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二十几岁要懂得的办事技巧
26005300000013

第13章 求人一开口就让人乐意办事(1)

巧攀关系,朝中有人好办事

依靠关系办事在中国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无形之中都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关系是一种情感的互融和利益的融通,有了关系,就有贵人相助,有贵人相助,那你的前程阻力就会减少一半。所以,不但寻常百姓重关系,达官显贵也重关系;不但下级重关系,上级也同样重关系。《金瓶梅》中的西门庆就是一个善于攀关系的典型。

当时,西门庆已经是“家道营盛,外庄内宅焕然一新,米麦陈仓,骡马成群,奴仆成行”,成了清河县中屈指可数的巨富。但他并不满足于据守手中的银钱,仍想方设法地去讨好、奉迎蔡京(太师)。他选中了蔡京生日这个大好机会,不惜工本给蔡京送去了一份贵重的“生辰担”,其中多是极珍贵的礼品,包括杭州定办的绣锦珍品和现雇工匠在家制作的大件金银器皿。西门庆这一招果然十分灵验,博得了权奸蔡京的欢心。随后,蔡京立即委派他任山东提刑副千户一职。平步青云,西门庆就此身价大增,由一名“布衣”成了堂而皇之的官僚。

蔡京儿子的妇兄宋盘和曾受到西门庆热情接待的蔡一泉都点了御史。宋御史、蔡御史两人出巡山东东平府时,为表示和西门庆之间的亲密关系,特意去西门庆府上拜访。西门庆趁此机会,借这两位御史大人的威望来炫耀自己。这时西门庆在众人眼里的身价又大大提高了,竟成了个了不起的人物。

为继续提高自己的身价,西门庆又进一步通过翟谦拉线搭桥,正式拜了蔡京做干爹,他的官职也随之由提刑副千户升为正千户。自此,不仅地方上的各级官吏对他不敢稍有不敬,就连朝中的太监、大臣、御史一类掌握着大权的人物也不得不巴结他三分。西门庆已成为不可一世的显赫人物了。

攀附的手段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悟性,但是共同的方法都是一目了然的。

1.攀附关系要委婉自如

攀附关系不是生拉硬套,本来没有亲戚关系,偏偏七拐八绕,硬说有亲戚关系;或者本来与对你有利的人的某位朋友无甚关联,偏偏鼓吹自己与人家情深义重,如此这般,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厌恶和鄙视。所以,与别人攀附关系,要循循善诱、顺理成章、委婉自如,让别人感受到虽是不经意地提起,却一语中的,牵动着别人的旧情,甚至让别人陷于旧情旧事的沉湎。如果能把与别人的关系攀附到这种状态,那么还何愁别人对你托办的事情冷眼旁观呢?

2.攀附关系要了解别人

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情关系网。这个“网”的形成与他的身世和人生经历有直接的关系。要想与他攀附关系,必须先暗地里多关注和记录他的身世和社会关系网,包括他的同乡关系、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上下级关系等。掌握了这些关系之后,鉴于直接与某上级建立关系多有不便,则可见机行事、另辟蹊径,设法同一两位与对方关系甚笃的人建立关系,这样,在必要时,便可以借助这些关系的力量拿住别人的面子,使对方碍于某些关系的面子不好拒绝,不能拒绝,不便拒绝。

3.攀附关系要注意场合

在众目睽睽之下是不便与别人攀附关系的。因为绝大多数人是不情愿公开自己的身世和社会关系的。非但如此,本人还会以为你多事和多情,而旁观者更认为你是在有意巴结别人。所以,在公开场合攀附关系不但对别人有碍,也对自己有失。与别人拉关系最好是在背后与别人扯家常、聊天的时候,或者在酒桌上小酌、在茶余饭后散步的时候,或者在别人情绪好而且还具有拉关系兴头的时候,在类似这样的时间和场合里与别人攀附关系最容易切中别人的心意,最容易让别人买账。

效能法则

巧攀关系办事已经在中国上下形成了共鸣。关系是一种感情的凝聚和利益的融通。有了关系也就有了路子,有了利益,就有了各种随时可以兑现的愿望。要提高办事效能,就不能不掌握一些攀关系的技巧。

人要“请”才能办事

求人办事的第一条原则就是要懂得尊重原则。尊重原则就是说话人所表达的言辞要能尊敬、重视接受者以及与接受者有关的人,而不能以侮辱、歧视、损害人的态度说话办事。

汉代徐干专著《贵言》提出:“君子必贵其言,贵其言则尊其身,尊其身则重其道,重其道所以立其教。”晋之葛洪也说:“伤人之语,有剑戟之痛。”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俗话说,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就是此理。你不尊重别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你,结果,彼此都不沟通、合作,显然达不到交际的目的。

