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谢志峰艺术人生
25452700000024

第24章 文章亮风节,专著见才华(11)

古时一些士大夫喜欢瓷砚,放在书房里,研磨朱砂,作读书眉批。所以,瓷砚亦是不可缺少的文房四宝之一。但瓷砚容易打碎,所以,传世的数量不大,加上它器形小,不大被收藏家们所注目。谢志峰《瓷砚赏析》出版后,瓷砚身价十倍,因此,许多膺品便涌入市场。我也喜欢瓷砚,几年来集得不止十方,经谢先生鉴定,值得收藏的也不过一两方罢了。瓷砚不但实用,而且可以赏玩,实在是好东西,它非常讨人喜欢,但连我自己对瓷砚史实非常贫乏。幸好谢先生和中国大鉴藏家唐云都在书前写有前言或序言,而《瓷砚赏析》发行量又有限,因此,这里将谢志峰的文章和唐云先生的文章全文序要推出,公诸同好。

9.写在前面的话

《瓷砚赏析》一书即将付梓了。自古以来,著书立说本身是件难事,而要出版就更难了。

我写作虽然较早,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一搁浅便有20余年。近十年来,应海内外报刊、杂志专栏之约请,写了一些纯学术性评论文章,但这些都是零拾的杂评。去年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才出版了《宋元明清嘉应诗人录》。这次本书的出版,纯属历史责任感的驱使,目的是将家藏的300余件历代陶瓷砚整理出来,为研究、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供史料,所以初稿书名为《瓷砚史略》。后来专家们认为,本书是以物写史,以物论史,以物见史,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研究的佐证价值,因此建议改为《瓷砚赏析》。我接受了他们的宝贵意见,并由中国著名陶瓷研究、鉴定专家耿宝昌先生题写了书名。

本书从写作到编排出版,花了近三年半的时间。在筹划过程中,始终得到良友马如洲、梁就先生的鼎力支持,并得到著名的专家、教授黎雄才、关山月、赖少其、徐邦达、耿宝昌、程十发、邓平初、刘济荣、何为等老前辈们的关心和指教。同时,还得到广东省中国文物鉴藏家协会的同仁赵自强、宋良壁、曾广忆、高成、张从达、赵汉光先生的热情协助。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尤其感人的是,全国著名国画家、文物鉴藏家唐云及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著名陶瓷鉴定专家冯先铭先生,在他们离开人世前夕,还为本书撰写序言和题“瓷砚堂”斋名,注入了他们最后的心血。两位老师这种严肃、认真、诚挚的精神,将令人永远难以忘怀。

由于本人对历史文物的收藏、研究只是业余爱好而已,专业知识浅薄、经验不足。加上古往今来,未见有陶瓷史的著作,无法借鉴。因此,书中错误或遗漏之处在所难免,唯有求教于读者,敬请多多指正。

耕砚笔农谢志峰

1993年冬于节香楼之瓷砚堂

《瓷砚赏析》序

志峰仁兄是我在岭南的老朋友。每到广东必到他家造访。观赏古玩、书画,少则半天,多则一天,总是看不完。

他的收藏不仅丰富,而且讲究系列。瓷、铜、竹、木、石、书画,均有很高的品味。

开放改革以来,他大胆地打破了“藏品不予示人”的传统观念。他说人的价值在于奉献,文物价值亦然。所以,他不仅邀请全国及海外的著名鉴赏家、书画家到节香楼雅集,还举办了古今羊城八景书画、历代名家梅竹作品、历代女画家作品及明清扇面书画作品等专题展览。同时还将一批重要文物分别捐赠给广州市、番禺市人民政府。

现在他又对其所藏历代陶瓷砚进行分类整理,邀请了北京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耿宝昌先生等进行全面的鉴定,得到他们的高度赞赏,并力主出书行世。专家们认为,这不仅开中国瓷砚史研究的先河,而且对陶瓷史的研究亦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我有幸先饱眼福,曾登楼观赏二次。从汉开始,晋、唐、宋、元、明、清,乃至民国,共300多方瓷砚。就我所知,无论国家博物馆,还是民间收藏中,均是独一无二的,这是国家重要的文物财富。因此,耿宝昌、冯先铭等著名陶瓷鉴定专家,都为出书预定先题了书名。志峰兄又要我写序言,我答应了。但因年老,写文字很困难,一拖就是一年。1992年10月他参加北京国际拍卖会后,专程途经上海,到我家作客,又提及此事,我被他那种“总把芳心予人看”的情操所感动。但每每扶起笔来,思维阻塞,总是难圆朋友的梦。今年初,志峰兄来信说,《瓷砚赏析》一书,已经脱稿,万事俱备,只欠序言。终于还是逼出来了,实为记事,亦作序然。我深信,此书的出版,不仅对瓷砚史的研究是一个贡献,而更重要的是将为现代人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供丰富的历史实物佐证,这是十分宝贵的。此提法不知妥否,但这是我的心声,是献给朋友和广大读者的心声。

