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那时很年轻
25437800000017

第17章 小说鳞爪有用或无用的小说(9)

开头的时候,我们论及到林斤澜的寂寞感,因为他有时不易为人所理解。到了他的创作的现阶段,手法更多样也更新颖,用传统现实主义眼光分析他的作品已不够用。这种对于表现对象的有意,的异动,的确令人目眩。但只要我们放开固定的尺度,例如,换一个类似观看毕加索的画或卡夫卡的小说那样的角度,林斤澜的许多艺术都变得浅显僅了。据说在布拉格第一届立体派画展期间,卡夫卡的朋友认为“毕加索是有意的歪曲者”。卡夫卡不同意,他认为“他只是记下了还没有渗人我们意识的现实而已。艺术是一面镜子,它有时像表一样走得快,”。艺术允许离开正常的速度而“走得快”,这原是常识。文学或艺术上的有意进行形象的悖谬,是文学艺术反映生活多种方式中的一种。林斤澜在这类涉及癲狂和邪縻主题的作品,他以他原有的诙谐与讽刺的艺术个性为基色,对现实生活进行了变形的调整。他讲述了一系列令人发笑又令人瞠目的怪异的故事,他刻画了一系列变态“中了邪”的形象,在近年小说中,他甚至不重视传统的短篇小说格局,把會迅杂文的方式引进到小说创作中来而增添了“随意性”。这只能说明这位深山采石者并不就是他自己认为的“工匠”,他的确像梅大度那样的富有勇气的寻求。《酒言》是一个酒汉的独白;《记录》是对话体的“提审记录”;《法币》的分段则是灾难性岁月中常用文体大全;《火葬场的哥们》于本文之外,外加“糖里拌蜜”、“节外生枝”、“画蛇添足”三小段为附文。在林斤澜那里,小说的形态也有了不拘一格的开拓。语言上的变形则更为大胆和明显,有时,他笔下的主人公用的是一些文理不通的,文风恶劣的语言,这些都增强了他艺术变形的魅力。忠于艺术的探险稍神,使林斤澜在寂宽的探求中,完成了自己的艺术个性。如今,他已是一个不加署名也可以认出他的作品的风格独特的作家。深山大谷中默畎的采石者,应当为此欣慰。

一个低着头,笑眯眯地管自走路的人……

——《林斤澜小说选》扉页題词

这是林斤澜转述别人问起他的作品意义、构思和特色,而他自己往往答非所问之后,说的一句话。他,就是这样一个不论别人对他的理解如何,总是“笑眯眯”地低着头坚持走自己的艺术道路的人。理解这样一个明知可能寂寞而甘于寂寞、却一贯地执着于自己追求的作家,对于读者和批评者都是困难的。原因在于我们的文学有历史形成的远的和近的背景,我们的读者和批评家的批评和欣赏标准都趋于定型。我们往往不能理解和容忍作家有异常的独特的多方面的追求,这种追求在林斤澜的近期创作中尤为明显。如上所述,他从蔽梦般的灾难岁月中醒来,以他特有的讽刺的笑揭示那个畸形的生活,他的笔墨关注于批判的主题。即使在这一点上,他也是“笑眯眯”的,虽然没有沉溺于痛苦,却也没有故作豁达。但我们却从他那描写的浓重的暗黑中,依稀地看到了星星点点的光明。他有太多的让人痛苦的笑、笑后的痛苦,但是却在那让人感到难于生存下去的境遇中,让石与铁撞击而进射出火来!《神经病》中那个最后也害了“神经病”的连长,他把无言的温暖给予那些在生活中颠沛困顿乃至陷于绝境的“神经病人”,他巧妙地保护了他们使之免受更多的灾难。须知,他自己也同样生活在一个艰难的年代,难怪作者在小说结束时说:”要以为我们听见神经病就难受,那也是一种历史的误会。在那甜酸苦辣咸一五味俱全的时候,神经病,属于酸甜酸甜味儿。“这也是《山里红》的味道,记得在《山里红》的开头和结束时,他都指出那让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有滋有味”的“甜酸酸甜”的味道。难得的是,他竟然在灾难性的充满了苦味的年月中发现被掩盖的令人心醉的“酸甜味”。对于逆境,他不哀叹,而且他能异乎寻常地在受到了可怕扭曲的场合中,发掘出充满人性温暖的“微笑”。在《微笑》的结束,那位****队员主动地挂上“残渣鱼儿”的牌子插进了鱼贯的队伍,而把真正的“残渣鱼儿”愣在尾中。这时,真假“残渣鱼儿”的脸上都有个微笑,作者说:

