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棠棣之殇:曹植传
25457600000070

第70章 魂泊思陵冢(3)

——接下来,发生的是一场“兄弟阋于墙”的悲惨事件。一九四一年初,新四军遵******之命,由军长叶挺率部九千余人从驻地向江北转移,行至安徽泾县茂林地区,遭国民党八万伏兵包围突袭,新四军寡不敌众,除一千人突围外,军长叶挺及大部分官兵阵亡或被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时在重庆的******闻讯,以极其悲愤的心情在《新华日报》上题写挽词:“为江南死难者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引用曹植《七步诗》这个典故,来控诉国民党顽固派对新四军的残害行径。******的愤慨之声,冲破山城重重浓雾,轰动了国民政府的陪都,震撼着每一个有爱国之心者的良知。此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紧急关口,大敌当前不去抵御,却调转枪口对着自己的骨肉同胞大开杀戮,其恶行怎不令人痛心疾首!三国曹植的泪水浸着死难者的热血,汇入千里江陵滔滔呜咽!然而,相煎并未停歇,杀戮仍在继续。皖南事变后,就在曹植长眠的陈郡之地,坚持敌后抗战的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猝然倒在同胞兄弟的枪口之下……

——被日本政坛称之为“草根首相”的田中角荣,当年作为侵华日军士兵曾随宪兵队驻扎淮阳。一九七二年他上任组阁的首次出访就是飞往中国,这让整个日本都感到震惊。他与******、******等中国领导人历史性握手,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对当年侵华战争作出反省和道歉。一九三八年他征召入伍,曾先后在河北曲阳、河南淮阳驻扎,后因患重病被送回日本治疗。他与******交谈时回忆说,当年守城日军与中国军队马彪骑兵师和游击队在城南四里冢一带进行过多次激战。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有四座坟冢的曹植墓和那首《七步诗》。他用不太流利的中国话背咏其诗句。******回应说,中日两国是近邻,有很长的历史渊源,理应做好邻居好伙伴,在世界这个大家庭里和睦相处。而不应背乎棠棣之好,萁豆相煎。后来,田中角荣的女儿、时任日本外相的田中真纪子回忆说,父亲访华,是抱着必死决心去的,因为有人威胁说,他去中国有可能遭到暗杀。回国后他被一些右翼党分子逼其剖腹,向国民谢罪!在国会上他受到一些议员长达四个小时的围攻谩骂。他忍受着,沉默着,他最后回答对手的是中国曹植那首流传百世的《七步诗》。

——逝者如斯,痛史难忘。离四里冢西北仅百里之遥的古都开封,“****”****中发生的最黑暗的一幕,成为共和国久难愈合的一块伤疤。在一间阴暗的黑屋里,曾亲自主持制定宪法和党章的共和国主席,被专案人员秘密囚禁,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时光。看押者拉他出去放风时用讥讽的口吻说,快出去溜溜吧,能像曹植那样溜达七步哼一首诗,也许能免你死罪!可他已被摧垮的躯体无论怎样挣扎也站不起来了,他的嘴唇抽动着仿佛在沉吟那熟悉的诗句。他死的时候,两眼直直地望着窗外,那眼里凝固的一丝亮光久久不肯泯灭,他那满头白发足足有一尺长!一个共和国主席的命运,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命运。当宪法不能保护一个普通公民人身权利的时候,它最终也维护不了一个国家主席的尊严。刘少奇的白骨,曾经把****的惨烈和时代的悲剧揭示得无以复加,然而****的根源却不是他个人的命运所能揭示的。冥冥之中我们是否听到一个不死魂灵的发问:二十世纪的中国啊,你怎么了?是谁给你开了这么一个极其荒谬而残酷的玩笑,让一个民族失去血脉失去根基失去力量?又有谁能解开这个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死结,而由此付出牺牲国家主席和开国元勋乃至荒废一个时代的高昂学费?由领袖和民众共同参与、导演的这场悲剧,无疑是一个民族的整体悲剧。历史是昨天与今天的延续,现实是今天与昨天的对话,如果一个民族不懂得在历史的反省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谁又能断言《七步诗》所揭示的悲剧不会重演呢?