唐云

1993年3月于上海大石斋

唐云(1910年至1993年)有当代唐伯虎之称。曾任上海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上海博物馆顾问。这位著名画家鉴赏家,80高龄仍多次登节香楼。他每来广州,必登节香楼,每登节香楼,即终日泡于谢志峰收藏的文物中,摩挲、赏玩、品味,久久不愿离开。唐云在生命前一刻依然来广州,登节香楼。并应谢志峰之约为瓷砚赏析撰写序言。应该说《瓷砚赏析》序言是唐云先生留给世人最后一篇文章。我们在《瓷砚赏析》一书前面,可以看到唐云先生在节香楼与谢志峰先生鉴赏瓷砚的照片,态度何等认真严肃。他在序言中对谢志峰收藏瓷砚有很高的评价:

专家们认为:这不仅开中国瓷砚史研究先河,而且对陶瓷史的研究亦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唐云先生这一高度评价,应该引起我们对《瓷砚赏析》的重视。作为谢志峰的朋友,他的《瓷砚赏析》一书和谢志峰收藏瓷砚的耐心和毅力给予这样高的评价,内心与谢先生一样雀跃与激动。

现在,我们再看看谢志峰先生对瓷砚史的探源:

10.瓷砚史略

谢志峰

砚,是文房四宝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它反映了先民文化艺术的创造力,成为一种实用性的造型艺术品。从砚的发展,亦反映出历代文人的生活与习性,同时也象征着文人的气质与追求,是我国书房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唐以来,历代文人对砚的接触,多为端砚或歙砚。自宋米芾开著《砚史》,尔后,元代陆友、清代高南阜的《砚史》,另外还有唐积著的《歙砚谱》、吴兰修著的《端溪砚史》等等,此类著作不下数十种之多。但对陶瓷砚的历史却未见有专门的论著,只散见在一些文人笔记的隅注之中。因此,近代人遂以砚源出于端、歙两地。其实,我国陶瓷作砚有着悠久的历史,比端砚或歙砚早出现近千年。本文以目前广东出土资料及我家所藏的历代陶瓷砚为科学依据,对各个时代的陶瓷砚进行实物分析,力求做到以物写史,以物论史,以物见史,从而说明陶瓷砚的演变发展过程和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重点是谈瓷砚,故称为瓷砚史略。

一、陶器的产生与陶瓷砚起源

我国陶器的生产可以追溯到9000年的历史。据出土资料证明,我国西北及黄河流域地区在新石器早期,已有用火烧制的比较坚实的陶器。江西万年县大源仙人洞出土的陶器,据考古学家鉴定,距今9000年以上。而彩陶的出现,比较典型的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及齐家文化等,亦有四至七千年的历史。从商周至战国时期,我国已进入奴隶社会,属青铜器时代。因此,陶器均以仿青铜器而风行一时,硬陶印纹居多,亦有朱红彩绘。因此说,陶器的生产和发展,是我国灿烂的占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按殷墟出土的彩陶及一些占卜骨板上有朱、墨书来看,其颜料细腻,有一种研磨工具。但未见有实物和文字记载。

战国后,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的霸业,推行“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以及统一币制,统一度量衡,推动了封建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共同文化的形成。尔后,经过汉代的巩固和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都有巨大进步。陶瓷业也进入了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生产陶器的品种繁多,制陶工艺也有所提高。除烧制陪葬的陶俑、陶马、鼎、豆、壶、仓、灶、井及家畜圈舍、作坊、楼阁等明器外,还生产出大批生活实用性的陶器和工艺美术陶器。从出土文物所见,汉代开始出现陶瓷。以史记载,砚说亦以《汉书》为始。其中有曰:“中郎将张彭祖少与帝微时同席砚书”。另汉刘熙《释文、释书契》云:“砚,研也,研墨使和法濡也。”说明砚在汉代已经成为文房用具。

这是我国先民劳动智慧的结晶,是对人类文明的一项伟大的贡献。1955年在广州华侨新村西汉墓出土的十二峰陶砚,不仅有实用性,而且也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广州的其它东汉砖墓中还出土过一种圆形陶砚,砚面平圆,周围有一圈凹沟贮水,边沿突起,砚底部有三只小足,有盖,它可能是后来“辟雍”砚的起源。在河北省望都发现的东汉墓内壁画里也绘有一个同类的砚台。可见汉代南北地区均有这种砚式,说明2000年前先民已有有着较高程度的文明生活。从所见到的汉陶砚制作已趋于精细,推知必然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不过目前尚未见到更早的出土陶砚而已。

