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言理论与实践
2536800000039

第39章 离有效教学有多远(5)

4."画龙点睛""存在的依据"或者说其价值意义何在?

(1).文章的本质在于交流,交流的质量取决于表达方表达的明晰程度与倾听方的理解能力,为了保证交流沟通的质量,人们选择了"画龙点睛"(其本质是一种强调)。

"画龙点睛"其实是读写双方为了沟通的需要而约定俗成的工具性凭借,体现的首先是作者对读者的最为贴心的人性关怀,而能否接受这一关怀,直接关涉文章交流的质量,或者说,直接决定着这一关怀能否得到回报。

"点睛"的"龙"能腾飞,没有"点睛"的是死"龙",二者的区别在于有无灵魂--有无"画龙点睛"的意识,决定着写作与阅读行为的"死活":"画龙点睛"其实是记叙类文体的创作与阅读活动必须坚守的基本原则。

真正有了"画龙点睛"意识,有了相应的能力,心中能够时刻想着读者,就不可能再出现现在的学生甚至不少语文教师都广泛而严重存在的"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让读者不知所云的现象。

真正有了"画龙点睛"意识,将文章解读活动中出现的有着本质差别的文章理解与读者个体感悟、评价混为一谈的现象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在我们的语文界广泛流行,甚至,在我们严肃的语文教学课堂上,频频上演教学《曹刿论战》类的历史作品时也要为作者已经断定无能("鄙")的鲁庄公翻案类的荒唐透顶的闹剧。

因为无情抛弃了"画龙点睛",我们时下的记叙类文体的教学,无论阅读还是写作,其实都已经没有了灵魂!

(2)"画龙点睛"手法是沟通读写双方心灵的桥梁,也是实现语文教学"读写一体"的桥梁:有了迅速准确找出文中"点睛"之笔的能力,也便能够迅速探询到文章的主旨(亦即作者作文的主要用意),与其同时,在作者的亲自带领下,探询文章思路,体会行文匠心,自然也便容易多了。

(3). "画龙点睛"手法的实质是一种特别的"提醒"特别的"强调",根据这一点,我们还可以触类旁通,通过严肃的"为何"追问,进一步明白诸如朗读中的重音与停顿,表达行文中的反问、双重否定,以及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存在的依据"。

我们语文教学"研究的对象"多如牛毛,表面上看都是一个个的点,但其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或相似,需要运用我们宝贵的理性去打通。

如果完成了这样一个任务,有了这样一个基础,"教什么"与"怎样教"的问题其实都可以彻底解决,我们的语文教学与研究也便不会像现在这样什么问题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实际上由于理性缺位而导致的混乱不堪。

"成果"展示完了,笔者想说的是:

1. 对我们的"语文教学"而言,"画龙点睛"类的"形式"研究至关重要,有无类似成果的支持,不仅影响我们教学的效率,甚至可以说决定着我们教学的成败。

2. 可是,显而易见,笔者现在进行的这种严肃意义上的"形式"研究,我们的语文界很少有人进行过,相反,连前人已经研究出的成果,也因为浅薄无知,其精华都几乎为我们抛弃殆尽了。

2. 笔者这里的"研究"还仅仅停留在知识本体,并且,运用"教学",还有拆分问题,排序问题,"例子"问题,训练(教学)问题,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学生问题,联系"教学"现实,问题会变得更具体,更复杂。

3. 比如,这里面,理解"画龙点睛"的深刻思想("为何存在")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这种思想的"灌输"应当贯串此类文体(包括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始终,从学生的"娃娃"时代就应当加以强调,但,这种强调的提供必须在充分"研究"学生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进行,否则,对于小学低年级,直接运用笔者研究出的这一套,无异于对牛弹琴。什么时段"灌输"到什么程度,各用怎样的语言表述,都需要更加严肃更加周密的调查研究。

3.笔者这里谈的不过是一种"画龙点睛"手法,如果将视野放大到我们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有多少"形式"等待我们整理,有多少"学情"等待我们调查,有多少"教学艺术"等待我们研究,可想而知。

限于精力与能力,对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研究而言,笔者这里其实也只能算作纸上谈兵!纸上谈兵还谈什么?

笔者只能说,笔者能力有限,可面对我们语文教学与研究毫无理性的混乱局面,只能不揣浅薄,在这里进行艰难的"理性"启蒙,想让广大同行清醒认识到,如今的那些所谓的"新思想""新理念"与我们时下流行的所谓语文教学研究到底有多么浅薄多么荒谬,我们所谓的"语文教学"离"有效(高效)教学"甚至真正意义上的学科教学到底有多远。

笔者热切希望这篇文字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大家的关注与思考,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大家同心同德,踏踏实实地做一些扎实有效的"研究"工作,我们的语文教学或许就可以从此走向她早就应该走的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