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水墨欢歌:少儿水墨画表现与作品赏析
26323100000004

第4章 水墨天地(1)

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融

经过一代代艺术家的努力,形成了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水墨画传统,每一位优秀的艺术家都以自己独特的面貌留下了经典的作品。从小接触这些经典作品,可以让我们理解艺术家们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认识与理解表现生活的,是如何表现具有独特个性画面的,这个过程就是与经典对话的过程,与大师智慧碰撞与心灵交融的过程。

在学习时切不可单纯地陷入图形和技巧的模仿,而是要在水墨实践中由浅入深地理解传统水墨的内涵,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进行重组或创新表现。

第一课生生不息的赞歌

认知感悟

画家韩美林的水墨画以动物、人物为主,他把写实、夸张、抽象、写意等诸多手法巧妙地融为一体,给人一种永恒的美。韩美林说,我画的每一只小动物,都是我喜爱的孩子。他把自己的爱倾注到创作中,融于小动物的形象里,摇篮中的小狐狸,等妈妈归来的小老虎,初到世界的小驴……看后既能让人享受到天真的快乐,又能唤起大家对生活的热爱。

创造表现

眼睛看到的是动物的形象,内心感受到的是动物的生命,笔、墨传达的是对美的感受,是一首首生生不息的赞歌。看了画家的画后有什么新的启示?

★作画步骤

1.重墨笔尖蘸水侧锋画头、身子。

2.稍浓的墨画眼、腿、尾等。

3.补充小动物。

4.添加背景,完成作品。

(《鹿》许米多,8岁)

★学习提示

①用笔要大胆,动物形象要简练。

②水分要饱满,墨色变化要自然。

童画心语

a.《刺猬》苏泽鸿、11岁、浓淡墨的自然渗化,画出的刺猬很可爱。

b.《鹰的一家》夏、7、浓淡虚实的水墨世界营造出“家”的温暖。

c.《猫头鹰》黄悦晗、7岁、好大胆的用笔,好自由的表现,不是形似而是神似。

课题延伸

齐白石、黄胄……都是著名的大画家,他们是怎样来表现动物的?找出来看一看、画一画!

艺术小词典

“临摹”是我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学习方法,临是照着原作描画,摹是用薄纸蒙在原作上面描画,主要是学习前人的技法和经验。在少儿水墨画学习中要选择经典作品欣赏,领会画家意境与情感的表达,切不可不加思考地“临摹”,可以学其中一部分,或取笔法,或取墨法,或取章法,或取风格,或取意境,或取对物体的概括方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加以想象发挥,画出千变万化的画面。

第二课对景作画将人意

认知感悟

朱耷(号八大山人)是清初著名画家,明朝皇室的后裔,明灭亡后为了逃避现实出家当了和尚,后改做道士。他的作品借物抒情造型独特,他画鸭、鸟等都以白眼向天,一只脚站立,石头上大下小像蘑菇状,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的景物,表达出他孤独、冷漠、高傲和对现实强烈不满的情绪。

他的画笔墨简练,画中的大量空白增强了悲凉的气氛,给人以无穷的遐想,是中国画“无笔处皆成妙境”的突出表现。郑板桥称赞说:“横涂竖沫千千幅,墨点不多泪点多”。

创造表现

画家笔下的鸟会说话花会传情,简练的笔墨、独特的形象表达出了深刻的含义。

★作画步骤

1.重墨蘸水侧锋画鸟背,浓墨画嘴、脚、眼睛。

2.淡墨侧锋画石头。

3.淡墨侧锋画荷叶,浓墨线破墨。

4.淡墨中锋勾花、茎。

(《荷花小鸟》窦瑞,8岁)

★学习提示

①抓住有趣的细节表现。

②用笔要简练概括,可画局部。

(《荷花水鸟图》朱耷,《墨葡萄图》徐渭)

童画心语

(a.《孤独的孔雀》蒋卓颖,7岁)

(b.《家园》曹宽怡,9岁)

画家的画带有明显的个人风格,传达出个人的喜怒哀乐,小朋友用心地作画同样可以表现出不同个性的画面。图a是小作者欣赏了画家的画后画的,造型上具有画家的一些特点,这是对传统的学习,但笔墨运用上又各有情趣,这是新的创造。孩子们的现实生活充满欢乐,曹宽怡小朋友说:“清凉的荷塘世界是小鸭幸福的家,荷塘中的荷叶如父母,为花儿遮风避雨,滋润花儿成长。”

课题延伸

将生活中的形象同画家笔下的形象相比较,感知画家是怎样提炼形象的?请选择一种花或动物试一试吧!

