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执行重在到位
24741800000004

第4章 执行关键在到位(3)

高飞大学毕业之后,找了一段时间工作,发现一家世界500强公司正在招聘行政职位,就投递了简历,还附上了一封短信,说自己非常期待在该公司就职。人力资源部见他言辞恳切,给了他到这家公司就职的机会。

一开始的时候,同学们都很羡慕他进入了这么一家大公司,他也因此而沾沾自喜。可没过多久,他就烦躁不已。因为尽管是大公司,但行政工作是很清闲的,简直让他闲得难受,而且行政部的工资相对于销售部和市场部来说比较低。

做了一段时间,他觉得很郁闷,在他看来,销售部和市场部的人,无论是学历,抑或是能力和素质,都不比他强多少。只不过他应聘的时候,只有行政部有岗位空缺。于是他请调销售部。领导一看,这个员工如此有上进心,说不定是个可造之材,正好分公司的销售部有空缺,就把他调了过去。

高飞兴奋地上任去了,到了新岗位,工作异常卖力。可这个新鲜劲还没到一周时间就过了,因为他发现销售工作又苦又累,而且那个城市的整体市场潜力不大,尽管他的薪水有所提高,但远远没有达到他的期望值。

于是他又开始寻找机会,想调到人力资源部工作。他的工作表现已经让他的顶头上司头疼不已了,一听他又要求调换工作,就一口回绝了,说这样频繁地换岗位,是公司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也是违反公司管理制度的。

人们在初入职场时,往往会表现出一种非常积极、充满激情的工作心态。从他们工作的第一天起,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番雄心壮志,都希望在工作中尽快脱颖而出,尽快地走上公司的管理阶层。职场新人有理想、有斗志固然好,对成功的追求与渴求也是正常的,但必须把心态调整好,不可以急于求成,幻想在最短的时间里,在各个方面都做到最优秀,让老板尽快给自己一个重要的领导岗位。尤其,一旦自己在短期内的努力没有马上得到回报,就会认为公司不重视人才,没有伯乐,在人才的管理上存在问题,好像自己在这里工作没有了前途。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工作成了负担,做完都很难,更不用说做好、做到位了。

浮躁是一种病,更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心浮气躁,工作起来必然缺乏耐性和韧性,这样反反复复,时间长了,做什么事情都会有头没尾,“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最后对任何工作都没了激情,整天疲于应付,把工作当成一种负担,更不要说把工作做到位了。

经理助理晓丹,是经过多次面试后,由经理亲自招聘的一个女孩。她聪明、活泼,而且写得一手漂亮的字。一开始,经理从工作流程到待人接物手把手地教,她一学就上手,一上手就熟练。慢慢地,经理开始让她处理一些各部门之间,以及跟分公司之间的协调工作。

过了不久,她来找经理,说觉得自己做的总是一些琐碎的事情。经理问她什么叫做不琐碎的工作,她说不出来,只是觉得凭自己的能力,还可以做更重要的事。经理说:“你先把手头的工作做好,先避免那种常识性的错误发生,然后循序渐进,我再给你安排别的工作。”晓丹犹犹豫豫地答应了。

半年之后,她第一次提出辞职。她说:“我每天处理的都是些琐碎的事情,一点成就感都没有。”经理问她:“那你觉得在你的工作中,哪件事是最浪费时间,又最没有意义的?”她说是帮经理贴发票,然后报销,到财务那里走流程,拿现金。

经理给她讲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他以前也是做助理的,也帮总经理报销票据。但他建了一个表格,记录了所有的票据的时间、数额等内容,以便有据可循。上司发现了这件事,逐渐把一些更加重要的工作交给他做。等到他离开的时候,上司说他是他用过的最得力的助理。

经理接着说:“我觉得问题不是出在工作上,而是你在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上没有用心。你没有把心沉下来,所以,半年了,你始终觉得没有一点进步,始终觉得自己做的工作一点意思都没有。”

晓丹听后没有出声,只是收回了辞职报告。但在3个月后,她还是辞职了。这次,经理没有留她。后来她在MSN上跟经理聊天,说她一年内换了3份工作,沉默了一阵之后,说:“我现在有些明白您以前说的话了。”

为什么我们会“坐不住”呢?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保持良好的心态。很多人觉得,成功就是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因此,一参加工作,就巴不得一进去就能被委以重任,能够挑大梁。其实,工作中哪有那么多大事可做,就算是大事,也是由平凡的小事积累起来的。真正的成功,就是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把平凡的事做到不平凡。

所谓“欲速则不达”,要求上进也好,追求理想也罢,这些都应该给予正确的判断。如果你“坐不住”,急功近利,最后只能错失良机。

“坐不住”的浮躁心态是工作和人生中的大敌。我们要想通过工作实现人生的价值,在既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既定的目标,就必须排除杂念,杜绝浮躁,淡泊名利,归于平常,静下心来,不好大喜功,不贪大求全,不爱慕虚荣,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当你时刻掌握自己的工作状态,通过自己的努力看到成绩的时候,自然就会觉得自己不是在虚度光阴了。

※应付了事:对“差不多”习以为常

胡适先生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差不多先生》,差不多先生的口头禅是“差不多”,什么事情都追求“差不多”就行,甚至到死的时候都说:“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凡事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

这位“差不多先生”跟普通人并无二致,也有一双眼睛,只是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脑袋也不小,记性却很差,思想也不缜密。他总是把“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挂在嘴边。

