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向出汉族名士、学者,而山东乃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尚文之风颇盛。乾隆在南巡中极力提倡和宣传汉族的思想文化,为自己的南巡拉到了更多民间汉人的“舆论支持”。有多少穷读书人,期待着皇帝南巡期间,能对自己的诗文书画有所眷顾,从而加官进爵,一步登天。显然,这种优待难以达到广大文人的需求,只不过是鱼饵一般,让穷秀才们抱有一点渺茫的希望而已。
另一项则是增加了江苏、安徽、浙江等省的官办学府学生名额。
清代,要当秀才,必须经过童试这种初级科举考试。应试时称为“童生”,童生入学需县、府、院三级考试合格才有入学资格,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学习之后再到督学进行考试,合格了才叫“秀才”。然后在秀才当中考核选拔人才获得参加举人考试的资格,即参加乡试,再考中则为举人。最后,在京师参加会试、殿试,考取的即为进士。所以秀才之前在官办学校的学习资格和学习过程十分关键。
当时地方州府县的官办学校分有大学、中学、小学等级别,其大学与今日的大学可不同,相当于现在的初级教育水平,而且名额紧俏,每次生员录取皆有定数。江南一带,人才济济,读书者众多,每年都有无数童生想通过进入官学考核称为秀才,而官学招录名额又是有限的,有些考秀才的童生,一直考到白发苍苍。
乾隆顺应这种需求,下令增加江苏、安徽、浙江当地府、州、县的大学、中学和小学童生入学名额,且成为历次南巡惯例。他在江南顺应时需,适当增加了地方官学收录童生名额,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当地读书人努力读书。
但当时乾隆对教育事业大发“仁爱”之心,却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一方面抓住汉族读书人最关心的事宜,给些甜头,以笼络人心。另一方面仍然大兴文字狱,其变态行为令读书者无法发挥真才实学,而整日埋头于故纸堆中。乾隆的两种举动,给出世人截然不同的面孔,让人揣测不安,又鄙视不已。
乾隆时期组织编修的《四库全书》,一共缮写了七部,其中有几部就藏于江南,分别是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读书人被允许取出抄录学习,对江浙一带的文化事业,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富庶江南,商业重地
经济重心自唐朝开始南移之后,江南在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日趋繁荣。这里的布匹、粮食、盐巴商业高度发展,中晚唐时期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到了明清,这里的富庶竟远超北方居全国前列。乾隆到江南,其实就是巡视影响全国经济命脉之地。
江南的粮食要往北运,必经两淮地区。
两淮,北宋时设置“淮南东路”与“淮南西路”两个一级行政区,合称“两淮”。(从历史地图上看,两淮地域为今湖北省东部、河南省东南部、安徽省长江以北的大部、江苏省长江以北。在河流流域上,为今湖北省武汉市以东至东海的长江北岸、淮河中下游地区。这一广大地域,为宋以后漕运、盐运的关键区。扬州府就在江北,属于淮东,不属于江南。见《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第34耀35页,中华地图出版社,1975年版。)
两淮地区水运条件好,居于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之间,又与京杭大运河贯通,具有南北、东西水运交通便利的优势,成为漕运、盐运的关键地域。淮东东海部分是中国最主要的产盐区。这一地域内的扬州尤为著名,扬州的两淮盐商资本实力雄厚,在国内堪称前列。许多暴富的盐商,垄断了两淮所产食盐的全部流通过程,生活十分奢靡,挥金如土。
至于江南,每年有大批漕粮沿京杭运河送至北方。南方气候良好、土壤肥沃,高产的粮食,每年通过水道运往京师,供朝廷官吏和军兵使用。清代漕粮供给,富庶的江南比重极大,比如江南“五府”每年专向内务府交纳糯米就有20余万担。
淮盐,也是江南大宗商品。依靠这里便利的水运,淮盐转运业十分发达,为国库提供了不少税银。淮盐是江苏盐业的统称,因淮河横贯江苏盐场而得名。江苏海岸带广阔,是中国主要海盐产区。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有一条根深蒂固的“重农思想”,认为农业是国家最重要的生产行业,必须首要保护农业的优先发展地位。古代还按职业,将人分为四等,士、农、工、商,而“四民之业,惟士为尊”,商人则处于四民之末。这是儒家道德至上思想在社会秩序上的体现。除了贵族,只有会行军打仗的将领、会吹嘘治国的政治家,才能为帝王所欣赏和提拔。而做买卖的人地位是低下的,总是被贬低和看不起的,处于等级制度的底层。
所以中国古代商人的政治与社会地位被严重贬低,甚至认为是低下的行业。国家采取种种措施限制商业的发展,严重遏制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秦朝,商人连丝绸衣服都不让穿,在汉代称手工业者为“贱民”,而唐朝时期商人不能入朝为官。随着生产的发展,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地位逐步降低,商品经济作用现象,到了明清时期,老的国策显然已经不适用了,商人地位稍有好转。一些大商人开始走上仕途,“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但做官的商人仍不带有普遍性。
