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21世纪中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24896800000020

第20章 为人师表是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素质教育是新世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模式,是符合现代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高层次、高质量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有高素质的教师。******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智力资源的开拓者。他们把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生产劳动经验、科学文化知识以及一定的思想观点和行为规范传播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能够接替老一辈的事业、延续社会发展的新一代。教师的劳动是维护人类生存和推动社会前进的特殊劳动,它把劳动者与劳动工具融为一体,教师所具有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意志本身既是教育学生的内容,又是教育学生的手段。教师失去了知识、能力、情感和意志,也就基本失去了教育学生的手段。教师的言谈举止、衣着打扮,甚至兴趣爱好都会感染影响学生。教师的渊博学识是形成教师知识、能力、素质以及个性在教学上的综合体现的基础。一个教学信息闭塞、知识贫瘠、孤陋寡闻的教师,是难以搞好教学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应该比他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10倍、20倍,只有这样才能熟练自如地驾驭教材,才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最重要的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追求创新,更新知识,开阔视野,完善自我,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好比一种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人的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但要奏出这样的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调准,而这种器乐是靠教师、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的。”孔子能被后世誉为“万世师表”,确非偶然。“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明了孔子从事教育的一生是“以身立教”的一生。他热爱教育,倡导教师要有良好的举止和语言的修养;也很重视教育有道,鼓励有方,任使得法。正因为如此,孔子受到他的学生的爱戴和尊敬,也受到后世教育工作者的敬仰。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除了文化知识学习外,主要是向教师学习。教师的人格对学生心灵的影响也绝非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格言、任何奖惩条例所能代替得了的。教师的言传身教会在学生的身上长期发生作用,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所以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话就是真理,教师言行就是道德标准,教师是智慧的象征,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耳濡目染,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一)热爱学生——教师的天职

陶行知把“爱满天下”、“乐育英才”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告诫教师要“爱生如子”。他深信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教师的爱是培养“英才”的源泉和动力。爱,是人的一种伟大感情,是指主体同客体之间诚挚而亲密的感情联系。

赞科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学生。”

1.师爱的特点

师爱对象的广泛性与确定性。由于学生性格上的差异,使教师产生主观上的盲目印象。作为教师,必须克服主观意识上的错误思想,对学生一视同仁。师爱的对象广泛,成分复杂,它与母爱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母爱的对象只限于一个或几个孩子,而师爱的对象成千上万。师爱不仅针对学习好的学生,而学习成绩差、品行不端及学习态度不好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爱。

师爱是一种无私而伟大的爱。爱的内涵是丰富的:母爱不求报答,但儿女终究要赡养母亲;友爱不求索取,但朋友贵在互相帮助;****不求回报,但情人渴望心心相印。惟独师爱像一泓清澈见底的泉水,透明亮丽,洁白无瑕,博大深远,最纯最真,至善至美,只讲奉献,不计索取。师爱,不单纯是一种感情,同时也是一种活动。

师爱对后进学生转化工作起着重要作用。师爱是教师力量的源泉。强烈的爱生之情会使教师倾心于教育教学工作,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潜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就是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原动力。

感对于注意力的集中和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的爱是不会自发产生的,需要教师的教育、培养和训练。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热爱学生是每个人民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是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师的感情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力。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学生会尊敬热爱教师,热爱教师所教的功课,并认真学习,掌握该科知识。教师应该用真情实感去打动和感染学生,用爱的钥匙打开他们的心扉。只有这样,即使教师偶尔给学生以严肃的批评,学生也会乐意听取,此乃“亲其师,信其道也”。

其次,教师要关心爱护所有学生,真心真意地爱,尤其是对后进生应给予更多的“偏爱”。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越是后进生,就越需要以诚挚的情感感化他。只有教师热情地教育和帮助,他们才会感到教师可亲、可爱、可敬、可信,在教师面前才会敞开心扉,说真话,表真情。

第三,爱护和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中学生自尊心的形成和发展与他们生活中关系最密切的人分不开。他们常常从教师、家长、同学对自己的行为作出的反应和回答中直接认识自己。教师只有用美好的情感对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学生的自尊心才能在这爱的呼唤中得以形成和发展。教师在教书育人中,要时时刻刻把学生当做有血有肉、有感情、有自尊心的人加以重视,给他们以无私的爱。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师生间的感情沟通。教师要用真情和学生交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他们的心灵深处受到触动。尤其是差生,他们大都顽皮固执、敢作敢为,如果教师一味指责、讽刺、挖苦,就可能损伤他们的自尊心,他们表面表现为沉默,暗地里却处处捣蛋,甚至同教师对着干,教育便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所以,教师凡事都要设身处地替学生想一想,切不可过早下定论,更不能对某些学生持有偏见。总之,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和期待,将给学生以巨大的影响并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热爱学生和教育学生是相辅相成的、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爱之甚则求之切”。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关心爱护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充分理解、信任和尊重学生,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坚定不移地要求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前进,而决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迁就学生。

