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周有光百岁隽语
25459800000006

第6章 传统文化与文人(2)

社会越落后,禁忌越多。民族图腾,宗教迷信,巫师咒语,经典教条,处处束缚着人民的思想和行动。中国历代有文字之狱,到清朝达到了高峰。秀才们害怕文字之狱,战战兢兢,怎么敢在文章上标新立异呢?

——文化的创新规律

挽救传统文化,就是继承古人的创造,恢复遗忘了的智慧,减缓旧文化的衰减,延长旧文化的寿命,进一步从旧文化中吸取新的启发。当然,建设现代化的国家,不能只靠传统文化,必须主要依靠吸收和发展人类共同创造的科技文化。

传习传统文化,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实事求是,古为今用。夜郎自大的国粹主义,图腾迷信的复古主义,不仅无助于弘扬传统文化,反而会贬低和毁坏传统文化的固有价值。

——文化的衰减规律

不要一谈起五千年的“华夏文化”就飘飘然。有人说:《易经》最早提出“二进制”,电脑是受了我们的启发而发明的。有人说:我们一早就有了升天爆竹,宇宙火箭有什么稀奇!图腾崇拜,国粹主义,自卑错综和自尊错综的交替发作,这些现象不仅可笑,而且有害。只有破除迷信,崇尚科学,虚心研究,实事求是,不断革新传统文化,才能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

——弘扬华夏文化、革新华夏文化

创始于黄河中原的儒学文化,流传到朝鲜、日本、越南,以及中国国内的许多民族,形成汉字文化圈。战国时代,七国并立,百家争鸣。中国统一,到汉武帝时候,罢黜百家,独尊儒学。这时候的儒家,都通读百家著作,但是以儒学为中心。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学,是一次多元文化的聚合汇流。后来儒学“宗教化”,变成“儒教”。“儒、释、道”三教汇流,都成为“华夏文化”的内容。这是又一次多元文化的聚合汇流。从单元文化到多元文化的聚合汇流,能使古老文化获得新的血液。

——文化的流动规律

文化圈的边界不同于国家的边境。一个国家可以属于几个不同的文化圈。例如中国的新疆属于阿拉伯字母文化圈,西藏属于印度字母文化圈。有的地区或国家可以重叠地同时属于几个不同的文化圈。例如新加坡既属于拉丁字母文化圈,又属于汉字文化圈。文字不等于文化。但是,文字是文化的主要承载体。因此,文字的流动可以大致说明文化的流动。各个区域文化圈,有时扩大,有时缩小,有时彼此重叠。各个区域文化圈的盛衰和消长,不仅说明过去文化史的演变,还可以推测未来文化的发展趋势。人类文化的演变,不是一时“西化”,一时“东化”,而是取人之长,补我之短,从较低的文化进步到较高的文化,从单元文化发展到多元文化的聚合和汇流。交通发达,地球缩小,文化的区域性缩小了,文化的共同性发展了。人类正在共同努力,创造前所未有的人类新文化。

——文化的流动规律

西洋文化发源于西欧,以科技为核心。它不仅有物质文化,而且有精神文化。认为它只有物质文化、缺乏精神文化,那是大错特错。过去,科技文化是西洋的“区域文化”;现在,科技文化已经发展成为全人类的“国际文化”。各国学者都为发展共同的“国际文化”而贡献力量。中国不仅应当“利用”这全人类的公有财富,还应当走进它的殿堂,参与它的创造,丰富它的内涵,使中国从国际文化的“客人”,变为国际文化的“主人”。

——弘扬华夏文化、革新华夏文化

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不进则退”是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弘扬华夏文化,必须革新华夏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推陈出新,精益求精。“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孔子圣之时者也”。儒学代代相传,代代更新,所以能历久而犹存。弘扬华夏文化而反对革新,结果只能是催促华夏文化的衰亡。

——弘扬华夏文化、革新华夏文化

华夏文化绝不是提倡国粹主义。不能革新和发展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华夏文化必须恢复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的伟大生命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华夏文化的历史发展

传统力量束缚住历史,力量之大,远远出乎想象。“积重难返”不是一句空话。东方如此,西方也是如此。……我们的传统包袱十分沉重,我们的潜在惯性还没有被自己发觉。两千年的出世传统阻碍着中国走进世界。

——走进世界

近来革新华夏文化有不少成功的经验。例如:出版方面的“古书今译”,舞蹈方面的“仿唐乐舞”,为了旅游而整修古迹,把历代名著改编为电视剧等,都是“古为今用”的可喜收获。如果能从这些较小的收获光而大之,就可能做出更重要的贡献。

