切关注。刘永好说:“中国的保险市场是一个富有的金矿。加入WTO后,外资保险公司都愿进入中国,就是因为这块市场潜力大。过去,我国的保险业是国有保险公司垄断。现在,由民间资本为主体发起组建的民生人寿保险公司经批准成立,这将带来民营资本进入保险业的新气象。”

中国民生人寿保险公司,作为中国第一家以民营资本为投资主体的保险公司,从成立开始,就注定其命运必然面临一波三折。

1.民营保险一波三折

民营企业既然可以筹建民营银行,为什么不能筹建民营保险公司?基于这样的想法,早在1995年,在民生银行筹建的同时,包括新希望等民营企业,就多次向全国工商联提出筹建民营保险公司的提议。但民生保险的组建,并不像民生银行的组建那样显得顺风顺水,它从筹建的一开始,就遇到了不少的磨难。

对于民生保险的创建,社会上人们的普遍反映是,如果民生保险能与外资保险合资,那么,对从业人员还有吸引力,如果单凭民营企业若干“首富”的号召力,恐怕应者寥寥。

民生保险从1995年提议筹建,直到2002年才算真正组建起来,整整酝酿了7年时间。这其中经历了许多的周折。

总体上来说,我国的保险业和银行业一样都属于金融行业,都是国有垄断行业,因为这样,保险业就成为了中外投资家拭目以待的大蛋糕。按照我国以往的有些观点,外国的月亮总是要圆些,人们相信外资银行,欢迎外资参股,但如果是民营企业涉足金融业,其信誉度往往会被打折扣。

早在2001年,在民生保险的成立之初,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严克强曾表示,民生保险公司对外营业大体分两步走:第一步,先成立民生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再与若干个外国寿险公司进行谈判,这些外国寿险公司应该是已经获批在国内从事寿险业务,在与外国寿险公司合资之前,民生保险暂不经营寿险业务;第二步,民生保险与国外寿险公司共同组建一个合资寿险公司。

在筹建民生保险时,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严克强曾宣布,参与发起设立民生保险的企业,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企业在上一年度赢利;二是企业要以自有资金入股(不得用贷款);三是企业的负债率不应超过70%,而且入股资金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50%;四是每个企业所持的股份一般不超过总股份的10%。实际上符合前三个条件的民营企业,在中国抓一把,当时就有20多家企业表示要入股。而第四条实际上对发起股东进行限制,避免出现单一大股东控制公司的现象。当时筹备组定的股本金额为10亿元,也就是说单一股东的出资不能够超过1亿元。

但后来募资的情况并不如意,在规定的时期内,只有4家企业能够按时出资。于是筹备组放宽了对持股比例的限制。这样,浙江万向集团和中国泛海集团追加投资,分别投资1.2亿元,占总股本12%,但实际上至今募集到的总股本只有8亿多元,因此浙江万向和中国泛海集团的持股比例就上升到了15%左右。如果不出意外,成为民生保险并列第一大股东。

万向集团和泛海集团,其创办人鲁冠球和卢志强都入选了福布斯杂志评出的中国内地富豪排行榜。鲁冠球排在第7位,卢志强排在第36位。而且这两个人都十分钟情于投资金融业。泛海集团旗下的中国泛海控股有限公司持有民生银行7.51%的股份,是其第二大股东;浙江万向集团的海外子公司近期参股美国霍顿保险集团公司,并共同出资美国芝加哥成立霍顿保险经纪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