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团队的力量
26159500000004

第4章 团队力量来自协作(2)

一只木桶盛水量的多少,受木板的长度、木桶的围度和每块木板间的紧密度三方面的影响,倘若每块木板之间不能严丝合逢、咬合紧密,即使再高再大,桶内的水也会从细小的缝隙里慢慢向外渗透出来。就企业而言,其成长速度和营运水平,与团队成员之间是否团结进取息息相关。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团队,一个团队没有了协作精神,就好比“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再好的理想规划也难以实现,再好的制度措施也难以落实,更不用说攻克道道难关,争创一流。而一个优秀的团队,应该是没有主力和配角之分的;一个有希望的团队,应当人人都是主力,只不过是分工不一样而已;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是不会因为少了队伍中的任何一个成员而停止战斗的。

无论你生活工作在哪里,都离不开团队,而你要想取得成功,就要重视团队协作的作用。失败的团队中没有赢家,成功的团队中没有输家。

4.步调一致,才能赢得胜利

杰克·韦尔奇曾说:“我必须改变奖励最优秀员工的做法。以前的制度是把年度分红作为最大的奖励,奖励的依据是你所在的单个企业或部门的业绩。更糟糕的是,只要你做得好,即使整个公司业绩不佳,你仍然拿你的分红。我绝不容忍这样的想法:即使公司的大船在下沉,船上的某些人却只顾着自己上岸逃身。”

显然,一个没有集体主义观念,没有协作与奉献精神的人,是无法与企业风雨同舟,共渡难关的。企业自然不能对他们姑息养奸,允许这种行为继续存在下去。其实,通过改革奖励制度,将“团队协作”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纳入奖励体系中,不失为一个达成“个人与企业双赢”的好办法。

一位美国足球教练新接手一支大学球队后发现,尽管该队每个队员个人技术水平都不错,但在比赛时,队员之间少有协作配合。某个队员抢到球后很少传给其他队友,而其他队员似乎也不愿成全他人的“英雄壮举”,根本不协助他进攻。结果各自为政、各行其道,恰如一群没有凝聚力的乌合之众。

为了调教这支涣散的球队,这位教练改革球队以前专注于个人目标实现的奖励制度,更多的强调团结协作、相互配合、集体获胜。譬如,在比赛时,进球得分的队员得一分;协助他人进球的队员得两分;把球传给助攻队员的队员可得三分。如此一来,每个队员不再是游离于球队之外的个体,而像一只严丝合缝、紧固牢靠木桶上的一块块木板,他们发挥出强大的团队协作力量,最终从积分榜上倒数第一,跃升至全美大学足球联赛冠军之位。

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倘若前面提到的那位“销售明星”能以开放的胸襟,与其他销售人员一起分享和交流各方面的信息与经验,结果会怎样?可以肯定,不仅公司整体的销售业绩会得到提升,他个人的销售能力也会上到一个新台阶,而且他的业绩状况会更好于以往,可谓“一举多赢”。因为分享是双向的行为,给别人帮助的同时,又会让自己更成熟。这里所说的“成熟”,是一种职业的成熟,从知道“团队需要我做什么,而我又能够按此要求做好”,上升到:“我能为团队做什么?”这一高度。

意大利球星罗伯特·巴乔曾感慨道:“就我而言,希望和清醒,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结合得如此紧密。希望,是由于我没有放弃,仍在战斗,并在场上用行动证明自己;清醒,是由于二十年高水平的职业生涯教会了我许许多多。我必须让自己成熟起来,并尽快完成成熟的过程。”

在布雷西亚队迎接切沃队的一场比赛中,罗伯特·巴乔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的成熟。媒体评论道:“巴乔像是施了魔法,他把每一份本能都转化为资本,他罚出的任意球吓坏了切沃,又用两次助攻把它击倒在地。这或许就是他所说的成熟。”

赛后,巴乔这样评价自己的表现:“以前,我可能会坚持带球过人,会坚持踢弧线球。那天我没有,因为那不是我这个年龄的人该做的事。如今比赛时,我会去评估自己的体力,让它们尽可能地发挥到极限,我会主动尽力去协助队友进攻,这是我能为球队做得最好的事。”

毫无疑问,在一个组织中,每个人总是想着“我能为组织(或团队)做什么?”,那么,这样的组织是幸运的,因为它拥有一群甘愿为组织奉献并具有责任感的人,同时,它也是强大的,因为大家的目标一致,价值观相同,必然会为了获胜而齐心协力、共同奋进,强大的力量也就由此产生了。实际上,“我能为团队做什么?”是对“团队胜利才是真胜利”最完美的诠释。

让我们再回到“V”字型的雁阵,看看大雁又是如何演绎成熟的。每当领队的大雁疲惫了,它会便退到侧翼,另一只大雁则会自动接替它的位置,飞在队形的最前端。倘若这只雁又飞累了,接下来,又会有另一只雁再接替它的位置,自觉地担负起领队的重任。就这样,它们分工协作,不断轮流交替地率领雁群向目的地进发。更有趣的是,飞行在前面的大雁会利用叫声鼓励后面的同伴跟上速度,而后面的大雁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招呼飞得太快的伙伴保持整体的速度。

大雁的做法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用一个成语来表述就是:“瞻前顾后”,即企业中每个成员既要有前看意识,又要有后望意识。“前瞻”是为了不掉队,跟上团队整体的速度;“顾后”则是为了辨清自己的位置,以免偏离了队伍。倘若跑得太快、太超前了,就要调整步伐,适应团队的整体节奏;倘若跑得太慢,与他人拉开了距离,则要以前面的人为榜样,加快脚步,跟上大部队,绝不能落伍或拖团队的后腿。

