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教育的逻辑
24892800000012

第12章 全球化背景下的公民教育

一、公民教育的缘起和发展

公民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它也是民族国家得以凝聚、延续、稳定的根本所在,培养公民道德感和认同感的公民教育对社会的凝聚和国家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公民教育是以公民为对象的教育活动,是现代社会培育人们有效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培养明达公民意识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

西方国家一直认为,一个健全稳定的民主社会除了要依赖基本社会结构的公正性以外,公众的素质和态度以及行为能力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和塑造合格公民的教育,在西方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公民教育以尊重人的主体性为前提,公民教育在对象、内容、形式、手段等方面的特性决定了它是培育现代国家与社会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公民最主要的教育途径。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人们频繁的跨国迁移、流动,使得公民的定位在全球化背景下超越了传统的国家定位,全球化正改变着世界。全球化涉及信息传播、市场活动、全球性问题、体制和制度、文化和文明等各个领域,具有多维特征。全球化、文化多元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现实,如果从民族—国家的视角来看,全球化就是人类活动跨越民族国家的界限,由民族性、国家性的活动转化为全球性活动的过程。放眼全球,不论发达或贫弱,没有哪一个国家不重视公民教育的,只是由于各国的政治制度不同,经济文化水平各异,开展公民教育的具体内容、教育方式有所区别。进入20世纪后期,伴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经济的转型和文化交融的日趋普遍,公民教育的作用也日益突出,各国对公民教育施加的影响也更为深刻、直接。公民教育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重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民族精神,提高公民的道德意识,增强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已成为各国公民教育的重要课题。

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球化使培养“世界公民”成为公民教育的目标之一。它要求学生了解世界,尊重多元化,愿意采取负责的行动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可持续发展。西方公民教育的核心,就是通过政治社会化形成公民意识,培养年轻一代建立一种自诚、自省、自律的公民责任。

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文化的多样性和个人身份的复杂性使得人们必须重新审视公民身份,以承认和包容多样化为主题的公民教育模式渐渐成为了西方公民教育的主流取向。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教育使个体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这是各个国家对个体发展最基本的期望,也是教育最基本的目标。教育也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文明延续的基本载体,是了解多元文化的主要途径。学校在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要传递社会共同的文化和价值取向,而且也应该呈现多元的文化,把各种文化差异呈现出来的目的在于把培养学生成为能够尊重差异,善于处理矛盾、冲突的未来公民。

基于这样的公民教育理念,多元文化取向的公民教育模式在教育目标、内容、手段等方面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在教育目标上,学校要培养未来公民健全的人格特质,包括开放的自我、对待他人的宽容态度、与他人共享价值的能力、多元而不是一元的价值趋向、信任人类环境并对自己有信心。只有具备这样特质的人才能适应全球化的历史转型。在教育内容上,公民教育内容中既要强调普世伦理,即一种以人类公共理性和共享价值秩序为基础,以人类基本道德生活,特别是人类基本生存和发展的道德问题为基本主题而整合的伦理理念,也要呈现多元的文化,使学生除了共同的国家认同之外,也能理解族群独特的文化认同。在教育的权利上,要考虑族群成员的差异性,给予族群特殊的权利保障,使族群不同的利益、文化经验、生活态度得到公开展示的机会。在教育途径上,要着重从实践入手,培养未来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增进公民对政治体系和民主程序的了解,传授公民政治知识,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技能。要培养学生相互尊重、理解以及处理差异问题的能力。在教育手段上,既要积极改进传统的教育手段,又要充分运用新的技术手段,使教育形式多样化,这样才能够更有效地展示文化的多样性,提高教育效果。

公民教育作为培育人们有效参与社会生活、成为睿智公民的一种手段,受到当代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世界公民教育是对传统国家公民教育的超越,它着眼于各国教育的差异并谋求一种人类意识,世界公民既是时代的必然,也是人类进化的客观需求。21世纪的人类,将生活在命运息息相关、彼此互需倚重、全新的国际化环境中,这必然要求每一个人都扮演好“世界公民”的角色。西方人能够走向现代化,正是因为公民教育开启了国民的主体意识,提高了国民的民主、法制素质,为国家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

国际化语境下的公民教育是具有现时代特征的、以人为本的、动态开放的、具有内在张力的新价值观的教育;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同时又符合普世价值的教育;是综合的、多元一体的、以协调为主的教育,承认多种价值观的合理性,宽容地对待各种价值观,协调并缓和价值观的冲突。西方公民教育思想以倡导人性的解放为主旋律,尊重公民在民主社会中的自由、平等,反对奴役人性,反对培养盲从臣民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并在实践中不断对自身的理论缺陷和偏差做出修正,从而显示出其强烈的批判性和鲜明的时代感。西方公民教育的合理思想和理论为今天中国研究和实施公民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型。在国际交流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必须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积极开展公民教育,从而提高我国公民教育水平。