90高龄的文艺界老前辈夏衍可以说是尊人的典范,他临终前感到十分难受,身边的秘书说:“我去叫大夫。”正待秘书开门欲出时,夏衍艰难地说:“不是叫,是请。”随后便昏迷过去,再也没有醒来。想不到这一句简短的尊重言辞,成了他的临终遗言。他之所以在这个时候还注意尊重别人,要纠正秘书的失误,这是他一贯养成的作风。他历来说话都是如此。这充分体现了他的高风亮节,也使人们更加敬重这位老前辈。尊重原则的把握不仅是言辞表达的要求,而且体现着说话人的品格修养。

尊重原则,在下级对上级、学生对老师、孩子对父母这些方面,是容易做得到的。但倒过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他们彼此间分明存在着一种身份地位的不平等,稍不注意,就会表现出不尊重的色彩。这一点,我们应该认真对待。

一个人如果掌握了攻心的技巧,加上富有艺术性的语言,那么他在求人办事的时候,往往比别人更容易成功。一句充满人情味的请求话,比通盘大道理更有说服力,因为人还是比较重情义的。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以适应对方的心理需求而提出诚恳的请求,往往是成功说服的好方法。

请求别人,要把握恰当的时机,对方时间宽裕,心情舒畅时,请求他做点事得到答应的可能性很大;相反,对方心境不佳时,你的请求可能只会令他心烦,对方正忙于某件事情时,你提出请求一般很难得到确定的答复。

请求别人,要注意礼貌,“请”字当头,因为毕竟是你有求于人,如果请求别人对疑难问题指点迷津,应说:“请教您一个问题,可以吗?”你不知道去市体育中心的路,应向路人问:“请问到市体育中心的路怎么走?”在商店买东西,你应对服务小姐说:“请把那个文具盒给我看看。”风从窗口吹进来,你对坐在窗边的人说:“请关一下窗,好吗?”凡有请求必须使用请求语,这样对方容易接受。

请求别人,还要端正态度,注意语气。请求别人虽无须低声下气,但也绝不能高人一等,非得别人答应不可,而应当语气诚恳,平等对待。要用协商的语气,如,“劳驾,让我过一下,行吗?”“对不起,请别抽烟,好吗?”“什么时候有空请跟我打打球,怎么样?”

同时,还要体谅对方的心理:“我知道这事对您来说不好办,但我实在没有办法,只好难为您了。”当有客观原因,对方不能答应请求时,千万不要抱怨,依然要记得感谢。这样对方在有条件帮忙时肯定会鼎力相助;如果你不能体谅对方,而对对方施与抱怨,这等于堵死了再次向对方提出请求的通路。

下面通过一些实例,“手把手”地教你这些具体用法:

1.间接请求

通过间接的表达方式(例如,使用能愿动词、疑问句等)以商量的口气把有关请求提出来,显得比较婉转一些,令人比较容易接受。例如:

“你能否尽快替我把这事办一下?”

(比较:“尽快替我把这事办一下!”)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看出,间接的表达方式要比直接的表达方式礼貌得多,因而更容易得到对方的帮助或认可。

2.借机请求

借助插入语、附加问句、程度副词、状语从句及有关句型等来减轻话语的压力,避免唐突,充分维护对方的面子。例如:

“不知你可不可以把这封信带给他?”

(比较:“把这封信带给他!”)

我们可以发现,语言中有很多缓冲词语,只要使用得当,就会大大缓和说话的语气。

3.激将请求

激将请求的奇特之处就在于求人者从某种意义上贬低了被求者的能力,这样容易激发被求者的热情,也给对方和自己留下充分的退路。例如:

“如果你真的怕他,我就不麻烦你去办了。”

在请别人帮忙或者向别人提出建议时,如果在话语中表示人家可能不具备有关条件或意愿,就不会强人所难,自己也显得很有分寸。

4.缩小请求

尽量把自己的要求说得很小,以便对方顺利接受,满足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例如:

“你帮我解决这一步就可以了,其余的我自己想办法。”

我们确实经常发现,人们在提出某些请求时往往会把大事说小,这并不是变着法儿使唤人,而是适当减轻给别人带来的心理压力,同时也使自己便于启齿。

5.谦恭请求

通过抬高对方、贬低自己的方法把有关请求等表达出来,显得彬彬有礼、十分恭敬。例如:

“您老就不要推辞了,弟子们都在恭候呢!”