(二)全身心投入——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劳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包括献身教育、追求真理、开拓创新、以身作则等内容。

献身教育。首先教师要有献身教育的品德,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前提,是“教育的命脉”。其次教师要以“爱满天下”的情怀去倾心培育“真人”。有了这种爱,才能使教师自觉地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自己的知识、才华、青春和生命献给教育事业。正因为如此,人们提起教师的职业,由衷地敬佩他们的奉献精神,称颂他们像园丁,像铺路石,为人们奉献坦途。可以说,教师劳动的本质特征在于奉献,教师道德的精髓也在于奉献。

追求真理。陶行知在《儿童节对全国教师谈话》一文中指出,要求教师不断“追求真理”。他所说的真理即为科学知识。做教师的“必须好学”,必须“力求上进”,不断追求知识。新世纪的信息化浪潮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将面临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全新环境,它必然对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乃至教学模式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这就要求教师掌握现代科学的最新知识,具有深厚的素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能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指导学生发现信息、捕捉信息、处理信息、研究问题和增长知识,成为创造型的人才。

开拓创新。江****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在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陶行知认为,一流的教育家要“敢探未发明的真理”,具有创造革新品德。教师是改造生活的灵魂,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不是天生的,它虽然和人的天赋有一定联系,从根本上说还是靠后天的培养和教育,是创新教育的结果,创新教育仍靠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以身作则。教育事业对教师的要求非常之高。陶行知对教职员的要求是:“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作为新世纪的教师,一要忠诚。教育学生不是演戏,不能搞“两重人格”。只有发自内心,表里如一的美德,才能在学生身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二要严以律己。教师的每一件善举会使学生感到无比欣喜;教师的一点点小的瑕疵,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失望。尤其是资格老的教师和学校领导干部,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就必须要求廉洁自律、德行端正、身正为范,以高尚的道德来感染和影响他人,升华自己。三要刻苦学习,不断用新的知识丰富自己,使自己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公正严明——教师的价值取向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二者缺一不可,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是主导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和领导者,调控着学生和整个教学过程。而学生是主体者,是有生命的能动性的人。因此,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间的关系的关键,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都有“向师性”,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生的关系,应是一种平等、和谐、相互信赖的关系。营造这种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的关键,主要在于教师。这就要求为师要诚,即对学生要真诚、坦诚、热诚,其核心是师爱。有了这种师爱,对学生而言,教师既是他们的老师又是他们的朋友,课内是严师,课外是挚友,学生有了过错,教师要做到实事求是,公正无私,赏罚分明,对于他们进行帮助教育,即使是严厉的批评教育,学生也会认为是真诚的,是教师对他们的爱,是恨铁不成钢的爱,从而乐意接受且积极改正。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有时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甚至偶尔还会演化成浓郁的“对立情绪”。尽管这类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但是,有时恐怕与不诚实或没有威信的教师采用了极不恰当的处事方法密切相关。只有那些不注意影响,又没有多少威信的教师才会在学生面前喜怒无常,举止轻率;有的甚至是盛气凌人、专横跋扈,把学生推到对立面上去。

实际上,公正严明、具有威信的教师,也就是学生们衷心爱戴的教师。日本教育家大诚竹曾以“你最喜欢的教师是什么样的”为题在高中生中作过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喜欢把教师当朋友看待,因而喜欢温和、开朗、耐心、幽默、有多方面兴趣的教师;学生把教师当做智慧的传授者,因而喜欢头脑聪明、知识丰富,教学有趣味、方法好、效果好的教师。不公正严明,没有威信的教师,也就是学生最不喜欢的教师。美国教育家杰西尔德,曾以“你最讨厌的教师是什么样的”为题在初中生中作过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一向训人,过严,情绪不稳定或者不好,留做不出来的作业,不耐心,没有同情心,讨厌学生,不笑,服装不整齐,不和学生在一起,体罚学生,不公平,一名学生出事责备大家,偏爱,教法不好,不易接近的教师要是学生讨厌的教师。这两项调查从不同侧面说明:教师的公正严明是指教师所具有那些为学生所佩服的心理品质,打心里叹服的崇高威望和不带丝毫掩饰的充分信誉。这就是教师的价值取向。

教师要做到公正严明,首先要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无论是到一所学校,还是任教一个新班,教师必须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尽量在各个方面能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第一印象好了,学生就会对教师由衷敬佩,充满信心。相反地,如果教师在头几节课表现出惶惑不安,没有信心,过于激动,语无伦次,举止呆板,精神不振,那么就会使学生大失所望。

