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棠棣之殇:曹植传
25457600000066

第66章 何时是归年(5)

那厉王姬胡乃是周朝第十代国王,当政时国力已出现衰象。此时,外族入侵、诸侯作乱、贡赋减少,王朝的国库空虚。偏偏新登基的周厉王又奢侈荒淫,走上桀、纣的路子。为增加赋税,周厉王重用奸佞大臣荣夷为卿士,掌管国事,实行严苛的征收“专利税”。不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平民百姓,只要他们采药、砍柴,捕鱼虾、射鸟兽,都必须纳税;甚至喝水、走路也得缴纳钱物。这种奴役百姓、横征暴敛的作法,遭到国人强烈反对,很多大臣也纷纷向厉王谏言废止此策,可是厉王根本听不进去,他一味宠信荣夷,让他来免责实行“专利”。大臣邵穆公告诉他说:“眼下民怨沸腾,哀声载道,国人已经忍受不了您的诏命了!”厉王听了大怒,找来一个卫国神巫,让他监视指责谪谤自己的人。根据卫巫的报告,厉王就把被告发的人杀掉。于是,人们就不敢再有议论了,大家只能在相遇时彼此用眼睛示意。厉王高兴了,告诉邵公说:“你看我能以此止住谤言了,谁也不敢再说三道四。”但邵穆公更为悲叹,对周厉王讲了这样一番道理:“您这只不过是在用堵百姓口的办法罢了。不过您要知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啊!筑堤堵塞河水,而河水壅塞一旦溃决泛滥,结果会伤害更多的人,企图封住老百姓的嘴,这比堵塞江河的后果还要严重。因此,治水的人应该疏通河道,使水畅流无阻;统治者应该引导他们,使他们畅所欲言。人有嘴巴,就好像大地有高山大河一样,国家的财富用度都从这里产生出来;又好像大地有平洼高低各种土地一样,人民的生活来源都从这里产生。让人说话,国家政事的好坏才能真正反映出来,从而能够推行善政、防范败亡,就能使百姓财用增多,丰衣足食。百姓心里有话,就要用口表达出来,这怎么可以堵塞呢?如果堵住百姓的嘴,不让说话,这样做是不能长久的啊!”周厉王根本听不进邵公的这些忠言劝告。但是,仅仅过了三年,周厉王就被驱逐到晋地去了。故此《国语》载言:“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这个历史典故告诉人们什么?无论何朝何代,不要以为掌握了大权,就可以为所欲为,就可以把芸芸众生当阿斗随意驱使,就可以把“臣民”“草民”的嘴巴堵住;当然,这可能得逞于一时,但终归是要被国人赶下台,被民心难违的滔滔洪流所唾弃、所淹灭!

——曹植即以周厉王与曹宠现身说法,让属下官吏引以为戒,一日三省吾身;让他们走出衙门府,去倾听百姓的呼声,昭雪民众的冤情。要他们做“能吏”“循吏”,不可做“庸吏”“恶吏”,并用孔子的话告诫之: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其实,这位新任郡首上任伊始并没有兴师动众,大动干戈,而是以磊磊悲悯之怀匡扶其政,以清清廉洁之举取信于民,公直堂亮,威慑奸邪。因他又是当朝皇叔,他的行举确为曹睿赢得几分荣耀。这不由得让人想到西汉名臣汲黯“卧阁而治”的故事。元狩五年(前118)淮阳盗坊甚嚣,吏腐民怨,汉武帝命卧病在床的汲黯出任淮阳太守。汲黯数度坚辞不就,武帝不许,数次强他受印,汲黯只好应命,泣对武帝道:臣犬马之疾加重,已不能当郡重任,愿任郎中出入禁闼,拾遗补缺,还较为合适些。武帝大声道:汝薄淮阳而不为吗?淮阳吏民不相得,朕借重汝之威望,为朕卧而治之,其功岂不比在朝拾遗补缺大得多吗?汲黯卧治淮阳郡七年,使得政通人和,风清民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史书对其评价四个字:淮阳政清。

