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言理论与实践
2536800000059

第59章 语文教学的专责

《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10期方帆先生的《我在美国教中国语文》,一些网站也便相继涌起了方先生的"大洋彼岸"热。人们的心情笔者能理解,人家美国语文教学的成就举世瞩目,而我们呢,还在挣扎于"少慢差费"的泥潭中,我们是应当好好向人家学习。

不过,看到网站上人们总是与方老师探讨文化教育的细节与技巧,笔者不禁忧心忡忡。

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方老师进行的是双语双文化教学,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或者说民族语的教学,方老师在这两个堂课上更多地关注一些文化是自然的,人家的语言教学,人家学生形式思维的训练,自有其民族语文教学在,而我们则不同,我们教学的就是民族语文。我们切不可无视这一点,

为"大洋彼岸的清风"吹昏了头脑,忘记了我们语文教学的专责。

笔者认为,我们的语文就是我们的民族语,我们的语文呼唤的是"教学"而不是无限延伸的文化或者其它方面的"教育";这些"教育"可以也应该"渗透"于"教学",服务于"教学",但决不能凌驾于"教学"之上,甚至控制"教学"!

立足教学,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就应该成为学生形式思维的训练场,而不能总是成为各种知识、信息的集散地!

要训练学生的形式思维,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应当注意落实以下四个层面或者说方面的教学:一是弄清"写了什么"基本内容;二是弄清"写作目的何在"(文章主旨);三是弄清"怎样写的"(文章结构或者说作者的行文思路);四是明白"为什么这样写"(此类文章的行文规律及其后面隐含的人类思维的规律)。

其中,一三层次是二四层次的基础,而二四层次才应当成为我们教学的目的。这些认识,读读《中学语文教学》长达四年的"问题之鉴"大讨论,不难寻出坚实的理论依据,如果能够基于我们语文教学本体的内在要求,基于我们教育教学的现实需要,我们其实也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这本来是我们语文教学大是大非甚至可以说是方向上的大问题,可我们却少有人去认真思考探讨,让人不

能不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国民未来的语文乃至文化素质与修养担忧。

这些认识,笔者在网上与方老师本人进行了交流,方老师的回应很值得我们回味。方老师的原话是这样的:

美国的阅读教学强调五个层次:

第一:文章说了些什么基本的事实。

第二:理解文章的详细内容。(包括字、词、句等)

第三:应用文章的内容(比如在学了阅读一篇新闻报道以后,学生能在阅读任何新闻报道的时候都很快地找出自己要了解的东西)

第四:分析文章(就是"为什么这样写",例如文章里面说到道理的因果关系,作者意图,言外之意,修辞语法跟主题的关系等)

第五:评价文章的优劣。我在教中国语文的时候也是尽量应用这五个层次引导学生与文本互动的。我现在发现,其实冯老师(指笔者,笔者注)也提出了几乎是完全相同的建议。看起来好像这种方法并不是很普及的样子。

那么,难道国内语文的阅读教学不是这样进行的吗?假如阅读教学不是用这种操作性很强的方法来进行,可以想象,作文教学也不会使用比较统一的,操作性强的方法来进行了。希望能听到更多的老师说说!

方老师的这段话至少透漏给我们这样几个信息:

第一,方老师的这两堂课并非美国典型的阅读教学,美国典型的阅读教学其实正与我在文章中强调的一样;即便从事双语双文化教学,方老师本人也在往这个方面努力。

第二,我的这些建议,在美国早已成为一种教学常识,人人皆知,人人都认为理所当然,并且已经普遍落实到了平时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所以,得知国内并没有普及这种教学方法,方老师感到非常震惊,感到不可思议,甚至因此心里可能还怀疑我说的话的真实性,"希望能听到更多的老师说说"。

第三,"假如阅读教学不是用这种操作性很强的方法来进行,可以想象,作文教学也不会使用比较统一的,操作性强的方法来进行了。"看看我们语文教学的现实,方老师的推论多么准确!为什么会这样准确?

只能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基于文理与学理的要求,无论阅读还是写作教学,都应当有这么一套"操作性很强的方法";目睹我们国内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现状,这一点应当说更为急迫。

这些信息同时说明,方老师并不理解我们国内语文教学的现状,他提供的不是单纯的阅读教学,更不是我们急切呼唤的语言教学,其中的有些理念确实非常先进,但对我们而言,并没有多大的借鉴价值。

美国语文教学的理念与方法我们确实应该学习,但学习的应该是人家货真价实的语文或者说民族语教学。

美国真正意义上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前几年的"语文万维网"栏目中曾经介绍过几次,一个突出的共同特点就是,特别注重学生思维形式的训练(虽然文章中并没有直接这样说)。我认为,如果我们想借鉴,应当从这里入手。张冠李戴,真理也会变成谬误!

另外,对方老师的这两堂课,人们往往纠缠于环境、条件、学生基础乃至课堂操作的具体细节,我们进行"课例研讨",细节问题固然需要讨论,但现在看来,认真辨清课堂教学的类型,弄清这两堂课与我们的阅读教学在教学目的上的本质区别,不在大是大非的方向问题上出问题,比什么都重要。

如果根本的方向问题不解决,其它的细节问题即便解决又能有多大意义呢?

令人遗憾的是,大家原来与方老师讨论得非常积极,非常热烈,可到了大是大非的关键时刻,方老师最后的倡议却没有得到网友的回应。

这不禁让我感到有些悲哀:我们向人家学习,我们进行学术研究与争鸣,难道就只能纠缠于那些鸡毛蒜皮的小问题,或许,就因为这些小问题的争论代表着我们的时尚"我们时代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