其次,教师要真心实意地热爱每一个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所在,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前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也受到市场的冲击,但是,教育中的“爱”却是无价的。教师职业的神圣使命和教育工作的全部意义,都包含在这种真挚、纯洁、无私的“爱”上。

第三,教师要上好每一节课。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是通过日复一日的每堂课渐渐完成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建立师生间和谐合作的人际关系,对于培养学生乐学是有很好效果的。

第四,教师要善于控制情绪。教师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但从教育工作出发,教师应当具有情绪的调节能力。教师的情绪倾向应当是高尚的,应当对教书育人有一种执著的追求。一个忠诚教育事业,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情绪必然控制在对教书育人产生浓厚的兴趣上,随时随地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津津乐道地钻研所教的学科,精益求精地研究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第五,不要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每一个人都有保护自尊心的内在需要,中学生的自尊心更强,更需要认真地加以保护。苏霍姆林斯基将自尊心看成是学生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马卡连柯认为尊重学生是教育经验的全部本质;徐特立把伤害学生自尊心的种种“体罚”,看成是教育中的“野蛮”行为;陶行知强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些都说明,尊重学生不仅是教育理论中的一条重要法则,而且也是处理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

第六,教育不同层次的学生时,既要一视同仁,也要因人而异。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是学生干部,还是一般学生,都要一视同仁,都要一样献上炽热的心,倾注满腔的爱。同时,也要注意因人而异,后进生一般自卑感较重,缺乏信心,感情也比较脆弱,对他们的教育,宜用关心和鼓励的方法,从鼓励中指出弱点,指明努力的方向,让他们从教师热切期待的眼光中看到希望,增强信心。好学生,特别是优秀学生平常受表扬的机会较多,逐渐会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对他们要求要严一些。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严是爱,松是害。“严”主要反映在给学生建立规矩上,在思想、劳动和学习各方面都要从严要求,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和蔼可亲——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是课堂教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的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身的良好威望影响学生,给学生以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励他们努力学习。教师要和蔼可亲,发挥情绪的感染力。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情绪上的共鸣。积极的情绪产生积极的情感,消极的情绪产生消极的情感。如果教师板着面孔进课堂,就跟学生拉开了距离,必然导致教学效率降低。如果教师上课和颜悦色,学生感到可亲可敬,感情融洽,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学习积极性高,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要做到和蔼可亲,教师首先要把微笑引入课堂。微笑是一种美,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其次,教师的语言要亲切,这是上好一节课的主要因素之一。学生需要教师的关怀,更渴望看到和听到教师亲切的笑脸、亲切的声音。教师讲课的声调、语气都要给学生以亲切感,哪怕是批评的语言也要让学生感到是善意的。这样,教师的语言才能被学生接受。反之,就会使之产生逆反心理,对该教师所代的学科生厌。人常说,教师的某一句话往往会影响学生一生。达·芬奇小时候对画鸡蛋不感兴趣,他的老师富有哲理的教诲,深深地打动了他。此后他刻苦学画,成为世界著名的画家。亲切的语言会给学生以极大的鼓励,也是培养学生成功感的纽带。

第三,教师要以爱来待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决定着师生关系的各个方面。这种爱是一种超自然又超凡俗的情感力量,它不是建筑在血缘关系上,更不是建筑在私欲追求上,而是建筑在深切期待的高尚情感的土壤上。这种爱是宽广、博大和无私的,带有自我牺牲精神,是一种崇高的美的情感。这种爱必然使学生乐于与教师合作,增强教师施教的可接受性。而学生在接受这份爱的同时,获得自身的情感体验,在这种双向情感的交流中,学生得到的是心灵的愉悦。

第四,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上好课。教师全身心投入上课,情感真诚,语言精当,语汇丰富,就会使学生精力集中,全身心投入学习。要达到饱满的热情,教师必须有愉快的心情,朝气蓬勃的乐观主义。要显得“机警灵活、满面春风——不是要做出某种笑容,纯粹是一种和蔼可亲的笑容”(《马卡连柯全集》)。教师不仅在语言、表情上不造作,不过分夸张和渲染,而且要表里如一,心口如一,言行如一,给人以真实感。另外,情感投入要恰到好处,该热烈的地方热情奔放,该含蓄的地方含而不露,既有情感的狂风骤雨,又有情感的平静港湾。

和蔼可亲的情感表现在师生关系的平等、合作、民主和互谅上,师生间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就会形成融洽的感情交流渠道和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这种气氛将为师生间的探究质疑提供前提条件,也为学生高效率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