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企业的病根子
26321900000016

第16章 中国企业之偏见(2)

6、又红又专

如果有人问我在中国新兴企业中,什么样的岗位最难找到合适的人选?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是采购。身为新兴企业采购岗位的应聘者起码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供应商面前要狡猾得象只狐狸,会砍价,善欠债,能空手套白狼。二是在老板面前要忠实得象一条狗,清澈透明,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和自私;面对金钱的诱惑要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贡献愈大愈好,索取愈少愈好。很显然,如此集精明和忠诚于一身的人可不好找,通常的情形是忠诚的采购不精明,老板放心但不称心;精明的采购不忠诚,老板称心但不放心(称心要打点折扣)。

在企业择人用人问题上有种流行的看法是,有德无才的庸人给企业带来的风险,要比有才无德的恶人小得多,理由是企业使用有德无才的庸人充其量损失一点工资,他不会恶意损坏企业的利益,给企业带来的危害有限;但有才无德的恶人就不同了,他会费尽心机地祸害企业,他甚至可以把企业卖掉,他才越高,对企业的危害越大。

对此,我不敢苟同。把德放在优先位置考虑,如果是选择普通员工也未尝不可,因为普通员工大多从事的是机械、重复的简单劳动,做好这类工作只要一丝不苟,勤勤恳恳就行,没有太多的讲究,德是主要的;但如果是选择有一定素质要求的部门主管,则万万不可,因为有德无才的庸人当上主管后,虽然主观上并无损害企业利益的恶意,但他的错误决策、错误指挥导致的后果与主观恶意毫无二致,一样可以置企业于死地。

所以,我主张企业选人应遵循兵要忠,将要能的原则。我绝不反对企业选将时要考量德,考量红,但必须强调的是:对将才的红,企业不能有过高的苛求,特别不能用不切实际,显失公允的道德标准来约束将才,限制将才。对将才而言,专与才是第一位的,他们只要没有重大的原则的道德问题都可以大胆任用。至于他们的红,企业应着眼于通过建立利益共同体来解决,把将才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紧的捆在一起,诸如对他们进行期权激励,目标激励等。古人讲爵禄厚而忠于君,正是这个道理。

三国时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在他的《举贤勿拘品行令》中对专而不红,有才欠德者所持的鲜明态度值得所有的新兴企业效法。“昔伊挚传说出于贱人,管仲,恒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然在魏,秦人不敢东顾,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7、商场如战场

商场与战场既有互通的一面,如竞争激烈,复杂多变,也有相左的一面如大多数商场之争有利于社会、进步,而大多数战场之争无益于社会进步。两相比较则以相左的一面占主导,互通的一面居次要。所以把商场比做战场并不准确,且容易把企业引入误区。

误区一:无奸不商。战场之争主张兵不厌诈、虚张声势、声东击西、瞒天过海之术;商场之争主张以诚为本、以信取人、无信不立、无信不久之道。比商场为战场令企业产生奸商的心理,忽视诚信,欺骗顾客、消费者、供应商、政府,做一锤子买卖,赚一把就洗手。

误区二:单赢。战场之争的目的是消灭对方,你死我活,势不两立;商场之争的目的是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双赢多赢。比商场为战场令企业视同行为冤家;视供应商为赔钱赔笑赔官司的三赔;视员工为只知耕耘不问收获的老黄牛。

误区三,急功近利,一劳永逸。战场之争讲究速战速决、兵贵神速、快速反应、快速出击、闪电战、一决雌雄、毕其功于一役;商场之争讲究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老老实实、结结实实、树百年品牌、百年老店、健康长寿。比商场为战场令企业心浮气燥,好勇斗狠,轻率冒进、图一时快活,一时风光,不计长远,经不起时间与胜利的考验。

误区四、重在策划。战场之争强调上兵代谋、神机妙算、攻其不备、出奇制胜、藐视一切的规则经验习惯传统;商场之争强调以正为主、公开透明、合理合法、循规蹈矩。比商场为战场令企业整天沉溺于金点子与奇方异术的寻求之中,指望靠一个方案一举成名,利欲熏心,利令智昏,被善于装神弄鬼的智慧大师策划大师玩弄于股掌之上。

8、和气生财

我的一位企业家朋友曾深有体会地对我说:“众多企业之所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是因为在瞬息万变的市场面前反应速度缓慢,企业反应速度缓慢的原因则是内部缺少活力,内部缺少活力的根源又在于不能将外部市场的竞争机制移植到企业内部的管理中来。一个企业两种制度,老板、计件工人、营销员是市场经济;行政管理人员、技术开发人员和生产服务人员却是计划经济,大锅饭经济。你急他不急,你热他不热,上下、左右、前后难以形成合力一致对外。”