这是个微笑是无可怀疑的,只是长久没见了。早在还有家庭生活的时候,灯下,床上,甜甜睡着的孩子,灯花婆婆敉他笑出来这样的微笑。

他就是这样“笑眯眯”地走他的路,他总是发现并再现生活的微笑,不论这生活是多么艰难。

这是一位严肃的作家,尽管有时我们从他那有意的逗乐中觉得他喜欢说些玩笑活,那是他的苦中作乐,苦中寻乐。奇怪的是,当他面对现实的生活,那种“嬸皮笑脸”的味儿却消失了,给人感到特有的严峻。《腾身》是一个新的主题。它表现的是中国农村社会长期的封闭,以及这种封闭的解体,新的生活带来人与人关系的重新调整,老爷子周玉堂为了社会公益事务而想从那种大家庭的纠纷中“腾出干净身子”“利利落落地趟烂泥塘”。而他的子女却从各自的角度不让他“腾身”。不论赞成还是不赞成老爷子的出山,他们彼此指赍对方“中了鹰”。当周玉堂真的“腾”出“身”来了,他们又一拥而上利用他的尚未获得的职务开出一系列要求来。周玉堂代表真正的进步力量,也就是我们看到的深山石匠心中的火花。他给他的那股借他的腾身以求各自“腾身”的子女以严拒:“跟公社说说,要让我当大队长,给挪挪窝子上别处当去。烂摊子也不光咱们这儿啊。”注意精心构思的林斤澜,紧紧地咬住了“题目”,峰回路转,他最后给《腾身》以一个突如其来的新意。

引起争论的《辘轳井》,是一篇概括了多变生活的富有历史感的小说。它似乎是一曲挽歌,但却展示了辘轳并的再生。在这里,他对癱狂的主题作了历史的延伸。同时,他表现了魔影的消失。历史走了一个大的弯曲,如今转到了原先的辘轳并旁,那山羊般白狗的悲嚎和它的尸骨,那瘦个子摄彩师和短矬摄影师在不同年代的出现,那最后一个单干户的“消灭”和第一个个体户的诞生,富有历史的讽喻意义的对比,让我们味出总体的悲凉。作者变得异常的肃穆,也消泯了最后一丝微笑。生活翻到了新的一页,人们不会再回到往昔去,但作品却留下了令人怅惘的余音。也许有人会责备因过多的失落而产生的淡淡的哀愁。然而,这却是久经沧燊的老树在作沉思的显现,无疑浸透了对于新生活的执着,也可以说是执着的爱和信念。

我们面对的是一位很丰富,同时也很复杂的作家,他的确是不易为人理解的。作家无意中借笔下一个人物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他的自我造型:

那“螺丝转”般的皱纹里,喜怒哀乐都很难说。皱纹本身也像是自然形成,和风吹雨打没有关系。他那眼神里的冷静,把玩笑、正经、撒谎、诚实、一概冻在里头了。(《助巴条》)

那“螺丝转”的皱纹,原本是沉思老树斑驳的皮层,他沉思时,脸七的皱纹尤为明显。要是我们能够通过那样大大咧咧的“玩笑”和“撤谎”看到他的“正经”和“诚实”,通过他的冷静,看到深山采石者寂寞工作中逬发出来的火星和无限的热,那么,我们就箅是理解了这位“低着头,笑眯眯地管自走路的人”了!

1983年2月24日匆成于蔚秀园本此文与陈素琰合作

试着找门

读林斤澜文章如皤橄榄,先苦后甘。这一组题为《门》的小说读起来也颇为艰辛。用通常读小说的办法来读《门》肯定不行,得慢馒咀嚼,方能悟出藏在字背后的“味儿”来。林斤澜的小说是高浓缩的、又是跳动的,所以读起来费劲。

命门、敲门、幽门、锁门。四篇用门命名的小说,除了共有一个主要人物“退休诗人”之外,其余人物、故事各异,是一组相对独立的“小短篇”。

命门取“生命之门”的意思。这可看做是一篇“梦幻小说”。开篇借“西方一位诗人”一首诗做引子,点出“自己敲了门”“而我却没有找到我自己”的悖谬。退休诗人傍晚散步迷路,进了一家宅院,那里有一美丽少妇在用钥匙开自己的门,那门未能打开,少妇顷刻间变成了老妪。

诗人于是大呼:“谁也没有打开过,那是生命的门”。他也因而“醒”了过来,终于认出了自己家的单元门,但见老伴正与邻居打麻将。他从麻将的“几番”引出“几番风雨几番愁”来寄托人生易老而未如愿的现实的慨叹。这小说很有“黄粱梦”的意境。

《敲门》也借幻觉,伹说的却是一个真实故事。实写的”有人敲门”,却借开门带出幻象,这幻象暗示表妹自沉的哀悼。

有人敲门,几次问是谁,都答“我”。开了门,却不见人影。楼道静静,有一滩水盆大的水迹。这是“鬼敲门”,是退休诗人的幻觉。那午间他的一梦,梦见水盆中浸出人头,长发,是一位少女。

