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植物记ⅱ
2609500000027

第27章 蕨类之王单身汉桫椤

(Alsophila spinulosa)

桫椤,海南,五指山

在热带雨林崎岖的山路上攀登,我试着拉住一棵看似树的小植物,准备用力向上才发现,它看似粗壮的枝干根本不结实,几乎是朽坏地顶着一头的葱笼——仔细一看,我拉的竟然是国家一类重点保护的濒危植物、至今仅存的极珍贵的木本蕨类植物黑桫椤——幸好我放手得快,如若被称做蕨类植物之王的桫椤在我手里倒下,我心里不知会有多懊恼呢。当然,如果我真用黑桫椤借力,或者连懊恼的时间也不会有,就当即滚下山了。

桫椤是第三纪以前孑遗的古生植物。这些孑遗植物,由于形成的年代过于古老,被人们誉为林海中的“活化石”。已发现的孑遗植物,除桫椤外,还有30余种。

桫椤又称树蕨,属桫椤科蕨类木本植物。这种树蕨,与人们常见的草本蕨类植物不同,它单株直立,木质主干支撑起翠绿如凤尾的叶片,开放在潮湿的乔木林间。桫椤大约形成于第三纪以前,那时由于造山运动尚未进入极盛时期,陆地不多,气候炎热,蕨类植物长得粗壮高大。后来,由于造山运动,高山出现,低谷形成,气候巨变,冰川形成,产生了冰川运动,许多植物在沧桑巨变中消亡。海南岛这块宝地,据说由于冰川南移时未曾受到严重破坏,桫椤等一批古老树种便在这里孑遗下来,继续生存伸延——当你在海南岛热带雨林里见到桫椤的身影时,你看到的是一个已消失的时代。只是桫椤的树型已不像它的始祖那么高大粗壮了,如今的桫椤,树干细直,树高3~8米不等。干不分枝,根不长芽,羽状复叶环生于主干顶端,叶柄在树顶上散开,送出叶形如凤尾的叶片,这一送就是上亿年,舒展得毫无保留。

桫椤无花无果,无枝无芽,生长百年仍然独身,却又能以叶片上特殊的孢子繁育后代。在桫椤羽状复叶背面,长有许多黄色的孢子,成熟的孢子随风飘飞,风停而落。一旦飘落之处条件适合,孢子内的“精子”“卵子”便自然结合,生根发芽,长成新的植株。虽然目前能让桫椤孢子内的“精卵”结合的地儿已经不多,但作为蕨类植物和菌类赖以繁殖的细胞,直径只有二千分之一毫米的孢子却有极强的生命力,让其他植物无法承受甚至会立即死亡的高温、干燥、高压、射线,孢子却受之无恙。日本东京大学微生物学家古贺正三发现,即使把孢子放进摄氏100度的沸水中,也很难把它们杀死。而苏联学者彼得·韦伯在实验中发现,孢子由于外部套有一层0.9微米的物质套膜,因此对射线有一定的耐受能力,在同样强度的射线下,孢子处于低温要比在高温中承受力更强。

孢子凭什么能承受那么强的射线温度和压迫呢?古贺正三煮完孢子后想:也许它强大的生命力是因它含水率高?对孢子内部水分含量进行测试的结果却是:孢子含水只有20%左右。而且这些水还是和其他物质结合后的水,孢子内能自由流动的水几乎没有。对其他生命而言,如果含水量低于60%~70%,生命就会出现危机,而几乎干涸的孢子不仅没啥生命危险,还能如此强悍,简直匪夷所思。而最令人不解的是,为了将来萌发,孢子细胞内必须分泌能合成、分解的物质,而其中掌管代谢的酶在无水的情况下极易变质,孢子在极其缺水的情况下是怎么做到让酶不变质的,科学家至今也没弄清楚。但我一点儿不因此看轻科学家,也是因为我也没弄清楚在热带雨林中,桫椤是如何与其他附生、寄生和藤本植物共同构成了森林中的“空中花园”的,它们是否有过一个秘密的协定。或者那些与桫椤勾肩搭背的植物们知道桫椤是怎么弄它的酶的?

既然桫椤的孢子有如此强大的繁育能力,桫椤又为何不肯长得像它的先辈那样高到可以让恐龙在它身上搔痒呢?是不是对盛世的怀念之情消解了它的生长力?它同时代的植物们,这会儿在它心里头又是怎样的呢?当它曾经的“宇宙”经验在生态已完全不同了的今天,它依然站在这儿——当我凝视着它完美的树型树叶时,我想看到它给我传达的那个时代的讯息:我相信这穿越时空的相遇与凝视本身就是经验——爱因斯坦说:个人是“宇宙”整体的一部分,是时间和空间都有限的一部分。他把自己的思想和感觉,当成与宇宙其他部分无关的独立经验——这是对自己心识的一种光学错觉。这种错觉是一种监狱,把我们限制在个人的欲望和身边几个人的感情上。我们的工作就是扩大我们的慈悲心,去涵盖一切生物和整体自然的美,把自己从这个监狱释放出来——感谢桫椤,它还在努力扩大我的慈悲心。

桫椤属又称木桫椤属,全世界共约230种,我国有11种和2个变种,分桫椤亚属和黑桫椤亚属。由于桫椤科植物的古老性和孑遗性,它对研究物种的形成和植物地理区系具有重要价值。桫椤科植物还可药用,它的根状茎能清热解毒、驱风湿。我国兰花栽培者常用桫椤科植物的树干作附生兰花的载体,有些种类的树干还可做笔筒。

除海南岛外,桫椤还分布于福建福州、安溪,广东连山、新兴,广西龙胜。在贵州册亨、赤水,云南广南、贡山,四川合江、邛崃,西藏墨脱以及台湾省海拔400~900米的区域也可见到它的身影。

桫椤喜欢山沟中的潮湿坡地和溪边阳光充足的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