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最是元曲销魂
25998600000007

第7章 孽世浮花,市井观园里的众生相

市井是个大熔炉,锻炼出人情百态,锤铸成时代风貌。元代的市井继承了宋代的繁华,也容聚了元人的困苦和性灵的挣扎。在这里可以看到才子佳人、达官显贵、落拓文人、市井小民,也可以看到生活的玄机。

身在泥淖,出水芙蓉

如果女人一口一句“公子、官人”,一颦一笑间妩媚的眼神,再生得眉朗星目、面若桃花、体态轻盈、风柳腰身、盈盈跨步,唱起歌来再语娇声颤、字如贯珠,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纵使此女不是天姿国色,也轻易叫人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别说男人抗拒不了,普通的女人恐怕也要甘拜下风。

在古代,大多数的名妓几乎都能做到以上的程度。对于她们来说,想要得罪一个男人不容易,但想要迷倒一群男人可不难。然而在看到诸多名妓的风光外表时,亦应知妓女其实是非常屈辱、悲惨的职业。比较出色的艺妓通常还能受到尊重,然而更多的妓女在男子的面前始终无法抬头挺胸,不但如此,她们还要受到鸨母的剥削。曾有无名氏写过一段曲子,大骂鸨母“为几文口含钱做死的和人竞,动不动舍命亡生”,将保姆的丑态凸现出来。

中国几千年的老传统,死人埋葬前要在口里面放个铜钱,意思是封口钱,叫化为鬼魂的死人不要上来念叨活人。便是这种死人钱,鸨母也要拿到,她们才不管人的死活,只要是钱,就要撒泼、滚地地抢过来。鸨母们拉着丑恶的嘴脸逼良为娼,恶毒至极,从不顾人死活。即便不是所有鸨母都如此贪婪狠毒,但大多数都是为了赚钱不惜一切代价。虽然这些鸨母几乎都曾做过妓女,她们却对从事同行业的可怜女子丝毫没有同情心,人性的可悲之处也便在此。

许多妓女为了逃脱声色犬马的生活,为摆脱贫贱苦苦挣扎,拼命学艺以提高身价,希望能被懂得怜香惜玉的情人收作妾氏。对她们来说,如能觅得良缘,便是天大的幸运。关汉卿就曾写过一部《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的戏,讲的便是妓女们为命运挣扎的故事。

赵盼儿是关汉卿杜撰的一代名妓,是现实世界当中风尘女子的代表。剧中的她,有着风月女子的共性,年轻时对爱情有所向往,年长时才知道人间缺乏真爱。但她仍怜悯那些与她同病相怜的女子,希望帮她们找到真爱。

少女时期的赵盼儿貌如桃花、聪颖异常、天真烂漫,在心中勾勒过梦中情人的样子,想着和他携手畅游江南,在波光潋滟的西湖上荡舟对赋,过上惬意美满的生活。这是每个风尘女子的共同愿望。然而当时光匆匆而逝,赵盼儿才知飞上枝头不可能,找个理想男性嫁掉则更是做梦。

十年风尘生活,让她深知自己一相情愿,说出肺腑之言:“待嫁一个老实的,又怕尽世儿难成对;待嫁一个聪俊的,又怕半路里轻抛弃。”这是妓女内心的最大矛盾,现实由不得她不清醒。因此当她看到了同行的小妹宋引章抛弃了好心穷书生安秀实,打算嫁给浪荡子弟周舍时,坚决出面反对。

【胜葫芦】你道这子弟情肠甜似蜜,但娶到他家里,多无半载周年相弃掷,早努牙突嘴,拳椎脚踢,打的你哭啼啼。

【幺篇】恁时节“船到江心补漏迟”,烦恼怨他谁?事要前思免后悔。我也劝你不得,有朝一日,准备着搭救你块望夫石你道。

——《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第一折

这两段唱腔是赵盼儿奉劝宋引章的话,阅人无数的她,对什么样的男子是好男儿,她一眼就可以看出。周舍善于甜言蜜语,家里又是富贵人家,但并不等于他是好人。宋引章还是个小女儿家,贪图周舍的俊俏嘴脸,又觉得他比书生安秀实更能让自己过得殷实,便毁了与安秀才之间情定三生的约定。但赵盼儿却看出了个中的凶险。她断言周舍“酒肉场中三十载,花星整照二十年”,意思就是说周舍一肚子花花肠子,根本不是个值得托付终身的男子。如果宋引章跟了他,难保不会变成一颗望夫石。

但是,在赵盼儿苦劝之下,宋引章执意要嫁给周舍,盼儿无奈,预言引章必会经常遭受打骂,被丈夫冷落。因为官宦子弟大多都把漂亮的妓女当做玩物,根本不可能把她们当人看。然而,宋引章贪图一时之快,应是跟了周舍回其老家郑州。结果事情正如盼儿所料,宋引章婚后备受周舍的凌辱与折磨,只有写信向盼儿求救。

盼儿闻讯心焦,立刻前往郑州搭救宋引章。她有一副好嗓音,又是风月上的场面人,很快在当地的妓院中成为名角。她私下对宋引章说:“我着这粉脸儿搭救你个女骷髅,割舍的一不做二不休,拼了个由他咒也波咒。”她嘴上埋怨宋小妹单纯,不听自己的话,真想就这样抛下她不管,但她是刀子嘴豆腐心,还是决定要救宋引章出火坑。

几日之后,色鬼周舍听说郑州来了一位名妓,立刻前去瞻仰风采。那名妓自然就是盼儿了。在盼儿的有意接近下,周舍终于上钩,盼儿遂软磨硬泡地让周舍写休妻书。

周舍架不住美人的央求,迷迷糊糊地就把休书写了。拿到修书的宋引章终于得以逃出生天,而赵盼儿也迅速收拾行李离开郑州。周舍这才发现自己中计了,连忙上官府去告状,扬言有人拐骗他的妻子。哪知道此时的安秀才也到了郑州官府,说周舍勾引自己的爱妻。两方对峙之下,周舍当然理亏,被官府痛打了一顿,还被剥夺财产,成了穷光蛋。安秀才自然是平安抱得美人归。

赵盼儿得知小姐妹终于苦尽甘来,欣喜不已,她的心也豁然开朗。人生在世,到死黄土一坯,她要不得功名的碑墓,因为她是个女人,也要不得贞节牌坊,因为她是个妓女。所谓“夫人有夫人的福分,奴婢是奴婢的命,奴婢怎能做得了夫人”。不过尽管地位卑贱,她依然希望能为自己的生活搏一搏,即便自己搏不出一片天,至少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姐妹讨个好生活。正是因为赵盼儿的坚韧、聪敏和讲义气,使得她这个角色成为剧坛上最鲜明的女性人物之一。