《敲门》很像是悼亡之作。表妹受到家庭干预(父亲锁了楼门,大哥钉了窗户)而终于死去。她因何而死,又如何死的,小说均不作交代,惟有“水遁”二字是提示。民间有鬼敲门的传说,这里也是借用,其实是退休诗人的心有所感,生出幻觉来。小说不在写实―尽管它说的是曾经发生过的实事。

四篇中《幽门》最凝重,也最成功。《黄庭经》云“后有幽门前命门”,这里也许不取这意思,而只是“幽默之门”的缩写。

退休诗人”三十年前”机智而幽畎,往往妙语如珠。但却因此在某次运动中获罪。从此而后,“幽门”便关闭了。诗人不仅不再会幽默,甚至也失去了正常的应对能力,即所谓的“失语。”

这次“头儿”恩典,让他在家里接待外宾,特别关照老伴提醒诗人:“不要做检査”、“千万不要认罪”。诗人真的有点紧张了:“那我说什么呢”。

这小说也有穿插,是在诗人“东抓西挠”内心紧张的瞬间出现的往日那些令人憎恶而恐怖的场面。然后是“一个哆嗦,全身裱褙,脑子一片空白”。虽然挖空心绪,抓出了一个“线头”,却依然是“检讨”和“认罪”。

这是带泪的喜剧。诗人失去了幽默,小说最后却因而复归于幽畎。但读者得到的不是“笑”而是“哭”,无泪之哭。

《锁门》也是往事。退休诗人终于瘫在了床上,往日的女友前来会他。他开不了门,回答的是“别等我起来”。这原是诗人一首叙事诗中的情节性警语。不想今日却成了真实的写照。

昔日的女友是现今的“奶奶”。她原想有一重温旧梦的“浪溲”的会晤的,不想回应的却是一首断续的游丝般的“宝塔诗”。这小说也是一曲挽耿,作家在用“挽松”的笔墨写人生的至痛。“一辈子打开过多少,就是打不开自己的门”,这是结语,也回应了开篇《命门》的主题。

林斤澜的短篇小说写得非常用心,字句反复推敲,绝不滥用,叙述和交待也精简到极限。我开头说过,他的小说是“高浓缩”的,涵量很大。他知道短篇的特性,不允许铺排,他省俭到近于吝啬。所以造出了他的小说的跳跃的效果,因为中间省去了许多形容词和关联词,所以读者需要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和衔接。这对现在的短篇越写越长是个有力的警戒。

短:也许还容易学,而林斤澜小说的那“怪味”,却是“独一份”,别人是学不到的。这就是他长期修炼所成的“正果”,也是他独特风格之所在。别的不提,单说小说中“油炒莩荠”之类的形容,别人是想不到的。

失去的爱情的启示

——评《失去了的爱情》

眼前这个故事,对我们将都会有所启示。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准确些说,这是一个经过艺术加工的真实的故事。真实这个字眼,在如今的文艺园中,是多么值得珍惜。我相信,《失去了的爱情》的年轻作者,他们是从曲折坎坷的生活中抽出这一段永世不忘的经历,掺和着极其复杂的感情,写成这篇文字的。起先,他们是那一场突然而来的风暴的真诚参加者,后来成为受损害者,终于,仅仅因为勇敢和真诚,生活证明他们是胜利者。如今,他们怀着当年向邪恶势力挑战的勇气,来表现当代中国动荡生活的一角,不是虚假地颂扬,而是切实地揭示一些大革命年代中的阴影、某些随着革命浪涛卷起的泡沫与沉滓。

艺术良心在向他们召唤。既然已经逝去的生活是如此真实,如此毋庸置疑,而且生活的逻辑已经判明真理与谬误、善良与邪恶、高尚与卑鄙、美好与丑陋,那就无须等待。这篇小说的重点,是那几位年轻人的爱情生活的悲喜剧,这场风暴的历史画面只是为主人公的活动提供场景,但即使显露时代生活的些微一角,却已带给我们分外的满足。作者的笔墨无情。他们写了这座举世闻名的最高学府变成了“古战场”;写了一名学生当场被并无宿怨的他的同窗以长矛刺死;写了一位很好的团支书劝告他的团员避开“斗争”在家中当“逍遥派”;也写了那“秩序井然”的荒唐场面:”人们在广场上排成方阵,围成圆圃,在一片敬祝声中,参差起舞”。要是我们有人民的义愤,就不能回避这些。我们并不想以此引导人们向后看,让人们浸没在旧日的泥淖之中。而只是为了让人们憎恶它们,甩掉泥淖,以轻松的步履向前走去。我们敢于表现黑暗,不仅表明我们憎恨黑暗,而且表现我们有战胜黑暗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