请求别人帮助,最传统有效的做法是尽量表示虔敬,使人家感到备受尊重,乐于从命。

6.自责请求

首先讲明自己知道不该提出某个请求,然后说明为实情所迫不得不讲出来,令人感到实出无奈。例如:

“真不该在这个时候打搅您,但是实在没有办法,只好麻烦您一下。”

求人的过程中,要知道在有的时候和有些场合打搅别人是不合适、不礼貌的,但有时又不得不麻烦人家,这就应该表示出你知道不妥,但想求得人家谅解,以免显得冒失。

7.体谅请求

首先说明自己了解并体谅对方的心情,再把自己的要求或想法表达出来。例如:

“我知道你手头也不宽裕,不过实在没办法,只好向你借100元钱。”

求人的重要原则就是充分体谅别人,这不仅要在行动上体现出来,而且要在言语当中表示出来。

8.迟疑请求

首先讲明自己本不情愿打扰对方,然后再把有关要求等讲出来,以缓和讲话语气。例如:

“这件事我实在不想多提,可你一直忘了替我办。”

在提出要求时,如果在话语中表示出自己本不愿意说,这样就会显得自己比较有涵养。

9.述因请求

在提出请求时把具体原因讲出来,使对方感到很有道理,应该给予帮助。例如:

“隔行如隔山,我一点儿也不知道人家那边的规矩。你是内行,就替我办了吧!”

在提出请求时,如果把有关理由讲清楚,就会显得合乎情理,令人欣然接受。

效能法则

人要“请”才能办好事。求人办事的第一条原则就是要懂得尊重原则。只有尊重别人,我们才能够赢得别人的好感和尊重。

正确引导别人做出决定

看似“不经意”,实际是“有意”,求人办事要懂得运用“不经意”这门应酬艺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联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斯大林受“自我尊严”的驱使,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唯我独尊”的个性使他不允许世界上有比他高明的人。莫斯科保卫战前夕,大本营总参谋长朱可夫将军曾建议“放弃基辅城”,以免遭德军的“合围”。这是一个很有战略眼光的建议,但斯大林听不进去,当面骂朱可夫“胡说八道”,并把朱可夫赶出了大本营。不久,基辅遭德军合围,守城的精锐部队全军覆没。等到斯大林对朱可夫说“你是对的”时早已没任何意义了。但是,苏军大本营总参谋长华西里耶夫斯基,却往往能用他独特的进言策略,使斯大林不知不觉采纳他的意见。

在斯大林与华西里耶夫斯基的“闲聊”中,华西里耶夫斯基往往“不经意”地“顺便”说说军事问题,既不郑重其事也不头头是道。但奇妙的是,等他走了以后,斯大林便会想出一个好计划。不久,斯大林便会在军事会议上提出这个计划。大家都惊讶斯大林的深谋远虑,纷纷称赞。斯大林十分高兴。而华西里耶夫斯基本人,也与大家一样显得惊异,并与众人一道表示赞叹折服。这样,没有人想到这是华西里耶夫斯基的主意,甚至斯大林本人也不这样想。但是,上帝清楚,统帅部实施的是华西里耶夫斯基的计划。

在军事会议上,华西里耶夫斯基常用令人啼笑皆非的方式进言。他首先口齿不清,没有条理地讲三条正确的意见,因为他的座位通常靠近斯大林,所以只要使斯大林一个人明白他的意思就行了。接着他又画蛇添足地讲两条错误的意见。这会儿,他来了精神,条理清楚,声音洪亮,振振有词,必欲使这两条错误意见的全部荒谬处都明明白白才肯罢休。这往往使在场的人心惊胆战。

等到斯大林定夺时,自然首先批判华西里耶夫斯基的那两条错误意见。斯大林往往批判得痛快淋漓,心情舒畅。接着,斯大林逐条逐句、清晰明白地阐述他的决策。他当然完全不像华西里耶夫斯基那样词不达意、含混不清。但华西里耶夫斯基心里明白,斯大林正在阐述他刚刚表达的那几点意见,当然是经过加工、润色了的。不过,这时谁也不再追究斯大林的意见是从哪里来的。

这样一来,华西里耶夫斯基的意见也就移植到斯大林心里,变成了斯大林的东西,因而得以实施。

华西里耶夫斯基运用的就是一种看似“不经意”,却很有效用的智慧,这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