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教育的逻辑
24892800000013

第13章 自主、多元、开放:实现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

制度设计:为现代教育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有一个《分粥》的故事:有7人组成一个小团体共同生活,其中每个人都是平凡而平等的,没有什么凶险祸害之心,但不免自私自利,他们想用非暴力的方式,通过制定制度来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要分食一锅粥,但并没有称量用具和带刻度的容器。

大家实验了不同的方法,发挥聪明才智,通过多次博弈形成了日益完善的制度。大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方法一:拟定一个人负责分粥事宜。很快大家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稠。阿克顿勋爵对此所作的结论是:权利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

方法二: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这样等于承认了个人有为自己多分粥的权力,同时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粥的机会。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6天都饥饿难挨。大家认为,这种方式导致了资源浪费。

方法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开始这位品德高尚、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基本公平,但不久他就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

方法四: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常提出多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完毕时,粥早就凉了。

方法五: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分粥的那个人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种制度下,7只碗里的粥每次都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每次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7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确定无疑将享用那份最少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制度至关重要。斯诺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没有制度提供秩序和保障,人类社会还停留在霍布斯所设想的“一切人与一切人作战”的丛林时代。其实,这个分粥故事对制定适应现代教育需要的保障机制也不无启迪。

在我们的“价值—能力—制度”三维分析框架里,“制度”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它源自价值的追求和能力的选择,受到价值、能力的制约,同时,也为价值和能力的实现提供保障。当我们确定以“三生教育”作为现阶段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和能力选择时,需要形成保障这两者得以实现的制度或机制。

那么,与“三生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相适应的教育制度,需要符合哪些最基本要求,又需要哪些措施来保障呢?本章试图对此做出回答。

运用“生命、生存、生活”的观点来思考“制度”的设计,应该满足以下三项要求:

一、学会自主: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接班人,是21世纪教育的基本任务。“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是具有自觉意识、自由活动能力。著名教育理论家肖川在《造就自主发展的人》一书中指出:“一个自主发展的人,就是有清晰的自我认识、有积极的自我形象、悦纳自我的人;就是有明确努力的目标,有内在学习需要与成长渴望的人;就是有良好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的人。”肖川:《造就自主发展的人》,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证明,在信息化时代,只有具有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的人,才有可能形成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会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生命”的完整性、自主性、生成性、独特性的特征,决定了没有哪两个生命体的成长、发展会完全相同。即使是“双胞胎”,有着基本相近的生命遗传,但当他们处在不同的“生存”环境时,他们的发展轨迹,他们的生活状况,也会截然不同。可见,具有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确保每个人都具有这种“自主发展”的意识和环境,是以“三生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

从群体发展的角度来看,无论是班级、教研组还是学校,同样具有这种“与众不同”的生命体的特征。以学校为例,不同的历史传统,不同的规划设计,不同的办学理念,不同的管理模式,加上风格迥异的师资队伍,这么多的“不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没有了这些“不同”,世界就没有了色彩。由此可见,要求所有的学校“同质化”,既没有必要,又与社会的发展规律相悖。这些“不同”,只有在“自主发展”的意识和环境下,才有可能获得发展。可见,即使从群体和组织发展的视角来看,确保“自主发展”,也是实现“三生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的基本条件。

这里所谓“自主发展”中的“自主”,可以理解为:自己做主。也就是说要尊重主体个体特性,注意个体发展需要,并激发起主体在行动上的自觉性。“自主发展”就是要在尊重发展主体的个性特征、内在需求、自觉主动等前提下,实现主体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是要使“主体”能真正做到:

——认识自己。能明确自己所处的环境、发展的状况,确定自己发展的目标。

——支配自己。能根据自己的意愿,控制自己的行动,实现自己发展的目标。

——发展自己。能经常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不断提出新的发展目标。

由此可见,符合“三生教育”价值取向和能力选择的制度建设,首先要满足的,就是这种尊重、促进主体自主发展的需求。

二、尊重多元:现代教育实现的必要前提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从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只求与别人一致,不讲原则,与别人却不能保持融洽的关系。孔子这句话只是从为人处世方面而言的。其实,几乎在所有问题上,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这与我们所倡导的尊重多元是一脉相承的。费孝通先生晚年曾经有过这样一幅十六个字的题词:“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短短十六个字,揭示出了现代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各美其美”,就是要有自主的意识,不要妄自菲薄;“美人之美”,就是要尊重差异,尊重别人,不要妄自尊大。只有做到了这两点,才有可能“美美与共”,并走向和谐、文明的大同世界,获得人类美好的未来。

我们知道,生命特点之一就在于独特性。独特性决定了生命发展的多样性,这本身就要求尊重多元和差异。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信息化时代,人类生存环境更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任何个人和学校,都很难实现“同质化”的发展。至于生活的多层次,更要求我们培养能理解多种多样生活要求,并能选择适合自己生活的人。因此,尊重多元,形成特色,也是“三生教育”价值取向和能力选择得以实现的基础,也是相应的制度建设应该满足的基本要求。

三、开放包容:现代教育实现的基本保障

“学会自主”、“尊重多元”,都必须以“开放”作为保障。如果我们把“开放”看作生物体与外界进行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并由此实现自身成长的一种过程,那么,适合“三生教育”需要的教育制度,也应该具有这种开放性,以确保“三生教育”理念和课程的实现。

那么,这一制度又应该从哪里着手去建设呢?我们认为,可以从“行政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的开发机制”、“资源配置方法”、“质量监控方式”等方面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