历朝历代,妓女一直是最下等的职业,出卖身体而换取钱财,为普通人家和官宦人家的女人最不耻,男人也看不起她们。宋代有个叫沈君章的士子,常去妓馆寻欢作乐,一天在妓馆留宿偶感风寒,两腿特别疼痛,他的母亲为他按摩说:儿子读书良苦,半夜学习时少了炭薪,这才冻坏的。沈君章听到这话,直觉太不好意思,发誓以后再也不去那些下贱的地方了。沈君章把自身的伤痛怪罪到妓女的身上,足见他并不是一个君子和伟丈夫。如果不是为生活所迫,没有女人甘愿做妓女的行当,滑铁卢桥上的马拉、巴黎名妓玛格丽特,哪一个不是因为有苦衷才投身风月。如果男人们都能对爱情聊表忠贞,亦不会有那般多的可怜女子堕落风尘。如果男人们不去想着享乐和捧场做戏,女人也不回变为玩物。为什么男子一定要把自己的过错推到女子的身上呢。

关汉卿写下《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的剧本,原因在于他同很多名妓相交至深,关汉卿对她们的遭遇深表同情,亦希望她们能坚强起来为命运拼搏。一个人拥有玉骨风姿,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培养出来的气质所定。虽然那些沦为妓女的女子遭受了诸多不平的待遇,只要她肯抬头挺胸,并以自己高超的技艺和不屈的气节来应对世人,一样会得到尊重,一样会化作出淤泥而不染的芙蓉。不仅如此,她们还会成为一道装点时代的最美风景。

大丈夫不可因财而热血

“一个极度贪财和吝啬的人,爱钱比爱声名、荣誉和道德还厉害,他看见了一个跟他要钱的人,马上会难受得抽筋。跟他要钱就等于在他致命的地方打了他,就等于在他心上刺了一刀,等于剜掉了他的五脏。”这是《悭吝人》里仆人拉弗赉史对老吝啬鬼阿巴贡的评价。

钱当然是个好东西,爱钱之心人人有之,能抗拒它的人是因为这人还不需要它。但对待金钱如果过于紧张,就肯定不是好事。老阿巴贡到头来爱情、亲情、财产全部都丢了,这就是吝啬鬼最真实的下场。

元朝中后期在民间有一道士,本名为钱霖,字子正,号素庵,人们叫他抱素道人,晚年他居于嘉兴鸳湖,小窝名为“藏六窝”,是以他又称自己为泰窝道人。抱素的人生乐趣是到处游历,颇有济公大师的风范,看到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都要问一问、管一管,在他没出家之前就已经有了这个习惯。

他旅居浙江时曾见到当地一个行为卑鄙的大财主,此人爱好是克扣别人、聚敛钱财,甚至对自己都倍加吝啬。堪称少见的大吝啬鬼。抱素对他的种种行为甚感好笑,便借了很多典故篇文章讽刺这个财主。

【耍孩儿】安贫知足神明佑,好聚敛多招悔尤。王戎遗下旧牙筹,夜连明计算无休。不思日月搬乌兔,只与儿孙作马牛。添消瘦,不调裀鼎,恣逞戈矛。

【十煞】渐消磨双脸春,已雕飕两鬓秋,终朝不乐眉长皱。恨不得柜头钱五分息招人借,架上阜一周年不放赎。狠毒性如狼狗,把平人骨肉,做自己膏油。

【九煞】有心待拜五侯,教人唤甚半州,忍饥寒攒得家私厚。待垒做钱山儿倩军士喝号提铃守,怕化作钱龙儿请法官行罡布气留。半炊儿八遍把牙关叩,只愿得无支有管,少出多收。……

【五煞】这财曾燃了董卓脐,曾枭了元载头,聚而不散遭殃咎。怕不是堆金积。玉连城富,眨眼早野草闲花满地愁。干生受,生财有道,受用无由。……

【二煞】恼天公降下灾,犯官刑系在囚,他用钱时难参透。待买他上木驴钉子轻轻钉,吊脊筋钩儿浅浅钩。便用杀难宽宥,魂飞荡荡,魄散悠悠。

【尾煞】出落他平生聚敛的情,都写做临刑犯罪由。将他死骨头告示向通衢里,任他日炙风吹慢慢朽。

——《哨遍》抱素道人

这首套曲《哨遍》有十二曲,分别为“般涉调”、“耍孩儿”和十煞,可谓元代的变相讽刺小说,因为篇幅过长,只撷取一二拿来共同品咂。它的开文就言明,曲中所写的是满身铜臭的财奴,此人专好“蝇头场上苦驱驰,马足尘中厮追逐”,对于攒钱不厌其烦,简直是舍生忘死。

古人有一个观点,安贫乐道神明才会保佑,聚敛钱财时有遭殃。虽然不是至理名言,不过倒也有几分道理。单纯地去敛财,节省他人也节省自己,既会失去亲情和友情,也会令自己生活在饥寒交迫当中,有时还会闹笑话。历史小说中最有名的吝啬鬼严监生就是省钱的个中高手。严监生出于明代小说《儒林外史》,他生活极为拮据,连老婆的丧葬钱都舍不得掏。在他临终之际,一直伸着两根指头不肯断气,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妈等人都上前猜度他的意思,却没有一个人说中,最后还是他的小妾赵氏走上前说:“我知爷您的心事,您是为那灯盏里点的两根灯芯吧,怕是费了灯油。”于是赵氏去挑了一根灯芯,严监生终于点头咽气蹬腿了。

一如严监生这样的吝啬既少见又可笑,不过抱素道人笔下的财主比起严监生有过之而无不及。此人放高利贷、开店当铺,为了把钱看住,顾军队看守,叫法师施法术别让钱变没了,自己则像个学道者一样坐在床上盘腿盯着金山银山。更夸张的是,此人连“王戎遗下旧牙筹”都不放过。王戎是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好喝酒吃肉,经常用牙签剔牙,签上沾了肉渣。财主连带肉渣的牙签都不放过,足见他有多么吝啬。

不过,此人从不忘外出嫖妓、寻欢作乐,却不管家人的死活。而严监生虽然吝啬,但不至于完全失了亲情,在情感上还存在人性,和这财主的卑劣和丑态没办法相比。“十煞”、“九煞”便是写财主以上的种种行为。

人有了钱便好求权利,有了权利则更加方便贪钱,然而本着这种想法的人往往死无葬身之地,因为古往今来的大贪官都是惨淡收场。

“五煞”一曲讲的即时贪财者亡命的下场。曲中提到了董卓、元载等贪臣。董卓修郿坞用来藏自己的金银财宝,结果被吕布所杀,街头陈尸多日,痛恨他的人还在他的肚脐上点灯。俗语说,肚脐眼儿点灯,心照不宣。董卓的横征暴敛路人皆知,肚脐上盛点蜡于情于理。而元载则是唐中期的权臣,贪污受贿无数,最终仍是逃不了被杀的下场。在皇帝眼皮底下贪钱,要看皇帝和同僚的心情,稍有差池还不掉了脑袋?

