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字海寻趣
26001300000035

第35章 语不惊人死不休(2)

“扶”字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拟人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一个“失”字,勾画出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诗句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动词显心迹

《红楼梦》中,宝玉、黛玉和宝钗是三个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的人物,他们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

1987年拍摄的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第三十六回中有一段描写的是宝钗来到怡红院,正值宝玉午睡,袭人坐在床前,一面给宝玉赶蚊子,一面绣兜肚。袭人要出去走走,宝钗只顾看袭人绣的兜肚,心生欢喜,也坐在袭人方才坐的地方,替袭人做针线活。恰好黛玉、湘云也来到怡红院。黛玉隔着窗纱一看,只见宝玉穿着银纱衫子,随便睡在床上,宝钗在身旁做针线活。书中写道:“黛玉见了这个景况,早已呆了。”黛玉等人走后,宝钗刚做了两三个花瓣,忽然听见宝玉在梦中喊道:“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木石姻缘!”书中又写道:“宝钗听了这话,不觉怔了。”

黛玉眼中看到的是活生生的一幅“金玉姻缘”图,她联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看到眼前令人伤心的现实,当然是“呆”了。而宝钗耳中听到的却是宝玉对“金玉姻缘”的抗拒,她联想到和尚、道士的预言,听到的却是如此相反的话语,当然是“怔”了。作者曹雪芹准确地选用了两个不同的动词,写出了两人不同的心迹、不同的身世处境,不愧是巧于炼字的语言大师。

师出有名,战无不胜

1950年6月,美国纠集了十五个国家的军队,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在仁川登陆,入侵朝鲜,而且不顾中国政府的一再警告,把战火引向边境,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安全。保家卫国,抗美援朝,迫在眉睫。

党中央制定了援朝的决策,后又着手研究以什么名义出兵,开始建“支援军”。征求民主人士意见时,黄炎培先生提出:“支援,那是派遣出去的,我们是不是要向美国宣战?”

******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提笔将“支援”改成“志愿”,并加以解说:“我们不是跟美国宣战,不是国与国宣战,我们是人民志愿的嘛,这是民间的事情,人民志愿去朝鲜帮助朝鲜人民,而不是国与国对立。”

黄炎培先生点了点头,满意地说:“这样就师出有名了!”于是就有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这个名称。

支援是支持援助,志愿是志向与愿望,志愿军有实现志愿而自愿参军的意思。改“支援”(军)为“志愿”(军),变国际争端为民间交往,这是明智的改动。

平地风烟横白鸟

北宋人王平甫曾做过一首题为《甘露寺》的诗,其中有两句写道:

平地风烟飞白鸟,半山云木卷苍藤。

王平甫自己很满意这两句诗,得意地拿去请苏轼看,苏轼看后说:“好是好,但诗的精神全在‘卷’字上,可叹‘飞’字不相称。”王平甫听了觉得很对,但思来想去也找不出更好的字来,只好请苏轼替他改一个字。苏轼略一想,便把“飞”字改为“横”字,王平甫十分佩服。

“飞”只是一个单纯表动作的动词,“鸟飞”是一般的写法,只能给人一只白鸟从平地的风烟里一飞而过的印象,再无别的含义,显示不出白鸟的精神来。而“横”是形容词,按照一般言语规律,它是用来形容物体与地面平行的,如“竹竿横”、“扁担横”,而不用来形容动态的事物。用“横”来写鸟,就写出了鸟在空中飞翔的姿势和神态,把鸟在空中矫健地迎着风烟自由翱翔的画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眼前,并且,改用“横”字,就与下句的“卷”字相称,动静相宜。

真趣

苏州有个狮子林,峰石峻峭犹如雄狮,曲径通幽令人怡然自得,是个游览的好去处。此处有个真趣亭,据说是乾隆当年游览时所题,这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典故。

真趣亭

乾隆皇帝是个书法高手,但是,题字既要有书法运笔功力,也要有构思巧妙的雅兴文思才行。乾隆当时已经游览了不少雅园名山,身心有些疲乏,竟一时想不出更好的词语,于是挥笔写下了“真有趣”三个大字。

“真有趣”书法虽漂亮,但词句俗气又无韵味。若将“真有趣”镌刻在狮子林名园,岂不让天下人耻笑吗?周围跟班的官员们心有所虑,可是谁也不敢公开说出来,得罪了皇上那还了得?

此时,有位叫黄熙的状元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既不冒犯皇上,又要帮皇上将题字改得高雅得体的办法。他叩头道:“奴才斗胆,皇上的‘有’字实在好,请圣上赏赐奴才吧!”乾隆一听,马上明白了黄熙的真正意图,立即将“有”字赏赐给他。去掉了“有”字,狮子林的题字变成了“真趣”二字,由大俗变大雅,至今留给游人无限美妙的遐思。

“红杏尚书”拜见“张三影”

北宋文学家宋祁写过一首传唱一时的《玉楼春》词,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闹”字,运用通感手法,打通了视觉和听觉界限,新鲜活泼,为人喜爱,当时就有人称宋祁为“红杏尚书”。同时代的湖州词人张先,写过一首《天仙子》,词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句,也是传诵极广的名句。

有一天,任工部尚书的宋祁去拜访任都官郎中的张先,命人通报说:“尚书欲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张先听说后,急忙跑到大门口迎接客人,问对方说:“您莫非就是大名鼎鼎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宋祁也打趣地说:“我正是那个‘闹’尚书!”两人相视而笑,一见如故,谈得很投机。

宋祁对张先说:“现在,京城里的人都称呼您为‘张三中’,不知是何缘故?”

