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游思无轨
25454700000008

第8章 无眠夜读(6)

此书用一个哲学的布袋,囊以爱情生活的生动细节,稍有些琐碎地告诉你:爱情不是一种随意的东西,她是一种宿命。宿命的作用,使你割又不忍,留亦不甘;欲退又伸,欲进又止,不能自己。

便联想到,那些在爱情面前过于潇洒的,是否真的得到过爱情;那些在爱情话题上高谈阔论、满面生光的人,是否真的经历过爱情。

古人云:“一夜夫妻,百世姻缘。百劫修来同船渡,千劫修来共枕眠。”这也是在叙说爱情宿命的话题。汰去神秘不经的那重成分,便是一句直白:爱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书中的主人公沃达夫,平生的第一桩爱情却背叛了他。他对那个不贞的女人充满了愤怒,当女人谦卑地请他原谅时,他冰冷地予以拒绝;但当女人与他的情敌在房间里约会时,他却围着那个房间逡巡不止,渴望女人能无意间瞥到他焦灼的模样。

不管怎么样,这是一种真实的爱情状态。爱情的影子,不会轻易消失。沃达夫最后爱上了比莉斯。这是一场炽烈而恒久的爱情。但沃达夫对比莉斯的过于忠贞和温柔感到不可思议,便千方百计要发现她爱情的破绽。终于没有破绽出现,便感到自己的无赖,便感到自己的卑下,便感到女性高尚对自己的压力。就无端地折磨她激怒她,欲从女性性格中寻到瑕疵,以期营造一时的心理平衡。但比莉斯是那么地忍韧,眼泪浸泡出的笑靥更加妩媚,经受侵害的心灵更加温柔;沃达夫便在一种自卑的情绪下,疯狂地爱着,并且,每经历一次折磨和被折磨,其爱情便更疯狂一分。他走不出这一爱情的“怪圈”。

我不认为,这是第一次爱情失败留给他的后遗症,尽管许多人都这么认为。我固执地认为:炽烈爱情的产生和维系,便是在类似这般的折磨与被折磨中。这是炽烈爱情的一种宿命状态。《过把瘾》中方言与杜梅的爱情,便为此提供了一个现代人的历证。每一桩真正的爱情,便有一个形成的“怪圈”。于是,热烈的爱情其实是对生命的一种消磨。所以,有一个名人说,伟大的人物没有一个是被爱情弄得发狂的。他说得很不错,但很不实用;人生下来,为什么非得要成为伟人呢?

况且,与其争名逐利,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轻贱生命,倒不如在爱情中作一番浪漫的消磨,来得更高贵些。

17.成人读物:《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是旧时蒙学丛书的一种,汇集了经年的格言谚语,以作为人圭臬。蒙学,自然是开启蒙昧童子心智的教程。《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书,以琅琅上口韵文形式,为童子识字提供大方便。《三字经》、《千字文》虽亦杂以义理,却并不以教化为主,韵文的内容隐化为一种形式。但《增广贤文》却是旨在教化的,“昔时贤文,讳汝谆谆”是也。

童子,乃人生初始;用自、己的双眼于浑沌朦胧中,渐渐地认识人生、社会和世界,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是一种自然的健康的人性认识进程。当然要加以诱导,诱导是在尊重童子这一认识主体上的一种点化,而不是追加。而《增广贤文》的内容是成人人生经验和体会的集大成,是经历代大学者搜编完善,代表成人意志的东西。若灌施给童子,在儿童刚开始人生摸索的时候,便不由分说地告诉他,这个可以,那个不可以,便懂得“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挟置给儿童一个人为的现成的人生轨道,先天就“规范”了儿童的生活,将儿童自己体知世界的那一份自由强行剥夺,实在是一种极其残酷的事。

炎黄后裔,墨守成规,不求进取;重书本不注重实践;多附庸,少创见和个性,由此使然,亦不可知。所以,言为启蒙,实为蒙昧,害人不浅。作为家长,在孩子未有独立认识之前,我是万万不给他读这种货色的。

但并不是就此否定了《增广贤文》的认知价值。它毕竟是历史形成的一部人生教科书。作为成人,读一读,可以洞察民族心理生成的繁复过程和国人认知社会、人生的心性和习惯;可以在稔知旧人格的基础上,创建新人格。退一步讲,《增广贤文》亦是了解国情、民情和人情作人生鉴借的现成读本——

有钱有酒多兄弟;

急难何曾见一人;

人情似纸张张薄;

世事如棋局局新……

不管“世事”如何翻新,人情纸薄终是人情很自然的一面;古人尚有清醒的认知,况“黠慧”今人?遇到看不惯的人和事,看得开一些,取一种超然心态,亦非消极。

流水下滩非有意;

