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世界未解之谜全记录
26322700000050

第50章 三顾茅庐之谜

“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密。”这就是历史文化名城古隆中的山乡秀色。古隆中群山环抱,恬静清幽,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于东汉末年(197-207)学习、生活的地方。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这时正是深冬,天气很冷。张飞说:“天这么冷,还跑远路去见那个没用的人!真不如回新野避避风雪。”刘备说:“我顶着大雪去,正是想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两位弟弟如果怕冷,就先回去吧。”张飞一挺身子说:“我死都不怕,还怕冷?我是担心哥哥又空跑一趟。”刘备说:“别多说了,跟我走就是了。

”刘备和关、张二人到了孔明庄院前,童子迎出来。刘备下马问:“先生今天在家吗?”童子说:“正在屋里读书。”刘备很高兴,和关羽、张飞随着小童走进院子。走了几步,忽听从屋里传出吟诗的声音。刘备在门前站了一会儿,等屋里吟完诗歌,才走进去,只见一个青年正在桌旁读书。刘备上前施礼说:“我一直在想念先生,只是没有机会见到您。前些天来过一次,恰好先生出去了。

今天我顶着风雪跑来,总算见到先生了,真是幸运!”那青年慌忙向刘备还礼说:“将军是要见我哥哥吧?”刘备一听,惊讶地问:“先生又不是卧龙?”那青年说:“我是卧龙的弟弟诸葛均。

我们兄弟三人:大哥诸葛瑾,现在江东;孔明是我的二哥。”刘备问:“卧龙先生今天在家没有?”诸葛均说:“昨天被崔州平约走,出外闲游去了。

”刘备说:“到什么地方闲游去了?”诸葛均说:“这说不好。他的行踪往来不定,很不好找。”刘备叹口气说:“我的缘分怎么这样浅,两次都没有遇上大贤!”便对诸葛均说:“我想给卧龙先生留封信。请把纸、笔借我用用。”诸葛均捧来笔墨,刘备稍想一想,便一口气写了封情意恳切的信,信中希望诸葛亮能出来帮助他安定天下,救国救民,并说过几天还要特意来拜访。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

三个人骑马来到孔明院外,童子迎出来。刘备说:“请你去回报先生,说刘备又来拜访。”童子说:“今天先生虽然在家,但正在屋里睡觉,还没有起来。”刘备说:“那就先不用通报了。

”刘备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进屋里,只见孔明正在床上酣睡。刘备怕打扰孔明,就在台阶下站着等候。站了好半天,孔明也没醒来。关羽、张飞在外边等得时间长了,也不知里边是怎么回事,心里着急,就闯了进来。他们一见刘备还在恭恭敬敬地站着,心里很生气。张飞对关羽说:“这先生太傲慢了!我哥哥在台阶下站着,他竟装睡不起。让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好歹把张飞劝住了。

刘备摆摆手,还叫他们到院门外等候。刘备又站了一会儿,只见孔明翻了个身。童子想去报告,刘备连忙制止。孔明又睡了一个时辰才醒,然后翻身问童子说:“有客人来吗?”童子说:“刘皇叔在这儿站着等半天了。

”孔明说:“怎么不早告诉我!请等我换换衣服。”说完,起身到后屋去了。

不一会儿,孔明穿得整整齐齐,出来迎接刘备。刘备一看,只见孔明身长八尺,面貌清秀,头戴纶巾,身披鹤氅,英姿潇洒,人才出众。

在接下来的交谈中,诸葛亮对天下形势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刘备十分叹服。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非常感动,答应出山相助。刘备尊诸葛亮为军师,对关羽、张飞说:“我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诸葛亮初出茅庐,就帮刘备打了不少胜仗,为刘备奠定了蜀汉的国基。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写刘备“三顾茅庐”聘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建功立业的礼贤下士态度,写得有声有色,把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关公、张飞的居功不服,描绘得维妙维肖,趣味横生。

