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言理论与实践
2536800000060

第60章 语文与生活(1)

读了《中学语文教学》"课例研讨"栏目2004年第7期发表的"关注生活课教例研讨",特别是冯善亮老师的《想起了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语文性"问题》,感触颇深,觉得,这些文字的价值并不局限于"关注生活课",如果理解透了其中的精髓,对探询我们语文教学的本质,明确语文教学的方向,都有着非常伟大的现实意义。

我积极将其推荐给我的语文同事,可没有想到,他们无不一脸的困惑:"关注生活"不就应该这样"关注"吗?怎么就"不过是贴了一层语文的外衣,谈不上是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特点"到底是什么?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生活不就是我们语文的"活水",拥有"活水"不就是语文素质水平高的一种体现吗?

"让学生在思维和写作方面得到扎实的训练",其"语文性"当然会"体现得更充分更丰富",但让其"成为本次活动的重心"是否有点轻重甚至本末倒置?等等。

惊诧之余,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大多数的一线教师并没有思考清楚我们语文教学的本质及其内在要求,他们的头脑中仍然存有许多似是而非的认识,对冯老师高瞻远瞩一针见血的点评,他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难以认同其实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正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所以,我认为,从我们语文教学的现实出发,进行必要的理论探讨,澄清人们的认识,是我们现在的当务之急。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薄,将自己个人的观察与思考呈现给大家,以供商榷交流。

我曾经亲历过这样一件事。

有这样一个学生,他有两个外号,一曰"万事通",一曰"巧嘴八哥"。大凡附近的大事小情,没有他不知道的。让他谈谈自己的见解,不用准备,便能侃侃而谈,并且谈得头头是道。争论个问题,我们一般的成年人都要让他三分。

有人不想信,同事便将他请进办公室验证,结果无不灵验。人们几乎都在想,这样一个学生,别的学科不好说,语文肯定学得不错吧?可出乎人们的意料,一谈起这个问题,他们师生很是难为情。

那位同事自己也抱怨,真是邪门了,如此聪明灵通,怎么一写作文就开始胡诌八扯了呢?后来,我为同事出了个主意:给他开个小灶,布置作文时,先将其应有之义分解成若干个小话题让他写,然后再教给他如何合理组合,如何?一试,果然灵验。这同样出乎同事们的意料:这又是为什么呢?

上面的结果当然并非偶然,我的主意也并非歪打正着。近年来,我一直在关注我们语文教育教学研究的前沿,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学》"问题之鉴"栏目长达四年的讨论,观察思考我们语文教学根本的方向问题,我关注思考的结果是,我们语文教学不应该过分关注思维的内容,我们语文教学的立足点应该定位在思维的形式方面;而我们的语文教学,恰恰在这样一个根本问题上长期犯着糊涂。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交际"交流的当然都是一些思想、情感、经验、知识等内容方面的东西,没有这些东西,当然谈不上什么交流。

可我们也不能忘记了这样一个事实,无论是我们人类的思维还是其外化成的言语作品,除了这些具体的内容,还都有其抽象的形式--我们不能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就忘记了它的存在它的作用,没有了形式的承载,内容自然也无从依附。

形式的品质同样决定着我们言语作品的质量,我们交流的质量。我们现在应该搞清楚的是,我们的学生语文水平差,问题到底主要是由于思想、情感、经验、知识等内容方面的贫乏,还是由于他们思维的形式不够健全,然后我们才好确定,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立足点到底应当定位在言语(思维)的内容上,还是应该定位在言语(思维)的形式上。

我们都知道,经验情感类的东西都可以事实上也主要是在生活中阅读中自然积累的,人一生下来,就开始了人生经验、社会经验的积累,一上学,就开始了学习经验的积累,我们学生的各种经验当然不如我们成人丰富,却也并非没有经验,随着年龄的增长,无须专门的训练,经验阅历自然也会越来越丰富--在未来的信息社会里更是如此。

可有没有经验是一回事,能否合理开发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另是一回事;口语表达是一回事,能否通过文字语言系统条理地表达出来又是一回事。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但基础不等于能力,最终的文字语言表达才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真正的学科能力。

我们现在面对的现实是,学生不了解不熟悉的题材自然写不出写不好,但即使那些亲身经历的事,我们的学生也大都写不出更写不好。

没有切身体验或者说个人体验不深的写不出写不好,可即使对自己影响很大个人体验非常深刻的东西他们仍然大都写不出写不好,甚至,像上面故事中的这位同学一样,有的学生生活中能说会道,作文照常一塌糊涂。

可见,问题不在经验(内容)上,而在于他们思维形式方面的品质--思维形式方面出了这么严重的问题,正说明,不经过训练,思维形式是不会像思维内容自然丰富那样自然完善的,我们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应当是切实加强我们学生思维形式的训练。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成为学生思维形式的训练场,而不能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