白云出岫本无心;

当时若不登楼望;

谁信东流海样深……

世事发展有其不可把握的因素在。但就是在这种率性发展中,有许多稍现即逝的触摸点,即“机遇”,所以,为人处事不可强求,须顺其自然;但又不可持无所作为的人生悲观,要善于把握世事在无意间为你提供的机遇,宜破则破,宜树则树。“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古人所讲的“时”与“运”,应作如是解。

厌静还思喧;

嫌喧又忆山;

自从心定后;

无处不安然……

“离境羡境,当境厌境”,人的欲望无边,便总有两难境界。钱钟书对此有精辟论述,可翻检垂看。声光电色眩迷眼目,名利宠辱撩拨五内。此番情境,今人尤甚。古人已开“心定”药方,今人则应大剂量服之。再红艳的酒,其根性亦苦;再团圆的秋月,亦有缺残;求全求满几近愚昧,“心定”有时与“差不多”是一层意思。要想“心定”,就须特别关照你的内心。“肉体在欢笑,心灵在哭泣”,心是如何也定不得的。使心灵欢笑,便不能不学习:在享受酒肉,翻看花绿杂志的同时,亦读一些探讨生命本质的书。“学者是好,不学不好。学者如禾如稻,不学如蒿草”。

成年人研读一下《增广贤文》,在明白之后又多了几分明白。

18.夜读随想

夜读普里什文的日记体散文集《大地的眼睛》,心里很不平静。《大地的眼睛》是普里什文晚年的日记,记录的是每日思想的片断。思想的片断被有心地积累下来,竟成了巨著,成了思想的高楼大厦,是一件令人吃惊的事。

自己每日也有瞬间的思想“火花”,闪现时,当然感到心中一热,却没有用笔头记录下来。一是因为慵懒,二是认为这样的瞬间,于思想体系的构筑,是可有可无的事。究其原因,系受了一种文论的影响。

新时期的文论中,有这么一种论点:中国之所以没有博大的哲学经典,概因中国人思想之不成系统。孔孟、老庄及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均为语录体,有睿智,有机敏,亦有浅近和漂浮。如此著作,可为时尚“断章取义”,却不能为灵魂“勾玄探幽”。而西方的哲学著作,是系统思想的产物,宏大精深,横贯时空,经伟人伦。一部《资本论》,影响世代无产者,可为力证。自己是个追求所谓的完美和深刻的人,这样的观点,被默默地接受下来。

然而,自己究竟是个凡人,即便是思想者,并不是一个有强大灵魂的思想家,思想的目的,有直接的功利在,便是使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辉煌些,有意义些,从未有过指引众人、建筑文明世界、推动人类进步的大魄力大气概。无如此气魄者,是不易构筑自己的理论(思想)体系的。

便依旧是闪现一些思想的“火花”。即便这样的“火花”,自己竟也不屑于捕捉,最终将瞬间的“深刻”都消失了。回望内心,一片空茫,一片失落。

细想起来,一个思想家再有系统的思想,在人类思想的长河中,也不过是浩淼中之一滴,连绵中的一层波浪。抽象地说,亦不过是人类思想史的素材积累,而不是永恒的经典。

再淡的墨水,也能留驻最强烈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思想。还是把每日的思想片断记下来吧,坚持下去,不经意间,构筑了一部完整的个人思想史。最起码,尚有这么一个功能;文将证明,这个人曾思考过;而一个人在世上活得高贵还是低贱,这一点很重要。

夜读,94第二期《随笔》,读到艾云的《语言与生病》。他说:

人健康时节的火旺葱茏,他所看到的世界的这一面只是阳,是多彩喧腾的场景,是盛宴,是欢歌笑语和幸福;而人在生病之时,落寞寂寥中看到世界的另一面——阴,看到世界的辛酸、苦楚,不幸与悲剧。一个全部的世界一旦呈现在你的面前,你就会去掉喧嚣和浮燥而进入沉稳有力的话言的大境界。

他给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人生的角度:人理解人生,便要看到事物的两面,阴阳、内外以及灵魂和肉体。由此,我想到了人与哭泣的关系。

人在悲哀痛苦中,会哭泣,以减轻心灵压迫的重量;人在意外的欢乐和幸福面前,同样会哭泣,以平抑大喜过望的激动。但人太谙熟于哭泣的表面,而未探究哭泣背后的意义。

人类,哭泣最多的是妇女和儿童。小恐惧,小悲哀,小痛苦,甚至小愿望的不被满足,都会使妇女和儿童哭泣。当这一切过去的时候,他们会破啼而笑,痛苦和悲哀不再于他们的脸上留下痕迹,他们是不会真正绝望的,泪水不会浸淹了他们的心。所以,妇女和儿童的哭泣差不多是一种本能——