没钱也苦,有钱也苦。有人称有钱就是一条龙,没钱化为一条虫,可财多架不住败坏,架不住因财引来的祸患。《哨遍》“二煞”、“尾煞”二曲中,写该财主在官场上没有打点明白,被人故意找茬下狱。等财主想起花钱消灾时已晚,早被折磨得魂飞魄散,曝尸街头。

世人往往视财如高墙,费尽心思爬了上去,以为能够爬得更高,却不知另一侧就是悬崖,一闪身失足成了千古恨。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为了钱财,人们往往变得愚蠢至极,可人们仍对之趋之若鹜,并认为它能为自己带来一切。可当上天的恩宠抛弃了某人时,他身上隐藏着的愚蠢就会瞬间爆发出来,而这种愚蠢过去从未有人察觉,甚至连他自己也毫不知情。

因为道教比较盛行,元代曾大肆流行过炼金术,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炼丹术士试图用水银和铅炼金子,妄想借此发财。他们东家走西家窜地借钱买材料,但没有人成功,可还是有人对炼金术痴迷不已,甚至连家人的死活都不管。抱素道人写下《哨遍》的曲子,部分原因即是讽刺当时社会上爱财、敛财的现象。

爱钱是发自人本能的欲望,因为没有钱就无法生存,要遭受饥饿、贫寒的折磨。中世纪的法国作家拉布吕耶尔都曾坦言:“只有一种悲痛能够持久,那就是因失去财产而产生的悲痛;时间能够减轻一切痛苦,唯独对于这一种却会加深。”可是钱要来得有益,才能使人真正获得好处。古语有云:“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才也”。如果财大气粗能帮你交朋友,能让你办成好事,有钱未尝不是件乐事。但若因爱钱而为自己惹了一身麻烦,甚至招来杀身之祸,还不如没钱得好。

“大丈夫未肯因人热,且乘闲、五湖料理,扁舟一叶。”人为无财无名而着急,恼得是自己,也常常会给别人带来麻烦。只要吃饱穿暖,扁舟一叶,四处逍遥就可了。

生有不同,死无异类

古代世界把人分三六九等,这些似乎是世人的共识,到现在中国还流行“下九流”一词,虽然跟千年以前的意思大不相同,但仍带有强烈的贬义。过去人们按照“职业”把人划分成“三教九流”。“三教”自然是儒、释、道,而“九流”的说法可以在当时流行一个顺口溜中窥得一二。

上九流指:一流佛祖二流天(玉皇大帝),三流皇上四流官,五流阁老(重臣)六宰相,七进八举九解元(省试第一名)。中九流指: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四流皮(皮影),五流弹唱六流卜(卜卦),七僧八道九棋琴。而下九流包含的大多是社会最底层的人士,可以称其为古代第三产业:一流高台(唱戏)二流吹(乐师),三流马戏四流推(剃头),五流池子(北方澡堂子)六搓背,七修(修脚)八配(给家畜配种)九娼妓。劳动者自食其力,比之上九流和中九流付出的代价不知多上多少倍,却沦为最被看不起的阶层,这就是时代的怪圈。有些下九流人的精神甚至比之上九流要高尚得多,然而在元代能够看清这些现实的人为数很少。

有钱,有权,把断风流选。朝来街子几人传,书记还平善。兔走如梭,鸟飞如箭,早秋霜两鬓边。暮年,可怜,乞食在歌姬院。

——《朝天子》刘时中

端看上面这曲《朝天子》,辛辣讽刺,内容揭露社会的黑暗,想必作者刘时中该是个愤世嫉俗的汉子,然而事实上他本人温文尔雅,性格谦逊,此文章的风格与本人的性格相差很大。此曲成曲于湖上,是刘时中与友人野外郊游所做。大凡文人郊游时所写的文章,多以咏物为主,以喻心情。而他这篇文章偏偏充满了愤怒和驳斥,实在有趣得很。

根据史载,刘时中与文子方、邓永年等几个友人同游洞庭湖、凤凰台等地时,曾写下大量以《朝天子》为牌子的小令,江南风情、小桥流水、人情冷暖、物是人非,这些在他的小令中如冰凉溪水沁入人心,言语间清新脱俗却不离现实。然而唯独此曲却是大骂纨绔子弟,令儒雅的刘时中有口不择言之嫌。

曲中写得是个家中有权有势的得意少年,总是摆出一副自以为很帅的模样到花街柳巷去狎妓风流,把各地青楼名妓的牌子全部采摘个遍。每天晚上,妓馆门前都有少年保镖在那里巡视,记录此少年的留宿地,报给该少年的家人,让家人确定他是否平安无事。

相传当年杜牧在当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府掌书记时,每天晚上都到娼妓那里留宿,牛僧孺便派了几个巡夜的跟着他,在妓馆外面防止他遭政敌暗算。这少年有杜牧当时的几分风流,却没有杜牧的才气,加之家里的放纵,导致他变得不学无术,蹉跎了最好的时光,结果变成败家子,到老了家中一贫如洗时什么都不会做,只能回到当年自己逛的妓院门前讨饭。

有人说,人不风流枉少年,然而风流少年却枉然。刘时中大概是在泛舟时听了某位朋友吹嘘经历的风流韵事,一时间看不过去,便写了此曲,暗讽一些纨绔子弟。

芸芸众生,富贵贫贱之人有许多。人们想要从下九流变上九流难于登天,然而从上九流沦为下九流却非常容易。有些人因为不识上进,自认生活过得不错,其实其思想和行为比下九流的人龌龊不知几百倍。例如那些威风凛凛的武将,比孙子、吴起盛气凌人,但真正懂得兵法的并不多;那些头戴高帽、一派潇洒的文臣,真正懂得治理国家的也不多。寇盗横行不能狙击,百姓困苦不能救助;贪官污吏不能彻查;法纪败坏不能整顿,让这些人做国家的“栋梁”,国家如何能不亡。

刘时中痛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其中的人,同时也在表达自己对朝廷不懂用人的不满。知识分子的义愤填膺全在字里行间。整曲言语直白却惨淡,有“酒肉臭”的辛辣,却不失和煦,损人损得既有水准,又不失风度,这是此曲在众多讽刺时政的曲子中鲜见的“清丽”。也许是因为刘时中本人的性格使然。

写此类讽喻曲的元人,尤以曲人张可久居多。张可久的性格直来直去,其讽世曲自然充满了“战斗”的意味。

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粘便滚。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做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饨,胡芦提倒稳!

