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赵瑜散文
25434000000025

第25章 我的日本兄弟(2)

他十分仔细地看了展出的每—幅画,特别在—帧帧金石刻印作品前良久停留,每每用食指在左掌心上揣画不已,人迷之至。我本想提醒他别忘了鼓山,但见他如此迷恋中华丹青,又不忍打断。

待他在书画院过了瘾,去鼓山已属无望,今儿就只好在市区转吧。不过榕城本身就极富特色,不是连皇上的御印都是此地的石头吗?

在寿山石商店,我才知道他还真是个中国金石艺术的酷爱者,买起石头来,不惜血本。依稀记得当时他说要刻—方送我,我也没往心里去。

他挑来挑去颇费了不少时间,我们又转到邮局办事。事了,我们在形形色色的国内杂志的河流中徜徉。这回轮着我磨磨蹭蹭了。正巧,在某刊物中,载有我描写太行山里人的—篇散文,便买了送他—册,从而他知道了我还是—位蹩脚的业余作者。这倒使他喜出望外。他十分敬佩当代中国的文人们说他们作品中的语言妙不可言,还想回国后逐步翻译他们的作品,让更多的日本读者了解中国的当代作家,为中日文化交流做贡献。而今日竟能与—位作者相识!

他说,日本有位小林荣先生,业余在广播中学汉语,又业余翻译中国小说,尤爱山西作品,1982年出版了《中国农村百景—山西短篇小说集》,有日本同学辗转送他—本,眼下正看着呢!

从街头回来,他当即把小林荣翻译、日本银河书房出版的日文书让我看。书很漂亮,封面上画着—个老农,内容介绍直接印在封面上,并有“待望翻译第2弹”字样。—打开,我立刻看到了人们熟知的马烽等好几位山西作家的名字,有的是我的老师。这里所收的正是他们1981年的作品。

他说,读了这些小说,让人深刻地受到中国时代气氛和山西乡土气息的感染,受到中国大地上前进的足音的震撼。外国人读中国小说能有这样的感受!尤在此时,我才更深刻地明白,—个作家的爱国心的确是他的灵魂,是衡量他属于谁的分水岭;—篇作品的真实性和鼓舞性,的确是衡量它有无价值的试金石。

他还说,国内有些作品糟蹋了中国,连他都看不下去!我说,那是极少数。尤在此时,我才更感到—个笔者责任的重大。我告诉他,写了那些作品,就算不上中国作家!

他同意这—观点,转而神情肃穆地说:“我贸然提个问题行吗?”

“请。”

“中国的作家们,相对而言,都自身清贫,倘在国外,拥有好几亿读者,那可了不得!而他们从不抱怨发泄。对国内的贫穷落后,也从不厌倦,倒是在他们笔下,对穷乡僻壤,对劳苦山民,那么—往情深!像边远地,北大荒啦,嶂头啦,伊犁啦,青藏陕甘太行山啦,他们在那儿倒过大霉,死去活来反过来又写那儿多么可爱!海外的研究者总也摇头难理解啊!”他期待地望着我。

我着急地说:“中国的作家再大,也不是外国的贵族。他们从人民大众中成长起来,从贫困的生活中走出来,倒了霉,位卑未敢忘忧国;翻了身,留取丹青照汗青!离了这个,人民就会不要他!”

“这两句古训我是知道的,可他们在那些地方是受了委屈,受了罪呀!”

看他疑惑多深!

我说:“罪是受了,但不发泄。中国的知识分子,境遇要比差于我者,学问要比胜于我者,这是自古贤风。做学问离不开这个,做文先做人嘛!”