几百年过去了,昔日淮阳郡易名为陈郡,陈王曹植与汲黯颇有同工异曲之妙。故此,陈郡也不乏智者揣度:作为皇叔,以其才策在朝上辅助侄皇帝当为大用,今以屈屈郡首之位何以彰显其大志?实在是屈尊下驾,太委屈陈王了。

诚然,曹植的心结正在于此。

曹植的胃病每况愈下,身体一天天消瘦下来。他和妻子儿子拜认了陈炤这位大舅哥,作为陈家女婿,他觉得自己能来陈郡,确是一种缘分,一种幸运,是上天的眷顾。陈炤的悲惨经历和残损的躯体,都是为了他和他这个家的安危所付出的代价。陈炤大难不死,他深深地感到欣慰,不然他一辈子都会感到痛憾。他把一生未娶的陈炤接到家中吃住。

闲暇时,一家人其乐融融,观览淮阳闻名遐迩的“七台八景”,无不惊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造就出黄淮大平原上的瑰丽水都,湖中之城:湖波浩渺,水天一色,芙蓉吐芳,万荷竞放,鱼虾游弋,鸥鸟集翔,万物生灵,自由生长。正因了这方水土的存在和滋养,才有华夏始祖人文初创的功德!荡舟湖上,流连忘返,曹植倾情而作《芙蓉赋》:“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灵秀”,“观者终朝,情犹未足”,“狡童媛女,相与同游,擢素手于罗袖,搂红葩于中流”。

他拜谒太昊伏羲庙,作《伏羲赞》:“木德风姓,八卦创焉。龙瑞官名,法地象天。庖厨祭祀,网罟渔畋。瑟以象时,神德通玄。”

他拜谒神母女娲观,作《女娲赞》:“古之国君,造簧作笙。礼物未就,轩辕纂成。或云二皇,人首蛇形。神华七十,何德之灵!”

他拜谒炎帝神农坛,作《神农赞》:“少典之胤,火德承木。造为耒耜,导民播谷。正为雅琴,以畅风俗。”

曹植赞伏羲、女娲、神农诗皆八句四韵成篇,唯《神农赞》六句三韵,疑原作散佚,脱漏二句。曹植十分感念伏羲的功德,老子、庄子皆尊伏羲为大宗师,东汉武梁祠刻石铭世:伏羲仓精,初造王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其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揲蓍草始作“乾、坤、兑、坎、离、巽、震、艮”八卦,继而又作琴瑟之乐三十六弦;以天干地支纪年,取义于树木的干和枝,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天干,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地支;从而发现和揭示了天地运行的自然规律,象时一年三百六十余日,分四季二十四节气;一年分十二个月,一天有十二时辰。作为三皇之首、人文鼻祖的伏羲,其至尊至崇的伟大还在于教导人们渔网捕猎,庖厨祭祀,始兴嫁娶,结束了洪荒愚昧、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时代。还有,作为东方部落的首领,姓氏的源头是伏羲。他为何取“风”为自家姓氏?天地间有两种能够流动的东西,一个水,一个风。而风更显神秘且又神奇,你看不见,摸不着,要有参照物你才知道有风。风的繁体字更能说明伏羲的地位:风包罗天下,下面是个“一”字打头,再下面是个“虫”字,虫在古人眼里为“长虫”,就是“龙”的象征。所以风的意思就是天下一龙,这就是世代为之赞颂弘扬的“龙的图腾”。从古至今,豫东一带仍称蛇为“长虫”。

对于女娲的赞颂,曹植把她和伏羲称为二皇,女娲承伏羲未竟的业绩,发扬光大,故《帝王世纪》曰:“庖羲鳞身,女娲蛇躯。”其善德之神华,一日之中,出现七十种变化。伟大的母性崇拜即源于女娲。而神农以火德称氏,故曰炎帝,尊号神农,作陶冶斧斤,所木为耜,以垦草莽,然五谷兴助,百果藏实。且尝百草以取“草、木、虫、石、谷”之五药,为黎民百姓医病。在中国神话时代结束、传说时代到来之时,炎帝便传为农耕之神和医药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