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言理论与实践
2536800000005

第5章 百年沧桑话"语文"(5)

再看曾经轰动一时的"人文论"。

以李陆先生为代表的"人文论"者走出了上一阶段"工具论"派浅薄的并列式的表述方式,用了一个"文化"便将前面答案中"语言"后面形形色色的内容层面的东西一网打尽。

从纯学术的角度讲,这一论述似乎可以彻底结束语文界的一些不必要的纷争,当然也可以作为一家之言存在。

可是,将其作为学科内涵的定位,即使与前面诸家相较,其实也更浅薄,更荒唐,到了实践领域,必然会引起更大的混乱:"文化"这个概念的内涵太丰富了,"用语言来表述的文化"仍然如此--无论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有多少门类的科学成果是"用语言来表述的",李先生能够说得清吗?

难道这些门类的科学都是我们学科"语文"的应有之义?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的语文课堂还有什么不能"教"的?这么多的内容,什么样的"学科"有这么大的本事,能够大包大揽?

"语文是用语言来表述的文化",这样一来,我们的学科"语文"也便博大精深起来,可以李陆先生为代表的"人文论"主义者为什么就不翻过来想一想,正因为"语文是用语言来表述的文化",舍弃了语言,你博大精深的"文化"何以承载,你至高无上的"人文"何以传承?

以李先生为代表的"人文论"主义者悉数"继承"了先前我们所谓的"工具论"的所有糟粕,大包大揽"精神训练"和语言以外的所有的科学训练,其"发展",则是将其本来含量就越来越少的精华--语言方面的"技术训练"--抛弃殆尽。

这样一来,也便只能大势鼓吹潜移默化式的积累积淀--我们"人文论"派的主张,落实到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内容层面的形形色色的"教育"势必会越俎代庖,堂而皇之地取代形式层面的语言的"教学"。

如果这样可以的话,识字教学过后,所谓的"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了!

语言是"表述"的工具,文化是"表述"的内容,二者之间首先是陈述与被陈述、承载与被承载的关系。"交际"过程中,人们传送接受的是用语言这个工具承载的文化,显性的显然是文化而不是承载文化的工具(语言)。

离开语言这个工具文化无所依从,而不能说离开文化语言无所依从--只能说,没有了文化,"语言"这个工具便无从"承载"。

认同"语文是用语言来表述的文化",所谓的"语文教学"必然会彻底抛弃"语言","语文"自然就会为大而无边的"文化"所淹没,彻底丧失自身。这样一来,我们所谓的"语文教学"倒是可以名正言顺地彻底放弃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堂而皇之地去"包打天下"了。

聪明的"素养论"所谓的"升华"其实是折衷,通过折衷走向了圆滑:以后,继续走"工具论"道路,出了问题,就可以怪你没有关照"人文"实践;走时髦的"人文论"道路,出了问题,怪你没有充分关照"语文"的"工具性"--这样一来,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再混乱,也没有人家"素养论"的罪过了。

事实上,如果能够清醒认识到"语文"是一种"工具",必然会高度认同"语文即语言"。

认同"语文即语言",不难发现,"工具性"其实是"语文"的本质属性,"人文性"则是其表征属性:语文其实就是一种"人文工具"。认同语文是一种"人文工具",不难发现,所谓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纯属多此一举:有哪一种"工具"的运用能够不体现其"工具性"?

作为一种"人文工具",其运用的过程与运用"生成"出的"成果",又有哪一种可以不具备所谓的"人文性"?

工具的本质在于运用,运用,自然会体现其工具性,不运用,就只是摆设,谈不上什么工具性,应当说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对于人文工具而言,运用,自然就有了"工具性",也自然就有了"人文性";不运用,谈不上什么"工具性","人文性"也便无从谈起--"人文工具"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高度"统一"于其运用过程的,想人为拆分都不可能分开。"新课标"无视这一点,非要进行什么人为"统一",其实是将"工具运用"与"工具运用教学"混为一谈,以"统一"之名行人为割裂之实。

与"人文论"一样,"素养论"关心的其实也是到底传承什么样的"人文",其高明之处是因此想到了传承的质量,因而想到还要与那个很不时髦的"工具性""统一"。

沿着这条思路走下去,本来是可以走上正途的。可我们的"素养论"主义者偏偏就到此为止了,理论层面"升华"出所谓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聪明地"创造"出一个至今仍然见仁见智的学术概念("素养")之后。

到了实践层面,同样无端地将读者个体的阅读、写作行为与其相关的教学行为混为一谈,实际上是堂而皇之地退回到了荒唐的"人文论":"阅读教学"方面,轻描淡写地提到了"理解",根本没有论及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或者说,充分考虑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尽快认识到这一行为必须遵循的原则规律,迅速准确地理解乃至把握人家的文字里蕴含的方法技巧。

无视学生的阅读能力现实,大势鼓吹什么"个性化"的"创新阅读"甚至"创造性阅读",却同样没有着眼于相关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创新",如何"创造"。

到了"写作教学"领域,更是积极鼓吹什么"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干脆让他们到社会生活领域的"语文实践"中自己锻炼得了。

实际上,两个方面的所谓的"教学"都走向了内容层面,同"人文论"一样,根本无法顾及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只能鼓吹潜移默化式的积累积淀,鼓吹学习主体"语文"能力的自然提高。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何"重要"?不就是因为,语文(语言)是表述文化的最重要的工具,或者说,语文(语言)是文化承载"人文"传承最为重要的一条生命线吗?

明乎此,我们就会清醒地认识到,像我们现在这样,总是盯着语文工具的现实运用,仅仅满足于语文工具的运用现实,而忘记工具运用的"教学",是典型的鼠目寸光行为。

"语文"(语言)是一门基础之基础、工具之工具性的学科,这种现状如果不尽快改变,长此以往,"误尽苍生"就可能不再仅仅是国民的一句愤激之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