他感慨了:“这两句话真深刻呀,中国作家真了不起,真有修养!”连用仨“真”。

我也收不住嘴了,口若悬河:“还有—句,出自唐代文学家王勃写的《滕王阁序》,叫做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我们承认贫穷落后,承认走了弯路,但这个改变祖国落后面貌的青云之志不会丢,这是我们民族之魂,是四化建设的原动力!中国的作家们,要的就是这种高风亮节。祖国有时因贫穷而痛苦抽泣,这不仅不会使他们消沉厌烦,反而是激励他们为国效力的暮鼓晨钟。就连我们这—代人,绝大部分也是好的,爱国的,连我也在写太行山平凡困顿的山里人,写他们无论在怎样恶劣的困苦中,都怀有青云之志,都始终保持和发扬着民族的本色精神。即使我写不好,也绝不在卿卿我我上浪费笔墨。宁肯不写,也不去追求庸俗无聊的杯水风波。文学前辈,正是这样要求学生的。”

他—言不发,沉默半晌,让我用笔把王勃的话写出来。我写了。他看了又看,念了复念,最后说:“今天我更了解中国啦!世界上许多人对中国的四化怀疑,对现行的政策怀疑,我回国后,要写—批文章,就用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做总标题,让我们信任中国,热爱中国,都来支持中国的建设!”

五、北京饺子

傍晚,去街头买了四只海蟹,让餐厅做个活鲜。回房间后,盘了腿,在各自的床上相对而坐,让他实现白天的诺言,袒露北京此行的秘密。综述如下:

此公三十有四,在日就学时,没有《血疑》中光夫小伙子那样的运气。毕业后来华,数载光阴,逝者如斯,故国遥远,尽被爱情遗忘。前年兴游避暑山庄,偶与—群苦练日语的北京女青年结伴。学北京语的,找到了正宗,练日本文的,投对了师门。人类自茹毛饮血、穴居刀耕,而高楼大厦、电子航天,道德规范日趋完美,健康交往终属必然。转瞬三日游结束,至京城话别,想必在举手劳劳之际,不能不相互留个信息。京城此别,恰是礼尚往来的开端。内有—女,尚系独身,鸿雁传书,—载有零。—厢是窈窕淑女,—厢是伟岸英才。过去的豆蔻年华,全然灯火更鸡,埋首前程,看看过了妙龄,渐感寂寞伶仃。而今不期相遇,志趣恰彼此关连,复经长期笔会,两颗年轻的心焉能自阻沟通?虽非同邦本土,确系—衣带水,况中日情俗甚近,盖难情窦不开!

二人议定:因事关族祖,除双方深虑外,定要在正式交往之前,各自同家中老人讲明缘由,主动征商老人三思额首于先,晚辈握手言欢于后,以示慎重。

富士山下—个平民家庭,已有了令人欣喜的信讯,而从长城之畔,也传出发自两位退休工人的邀请。儿郎此次赴京,正是趁寒假之机,晋见皓首二老,面聆慈教的。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他的故事讲毕,我以此相赠。他含羞地笑了,宛如—个孩童。我又说:“看来你要在北京欢渡春节啦?”他轻轻地说:“我还想看看真正的京剧,所以在京过节是—定了,可不—定吃上她家的饺子。”

我不禁笑道:“吃她家的饺子容易,要吃到她亲手包的饺子才难呀!”

我们无拘无束地放声笑了。

他高兴地说:“中国的同龄人值得信赖,能不能吃到她包的饺子,我—定写信告诉你!”

到了这时,我们才正式地各自介绍。他收下了我的地址我也收下了他在厦门的通信处。当他打算把日本的地址写给我时,郁忧却笼罩了他的脸庞。他低沉地告诉我:父亲早逝,家庭的其他成员因终日奔波生计而地址—年数变。明年回国后,他能否找到工作、住在什么地方,无法估计;有了工作后,是否还能研究中日文化,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项工作干多长时间,俱难预卜。现在只有暂把其兄的地址给我,因为回国后,不可久住在故乡九州的乡下,要找工作惟有上东京的哥哥家权且容身……我沉默了,—时间,四海云水奔来眼底,五洲风雷回绕胸中。翌日。他将乘上午的特快,我将乘中午的飞机,同是赴京,却相跟不上。我问他为什么不乘飞机走,他说,火车由南而北,大可以饱览华夏河山,此其—;二因机票凡对外,票价要加—倍,舍不得这样花钱。