艺术小词典

《墨葡萄图》是明代徐渭(字文长,号青藤)的代表作之一。他的“大写意”的水墨技法启发了后来的许多写意画家。清代的石涛、朱耷、“扬州八怪”和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影响。“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徐渭将墨葡萄与他的身世感慨合二为一。将无可奈何的愤恨和抗争尽情的渲泄于笔墨之中,在徐渭的笔下绘画不再是对客观事物的再现,而是主观情怀的表现。

第三课浓墨重彩抒真情

认知感悟

崔子范说:“到老家能产生种种艺术联想,农村的乡情乡土味浓,民间艺术丰富……常常能诱发我的艺术灵感。”作品中可以让人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

崔子范的作品《艰苦岁月》、《换了人间》反映了当时社会情景,把自己心灵深处的真挚情感和浩然正气用鲜明、单纯的艺术形象传达了出来,具有很强的时代感。画中浓郁的民间色彩、传统的章法构图与西方的平面构成和装饰趣味融于一体,既有对西方艺术的借鉴,又有民族民间绘画精华的吸收。

创造表现

崔子范的画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师画中的稚拙与纯真,在生活中平凡的花草树木都成了艺术表现的题材。

★作画步骤

1.重墨点写高粱。

2.中侧锋并用,画出浓淡变化的干、叶。

3.待墨未干时用色点高粱粒。

4.添画鸟。

(《飞鸟》文思蒙,7岁)

★学习提示

①同样的题材要表现出不一样的意味。

②表现时可以用两支毛笔,一支醮墨一支醮色。

(《艰苦岁月》崔子范)

(《换了人间》崔子范)

童画心语

(a.《成熟的玉米》赵雪灵,10岁)农家的欢乐尽在丰收的玉米中,最美的图画就在平凡的生活里。

(b.《盛夏》左智航,8岁)大笔大笔的表现要有一种勇气,浓淡虚实的运用要有一种智慧。

(c.《回家的高粱》钟玉鸣8岁)装在篮子里的高粱表现的是又一种丰收景象。

课题延伸

寻找有地方特点的农作物画一画,要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新意。

艺术小词典

《艰苦岁月》是反映八年抗战回忆往昔的作品,一排排茁壮挺拔浓艳的红高粱,似一列列威武的严阵以待的抗日健儿,耸立于无边的青纱帐里,而《换了人间》中的燕子像五线谱的音符安详地歇于电线上,似乎在向没见过硝烟的红高粱对话,一种和平、安宁、幸福之感油然而生。这两幅作品都是利用同样素材——红高粱表现不同意义的作品,色彩浓郁、笔墨朴拙、构图新颖、内涵丰富,在历代的写意花鸟画表现中,以这样的人生历程和艺术情感来表现这类艺术题材,崔子范还是第一人。

第四课墨彩飞扬写春秋

认知感悟

被誉为“东方马蒂斯”的吴冠中,十分强调写生的重要性,并把自己探索油画民族化的所得带入到水墨画的创作中,为中国画的发展拓宽了道路。

他画江南水乡注意白墙黑瓦与门窗之间特殊的构成美,用黑白灰的墨块来表现,画山川、树木时将对象的结构关系转成以线为主的笔墨结构,画野草山花则根据自然的提示以点为主表现,从而表现出特殊的意境与情感。在表现方法上,不择手段,有时画线用漏斗“挤”,画面用排笔“刷”,画点用笔“洒”等等。

创造表现

画家用线条、点、色块碰撞出了自然的歌声,具有强烈的节奏与韵律感,请你跟着大师的感觉,用纵横交错、密密疏疏的线条,浓浓淡淡、五彩斑斓的色点表现多彩的生活吧!

★作画步骤

1.画出流畅的树干、树枝。

2.点出疏密的树叶。

3.背景房屋与地面的表现要有对比。

4.填颜色完成作品。

(《乡村一角》窦瑞,8岁)

(《春消息》吴冠中)

★学习提示

①线条要流畅疏密要有致。

②作画时要有一个趣味中心。

③善于尝试水墨表现的不同方法。

童画心语

同样的对象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感受,可表现出不同的笔墨情趣来。

a.《家乡的树》张卓轩,8岁,水墨自然浸润,使画面产生雨雾朦胧之感。

b.《家乡的树》左智航,8岁,飞舞的线条,飘洒的点子形成富有韵律的画面。

c.《江南民居》刘昱洁,9岁,用笔要轻松,“黑块”与“白块”要有对比。

d.《乡村》屠明潇,8岁,细心观察,原来平凡的生活还真精彩。

e.《春》李然,8岁,涌动的水墨显示出生命的活力,飘洒的彩点传递春的信息。

课题延伸

以校园的树、家乡的古建筑为题表现。

第五课万水千山总是情

认知感悟

白雪石是我国当代卓有成就的具有创造性业绩的艺术家,他精于概括裁剪,他三下漓江寻觅艺术灵感,探求新的表现方法和有特点的艺术语言。

漓江山水系列集中代表了他在传统山水画革新方面突出的艺术成就。以娴熟老练的笔墨功夫,运用浓、淡、干、湿、泼、破等不同的墨趣与勾、皴、点、染的不同笔情,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漓江的晴云雨雾、山光水影的微妙变化,是画家在师法自然的基础上带有个人审美理想的漓江山水,表现出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与真情。

创造表现

勾、皴、擦、点、染是传统山水画的基本表现方法,浓淡、干湿、泼、破等是产生水墨情趣的方式,它可以表现万千世界,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幅山水画吧!