正如比尔·盖茨所言:“虽然每个人的步伐会有快、有慢,作为个体行为这无可厚非,但在一个团队中必须保持步调一致。你的步子不能走得太快,走得太快反倒没用,你走得太慢也不行,我们需要团队一致。”

有一家食品公司,即将推出一款新口味的饼干。为此,公司发起了一轮又一轮铺天盖地的广告轰炸,市场的热度被煽乎起来了,各地顾客都翘首以盼,但该产品却“犹抱琵琶半遮面”,在许多市场迟迟不露脸。一些市场人士起初以为,该公司是想吊足顾客的胃口,故意拿着架子不放货。后经了解得知,由于该公司市场部太性急,跑得太快了,未与生产部和销售部协调沟通好,便擅自采取行动,致使产品供应不足,铺货跟不上,导致许多地方根本无货可铺。结果,这场轰轰烈烈的广告空袭变成了无效行为,白白耗费了公司大量广告费用不算,还让客户有被戏弄之感而引发强烈不满,使企业品牌形象大受损害。

俗话说:“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企业中每个成员只有在自己合适的位置,以合适的速率和方式行进,前看与回望,时时用两面镜子照照自己,才不致成为团队中一辆掉队的车,或偏离了跑道的车,才能与团队成员协同作战,并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大获全胜。

5.什么是最强大的团队

团队精神是团队的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和目标而相互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和作风,是将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统一从而实现组织高效率运作的理想工作状态,是高绩效团队中的灵魂,是成功团队身上难以琢磨的特质。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列出一个公式:I+We=FuⅡ,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把自己融人集体中,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个人价值,绽放出完美绚丽的人生。认识自己的不足,善于看到别人尤其是同事的长处,是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的基础。

对于一个集体、一个公司,甚至一个国家,团队精神都是非常重要的。以特殊的团队精神著称的微软公司,在做产品研发时,有超过3000多名开发工程师和测试人员参与,写出了5000万行代码。如果没有高度统一的团队精神,没有全部参与者的默契与分工合作,研发工程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还有完全相反的例子,在有些公司,一项工程布置下来,大家明明知道无法完成,但都心照不宣不告诉老板。因为反正也做不完,大家索性也不努力去做事,却花更多的时间去算计怎么把这项工作的失败怪罪到别人身上去。正是这些人和这样的工作作风,几乎把公司拖垮。

在现代企业界,能否与同事友好协作,以团队利益为重,已成为现代企业招募人才的重要衡量标准。

比如,一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公司的总经理接受记者采访时被问到:“贵公司在招聘员工时,最看重员工的什么素质?”

“我们有一套非常严格的招聘员工标准,其中最首要的是具备团队协作精神。若一名应聘者缺乏团队协作观念,他即使是天才,我们也不会录用,因为在现代企业中,我们需要促使不同类型、不同性格的人共同努力、团结奋进,把各自的优势发挥到极至,一家企业如果缺乏团队协作精神是难以成功的”。某著名公司招聘管理层人员,12名优秀应聘者从几百人中脱颖而出,闯入复试。

此次招聘仅有3个名额。复试开始后,负责人把这12个人随机分成甲、乙、丙、丁4个组。指定甲组的3个人去调查婴儿用品市场;乙组的3个人调查学生用品市场;丙组的3个人调查中青年用品市场:丁组的3个人调查老年人用品市场。

“我们录取的员工是负责市场开发的,所以,你们应该具备对市场的敏锐观察力和对一个新工作的适应能力。现在,你们分别去办公室领取一份相关的资料。”两天之后,12个人把自己的市场分析报告送到了负责人那里,负责人一一看完之后,“恭喜甲组,你们被本公司录取了,因为在这4个组中,只有甲组的3个人互相借用了各自的资料,补全了自己的分析报告,这正是我们公司需要的人才即具有团队合作意识的人才。要知道,团队精神才是现代企业成功的保障。”作为团队中的一个分子,如果不融入这个群体中,总是独来独往,惟我独尊,必定会陷入自我的圈子里,自然无法得不到友情、关爱和同事的尊重。一个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必须融入群体中去,才能促进自身发展。

你要真诚平等的与人相处,对待每一个人,不管他是普通同事还是你的上司。你周围的每个人都可能对你的事业、前途产生关键性影响,不仅限于主管和公司高层。而且你的和善友好会给团队带来一股轻松快乐的气氛,可以使同事们感到愉快,从而提高士气。

在西点军校,要求学员们通过加强自身的团队意识来了解一切共享的重要性。对新学员而言,没有个人的行为目标,只有团队的共同目标。如果新学员独自一人快速地完成了动作,提前报到接受仪容检查,扣环、皮鞋都擦得非常亮,对新学员常识也倒背如流,但和他同组的所有学员都比他迟很多,那么他不仅不会因个人先进而获得表扬和奖励,相反会受到所有队友们的冷落,更有甚者会受到处罚。

在西点的巴克纳野战营的训练科目中,一开始就有训练克服障碍的项目。其中有一项活动是将学员分成若干组,每组6个人。活动要求每个组分别爬上一个四阶高的平台,每阶平台高2.7米,且每个人爬上去以后还必须再爬下来。学长不会告诉他们该怎么爬上去,但当学员们看到这个十多米高的平台时,就已经意识到,肯定得团队合作才能成功。

在这项训练活动中,学员们发现了团队合作时产生的障碍,而且同一个错误总是一再重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