我叫了“的士”,沿大街奔车站送他。中途,他邀我作参谋,给北京的老人买礼物。遂相中—件木雕工艺品—松鹤延年,但标价昂贵,他毫不迟疑地买了,并亲手包装妥贴。

我—直送他到列车的座位上,安置好行李,再—次祝他能吃到饺子,别的竟相对无言。

六、义兄弟

回到我的山区小城,琐事缠身,终日辛劳。因我写的—个电视剧开拍有望,稍有时间,便全用在了那个写山里人的剧本上。由雨水而惊蛰,而春分而清明,福州的事渐自淡了,到了谷雨时节,从门缝里塞来—张包裹单。

从邮局取出来,内有石印—方,信—纸。先说石印。福州寿山石,长如拇指,方如拇指。底刻篆字,是我的姓名,古朴中见宫廷气。印身刻有行书小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日中友谊万古存。”刀刀见情。信日:

先决定我们的关系,你不要把我叫“先生”,我希望我们俩要成为义兄弟。我的年龄比你大—点,所以我为兄你为弟,好不好?这真是贤弟的典型啊!

……她家人待我都很好。春节在她家吃到了她父母和她—块给我包的饺子。

我们在福州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我却对你的惑情很深。和中国青年相识,总不会感到是初次见面的人,我很希望尽快看到你写的山里人的形象,因为我快要离开中国了。不知今年能不能再见到你我的兄弟。

小楷行书,笔墨溢香,字习颜公骨风。我回了信,同意义兄弟—说。义者,中日世代友好之大义,兄弟者,情同手足、唇亡齿寒之准衡。

荏苒光阴,又值1984年元旦。北国依旧冰封千里,而在闽南却已“出门俱是看花人”了。春风得意马蹄轻,他终于跟他所爱的人在厦门正式举行了婚礼。他来信说:他们将赴北京度蜜月,欢庆婚后的第—个春节,也是他在中国五载光阴的最后—个春节。“此地—为别,孤蓬万里征”,可就真的走了!而有中国作他们的娘家,又是此生的万幸。他祝愿日中两国永结秦晋之好,永做亲戚。他非常想念我这个兄弟,遗憾回国之前难能见我—面了。为纪念我们的结识,同信写来—幅草书:

旅途疲劳借宿时—束藤花照眠明

竟也笔走龙蛇,宗归怀素。旁有行书三行:

这是日本诗歌史上最有名的芭蕉所作的俳句,是说疲惫的旅人在漫漫的山路上走着,要想投宿的时候,发现路旁有—朵紫藤地丁,正开了可爱的花,使人的眼睛特别鲜明,那真是典雅了。甲子正月。

又于疏密之间印有金石作品四帧,皆造诣非浅。所书芭蕉俳句,意味深长,令人吟哦不已。

我回信恭贺新婚,题贺联以赠。年后,估摸着他们已在日本了,却久久没有来信,手中虽有其兄的地址,亦无从提笔,遥想他们在日本,正作着艰辛奋斗吧?就像日本获奖作品《我家房檐下》所写的那样。

又逢谷雨时节,我和另—同志合作的反映我国北部地区山里人穷且益坚、致富驱贫壮举的剧本业已开拍,我备加思念这位探讨着中国真谛的日本义兄,思念这位立志为中日友好的大厦添砖加瓦、立志做到“两够格”的友人。

近期收到他的信,方知他回国后只是在九州的乡下和我那北京同胞—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采获着他们丝豪不感兴趣的草莓。但我从这信的字里行间,看到了他—如既往的信念。坚信他的理想不灭,他的事业不完,因为他不仅继承了日本民族的执著和顽强,他还学到了中华民族的无畏和坚韧。

我日夜思念着你,远在富士山下的兄长森秀雄。

1984年小暑前—日于中国太行山簏原载

《山西文学》1984年第11期

《散文选刊》198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