——《醉太平·无题》张可久

从曲子的用词可以看出,张可久保持了他的一贯风格,在扭曲的时代写着愤世的曲。在他的眼中,整个元王朝的存在就是一个悲剧。人人皆嫌贫苦,对富贵巴结不得,对钱看得比命更重要。世人尽数变得心思污浊,见钱眼开。那些有德行的的人,写出的好文章拿去当做糊钱袋的缝隙,以防铜板掉出去;而那些明明应该是出入人才的官府却变作了迷魂阵,多少清高者进去了就成了俗人,清官被一脚踢到了凡人堆,任人踩踏。

糖衣炮弹对人来说是最致命的诱惑和敌人,特别是那些有官职在身的人。而一些自命清高的人在糖衣炮弹的面前,经得住挑逗的,往往因为受不了官场污浊便去做了庶民,而经不住挑逗的,便渐渐沦陷,继而臭万年。可久认为,这两种道路都不可选,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进官场的大染缸,过着三杯两盏淡酒、糊里糊涂的生活。

有人说,那个时代的有识之士有心施为,无力回天。在金钱和权利的诱惑下,人世成了染缸,因为不能从中解脱,他们只好在痛斥完了之后装作糊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一辈子。这是消极抵抗,严重缺乏时代的强音。不过当你面对扭曲的时代与人性时,它已经不是你所能改变。

拿一个时代的错误来苛刻自己,这完全是没有必要的。所以可久的装糊涂,或许才是人生的较好选择。人人都喜欢快乐,而烦恼往往不请自来。生气、悔恨、抱怨,消极时时萦绕在他们的脑袋当中。不过他们不必担心太久,表面的盛世总有荒芜的一天;金玉其外的橘子不加以贮存同样会如它的内在一样干瘪;活得无论多高尚的人,身份如何高贵,与贫贱者同样会化作一堆枯骨,埋土成灰。所以即便沦为下九流人士,也不别为自己的身份感到愤慨,人生中不管有多少机缘巧合,到头来,所有人的结果都是一样。

节日里的情思与哀思

过节自来是人们生活的乐趣之一,因为只有这一刻才能忙里偷闲,把平时爱玩的游戏玩个痛快,一心想着如何舒坦、快乐,体会“少年不知愁滋味”的轻狂。但仍有一些时节会令人忆起伤心往事,人们不会因为内心痛苦而将它忘记,反而因其能寄托情愫而将之记得更加清楚。无论节日带给人的情感波动是上是下,它的存在本身就具有非比寻常的纪念意义。

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舞凤翔鸾势绝妙。可怜宵,波间涌出蓬莱岛。香烟乱飘,笙歌喧闹,飞上玉楼腰。

——《小桃红·江岸水灯》盍西村

这一曲《小桃红》写得是元宵灯节时的情景。它的作者盍西村只是钟嗣成《录鬼簿》中名不经传的一个人物,但钟氏仍把他列为“学士”之一,可见此人的文化底蕴值得后人称道。他仅有十七首散曲流传后世,其中有八首都是在江西临川郡游历时即景抒情之作。这首《小桃红》正是写“临川八景”之一“江岸水灯”。

当时正赶上元宵灯节,独挑一盏金鱼灯的盍西村在街上走来走去。因宦游在外,他的没有亲人朋友傍身,只好独自欣赏万家灯火、华丽的节日盛况,在他人的热闹中寻找温暖,以慰藉自己孤独的心灵。十里灯辉舞动闪烁,在夜空中勾勒出诸多幻影,如同凤凰飞舞、鸾鸟翱翔,美轮美奂。江水掩映着光辉潺潺流动,水上花灯时隐时现,不时有游船过往,传来好听的歌声,让他以为自己到了蓬莱仙境。烟雾缭绕、笙歌震天,整个临川化作了琼楼玉宇,于祥云之中展露风姿。

在这种如梦似幻、热烈欢快的世界里,即使是再能克制情绪的人,也不能不被感染。盍西村几乎不能自拔,内心充满了欢畅。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又称“上元节”。即是盍西村在《小桃红》里所描写的节日惊喜那个。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讲:“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也就是这一天乃天官赐福,地官赦罪的大大吉日。不仅如此,张灯三日亦是传下千年的习俗,历朝历代各地各县都把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代的元宵庆典格外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日歌舞升平,八里戏台、乐者过万,表演着达数万人,游玩凑热闹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京城里更是通宵达旦,彻夜尽欢。到了宋代,张灯习俗由三夜延长至五夜,除此之外尚有大量街头表演和烟火,与今日过节无异。《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十里长街,万人空巷,酒肆茶坊无不热闹非凡,百里灯火不绝。

而根据盍西村的描写,即便是在少数民族统治的元代,元宵节的盛况依然不减当年。其实节日是不会因民族之间的隔阂而消失,反而成了为人们化解隔膜、增添欢乐的媒介。

海棠过雨红初淡,杨柳无风睡正酣,杏烧红桃剪锦草揉蓝。三月三,和气盛东南。

垂门艾挂狰狰虎,竞水舟飞两两凫。浴兰汤斟绿醑泛香蒲。五月五,谁吊楚三闾。

天孙一夜停机暇,人世千家乞巧忙。想双星心事密话头长。七月七,回首笑三郎。

香橙肥蟹家家酒,红叶黄花处处秋。极追寻高眺望绝风流。九月九,莫负少年游。

——《喜春来·四节》无名氏

上面四首《喜春来》也均是写良宵佳节的作品,每首分别描述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和九月九的节日习俗。这四个日子是中国最传统的节日,均由来已久,无名氏偶然撷取这四个节日来作曲子,大概是看上它的月日相衬,韵调好配,而且意义深远,寄托了很多忧思和情思。