——弘扬华夏文化、革新华夏文化

对待传统文化,厚古薄今不全面,厚今薄古也不全面,全面的方针应当是“厚今而不薄古”。

——弘扬华夏文化、革新华夏文化

文化传统不同甚至可以使2000年的文明古国赶不上200年的新兴国家,因为一个崇拜过去、一个开创未来。东西方文明的深层差别,不在物质或精神的短长,而在“满招损”或“谦受益”的导向不同。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华夏文化在三千年中经历了四次变革:先秦的百家争鸣,汉代的独尊儒学,隋唐的佛教兴盛,清末的西学东渐。华夏文化在历史上不断吸收不同的文化,发展成为包含哲学、科学和艺术的全景文化,既有精神的一面,又有物质的一面。

——华夏文化的历史发展

西欧文化后来居上,经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工业革命和民主革命等剧烈的变革之后,科学代替玄学,民主代替君主,发展成以科学和技术为中心的现代文化。它大大超越了西亚、南亚和东亚的东方文化,成为事实上的国际现代文化。

——华夏文化的历史发展

华夏文化直到明代还是世界上的先进文化,但是在西方工业化和民主化之后,相形见绌,无法较量。对抗失败之后,中国被迫采取“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开放门户,法师西洋,学习科技,废除帝制,华夏文化开始向现代化的方向前进。

以科技为中心的现代文化是开放性的。它是全世界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的共同创造。任何国家只要能做出贡献,就是现代文化的主人。中国应当积极参加现代文化的创造,做现代文化的主人。

现代文化的出现使民族文化的作用发生了变化。文明古国不得不重新考虑传统文化的价值。哪些保持民族特色,哪些跟国际接轨,是一个复杂而又敏感的问题。**********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之后,我国提倡弘扬华夏文化是及时的拨乱反正。但是,弘扬华夏文化必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除旧布新,发扬光大。

——华夏文化的历史发展

常识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也就是五四运动所要求的科学和民主。

——走进世界

古书上面有两句话叫: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卒然临之而不惊,就是忽然来打击你,你不要惊慌;人家打击你没有道理的,无故加之而不怒,你不要生气。还有呢,那个时候我们在中学的课程里面,有讲佛学的这个文章,这个当中讲到,你不要为身外之物而牺牲自己。比如有的人为了财产而自杀,有的人为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而自杀,这个都是可以让步的,可以忍受的,可以不在乎的。

——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投江的受难日。龙舟是到水中去找寻屈原,粽子是给屈原的灵魂祭奠。屈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受难象征,正像耶稣是以色列人的受难象征。

——端午节的时代意义

屈原之死,震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灵魂。端午节从纪念屈原受难的节日,经过两千三百年的绵延,发展成为尊重知识的节日,解放知识分子的节日。怀念古代为的是教育今日。阅读古书而不知“以古鉴今”,读书何用?纪念端午节,自然地从屈原受难,联想到秦始皇焚书坑儒,历代的文字狱。

——端午节的时代意义

实际上,“知识分子”是没有定义的,因为知识没有定义。以前人们认为,只有人才有知识,动物没有知识。现在发现,这个说法不准确。因为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动物也有知识,黑猩猩的知识就很高。所以,知识分子名称根本没有定义,也很难给“知识分子”一个定义。更不知道什么叫真的知识分子,什么叫假的知识分子。

——马国川:《知识分子没有被收买——百岁老人周有光访谈录》

屈原被否定,放逐异乡,心力交瘁,投水自尽,这跟反右运动中知识分子的被否定,下放劳动改造,折磨而死或失望自尽一样,历史轮回,何其鲜活!田汉的自沉,老舍的自沉,储安平的失踪,一代知识精英被摧残,虽然近年来不再谈论,可是老百姓心中没有忘记历史。中华民族的特色就是有历史记忆。勿忘过去,警惕未来,历史才能正道前进。

——端午节的时代意义

吴玉章倡导的文改事业,并非一帆风顺。科学是在尝试与错误中前进的,文改事业也是在尝试与错误中前进的。有错就改,不断完善,提高认识,继续前进。这就是我所体会的吴玉章的革命精神。

——吴玉章和拉丁化运动

张寿镛先生一生做了三件大事:一、从清代学者自学理财,成为现代理财专家,树立自学成才的典范。二、收集、编辑、影印《四明丛书》,成为考据文献专家,为弘扬传统文化做出具体贡献。三、在艰难危急中创办光华大学,伸张民族正气,培植建国人才,为建设现代化中国树立根基。张校长说:“莫为一身谋,而有天下志;莫为终身计,而有后世虑。”张校长的言行,我们应当好好学习。

——怀念敬爱的张寿镛校长

端午节成为法定节日,是复兴传统文化的信号。全球化时代是双文化时代,世界各国都在实行国际的现代文化,同时发扬本国的传统文化,以本国的传统特长增益国际的现代文化,以国际的先进制度改进本国的传统文化,这就是纪念端午节的时代意义。

——端午节的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