二、瓷器的出现与瓷砚的兴起

瓷器的烧制,东汉已经开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陶瓷手工业在南方制瓷工艺的影响下,制瓷业进一步趋于成熟,首先烧制成功了“晋青”,使“晋青”成为划时代的创举。晋代以生产青瓷为主,产区在浙江的上虞、宁波一带,尔后扩展到余姚、德清、金华及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福建等地,从这些地区窑址出土的青瓷器物来看,种类繁多。在浙江、江西、广东等地的两晋、南北朝的古墓中,经常发现一种圆形瓷砚,它是继承了东汉陶砚的样式而演变过来的,瓷业的发展,随之瓷砚亦开始兴起。

据目前考古证明,瓷砚应该始于晋代。1971年夏,梁就先生在广州白鹤洞的建筑工地泥堆中发现一个用瓷盆盖封住的青瓷砚,砚面还紧贴着一块像鸡蛋大的椭圆形墨。他即送给中山大学的商承祚教授,经到现场考证,鉴定为晋砚,是越州窑青瓷,砚面宽16厘米,厚2厘米左右,边沿有1厘米宽的小水槽,平底无足,整个砚均施釉。这是广东发现最早的瓷砚,同时也是全国第一次发现晋墨。我所藏的南朝圆形五足青瓷砚,是浙江出土的,砚的直径12.2厘米,周圆有一圈凹沟,边沿突起,砚身有一条弦纹,下附五只虎足。除砚面外,其它均施青黄釉。这种砚式在隋唐墓中还有发现。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青釉十足砚,是1960年黄德县隋唐出土的,砚呈圆盘形,砚堂突起,与口沿微成平面,十只葡萄形珠足与砚盘相连,砚外壁、底和足施青釉,有细小纹片,砚池内无釉,有四垫饼痕,青灰胎,这是典型的隋代珠足砚。还有广东梅县畲江镇红星村1976年唐墓出土的八足马蹄辟雍砚,直径33厘米左右,砚呈浅盘形,中间的砚面微笑,周沿低下,边唇直口,下面八只马蹄足,对称分布。底部稍凹,且有六个垫烧痕,砚面露胎,其余施青釉这是梅县水车窑产品,其造型别致,砚面较大,为国内所罕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韶关张九龄墓出土的陶砚,这个砚平面看像一个“风”字,为唐代典型的“风”字砚。砚台长宽近20厘米,底部刻有“张”字,这是目前广东发现的最古老的一件名人遗砚。唐代陶瓷砚的盛行,与盛唐时期文化发达有着密切的关系。

和科学家研究取得成果一样,谢志峰收藏研究瓷砚的成果,也凝在《瓷砚赏析》一书里。作为第一本研究瓷砚著,我认为仍不大尽人意。科学研究机关、社科院应作为科研成果给研究者于褒奖,传媒界应有更广泛的宣传。有人认为,谢志峰收藏研究瓷砚的任务已完成。潜台词是应把他收藏的瓷砚送进博物馆。对此,本人不敢苟同。

六、《宋湘先生翰墨》——广东第一本论述宋湘先生书法艺术的专著

在《节香楼上说收藏》一书,谢志峰很坦率地说:“在广东的书法家中,我收藏得最多的是宋湘(书法)。自清中期至今,宋湘书法作品价值都很高。在广东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广东和客籍文化人士,尤为重视他的诗词书法。”

广东清代著名鉴藏家潘仕成说过,广东籍的收藏家若手头没有宋湘的书法真迹,不算是收藏家。谢志峰说,这句话我个人认为是对的,因为广东的书法在清代中季,能与全国书坛鼎足而立的,宋湘是唯一的一位。他的诗词、书法,不仅在广东很有影响,而且在全国也有他的地位。正如钱仲联在《清诗三百首》前言中所说,宋湘的诗足与江浙对树坛赞。而宋湘的书法,融诗情书法于一体,故具有非常深厚的传统内涵。参用苏东坡、米芾取势,以扎实的文学修养为基础,源于传统,出于创新,以柔为刚,柔韧处云烟缭绕,刚劲处,金钩铁槊,倜傥雄奇,笔力雄健,使他的书法达到至高的艺术境界,并形成了书情并茂、慷慨豪迈、龙腾虎跃、浩气沛然的艺术特色。特别是晚年的榜书,有矫然不群之慨。如他在72岁时登临汉阳龟山古琴台,即兴就地取材,以竹叶蘸墨书写的《伯牙琴台题壁》诗,是他晚年书法艺术高峰之作,为世人叹为观止,实足使关山添色,与江河比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