三月三上巳节是古人玩水的节日。春秋战国时期,郑国的人回到溱水举行沐浴祭祀活动,所以在这天摆弄水成了后人的习惯。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了他在三月初三与朋友到山中兰亭玩耍,引流觞曲水,喝酒饮茶谈论趣事。这个时节是海棠春睡竞相绽放的日子,经过二月春风的洗礼,不但海棠花开,连桃花、杏花、嫩草也纷纷崭露头角,以沾春天的雨露。南风吹来,昭示着生气回归大地。

上巳节之所以需要沐水,是因为水可荡涤身心的尘埃,人的一年伊始要从下水沐浴干净才能开始。很可惜,自元代之后这个节日就消失了,人们并没有将之重视起来。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春秋时期晋人就已经开始重视这天,挂菖蒲、包艾叶、薰苍术、喝雄黄酒、吃粽子、赛龙舟,均是该节日的风俗。相传自屈原投江之后,吃粽子和赛龙舟被认为是纪念屈原而为,他令端午节蒙上了一层悲凉凄美的韵味。而在无名氏笔下的端午,人们做着与前人相同的事,怀着与前人相同的缅怀之心。同时作者也表达出对屈原忠贞不二的缅怀。许多名士达者荣枯一世,真心效仿和哀悼屈原的又有多少?

端午之后,便是“七夕”一节。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乞巧节”,它是中国流传千年的情人节,就像阳历二月十四日对西方人无比重要一样。王勃在《七夕赋》里曾写:“伫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这话道出了一年四季此时是****最佳时节。代表织女的天孙星在这一刻才能静下来不再去终日织布,而是通过喜鹊搭桥与牛郎和两个孩子见上一面。

天上的团圆是地上女人们的话题焦点,除此之外,在这一天她们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当晚妇女门需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做祈祷福禄寿喜的活动,礼拜七姐(织女)。一些少男少女都想在这一天碰上个好姻缘,所以特别定制新装,穿桂披霞,到街上行走,争相斗艳。若是遇到了心仪的人,便故意走上去晃一圈,或者“眉来眼去”。

当人们沉浸在喜悦中时,同样不得不面对冷清的秋天给人们带来的情殇。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人们要登山入野“辞青”,因为草地就要枯黄,冷冬即将来临。上山之后必不可少地要观菊、饮酒、插茱萸,看山色明艳红叶飘零,在野餐之中向一年告别。这样的日子本应该高兴,可是当人们想到又是一年匆匆而过,少年的轻狂时间再不多时,总会忍不住黯然神伤。不仅如此,一年年过去,人们不仅失去的是年华,还有与亲人相处的时光,一想到这些,浓浓哀愁便涌上心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人世间痴儿怨女在所有节日里最强烈的心愿。元人过节,同样抱有这种心态,他们继承了宋人的城市情节,喜欢在繁华的都市里寻觅热闹,爱去水岸山中寻找浪漫的趣事,但他们比宋人更现实的是,在“少年轻狂”的一刻总从不忘暮垂西山、生死别离。他们大多都清楚地意识到:荣是荣,枯是枯,东风吹来是抚慰,西风到来是无情。

饮茶自养,茶水中的人生智慧

唐代陆羽在《茶经》讲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也就是说,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神农是华夏农业的鼻祖,他在山中历尽千辛万苦,尝尽百草,终于得知了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哪些可以治病,哪些可以休闲。据闻一次他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色微黄,喝入口中甘甜止渴、提神醒脑,神农便把此草称之为“茶”。从此,饮茶成了中国人的习惯,也成了交朋友、做生意不可缺少的手段。

暮春之初、流火盛暑、寒冬腊月,无论哪一个时节,爱好雅致生活的人们总喜欢呼朋唤友,于亭中、竹楼、内室列座饮茶,聆听各种轶事。而有关咏茶的诗文在历代当中均产生过许多,尤以宋、金两代为甚。到了元代,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匆忙与****的时代背景,饮茶成了一件奢侈的活动,人们很难得到休闲的时光。览遍上万首元曲,竟只有曲人李德载写过十首有关茶的小令。李德载的咏茶曲,在言语的修饰上没有华丽辞藻,反而充满返璞归真的天然之美,比宋、金两代颇显雕琢的茶词更加耐读有味。

茶烟一缕轻轻飏,搅动兰膏四座香,烹煎妙手赛维扬。非是谎,下马试来尝。

蒙山顶上春光早,扬子江心水味高。陶家学士更风骚。应笑倒,销金帐饮羊羔。

金芽嫩采枝头露,雪乳香浮塞上酥,我家奇品世间无。君听取,声价彻皇都。

——《阳春曲》李德载

这三首曲子,均是李德载在茶肆里跟人聊天时所写。他生活在元仁宗年间,仁宗对朱熹“理学”非常感兴趣,不但恢复之前废弃的科举,而且极力推崇汉人入朝,是元代汉人生活最放松的阶段,此前此后再也没有这样的“明治”。德载幸运地生活在那个年代,这可能也是他有心情写茶令的原因。另外,元代饮茶是一种普遍的休闲生活,元大都“茶楼酒馆照晨光,京邑舟车会万方”的情景随处可见。元学者王祯有言:“夫茶,灵草也。种之则利博,饮之则神清。上而王公贵人之所尚,下而小夫贱隶之所不可阙,诚生民日用之所姿,国家课利之一助也。”也就是说,当时的贩夫走卒、宫廷官府,把茶既当成生活用品,也视为赚钱工具。

既然茶离不开元人的生活,有德载这样专好为茶写曲的人当然不稀奇。从这三首曲子可以看出,德载当时的心情散漫而舒服,品茶成了他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首曲《阳春曲》所讲的是德载“烹茶”的过程。一缕茶烟升腾,搅动了人视线,茶烟的后面是空蒙缥缈俄山色,令人目眩。德载烹茶所用的兰脂香膏燃烧时所产生的香气,通常会引人进入平和宁静的状态。所以人们经常说烹茶可以养生,也有这个原因。德载自问烹茶很有一手,比之扬州煎茶第一人陆羽并不差,如有过路的人不信,可以下马亲自来品尝他的手艺。