明清时期,商人们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主要途径就是业儒致仕。所谓“贾为厚利,儒为名高”,就是为了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获得一定的政治地位,哪怕只是较以前提高些许。
乾隆南巡期间,两淮和江南的盐商们,都竭尽全力讨好圣上,捐助大批银子供迎接圣驾使用。
其中,由当地盐商为出资主力兴修了大量行宫、观景楼宇。例如,“在扬州平山堂捐资植梅花万株供皇帝观赏外,还捐资修建了高旻寺行宫,购置无数珍物玩好。乾隆四十九年,两浙商人何永等捐银60万两,用以改建老盐仓鱼鳞石塘。”而自从南巡之后,商人为迎驾修建的一些寺庙、园林、桥梁等宫殿楼宇达到几千座,都成了当地的一景,吸引着外地的游人。
乾隆南巡期间,住在商人出钱修的豪华行宫里,欣赏着精美珍奇的古玩,开始有了新的感受:这几千年沿袭下来的“重农抑商”政策,是不是有些不妥呢?如今,我在这南方住的、玩的,不少都是托商人们的福才有的,那些穷困的农民,哪一个能给我提供呢?不如也回报给他们些甜头,以显我“隆恩”。
于是下令,免除两淮商人应缴纳的部分税额。还有一些特批延缓分作几年征收或给予一次性豁免,每次南巡都有类似优待,数额各不相同。另外,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盐商的政治地位,对两淮盐商本身原有职衔的,增加一个级别。这种小恩小惠,令历代备受压迫的商人们欣喜不已。能够跻身于士之列,哪怕只是小小的头衔,也值得啊。于是基层商人们越发捐输踊跃了。
总之,乾隆下江南沿路的大宗免税、延税“恩德”的优待,激发了商人们捐银、接驾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商业的良性发展,减低了商人的经营负担。另外,随着盐商及其子弟走上仕途,其身价和社会地位得到不断的提高,社会认可度增加,经济利益得到了保护。
当然对江南的商业也有反面作用,那就是将修建行宫、楼宇的负担多转嫁到商人身上,使商人们不得不加大对百姓的剥削,从而对整个江南经济也有反作用的一面。
江南河工——南巡之重
中国有着悠久的治水传统。传说中,古代黄河洪水泛滥,舜帝派大禹去整治洪水。大禹治水花了十几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改变了其父鲧只晓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的旧法,而是聪明地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因治水有功,后来禹就继任了部落首领。历代帝王也都十分重视治水,甚至将这作为体现帝王政绩、树立英雄形象、昭显国家权威的重要衡量标准。清朝的康熙、乾隆也不例外,希望能通过修筑堤堰,拦截洪魔,功泽千秋。
淮河流域,与黄河、长江一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但久经开垦的淮河流域,环境保护差,到了清代水土流失严重,常常发生水旱灾害。乾隆时期,黄河仍走旧道——从今天江苏东部入海,与淮河相遇,形成水患频发局面。
在黄河下游,故道泥沙淤积得很高,黄河的水面其实已经超过了地平线,成为“悬河”。“当夏秋水涨,堤防不坚,经常溃决,洪水倾泻,势如建瓴,庐舍田地,尽成泽国。”相应的,淮河因泄流不畅,使洪泽湖水位高涨,江苏、山东和安徽屡次被淹,人们丧失家园,被迫颠沛流离、不堪其苦。清代17世纪至19世纪中期黄河改为从山东入海之前,淮河流域基本上每2至3年就发一次水灾,周边耕地被淹无数,百姓生活水深火热。
清朝皇帝的治理办法是:命令老百姓们拼命去修高海塘、堤坝,去堵即将宣泄而出的河水,与自然做了近两百年的“不懈的斗争”,水患从未得到根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复杂的三河交汇口,是发生水患的重灾区,具体的故事要从“黄河夺淮”说起。
古代淮河流域灾害,与黄河南徙不可分。南宋时期公元1128年以前,淮河并不注入长江,而是单独入海,入海口因水深而宽阔,水流通畅,航运和水利都比较顺畅。当时的淮河流域呈现出一派肥沃、丰饶的景象。
但是1128年以后,黄河开始南徙,侵夺了淮河下游河道,史称“黄河夺淮”。
“黄河夺淮”,也就是黄河的入海口发生改道,侵夺了淮河的流域。据史料记载,黄河数次侵夺淮河流域。公元1194年,黄河在河南原阳县决口,河水向东南流入淮水。自此,淮河的畅通被完全改变。
这次大改道之后,原先富庶的淮河流域河南东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地区因黄河洪水袭来而经常受灾。淮河本来由西向东经过洪泽湖,就可以直接向东入海。这条入海故道被黄河夺去,其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床内堆积,淮河只好从洪泽湖下游分流入黄河,最后与黄河一起从江苏入海。(黄河、淮河、京杭运河与洪泽湖的位置关系,详见下图。)
对于黄淮水患,清朝历代统治者的治理思路是:一旦黄河出现问题,当然要力保京师,巴不得洪水全部南下到泗水和淮河去。
洪泽湖位于安徽与江苏交界处,又恰好与淮河、黄河、运河相连。淮河水自西向东流入洪泽湖,过了洪泽湖后下游故道被黄河夺取了,从而不能畅通地东流入海。既然淮河水在这里被“掐了脖子”,洪泽湖水位立即恐怖地增高,随时有决堤的危险。所以一到敏感季节,人们得不停地加高洪泽湖周围的堤坝,情况十分危急。
乾隆既然将“巡视河工、海塘工程”作为下江南的头等大事,他又是如何选择治理黄淮水患的呢?
乾隆仍然对哪里漏就堵哪里的治河防略情有独钟。曾有专家孙嘉淦建议,“开引河,引黄河水入大清河,北流山东入海(即现今的黄河入海路径)。”这一建议颇为科学,顺应了黄河从南边江苏已经不适宜入海的状态,可谓“长远、正确的建议”,有可能根本杜绝黄河在江苏入海时与淮河争道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