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屐痕
整天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建筑森林”中,确实已经很难摆脱心灵的“围城”了。只有到了夜晚,远离了喧嚣,心灵才能复归宁静,一切琐碎杂乱的事暂且搁置。在静静的夜,泡一杯清茶,捧一篇精致的美文。放一段轻音乐,让那抒情的旋律浸润心灵,洗去白日的浮躁,让那精美的词语、优美的意境在血液里千缠百绕辗转反侧。这种夜读,还真是人生的一种享受。
林语堂先生在《生活的艺术》中劝人们找到“文学上的爱人”。他说:“世上原有所谓性情相近的事。所以一个人必须从古今中外的作家中找寻和自己性情相近者。”这话是对的。一个人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如同交到知己朋友,共欢笑同洒泪,或拍案击节,或喟然长叹,或怆然泪下,咀嚼生活的酸甜苦辣,品味人生的悲欢离合。特别是当他(或她)用细腻而疏朗的笔法写出自己胸中那点隐隐约约的情绪时,心里真有一种“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心仪的痛快。这时他所说的话就是自己想说的话,他的喜怒哀乐就是自己的喜怒哀乐。一切日常引为大事的焦虑、烦忧、气恼、悲愁以及一切把自己牵扯在内的扰攘纷争,就都不再那么值得认真了!
书是人类精神上的营养剂,缺少了它,生活必有缺陷。读书可以使人由琐碎杂乱的现实回归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它能使人摒弃功名利禄、尘世烦忧,如老道神人忘情于山林,它能使人风度高雅,气宇轩昂,这胜过服饰上的奢华或家宅中的堆金积玉。而它之能使人有恬淡宁适、心安理得的快乐,更绝非终年孜孜为利、唯恐失去存款的人们所可比拟。
读书,为的是让生命多一份生气,多一份活力,多一份创造。哲人说过:“世上最艰巨的使命是什么?是思考。”而思考离不开读书。
读书需要一种意境,而深夜读书最惬意,此时四野无声,书房便成为心灵的驿站。顺手捧起心爱的书,总是喜不自禁,以单纯的心境漫游于书的世界。鲁迅的凝重沉郁,让我对人生多了几分思索;朱自清的清丽婉约,使我对人生有了一份美好的情感;托尔斯泰的博大精深,让我多了几分人生的体验。
读书需耐得清苦,“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读书是一种经历,一种苦旅,征途漫漫,孤独常伴,心静如水。唯如此,才能明目省心,穷理悟道。但我也曾怀疑过,读书是否是一种奢侈、一种浪费?在现代商品经济时代,读书似乎是一种最不产生经济效益的事。有人曾说:“读什么劳什子书!还没有看穿吗?”于是弃学经商,焚书学艺,腰别BP机,言谈股票房地产。我也曾一度游移、徘徊于都市膨胀的物质欲和萎缩的精神追求,在矛盾夹缝中寻找依凭,三百六十行几乎想了个遍,还是书中自有乐趣生。
书,拓宽了我的生命时空,一个个理性世界和情感世界不断映现在我的教学中,我一次次在课堂里催发痛苦和喜悦,制造笑声和眼泪。我努力使自己和学生成为一本有智慧有情味的“书”。也许安于清贫、耐得寂寞已成积习,也许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还有更好的风景,命中注定我得不断地寻觅和跋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