——这是很平常的一天,但令人感到很突然。一九九七年六月二十六日下午三时许,******副总理******轻车简行,踏上了这片土地。在太昊伏羲庙统天殿前,他深情地说,三皇之首在这里,我们的根在这里!在这里,抓一把土,都是文化。他欣然挥毫题下“羲皇故都”四个大字。人们大都知晓,不题字是******的“五戒”之一。老同学请他题字,他都不给面子,说我一不怕你借钱,二不怕你求职,就怕你找我题字,因为我的字很丑,因为我有五戒,此其一也。他自定的不题词、不受礼、不吃请、不剪彩、不批条子,是他严于自律的“五戒”。人们心里最清楚,一个当权者的清白,是他坦诚面对民众的真正底气。然而,在中华文明始祖面前,一向惜墨如金的他还是破戒了。稍后,他来到一览无余的田野间,凝望着苍穹下四座突兀而立的坟冢,目光深邃,思绪万端:曹植当年死在这里,当地百姓为他送葬四棺同出,试问,人们对这位七步才子缘何如此情深?在历史长河中,每一个人,不管他是皇帝还是庶民,都是一朵浪花,都在大河奔流中翻腾滚涌,以一瞬间的短暂生命去构成这条大河滔滔不绝的永恒。有些大人物很快被历史遗忘了,淘汰了,而有的小人物却让人们永远铭记他,怀念他。我们永远不要低估劳苦大众的智慧,特别是对今天这样一个面临重大历史机遇的大时代,要把那些原本来自人民的激情和思想返回给人民,让这个时代的脉搏与人民的心脏一起跳动,让人民公仆的血液在人民的血管里流淌,让我们那些思想家和人民一起思想。真正的文化根植于人民的土壤里,她蓬勃的生命力必定是全民族心灵的激荡!他抽回思绪,神情显得凝重:曹植的《七步诗》是警世恒言,告诫我们,尤其告诫理政的人民公仆们,不要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自己不勤政,又不廉政,吃吃喝喝,乱批条子,任人唯亲,到处搞关系,把国家财产不当一回事,你还坐在主席台上作报告,下面能不骂你?”提及当年陈郡百姓为曹植安葬“四棺同出”,不禁令人想到******那个著名的“棺材宣言”,那是他在查处贪污腐败大案要案时说的一番极为震怒的话:“******要先打老虎后打狼,对老虎绝不能姑息养奸,准备好一百口棺材,也有我一口,无非是个同归于尽,却换来国家的长久稳定和老百姓对我们事业的信心。”继而又会想到他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发出的铿锵之声:“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遗憾的是,******一百口棺材没来及用完就到站了,但他那眼神里闪射出慑人的威严凌厉和平民气息,让人们耐久回味;那老虎那狼那地雷阵那万丈深渊,更引起人们万般联想……

……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

在这个似乎七步而括的天地间,该发生的故事都发生了,将要发生的故事迟早都会发生。

于是,人们发现,曹植离我们并不遥远。那个醒着的灵魂,那双未泯的眼睛,那深深的血脉之声,一直伴随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足迹一路走来……

有朋友对我讲,去淮阳之前就听说过,曹植墓非常简朴,但是到了墓前,发现它居然简朴到如此程度,仍然是没有想到的。意外来得太突然也太剧烈,几乎令人眩晕!我无言以对。心被刺痛了:又会到哪一天,那掩埋着沉重记忆的土丘轮廓不再,化做一粒微尘永远消逝在我们的视野里,连一个抽象的历史符号也不给后人留下,那该又是何等的悲哀!

我拜谒过长眠于壮丽山川之中的许多历代声名显赫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以及名臣良将的陵墓,每一座陵墓前都有一尊雕刻精美、创意独特的墓碑,甚至设有规模可观的亭台殿宇供人们游览。我的心曾为之震动,以为在这样一座墓园里,人们将死亡变成了一种美丽,显示出一个民族心灵中超越生死的壮美。但是一旦站在曹植这座简朴得让你震惊,只有泥土、青草、灌木丛与原野浑然一体的坟墓前,也许你会认为,世间所有营造精美的陵墓,都无法与整个天地和辽阔原野浑然一体的曹植墓相媲美。然而,这种自嘲般的安慰有谁认同?我如此心酸如此心痛而又如此悲壮地来到“简朴到如此程度”的曹植墓前深深鞠躬,向这位曾经用自己的一颗心深深思考过人的命运、家族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的赤子,送上一位后来者的敬意。即使他长眠之后,仍然以自己与天地归为一体的存在深深地安慰了人们被尘世熏染的心,就像他生前在其永垂不朽的作品中曾经为当世和后世揭示人类之痛、人的命运一样,非《七步诗》所能道尽。

作为一位风华绝代的诗人,人们被他语言的力量和美感所折服。他的诗作因极富情感和思想性而显得厚重,又借助想象和隐喻的翅膀而变得灵动。他的诗真诚、平易,但总带着一份执着;他的声音清澈、纯净,但总回响着一种抗议。他总是注视脚下的土地是否坚实,把最深沉的爱献给了这片土地;他坚信人民的力量,用他的智慧才情为人民歌唱,同时又以斗士的勇气去捍卫文化的尊严。

伟大的曹植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对所经历的人生进行思考,作《辩道论》《释疑论》《释愁文》,终于坦然地向自己的内心和上天承认:人是卑微的,渺小的,在那个可以称作主或自然的存在面前,人只是天地间的一粒微尘,森林中的一片树叶,旷野里的一缕轻烟。名为皇叔,他是那么强烈地对抗自己的贵族皇室身份,那么激烈地反对皇权和所有不平等的事物,他把父王和朝廷授予他的官佩爵位乃至俸禄都交上去,甚至放弃一贬再贬、一削再削的食邑,除了一介草民,他什么都不要了。他要像一片树叶,一粒微尘,一缕轻烟一样回归到天地深处。

他做到了。

此刻,我走近那一行行像哨兵一样列队的槐树丛,弯下腰,按照豫东民间的祭拜习俗,向曹植墓三鞠躬,献上用一束束槐花扎成的花环。满眼的槐花,洁白如雪,纯净如银,温婉如玉,天地间都飘荡着槐花的清香。我把写在绢纸条带上的两句祭文挂于槐花枝头上:

道古今血脉之言,

听天地绕梁之音。

二〇一三年九月于北京金沟河·定慧寺

二〇一三年岁末修改于万寿路·半亩园

二〇一四年五月删定于五棵松·墨仆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