“烹煎妙手赛维扬”一句中,所含的典故便是扬州陆羽善煎茶法。“维扬”二字是扬州的另一种称谓。相传陆羽是中国煎茶法的创始人,人们一直沿用着他的煎茶法。在元代,“煎茶”、“点茶”有很多说法,“点茶”即是用沸水泡茶叶,而“煎茶”自然就是水茶同煮,即是由陆羽的发明改装而来。德载在这里自诩比陆羽有过之而无不及,颇有点自傲的模样。不过,他在路边煎茶,倒也不是为了显摆自己的茶道,而是想与路边的人结交,多聆听一些江湖故事罢了。

在有人坐下饮茶之后,德载继续说自己的茶、水之妙,究竟妙在何处,第二首《阳春曲》的前两句便已道出。原来他的茶水之妙在于,茶为四川名茶蒙顶茶,水为江苏镇江金山西的泠水泉。据说蒙顶茶奇香无比,在唐代就享有盛名,许多诗人在文中都曾提到;而“扬子江心水”指的是扬子江滩涂上的金山泠泉,素有天下第一泉之称。好茶好水煮出来的香茶一壶,抱着此茶的李德载,认为自己比陶公还要独领风骚,真是比在那销金帐内享受荣华富贵、吃尽山珍海味要舒适自在得多。

从煮茶到饮茶,这只是德载享受的过程,他更要去亲自体会采茶的乐趣。是以在第三曲中,写下了德载亲自登山采茶和卖茶的过程。清晨早起,德载去山中,将尚带甘露的嫩茶尖从枝头摘下,配以牛奶,煮出绝顶美味的奶茶。德载称此等极品奶茶,天下间只有他这一家。虽然很多人不相信他的奶茶品相极高,但不能否认的是,他的茶声价倍涨,甚至连皇族都争相订购。

这三曲咏茶曲,有德载的自夸在其中,同时他也是在为茶肆大做广告:茶既养生润性,茶道也是一种有趣的活动。

茶之所以在中国大行其道,不但因为中国是它的原产地之一,茶文化早早就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更因为饮茶和茶道符合了中国人的传统精神。

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可以美心修德,陶冶情操、去除杂念,是一种和美的仪式,非常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由于元代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因,茶在各教均有强大的市场,而三教的精神特质在茶中均一一可见。

“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走东西。”洛阳古道一茶亭的这一茶联,既有佛家智慧,未尝不是道家、儒家的箴言。

佛教的茶宴伴以青灯孤寂,一缕清水自高而下,盏中清浅,茶叶旋和,明心见性;道家茗饮寻求空灵虚静,空山不见人,唯有沏茶声,充满避世和超尘;儒家以茶励志,在饮茶中交流,你我共敞心扉,谈论世事,充满入世的味道。无论儒释道哪种饮茶目的,皆旨在和谐、平静,以天人合一为中心。

天人合一,是中国很早就提出的观念,强调的是人、自然在精神特质的契合。当人的内心与世界天然结合的时候,于极乐中来去、于天地间遨游、于人际间纵横,三者都不是难事。采茶、烹茶、饮茶皆要求人们守静。摘要摘得用心,煎要掌握最佳火候和时辰,饮要一洗二三饮,闻茶再品香。人在此刻宁心静气,则变得虚怀若谷、洞察分毫。非但如此,与人对饮,可消泯彼此戾气,情意缓缓流动,兴致徐徐舒张,思想可驰古今,与前人同梦携手。茶既然能产生各种宁心静气、调养身心的效果,无怪德载对茶肆如此钟情痴迷,并且力图给饮茶文化大作广告。

不管古今中外,东方的茶与茶道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精神,都深深地吸引着诸多人世的目光。

与无边宇宙相比,人类渺小若尘。如不能与天共荣,五行协调,就必然要遭受生活的背弃。周作人先生说:茶之道给予人们的是于微苦中见甘甜的和合之味,在不完全的现实中享受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享受永久。他饮茶的想法与数百年前德载饮茶的想法如出一辙。

一杯轻茶饮尽,唯余袅袅清香,看大雁南非,寒鸦滴露折煞了三千世界,而人的心中只有一片宁泊,物我两同。德载饮茶,力图于茫茫尘世中寻得刹那的清闲,享受片刻属于心灵的宁静。

红尘问道,心魔难除

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末尾曾写过一段丘处机与成吉思汗相识相知的逸闻。正史中关于元世祖与丘处机相交的内容虽然提及不多,但在医药史上有关两人的交集却非常多。

长春子丘处机本是宋末的道士和养生家,乃全真教“北七真”之一。在金老先生笔下他不但武功厉害,为人也甚为刚直,但事实上他最善于的不是打架而是以修道养生。元太祖成吉思汗人到中年,思及江山未定,很怕衰老死去,也觊觎道教能锤炼不老仙丹,听说中原道士丘处机法术超人,便在西域雪山召见了他。

“世上是否真有长生不老之药?”元太祖殷切地问出心中隐藏很久的问题。丘处机微笑摇头:“有养生的法门,但却无长生仙丹。勤政爱民才是敬天之本,清心寡欲才是长生之药。”

丘处机的回答非常玄奥,也很明显地说出真正的道学是养生修心,而并非用来修炼成仙或长生不死。成吉思汗对他的话非常信服,特别为丘处机在大都北京建了白云观,至此道家在元朝的地位便非同寻常。

长春子的“道”是坦然而诚恳的,也是真正的修养之本。但是,由于统治者扶持道教的目的渐渐不单纯(元朝开国之初对宗教政策宽容得格外单纯,忽必烈甚为推崇张天师道人一脉,武当山道教更是元王朝皇帝们捧在掌心的圣地),他们为了麻痹百姓而令道教大肆繁衍,使整个元王朝兴起了非纯粹的道学之风。这时候,许多人爱“道”就爱得存在误解了。例如一些元人痴迷于“炼金术”,这种“炼金”法虽没有丝毫科学依据,却叫无数人倾家荡产,为其魂牵梦萦。

不过,道学最大的影响还在于令很多人力图忘尘弃爱,进入山林田野寻找修仙的方法。特别是大批的士人因为仕途不得志,宁愿相信摸不着边际的求仙路。这个结果虽然不能说是完全负面性的,但也不见得带有正面色彩,在这种世风影响,最直接导致元文学处处存在“道情”,使许多文学作品虽然读来舒适,却内涵不足。

人生底事辛苦,枉被儒冠误。读书,图,驷马高车,但沾著者也之乎。区区,牢落江湖,奔走在仕途。半纸虚名,十载功夫。人传《梁甫吟》,自献《长门赋》,谁三顾茅庐?白鹭洲边住,黄鹤矶头去。唤奚奴,鲙鲈鱼,何必谋诸妇?酒葫芦,醉模糊,也有安排我处。

