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言理论与实践
2536800000037

第37章 离有效教学有多远(3)

2 .学科"教学"行为应该坚持怎样的基本原则?

"学校教育"承担的是"育人"任务,当然包括"品德培养"与"能力提高"两大目的。

显而易见,"品德培养"目的实现的途径是狭义的"教育";"能力提高"目的的实现则要靠分科的"教学"。

这样,明确二者应当承担的任务,清醒认识到了二者"存在的依据",即使通过简单的情理事实分析,我们也不难对其截然不同的内在要求做出非常清醒的判断:

后者培养的是受教育者生存的"能力",是其存在与发展内在的最根本的需要,因此,应该努力追求立竿见影,为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将教学的内容显性化,并尽可能地提供充分的规律原则与方式方法等各方面强有力的支持,稳扎稳打,保证教学主体学科能力的持续提高--这样,才能充分保证主体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持续提高。

前者,是让受教育者接受社会道德伦理的规范,从长远角度看,当然也同样是保证其自身存在与发展质量特别是价值意义的必须,但从其个人的现实生活看,如果别人不遵守而自己自觉遵守这些规范,往往会损失一些眼前的实在的利益。

因此,教育最需要的是环境与榜样的熏陶感染,应该致力于主体生存环境的改造,追求潜移默化,以实现"春风化雨"的效果,不去致力于其生存环境的改造,试图依靠"灌输"将其显性化后强加于人就能受到良好效果,只能是自欺欺人,甚至会因此走向"教育"的反面--这样的"教育"只能让受教育者走向社会道德伦理内在需要反面的虚伪圆滑!

澄清了这些认识,我们才能科学地探讨"怎样教育""怎样教学"等根本方向上的大问题。

可是,由于我们的相关研究给"为何"留下的"空的空间"太大,我们已往的语文学科的教育与教学都恰恰与其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要求背道而驰,张冠李戴,李冠张戴,完全掉了个个:搞教育追求立竿见影,异化教育;搞教学讲究潜移默化,异化教学--不"少慢差费"才真是"咄咄怪事"!

澄清了"语文"与"教学"的应有之义,我们才能"有效"地探讨"语文教学"问题.那么我们离"有效"("高效")的"中学语文教学"到底还有多远?"显性化"是"教学"的根本特征,也可以说是这种活动最基本的要求。

目睹我们中学语文教学及其研究的严峻现实,可以说,严格按照这一要求办事,我们其实有太长的路要走,有太多具体而实在的研究工作等待我们去做。

这绝非是一篇两篇文章可以解决的问题,笔者这里不能也无力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采用迂回策略,指出我们已往语文教学与研究活动中的一些严重缺失,澄清一些原则性的认识。

前文已经明确,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必须着眼"语言",立足"言语形式",致力于"形式运用"的"显性化""教学"(训练),那么,我们距离这种"有效"(高效)的"语文教学"到底还有多远呢?

a."形式"来源问题。

听说读写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应该严格遵循的基本原则规律和可以采用的常用方法技巧到底有哪些,时至今日我们心中可以说仍然没有数,甚至根本没有思考过这些抽象的知识我们到底该到哪里去寻找,更不用说严肃意义上的系统研究了。我们当然提供过现成的语法、修辞、阅读、创作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属于"形式"范畴,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言语形式":

"言语形式"存在于语言运用的实践中,存在于言语实践的成果亦即丰富多彩的言语作品中,我们只能到这些领域去找寻,而不能总是试图走捷径。

走捷径得来的这些现成的东西(语法、修辞类知识),由于疏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实践,对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语言)教学而言,可以说,同样几乎是纯粹的"无效"知识。

b."形式"的系统化、线性化问题。

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无效"重复?

因为,我们过于关注思想内容(言语内容):不同的课文,言语内容方面当然是丰富多彩并不存在什么绝对重复的,可在"言语形式"方面,重复甚至绝对无效的重复其实都可以说是司空见惯的,以至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都有着极其惊人的相似,缺上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课,都不会太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这在其它学科,显然是不可思议的。

这方面,我们都有着深切的感受,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没有找出问题根源之所在,反而想当然地认为这就是我们语文学科特殊性的具体表现。

我们都习惯于指责别人的课太像政治课、审美课抑或诸如历史课、生物课等形形色色的自然科学课,可是,很少有人真正认识到,这其实是立足言语内容的必然结果,自己的课堂取向方面可能有所不同,但也不可能真正走向"语文",彻底逃离这个怪圈。

更可悲的是,因为无知而自以为是,不少人无端地将学科语文和系统化、线性化对立起来。

是的,立足言语内容,一旦系统化、线性化,所谓的"学科知识"就不再属于我们的学科语文,可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反过来想一想,如果不能系统化、线性化,真正意义上的"学科"还从何谈起?

这样,不就可以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根本方向上就存在严重问题吗?

立足言语形式,学科知识的系统化、线性化才能变成现实;系统化、线性化才能变成现实,才能谈得上学科教学内容提供的循序渐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循序渐进及其语文能力的全面健康的发展与循序渐进的提高。

才能有效避免无谓重复,彻底改变早就让老一辈的语文大家叶圣陶先生寝食不安却一直持续到现在仍然没有改变的"对教学的要求也不明确,任教的老师只能各自以意为之"的混乱局面。

新课标"反对"学科中心"、"知识中心",单从具体的语文教学课堂而言,无疑是非常明智的。

语文教学应该成为语文工具运用的教学,在这样的课程论的视野里,工具只能是手段性凭借,而不能成为目的所在。但是,将论题延伸到整个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高度,主张什么淡化文体要求,则是非常愚蠢的。

淡化文体的实质是降低语文的基本能力要求,与学生语文能力全面健康的发展与持续有效的提高显然是背道而驰的。另一方面,从"形式"研究角度讲,不同层次的文体类型,恰恰是言语形式系统化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凭借。

丰富多彩的言语实践不仅直接导致言语内容的丰富多彩,也决定着言语形式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如果没有相应标准的区分,只能是一盘无法收拾的散沙--如果不讲系统化线性化,同样会存在无效重复"无效教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