小时候,他妈妈叫他去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被骂了,他反而说:“红糖和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长大了,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会写,也会算,就是不认真,老是把“十”字写成“千”字,“千”字写成“十”字。掌柜生气骂他,他却笑嘻嘻地说:“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他去搭火车,因为走得太过从容,结果迟了两分钟,火车已经开走了。他瞪着眼,摇头叹息:只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跟明天走,也差不多。不过这火车公司也太认真了,早两分钟开跟晚两分钟开,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得了一种急病,叫家人去请汪大夫。家人一时寻不着汪大夫,把兽医王大夫找了来。“差不多先生”也知道他们找错人了,不过“有病乱投医”,管不了那么多了,心里还安慰自己:“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结果这位兽医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一会儿,“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要死的时候,还断断续续地说:“活人跟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话一说完,就断了气。

其实我们身边“潜伏”着很多的“差不多先生”,甚至我们自己身上有时也有“差不多先生”的影子:成本高了点,时间长了点,利润少了点,浪费多了点,打包歪了点,检验迟了点,对人对己都不斤斤计较,不求过得硬,只要过得去、差不多就行了。结果工作从来不曾到位,总是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甚至要大家帮助“擦屁股”。

做事情如果有“差不多”“大概过得去”“还行吧”“凑合”这样的心态,那是很要命的,因为“差不多”其实会差很多。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差不多”的心态,工作中才漏洞百出,产品才缺乏竞争力。因为“差不多”,我们的许多企业被拒之门外,我们的产品总是被打上二等货色的标签,与一等品只差一点,其实是差很多。

很多时候,“差不多”就是“差很多”。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1993年全国小麦价格开始上涨,一家私营面粉厂的业务员来到小麦产区采购小麦。这时产区的一些粮库大都是待价而沽,不想卖粮食,经不起业务员的纠缠,粮库的负责人说:“粮食有的是,卖给你也行,一吨1000元,你要不要?”

这位业务员拿不定注意,他不知道自己出来这半个多月全国的小麦涨到什么价钱了,于是给公司老板发电报问:“一万吨小麦,每吨1000元,价格高不高?买不买?”

老板看到电报后生气地对秘书说:“真是乱弹琴,哪有这么高的价格,现在最高的价格也不到900元,给他发电报,就说价格太高!”

秘书赶紧跑到邮局发了个电报:“不太高。”

没几天,业务员带着签订的购销合同回来了,老板莫名其妙,追查原因才知道,秘书发电报时,“不”字的后面少了个句号。如果履行合同,势必给公司带来10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后来经过多次协商赔偿了对方15万元才算了事。当然这位秘书不久就被辞退了,而他在当地再也无法找到工作,不得不远走他方。

是啊,“不太高”和“不。太高”不是差不多吗?可是就是差了一个小小的句号,却相差十万八千里,这位“差不多先生”也只好背井离乡了。

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由此可见,工作不到位,“差不多哲学”只会害人害己,我们绝不能让它肆意滋生,必须想办法努力克服,彻底根除!

因此,提高执行力,就是要树立一种再严谨些、再细致些、再认真些的作风,一定要有消灭“差不多”的决心,以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折不扣地执行好各项重大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把小事做细,把细节做精。

※循规蹈矩:只知道等待指令

你或许曾听说过,医院在救助意外伤害的病患者面前,会要求病人将宝贵的时间花在填写大叠表格上;或许,你还曾听到护士对熟睡的病人叫道:“喂!醒醒!吃安眠药的时间到了!”这些都是典型的循规蹈矩的做法。

对于很多公司的员工来说,他们总是循规蹈矩,只知道按照指令工作,而不管那样做是否否具有实用的目的。对他们而言,任何与惯例不符的做法都是不能容许的。

美国管理学家彼德把工作循规蹈矩,没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断,只会按指令工作的行为戏称为“职业性的机械行为”。在生活中,有一些人就是这样浑浑噩噩地工作着、生活着。对于这种“机器人”而言,方法重于目标,指令重于结果。这也正是他们失败的原因所在。这种人是不会得到老板欣赏的。因为不管是从企业,还是从客户的角度来看,这种“机器人”的“职业性的机械行为”都是工作不到位的表现。

这种“机器人”之所以像一个按钮,按一下动一动,就是因为在他们思想深处有一种等、靠思想。

在执行中,等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等待上级的指示,上级不安排工作下级就坐等,上级不指示下级就不执行,上级不询问下级就不汇报,上级不检查下级就拖着办。多干事情多吃亏,出了问题怎么办?听从指示没有错,再大责任可分担。很多工作是在多次检查和催办下才完成的。

等待下级的汇报任务虽已布置,但是没有检查、监督。不主动深入调查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只是被动地听下级汇报,不做核实就做决定或者向上级汇报,出了问题,责任还可以往下级身上推。

等待生产现场的联系,职能部门不主动去为现场提供服务,而是坐等现场的联系,有时还很不耐烦,认为多等一会儿有什么了不起,却没有设身处地去为现场着想,严重地影响了生产现场问题的及时解决。

这些“等待”在工作中是大量存在的,主要是执行人员缺乏责任心和主动精神,不愿意承担责任。

作为一名合格的执行者,要充分了解工作的意义和目的,了解公司的战略意图和上司的想法,了解自己的工作与其他同事的工作的关系,并时刻注意环境的变化,自动自发地工作,而不是当一个依照指令动弹的“机器人”!

※效率低下:遇事拖延,做事拖拉

在工作中你是否有这样的习惯呢:今天的工作拖到明天完成,现在该打的电话等到一两个小时以后才打,这个月该完成的报表拖到下个月才做,这个季度该达到的进度要等到下一个季度……

拖延的坏习惯是高效执行的最大敌人,关键时刻的拖延甚至会带来致命的后果,历史多次以血的教训证明了这一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