张先说:“我的《行香子》词中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几句,大概即据此而来。不过,我对这个称号并不满意。”

宋祁问:“为什么不满意?那您喜欢什么样的绰号?”

张先说:“还不如称呼我为‘张三影’更为贴切。”

宋祁大惑不解:“哪‘三影’?请指教。”

张先扳着指头说:“‘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这些都是我平生的得意之句,其中都有一个‘影’字。所以说,称我为‘张三中’还不如称为‘张三影’!”

从此以后,人们就称张先为“张三影”。其实,张先平生所写佳句又何止“三影”?其他如“隔墙送过秋千影”、“无数杨花过无影”等均属其名句。

病鹤如阁

北宋文学家苏轼做七言诗《病鹤》时,曾写了一句“三尺长胫瘦躯□”,其中故意缺少一个字,让众人来写。众人拟了许多字,都不太满意。这时,苏轼慢慢地拿出自己的诗稿,原来是个“阁”字。

“三尺长胫瘦躯阁,”众人不禁赞叹,“此字既出,俨然如见病鹤。”

“三尺长胫”,是用夸张的语言形容鹤的腿长,但这仅是外表形象,还反映不出它的精神状态。接着,又用“瘦躯”二字与前面的“三尺长胫”相衔接,说明这只鹤不仅腿长,而且身体消瘦,但这些都是局部外在描写。最后用一“阁”字收住,苏轼把这只鹤比喻为一个亭阁,这个“阁”又不是修葺优美的亭阁,而是“瘦躯”,鹤的羽翅四周空空,没有丰满的羽翼,是个只有几根柱子撑立着、上面加个茅顶盖的陋阁。这样,就从局部外在描写变为整体内在的肖像描写,刻画出这只鹤的病态,形神兼备,又紧扣了题意。

忍痛改一字

清朝末年,国势渐衰,西方列强用鸦片和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支持林则徐焚烟抗英。在英军攻打虎门时,关天培率领官兵血战,终因孤立无援,壮烈牺牲,虎门失守。

消息传来,林则徐十分悲痛。他完全清楚这是朝廷内顽固的投降派的恶政造成的悲剧,便奋笔疾书写了一副挽联:

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

双忠同坎壈,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

林则徐派人将对联送往江苏淮安关府。关天培的母亲接到林则徐的挽联,十分感动,也十分重视。但因尺寸太小,便请周木斋重抄大幅,准备悬挂起来。

周木斋是淮安府第一流的书家。他读完挽联吃了一惊,待在一旁不落笔,关母看了,小心求教。周木斋小声说:“林大人的挽联,有一字我不敢写,就是‘何人’的‘人’字。”

关母点头称是,那些投降派的人都是皇上的重臣,谁敢得罪呀?两人思前想后,忍痛将“人”字改为“时”字。

重抄后,两人同时叹气道:“这是不得已呀!”

“问何人忽坏长城”,林则徐此处直接指斥投降派琦善及其幕后的道光皇帝,改“何人”为“何时”,是怕林则徐以后被人抓住把柄,遭人陷害。然而这一改,批判的力量就打了折扣。

“恨”与“幸”

张咏当尚书时,有一次邀请溧阳(在江苏)县令萧楚材来吃饭。萧楚材在书房等候时,见张咏书案上有一首刚写好的诗,其中有两句:

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煞老尚书。

是说他恨天下太平,使自己没有一点事儿干。

萧楚材把“恨”字改成了“幸”字,变成:

独幸太平无一事,江南闲煞老尚书。

第二天,张咏拿着诗稿问左右的人:“这诗谁给改的?”

左右的人告诉他,是萧知县改的。张咏说:“他改得有道理。天下太平应该庆幸,何必恼恨呢?”张咏想了想,说:“这萧公是我的‘一字师’呀!”

争得大裘长万丈

白居易写出诗稿以后,常常先念给家人和邻居老太太听,如果他们听不明白,他就修改或者重新写。

一次,白居易写了《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的诗,把其中几句念给家中老仆人白菊听:

百姓多寒无可救,

一身独暖亦何情!

心中为念农桑苦,

耳里如闻饥冻声。

安得大裘长万丈?

与君都盖洛阳城。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怎么才能得到万丈长的大皮裘,从而把整个洛阳城都盖上,让老百姓的身体都暖暖和和呢?

白菊听了,说:“意思我很明白,只是这个‘安’字感觉不太好懂。”

于是,白居易听取了她的意见,把“安”改成“争”,就是说,要“争得大裘长万丈”,为百姓多做好事。如此一来,原诗不仅变得好懂,而且思想也变得更加积极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