——《齐天乐过红衫儿·道情》张可久

张可久的这曲“道情”是读书人对功名彻底失望之后而生的,几乎可以说是古往今来大部分文人的真实心声。人生一世为谁辛苦为谁忙,埋头苦读,图高车驷马、名声利禄,为半纸虚名忙忙活活几十年,到头来朱门未得,反而落得一身骚。于是张可久在曲中暗怪:为什么自己不能像写下《梁甫吟》的诸葛亮和写下《长门赋》的司马相如一样遇到明主?纵有一身才气又如何呢?看来只能逃脱现实,找个如白鹭洲、黄鹤矶那样的好地方,纵情诗酒,总会有个能容纳自己的地方。

明珠暗投是自诩治世之才的悲哀。张可久悲愤不已,一肚子牢骚,却挣脱不了现状,他只好自我安慰,决定去隐居。曲子里充满了消极厌世的想法,也暗含道家遁世的虚无思想。然而可久是因不能在尘俗里找到出路才去追求道家的世外生活,他的“道情”实在充满了太多“机心”,比单纯想去访问仙人的一些人,他的“道情”还是太不单纯了。

一个空皮囊包裹着千重气,一个干骷髅顶戴着十分罪。为儿女使尽些拖刀计,为家私费尽些担山力。你省得也么哥?你省得也么哥?这一个长生道理何人会?

——《叨叨令·道情》邓玉宾

这是邓玉宾所写的《叨叨令·道情》。他与张可久同写道情,可久的还带有俗世的气息,邓玉宾的这首就完全是一首“道情曲”。邓玉宾生在元世祖至元文宗年间,做官不久便突然改去修道,曾言“不如将万古烟霞赴一簪,俯仰无惭”。在他看来,宁肯头插一根木簪,也比做官来得轻松,起码无愧于天地。足见元文人大多都觉得做官实在愧对自己,也愧对他人,因为做官的人常常手持官印而毫无作为,不能为穷苦的百姓做事。

在这曲《叨叨令》中,玉宾显露的“道心”高于可久,他对“道”的理解更深一重。邓玉宾在曲中笑称人身不过一副空皮囊、干枯骨,其实他的这句话表明了他在求道一途上已经有一定境界,将自己的躯体看作是身外之物。

“皮囊”本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人的躯壳。佛家认为,潜心修炼到涅槃境界者可以抛却躯体,灵魂不灭。道家借“皮囊”一说,认为人的躯壳内是千重“元气”,就像灵魂一样的东西。要保住元气,就必须清心寡欲,以免泄了真元。至于曲中“干骷髅”顶着“十分罪”的说法,则大有来头。《庄子·至乐》里有载:庄子路遇一副骷髅,问旁人这骷髅的主人是因战乱亡国或被诛杀至死?还是因为行为不端,给父母子女带来忧患而自尽?又或者是冻死饿死?又或是寿终正寝?旁人皆不清楚。晚上庄子睡觉时,骷髅的主人托梦给他说:“你说的都是人间种种困难和罪孽,只有一死才能解脱。”庄子故事里所讲述的苦难,便是人这幅皮骨一生都摆脱不了的罪。

邓玉宾用这两个典故,是要告诉世人:人的破皮囊和干骷髅,如果清静无为就能保存元气得以长生,若背负种种罪孽就会生不如死。种种罪孽来源于何处,便是为子女使尽心力,不惜蝇营狗苟;为家庭拼命攒钱,不惜做下诸多勾当。邓玉宾觉得为了这些事情会使人丧失自我,所以他奉劝世人“省省”吧,要想真正地长命百岁、安康幸福,一定要借贪欲,戒奢望。

从邓玉宾的曲中,人们能够找到丘处机奉劝成吉思汗的影子。丘处机劝成吉思汗去私寡欲,与邓玉宾奉劝世人的意思是共通的。

因此,可久的曲子里就是因为缺少邓玉宾之曲的“戒贪戒奢”,所以可久的文章才有牢骚之嫌,而邓玉宾却有闲云野鹤之趣。

“道情”在不同人中有着不同的意义,虽然邓玉宾的“道情”已经超脱,但他与可久一样,仍是带有着对人生不满的“心魔”。他们不可能像庄子一样抛开一切“机心”和虚荣,任人“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被人说成是畜生,庄子可以不在乎,可是换做中国几千年来的文人墨客,能忍受辱骂的人能有多少?这就注定可久和玉宾不能做到毫无“心魔”,而盛行于元代的道教也不过是士人寻求解脱的契机。

佛祖眼下的花花世界

修行是佛家人必不可少的作业,是否能修得真佛法的地步,则要看个人的悟性和定力。冯梦龙在他的“三言两拍”中讲过,修行不是件容易的事,有许多和尚打坐多年,往往过不了七情六欲的关,特别是“色戒”。

元代是佛教兴盛的又一时期,寺庙林立,和尚众多,有关修行的故事自然也不少,也许是文化发展到这个时候,小说戏剧的流行为记录民间故事提供了方便,而元朝文化的紊乱致使许多文人不是特别在意正统的宗教思想,结果一些专门记录和尚偷情的故事纷纷付出水面,百姓把这些当成生活娱乐,茶余饭后打牙祭的低级趣事,津津乐道。

王实甫曾根据宋人张邦畿的《侍儿小名录拾遗》中一段故事写下了《度柳翠》一剧。原故事的内容主要是讲五代时有一僧人,号至聪禅师,在山中修行多年不敢怠慢。一****下山碰上了一个叫红莲的美人,竟然动了春心,与红燕艳好,最终两个人一起坐化升仙。这段色情轶闻对佛家而言颇为不敬,却是小说、戏剧作者笔下最好的材料。王实甫看过之后遂动笔重新编写了故事,可惜因种种原因剧本散佚,直到杂剧家李寿卿再次改写,才成就了一部在民间流传极广的名剧《月明和尚度柳翠》。不过这部“度柳翠”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为无论是张邦畿、王实甫还是明人冯梦龙,都写了“和尚遇色劫”的故事,唯独李寿卿抛弃了这种色情“笑话”。

要了解李寿卿剧本的特别之处,就必须先说冯梦龙版本。冯氏向来善于编写故事,刻画极尽能事,他笔下遭遇色劫的和尚法号玉通禅师,是从宋代到明代几百年来各个版本通用名称。

话说南宋临安府尹派人请玉通和尚到山下参禅,玉通不答应,柳府尹一气之下派了美女吴红莲上山勾引玉通,结果令后者大破色劫。玉通受不了心魔,一怒之下气死了,转世投胎成柳家的女儿柳翠,长大后沦落为妓女,专门败坏柳家的名声。后来,柳翠遇到得到和尚月明,被其点化,终修成正果,坐化成佛。