★作画步骤

1.中锋勾山石外形。

2.用浓墨或淡墨皴石

纹,未干时打点子。

3.淡墨画远景。

4.可根据需要涂色。

(《山》丁彦楠,8岁)

★学习提示

①作画时不拘于严格的作画步骤,对山石树的造型要概括处理。

②在画石头时要注意石头的外形美。

(《漓江春》白雪石)

童画心语

a.《江边人家》任玉、9岁、用笔灵动自然,“皴”法表现出对山石的独特理解。

b.《山》刘昱洁、8、淡墨画出了雨雾蒙蒙的山川景象。

c.《郊外小景》张卓、8、大胆的用笔与浓淡墨的变化表现出景物的深远感。

课题延伸

家乡的小山坡、溪边的石头、社区的小桥都是平凡生活中的景物,你能画出来吗?

艺术小词典

勾、皴、擦、点、染是传统山水画技法的一般表现程序,表现时绝不能完全分开,勾、皴、擦、点、染等常交替运用,大写意时甚至一气呵成。少儿学习水墨画对这些方法只是作初步的了解,可根据对物体的感受大胆落笔细心表现。

在传统水墨画中皴法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三类:线类以披麻皴为代表、面类以斧劈皴为代表、点类以落茄皴为代表,在表现时可根据自己的感受创造性地运用。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阿里巴巴在山洞前念着咒语:“芝麻开门……”,沉重的石门缓缓打开,金光闪烁,满窟的宝藏出现了……我们置身于传统的乡土民间艺术文化面前,高声喊“芝麻开门”又将会出现什么?

选择优秀的、可知的、可感的乡土民间艺术内容进行水墨表现,既可以激发同学们对审美表现的兴趣,提高同学们的文化素养,还可以让同学们发现并利用新的艺术语言丰富水墨表现,它可以有效促进非写实性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为了进一步丰富表现内容,本单元还将诗歌等文学题材也纳入其中。

第一课刻在石墙上的画

认知感悟

在古建筑的石墙上,常常能看到精美的石刻画,人们把这些刻有画的石墙称为石浮雕,它一般反映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传说故事等,表达或寄托人们的愿望。它的造型简洁、夸张,有一种古朴之美,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艺术遗产,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24孝故事·哭竹生笋》(摄于重庆磁器口))

创造表现

寻找一下自己周围的古建筑,上面有哪些石墙画?反映了人们当时什么样的观念或意识?

★作画步骤

1.用毛笔在高丽纸(宣纸)上勾形。

2.用水粉色填色,待干。

3.用力将画揉皱后展平,在画的背面刷墨汁或色。

4.局部补色,完成作品。

(《龙》李金铭,10岁)

★学习提示

①作画前可找敦煌壁画图欣赏。

②重彩法涂色色不能太薄,刷背景色要注意用力的轻重。

童画心语

(a.《游春》刘沁宜,9岁)

(b.《弹琴》逯典娟,8岁)

这两张画都是根据墙的浮雕表现的,斑驳的肌理表现出石墙的久远感。

(c.《百里负米》王悠然10岁)

“二十四孝故事”是我国古代浮雕常于表现的题材,它是元代郭居敬辑录的古代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在画这类题材时,要先了解故事再创造表现,可以让人得到启迪。

(d.《无题》李金铭,10岁)

(e.《观音》郑昕华,9岁)

李金铭小朋友直接用水墨点写,侧重表现的是一种水墨感觉。郑昕华小朋友勾线与点写相结合,使人物表现更突出。

课题延伸

在大山的悬崖上,在石窟里,我们的祖先留下了精美的墙画,有的是彩色,有的是黑白,你能画一画吗?

艺术小词典

现代重彩画是传统工笔重彩在现代文化和现代审美条件下发展的一种新样式,是20世纪60—70年代由云南的一批画家首创,吸收了汉唐重彩壁画的一些特点,继承了以敦煌壁画为代表的中国民间重彩的表现效果,著名画家丁绍光是代表画家之一。1994年联合国为纪念国际家庭年,发行了丁绍光的重彩画《母爱》,1995年他的六张重彩画作为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纪念邮票,一张作首日封发行。法国美术评论家帕里诺称他的艺术“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他用一支神似的笔,使自己成为20世纪的乔托”(右图为丁绍光作品《母爱》)。

(《母爱》丁绍光)

第二课美在檐头瓦当纹

认知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