猿遭石击会发出哀音。

老牛将烹会流出眼泪……

妇女儿童的哭泣,便有动物性的成分在,无多少分量。往往有这种情形:一个饱经世事的汉子,在猝然的打击和极度的绝望面前,竟会默言无声,铁青的脸上,一派苍凉。你看不出他在想什么要干什么,你便感到内心震颤,因为绷得太紧的弦会爆出砉然的断音。你盼望他哭泣,人若会哭泣,心便未死去。然而,他依然沉默着,沉默着,沉默着……这非常的沉默,使你不寒而栗,你脆弱的心不堪忍受,只好躲到远远的地方去……

这是一种内心的哭泣,亦即灵魂的哭泣,泪水如盐如血滴在受伤的心上。

只有人才有这种哭泣,它让人从动物群中骄傲地走出来。

人的哭泣,是一件不可小觑的事情。

19.阅读川端康成著作之美

读川端康成的第一本书,是他的《雪国》。书中凝重、悲壮的气氛压得我喘不过气来。那时,我以为川端康成是个硬心肠的人,有着冷峻的眼神和冷漠的面孔。日前,从王府井书店购得《川端康成散文选》一册(1988年天津百花版)。册前有一帧川端的照片,果然是一张冷漠的面孔,但眼神却不是揣测时的那种冷峻,而是一种深沉的忧抑。

川端康成的散文中,有大量的写景散文:伊豆的山水名胜、浅草的风光人物等等,均被他写得极具感情。从这些写景的散文中,看出川端康成对自然美的贪爱。他从热海的旅馆中半夜醒来,发现旅馆里葫芦花、海棠花正勃然地开放着,便心中极受感动,喟叹道:“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要活下去!”(《花未眠》)看到自然美的无限,而告诫自己要好好活下去,这是只有艺术家才有的一种机心!正是由于对自然美的贪爱,使他不忍看到自然的美因时空的变化而凋零而飘逝。由于无奈,由于伤感,眼神便忧郁起来。在《美的存在与发现》中,他反复引用大俳人芭蕉的俳句:“近江弟子同怜惜,我也无奈春归去”,正反映了他的心情。川端康成的忧郁使我很感动——人类美和自然美亘古以来便是相伴而生的两种美;自然美濡染了启迪了培植了人类美;而眼下的市井生活却把人类美排挤得离人类很远很远;在街衢上行走的人,其眼光往往漠然无物,让人感受不到性灵之光;所以,川端康成忧郁的眼光便很应该让更多的人来读一读。

川端康成散文中,记述与女性交往的篇什占了很大比重,表现出他对女性美的崇拜。作为大艺术家的他,不仅崇拜高雅的有地位的女性,如岸惠子、有马稻子等日本著名女艺术家;而且也崇拜凡常女性,如伊豆姑娘、浅草少女。因为他觉得,女性有“纯真的声音”、“纯真的形体”和“纯真的精神”。川端康成对女性的崇拜与尊重甚至达到了神经质的地步:

……走到如此美貌的女子(有马稻子)身旁,我有点难以为情。在新桥站下车的时候,有马却来到我身旁,拎起我的手提包,我大惊失色。因为是去工作,手提包里全是书籍和纸张,很沉重。有马一直拎到出站口,叫了一辆出租车……她是当代电影明星,这样做真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川端是上了年纪的大艺术家,而有马只是一个年轻的演员;一个青年给一位老人拎个包,何至于“大惊失色”呢?可见崇拜之甚。川端对女性美的崇拜,是纯粹精神和审美意义上的。他与自己倾慕的女子交谈时,都不好意思坐得太近,更不敢握恋慕女子的手。有人提出质疑,他真挚地说:“不握恋慕女子的手也没关系嘛。”说得何其真纯!“倾慕之,不欲之”,是一种圣境,没有对美无私的爱,没有对美的透悟与极其澄澈的心地,谈何容易呢?

热爱艺术的美,也是川端散文的一大主题。散文集中,《我在美丽的日本》、《不灭的美》、《日本文学之美》等论述日本文学之美的文章,殚精竭虑地挖掘日本文学之美,篇篇纯美无比;阅读时,不敢有一丝杂念和须臾的旁鹜;就连大散文家刘白羽都“深为清淡而纯真的日本文学之美所倾倒”,何况我等一介凡常书生呢。

川端康成以艺术为人生目的,对艺术美的崇拜,便是抛却功利后的灵魂的崇拜,他在介绍日本文学之美的时候,便掘其精髓,把最耀眼的光芒淋浴给读者,如此,便如何不诱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