这段三顾茅庐故事,是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和裴松之注的记载,而进一步创作的小说故事。刘备与诸葛亮第一次相见,是否是“三顾茅庐”,学术界的看法是不相同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对刘备与诸葛亮第一次相见的记载是: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见刘备,很受器重。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愿与他相见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可以登门去见此人,不能叫他屈驾来此。”于是,刘备亲自到诸葛亮那里去请教。凡三次前往,乃相见。但没有写关公、张飞同往,也没有写相见于茅庐之中。裴松之引《襄阳记》说:刘备向司马德操请教时事。司马德操说:“我乃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刘备问为谁,司马德操说:“诸葛孔明、庞土元也。”这是说是司马德操首先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把这两种史料都吸收了进去。

写司马德操推荐于前,但只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而没有说出卧龙、凤雏是谁。徐庶推荐于后,才说出了诸葛亮的名字。诸葛亮自己写的《出师表》中也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是最有力的证据。

陈寿在《三国志》中写到的《隆中对》,更详细地记录了刘备三次往访以及诸葛亮侃侃而谈的内容。刘备三顾茅庐一直被当做求贤若渴、尊重人才的典范。刘备当时正处于困难时期,急需人才,三顾茅庐从情理上看,完全是可能的。

后来的作家、诗人都把这个千古美谈引入自己的作品中。唐代大诗人李白写道:“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杜甫的诗也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元代至治新刊《全相三国志平话》扉页,即刊刻了刘备三顾茅庐的画面,刘备在草门外与书童谈话,关公、张飞在一旁站立,诸葛亮在茅屋内席地面坐。明人还写有传奇《草庐记》,专门写这段故事。京剧、徽剧、青阳腔、川剧、汉剧、滇剧、秦腔、豫剧、河北梆子、同州梆子等,都有这段故事的剧目,有的叫《三请诸葛》,有的叫《三请贤》或《三顾茅庐》,演出很受群众欢迎。近来有人指出:三顾茅庐的记载并不可信。诸葛亮是位胸有宏图之士,刘备请他出山,当然正合他的心意,他岂能大摆架子,使找上门来的机会可能失去?当时的诸葛亮不过是个27岁的青年,刘备则是个有声望的政治家,对诸葛亮怎能那样低三下四?当时,刘备正面临着曹操几十万南征大军的威胁,《隆中对》对燃眉之急的现实问题不提,是不合乎情理的。

同时,刘备初见诸葛亮,不会安排现场记录。

所谓《隆中对》,很可能是后人为了附会《出师表》中的三顾茅庐之说而加以杜撰的。

据三国时期魏人鱼豢所撰《魏略》记载:曹操统一中国北方以后,荆州成为众矢之的,直接面临曹操、孙权这两方面的军事威胁,荆州牧刘表又缺乏应对之策。被曹操赶出中原地区的刘备此时驻扎在樊城,引起了诸葛亮的注意。为了使荆州免受战火的蹂躏,诸葛亮亲赴樊城去找刘备。见面的时候刘备正在会客,刘备见诸葛亮非常年轻,又素不相识,也没把诸葛亮放在眼里,把他晾在一边。等到会客结束,只剩下诸葛亮一人的时候,刘备还是不理不睬。正好有人送来了一支牦牛尾,刘备只顾自己用牦牛尾编织饰物。诸葛亮见此情景,不禁正色而言道:“我以为将军必定胸怀大志,想不到原来却只知道结牦而已。”这才把刘备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身上。

经过一番交谈,刘备发现眼前的年轻人的确与众不同,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便把诸葛亮留为己用。

这就是最早的“毛遂自荐”的版本。

除《魏略》一书之外,后来西晋司马彪在其著作《九州春秋》中也提到了这个内容差不多的故事。从诸葛亮终生积极进取的性格看,《魏略》、《九州春秋》所记载的诸葛亮登门见刘备是可信的。

《魏略》是当时人写当代的历史,真实性是没有什么可怀疑的。

清代洪颐煊认为三顾茅庐与樊城自请相见都是真实的。

他在《诸史考异》中说:诸葛亮初见刘备于樊城,刘备虽以上客待之,但没有特别器重他。等到徐庶举荐时,刘备再次相见,始情好日密。并指出:初见是在建安十二年,再次相见是在建安十三年。诸葛亮以后甚为感激,因而记入了《出师表》中。清代严可均《全三国文》载诸葛亮的著作《算计》,即是从《魏略》中选取的一段诸葛亮的话。陆侃如认为,樊城与新野两次相见也是可能的,因而《三国志.诸葛亮传》与《魏略》记事互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