这段民间异趣经李寿卿的笔,内容与冯梦龙大相径庭。李寿卿并没有大写特写“红莲色劫”,反而把柳翠的前世写成成了观音大士手中的柳枝。元人信佛者极多,元世祖即位至顺帝末年的百余年间,蒙古人在中土大肆兴建佛寺,忽必烈甚至册封西藏名僧帕思巴东来为“帝师”,管理全国佛教。南方禅宗盛行,天台、白云、白莲等佛教宗派也活跃于全国各地,各有各的市场,可以说佛教已经深入人心,不可轻易亵渎。处于这种宗教气息浓厚的氛围当中,李寿卿又是当世名作家,而元中期的宗教信仰评论自由程度也不及王实甫所处的时代宽泛,所以寿卿不敢轻易去开“和尚与妓女”的色情玩笑,而是选择了中庸法,折中了容易被禁的内容。

剧中第一个登场的不是柳翠也不是月明,而是观音菩萨。她手持玉屏柳枝,忽然发现枝条上沾染了尘土,暗道原来柳枝仍没有摆脱尘俗的叨扰,便罚它下凡经历轮回之苦,三十年后再度修炼成佛。于是这跟柳枝就投胎成了杭州抱鉴营的风尘匪妓柳翠,被富户牛员外包养。柳翠平时在外行为不检点,但因太漂亮而深得牛员外的欢喜。天上的佛祖怕柳翠无法自度成佛,派去了佛祖第十六尊罗汉月明尊者去人间点化她。

柳翠与转世的月明尊者邂逅是在柳翠父亲去世十周年的法事上。牛员外为了讨好柳翠,特别到蒿亭山显孝寺请了十个和尚下山为柳父超度。显孝寺很小,主持凑了半天才弄出九个和尚,思来想去只好把伙房做饭的疯癫和尚月明叫来凑数。这疯癫和尚正是月明尊者的转世者。

月明自称“疯魔”,没酒、没肉、没美女绝不下山,直到主持一一应允,他才跟着去了,并且打定主意要与柳翠见面。主持对他的想法心存唾弃,却不知他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引导柳翠返本还原,重回西天。

【混江龙】直待要削开混沌,月为精魄柳为魂。一任着纷纷白眼,管甚么滚滚红尘!恰才个袖拂清风临九陌,又早是杖挑明月可便扣三门。则为我这半生花酒为檀信,其实的倦贪名利,因此上不断您这腥荤。——《月明和尚度柳翠》第一折

这段曲子的内容充满了佛家因果轮回的思想,是月明下凡的理由。柳翠为因,月明为果,二者同下凡间互为因缘。明月虽在人间遭尽白眼,图得不是名、利、色,而是为柳翠打开一条偿还罪孽之路。

于是,明月对柳翠的第一次度化开始了。他见到柳翠之后,便奉劝她快快脱离声色犬马的日子,早些超越生死,免却六道轮回。可柳翠舍不得青春少年,她可以凭借美貌和身材来换取钱财,以前过惯了享受的生活,若是半路出家,她就等于失去了一切可依仗的资本。不过青春总是有限,等到人老珠黄时才后悔,慧根就难续了。

剧中的第二折是月明的又一次度化。柳翠因为心中有愧,夜夜梦中都会见到月明在跟她讲佛法,有时又梦到自己变成梨花猫儿思春。由于月明是罗汉转世,可算出人的梦境,他对柳翠的梦了若指掌,知道后者一面想要出家,一面又贪恋凡尘的心思,便再去找柳翠劝说。不过,柳翠仍舍不得自己的三千发丝,却不知发丝正是她烦恼的来源。明月苦口婆心再三劝谏,又把人死后的凄惨情景和投胎轮回于六道的境况讲出来唬吓柳翠,终令她点头答应出家修行。其实柳翠本身也是有慧根的,她前世为观音大士的柳枝,终日沐浴无边佛法,听月名和尚整天念叨,也听出些门道。

【黄钟尾】你道是这回和月常相守,才赚的春风可便树点头。聚莺朋,会燕友,蜂衙喧,蝶梦幽,啭黄鹂,鸣锦鸠,噪昏鸦,覆野鸥,袅金丝,春水沟,拂红裙,夜月楼,酒旗前,望竿后,风又狂,雨又骤,霜正严,雪正厚,霜来欺,月来救,我救的这月里杪椤永长寿;我着你访灵山会首;也不索别章台的这故友;我则怕你又折入情郎画眉手。——《月明和尚度柳翠》第二折

“黄钟尾”这段曲子是月明和尚给柳翠讲的一个佛偈。他打了一个有趣的比喻:在水沟边迎风飘零的垂柳,一生受尽蜂蝶百鸟鸣叫的折磨;在珠楼酒家旁的细柳,受尽脂粉与酒旗的沾染。二柳年年月月遭风霜雨雪的摧残,得百般凌辱,这是劫数也是历练,而帮助柳树脱离苦海的正是那天上明月。这个比喻的言外之意很明显,天上明月指的便是月明和尚,那二柳便指柳翠了。

受教的柳翠心无杂念地决定出家,月明和尚的任务终于圆满完成,他打算脱离凡胎回佛门圣地灵山,等着二人再次相见。最后月明还怕柳翠再动凡心,特别再三嘱托她不要再堕落风尘。

看过了世间种种绰约风姿,告别了生命里牵肠挂肚的人,柳翠追随在明月的身后,脱离苦海荣归西天,回到观音大士的玉瓶。

佛偈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事相皆是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变化无常,无从捉摸。如梦幻泡影、雨露霜电,今有明无,只要淡然视之,不被它迷惑,就修成佛家的正果了。

李寿卿借《月明和尚度柳翠》一剧,想通过它来度化那些还看不透人生疾苦的人们。剧中的词曲唱起来典雅脱俗,意境幽玄,叫人可从神明的按语中屡得对生命的顿悟。其实,所谓的“顿悟”都是李寿卿自身对生命和生活的诠释,这是他早凡人一步得到的慧根。难怪明代曲学研究者朱权在《太和正音普》中将李寿卿列至元杂剧作家的第四位,可见一个人的作品不贵多而贵精,在于他给了后人何种启示和规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