由此,我想到了海尔的SBU即策略事业单位。海尔借用它使每一个人都成为一个竞争主体,这是一种新型的组织管理模式,主张打破企业发展原有的平衡,形成有序的非平衡结构和人人经营自己公司的市场链的流程。海尔将企业的一张财务报表转化为三万张财务报表,把分散报表变成每个员工每天的经营报表,员工的子卡与海尔整个企业的母卡,从预算到结果保持一致,这样每个员工都要为自己每天每月每年的业绩算一笔帐,每个员工的收入都直接与自己的业绩挂钩,员工为企业创造市场、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内部员工相互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同事关系和上下级关系,更是市场关系,每个人都必须对他们的市场目标负责,因为那里维系着他的生活质量。

我坚信能看到外部市场的竞争机制对内部管理同样适用的人决不会只限于我的朋友和海尔,一定会大有人在,但为什么唯独只有海尔企业能真正把它付诸于行动,去成就一番大业呢?这大概要追溯到老祖宗主张的和气生财价值观。老祖宗认为:买卖双方要讲和,同行之间要讲和,老板和伙计之间更要讲和,伙计于伙计之间也要讲和,只有里里外外做到和睦共处、和衷共济、和风细雨才能同心同德人常在,不尽财源滚滚来。

诚然,我不否认和气对生财的必要性,事实上,如果一家企业内外不能拥有起码的和平,总是争得不可开交、不共戴天,那就谈不上生财,甚至连基本的生存都不能继续。但我认为和气生财的和气是有条件得的和气,要建立在公平竞争、弘扬自我的基础上;企业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和气应是健康向上的和气,积极奋斗的和气,而不是为和气而和气,更不要庸俗的和气,牺牲公平竞争的和气,掩盖矛盾的和气,面和心不和的和气。

很可惜,众多中国新兴企业恰恰是把自己迷失在那种本末倒置、压抑人性、虚伪冷酷、散发着腐朽气息的一团和气里,为了不撕破笼罩在亲朋故交脸上的一层和气面纱,竟放弃了对企业前途至关重要的公平竞争。

9、无奸不商

“奸”在中国字典里绝对不含丝毫的褒义,没有哪个单位与个人敢于公然用含有“奸”的词来炫耀自己,标榜自己。但尽管如此,一定有不少的中国新兴企业老板私下里喜欢听到别人称他为奸商。因为中国历来有无奸不商的说法,奸是商的代名词,奸而后商,不奸的人是无资格经商的。换言之,老奸巨滑的商人也是卓越不凡的商人、聪明的商人。谁不愿意背后被人视为聪明的,多财善贾长袖善舞的成功人士呢?别人呼我为奸商,弦外之音就是欣赏和赞叹我的聪明,感觉自然会爽透了。

无奸不商在中国社会的长期存在至少有三点起因:

一是在遥远的古代交通不发达,信息传递范围狭窄,人员流动性小。一个上当受骗的买家与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卖家,一辈子难以碰到第二次,骗一次是一次,奸商无须担心受骗的买家会找上门来索赔,会到大庭广众之下去损坏奸商的名誉,上公堂去讨回公道。

二是合理的商业利润被看作不道德。甲和乙是左邻右舍,甲是小商小贩,甲经销的盐巴成本为一元/斤。如果甲卖给乙1.2元/斤,乙知道后就会生甲的气,指责甲黑心不讲义气,所以,甲为了赚钱只得在乙面前赌咒发誓,指天划日地说成本是1.2元/斤,自己是保本的买卖。

三是买卖严重不同心。买卖双方的利益根本对立,卖的人越贵越好,巴不得生铁卖出黄金的价,买的人越便宜越好顶好是不要钱还得赔笑脸。

现代市场社会早已是时过境迁,信息渠道畅通,法制日益完备。企业任何一个欺诈顾客、愚弄消费者的行为都可能令企业名誉扫地,身败名裂。尤其是品牌企业,规模企业,名列前茅的企业,爬得高者一不小心摔下去也跌得重。消费者、顾客对企业赚取合理利润的要求能充分理解,只希望不要谋求高额垄断利润、暴利就行。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光明正大的渠道取得丰厚的回报,用不着躲躲闪闪,羞羞答答。买卖双方能够互惠互利,不存在根本利益的对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企业视顾客为上帝,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顾客的青睐;顾客也忠诚于企业,做企业的铁杆买家,大量购买,反复购买。

由此现代市场社会,企业如果仍以无奸不商的心态去从事经营,虽然在眼前的一城一池一兵一卒上也许获得了一点蝇头小利,但千万别沾沾自喜。要知道当企业运用类似的小奸小智慧得心应手、酣畅淋漓之日,也是企业被顾客抛弃之时。到那时,企业正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