二、应如何开展公民教育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公民教育成为现实需要和内在要求。公民主体意识的确立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定,也是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公民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公民主体意识的培养。我国的公民教育迄今主要是在德育的范畴中进行的,而我们的德育实际上又是以内容为本位的,即以知识和价值观的传授为主,对学生的实践和参与关注不够。世界各国公民教育的内容、对公民资质的要求会有所不同。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已经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进程和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的纵深发展,文化交融的不断深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日益彰显,公民教育必将更为复杂。当代西方公民教育注重“责任公民”的培养,公共生活领域中多元化、多样化的趋势日益显著,每个人都具有多重角色,表现出多重特性,这就要求个体应当更加富于自主性、创新性,学会维护自己的基本权利,对自己负责。

我国正处于建设民主化社会的时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使公民获得了参政权,但公民的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这与我国公民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公民的权责教育有关。忽视公民的权责教育其结果是淡化了青少年对政治的关心,导致他们缺乏行使公民权利、参与政治的意识。中国的公民教育自然是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格公民,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具有政治色彩的概念,它不是独立于政治之外的教育。大多数国家和理论界的专家都认为,公民教育的直接目的在于提高公民素质,增强人们的公民意识。公民教育绝不是培养顺民,公民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推进社会政治进步,建设高度文明的政治制度。国外公民教育发展的进程表明,一个国家要走向现代文明必然要加强公民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公民素质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加强公民教育是提高民族创新能力的需要,是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国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的领导机构来指导公民教育。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民教育的发展。

在我国的公民教育中,首先应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培育公民的权利意识。要培养出健全自律的公民,就必须把公民教育的理念确定在公民权利与公民义务的有机统一上,要大力培育人的权利主体意识及其捍卫自身权利的行动能力,以及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和能力。美国将道德教育融于公民教育和训练之中,美国的公民教育课除了介绍美国的政治制度、宪法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外,还培养公民应具备17种品德,包括自律、守信、诚实、实现最佳自我等。鉴于公民教育是提升公民素质与能力、推进和谐社会进程的主要途径,我国的公民教育作为全民教育,应增强公民的个体意识,培养公民的独立人格,锻炼公民的独立判断能力、独立行为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20世纪世界发展的经验表明,世界发展是多元文化的发展,公民的开放意识、国家意识、合作意识、诚信意识、法律意识等在国际性公民交往和国际事务参与中显得至关重要。

其次,在我国的公民教育中,要重视公民素质对维持和创建民主的关键作用,包括公民积极的参与精神,对政治事务的了解和参与能力。我们要不断丰富公民教育的活动载体,拓宽公民教育的工作途径,要实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英国的公民教育有可借鉴之处。英国的公民教育由三个相互联系的领域组成:(1)社会与道德责任。无论在课堂内外,人与人之间,还是在权威机构中,都应该知道自己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2)社区参与。完全参与到学校社团、地方社区和全球社会生活中去。(3)政治意识。意识到民主是怎样发挥作用的,作为公民,我们怎样才能对当地、地区和国家的公众生活作出有效的贡献。同时,与公民教育相匹配,我们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从制度层面对公民权利加以保障。

再次,现代公民教育应当培养公民对国家制度、法律制度的合理性认同。制度的合理化是联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桥梁,也是保障它们得以实现的根本力量。健全自律的公民社会需要健全自律的公民,即具有自觉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能主动追求自己的幸福,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公民。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全球公民社会使人们能够通过国际合作乃至全球行动来解决各种全球性问题,全球公民就意味着对全球事务的参与,让公民有能力参与解决全球共同的问题。西方的公民教育核心就是培养年轻一代成为自诚、自省、自律的全球公民。因此,公民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公民进行世界交往所需要的知识、态度和能力,包括个体的宽容和开放态度、能够尊重价值差异和适应不同文化的能力,以及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注意识。

有鉴于此,我国的公民教育理念应该是培育“变革社会之内驱力,个体完善之创新力,团结族群之凝聚力,维护和平之制衡力”。它所塑的“公民形象”就是:具有健全人格和强健体魄;民主素养和法制观念;资讯素养和人文素养;国家意识和国际视野;容忍品质和批判意识;尊重人权和保护环境;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等。刘鑫淼:“中国‘现代化’语境中的公民教育”,《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公民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未来公民健全的人格特质,如开放的自我,对待他人的宽容态度,与他人共享价值的能力,多元而不是一元的价值趋向,信任人类环境并对自己有信心。公民教育必须使学生获得在国际视野和全人类视野上处理事务的知识和能力。

此外,我们还要加强对公民教育的理论研究,从多角度进行公民教育的跨学科综合研究,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公民教育理论。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对公民教育的政策和实践以及目标和方法都有直接的影响。不同国家对“公民”、“公民教育”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公民教育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借鉴西方国家的公民教育经验时,要仔细分析其历史、文化和社会传统,有选择地吸收,而并非全盘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