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水墨欢歌:少儿水墨画表现与作品赏析
26323100000005

第5章 水墨天地(2)

建筑屋檐顶端下垂的部分有圆形或半圆形的构件,上面饰有兽面纹,这就是瓦当。我国最早的瓦当出现在一千多年前的西周,秦汉时期瓦当发展到了顶峰,它既是保护墙面,固定瓦面的实用品,也是集绘画、雕刻、书法、工艺于一体的艺术品,具有较强的装饰性、神秘感和古朴感,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和思想意识形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它们就像一串串美丽的珠链横列于建筑物的檐端椽头,整齐划一、绚丽夺目。

创造表现

瓦当上面的图纹是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瓦当上的不同符号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摹写和心理感受,它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比如:“+”意指太阳的光芒,“●”表示雨滴或水雾,组合在一起则有风调雨顺万事平安之意。“”称为“云”纹或“雷”纹。

★作画步骤

1.将宣纸用力揉皱后展平。

2.毛笔蘸墨画瓦当的图形,保留笔痕的肌理效果。

3.点或皴擦出有虚实的背景。

4.填色,完成作品。

(《鸟纹瓦当》邓佳欣,9岁)

★学习提示

①要体会瓦当的古朴美感。

②表现时要保留瓦当的残缺效果,注意粗笔与枯笔的运用。

童画心语

李金铭:老师最初让我看瓦当,我什么都看不懂。

杨云朋:听老师讲后突然觉得我们祖先真了不起。

何咏秋:你知道瓦当上图的来历吗?

刘博文:丰收年建的房子在瓦当上做“丰”字,主人姓王瓦当上也可能做“王”字了,这就是文字瓦当。

李金铭:还有的瓦当上全是图形,主人属狗,在瓦当上就做“狗”的形状,主人崇拜的物也可以做在瓦当上。

杨云朋:原来瓦当上的“图”和“文”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

李金铭:你们知道吗?现在看到的许多瓦当为什么有残缺的?

何咏秋:瓦当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这么多年难道还不碰缺一点吗?

杨云朋:我看到残缺的瓦当,就立即想起了“维纳斯”。

本课题图片作者:李金铭、杨云朋、何咏秋、张玉晨、逯典娟、王一凡。

课题延伸

①把自己的生肖或名字用瓦当的构成方式画出来。

②选择适当的画法画一画画像石或画像砖。

艺术小词典

瓦当的纹饰构成有中轴对称、辐射、圆旋、任意形结构,包括画像瓦当、文字瓦当、画像兼文字瓦当,其中画像瓦当的内容最为丰富,它以具象或抽象的方式呈现,文字瓦当在汉代最具特色,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四神瓦当属任意形结构,分别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形象,表示东南西北,画面舒展线条轮廓粗犷,看似笨拙古老的形象让人感觉到了它的力量与气势之美。

(青龙纹饰瓦当)

(白虎纹饰瓦当)

(朱雀纹饰瓦当)

(玄武纹饰瓦当)

第三课会说话的木雕窗

认知感悟

在我国传统建筑中,外部围护或内部分割的隔扇或纱隔称为窗,在建筑中常成为人们装饰的重点,又承载着审美和教育的作用。从汉代以来,我们的祖先便将自己的祈愿、祝福与喜悦以优美的形式刻在了窗上,千百年来人们不断丰富和发展着这一独具民族特色的实用艺术与文化相统一的形式。

创造表现

在古建筑上可寻觅到多种多样的木雕窗,不仅它的形象夸张具有较强的装饰性,而且它的内容丰富,里面还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作画步骤

1.用线条勾画窗上的蝙蝠等动物。

2.画花窗的装饰纹。

3.淡墨浸染。

4.填色,完成作品。

(《窗》徐亮,9岁)

★学习提示

①了解花窗图案的寓意,并把它讲出来。

②注意形象的夸张性,可选择局部表现。

童画心语

a.《喜上眉梢》陈莹晶,7岁,小喜鹊叫喳喳,阿姨今天到我家。

b.《两只吉祥鸟》秦也潇,8岁,我发现花窗上的图许多都是对称的。

c.《木窗上的画》吴茂雨,10岁,“鹿”寓寿“蝙蝠”寓福,外婆幸福又长寿。

d.《木雕花窗》郑昕华,9岁,点、线、面组合巧妙,浓淡墨变化自然,用笔轻松随意。

e.《家家都有雕花窗》丁丹维,9岁,家乡的花窗画不完,花窗的故事听不尽。

课题延伸

收集有关门窗的故事,画一画具有民族特点的门。

艺术小词典

窗格子线条图案变化丰富,不仅将实用与美观相结合,而且还包含了深刻的意义,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如万事如意窗由四个如意组成一朵鲜花,寓意万事如意,莲花、鲤鱼、仙鹤常成为花窗雕刻的形象,多种多样的变化形式和色彩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待,也反映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力。

第四课举世闻名的青花瓷

认知感悟

中国人早于欧洲人一千多年就已掌握了制造精美瓷器的技术,在英文“China”一词有两层含义——“瓷器”和“中国”。在人们遥远的记忆中“瓷器”成了“中国”的代名词,在现代文明社会的今天,它依然是那样让人感觉亲切并释放出迷人的光彩。

青花瓷是我国古瓷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之一,它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元代,成熟于明代,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实用性,备受人们的喜爱。

创造表现

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有青花瓷?画画自己对青花瓷的感受吧!

★作画步骤

1.不同画法的花纹。

2.画青花瓷的外形。

3.画内部花纹图案。

4.在古朴的花瓶里“插”上几枝鲜花。

(《插花的花瓶》王一乔,6岁)

★学习提示

①青花瓷上的花纹组合多种多样,不过是有规律可寻的,你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了吗?

②青花瓷的画法很多,想一想还能发现什么画法。

童画心语

a.《花瓶》张醇婷,6岁,剪一剪画一画,新鲜又好玩。

b.《桌上的花瓶》何咏秋,6岁,青花瓷上的图案是有规律的,用蓝青色直接画,既要细心又要大胆。

c.《我家陶瓷多又多》王姝文,李楚依,6岁,把平时看到的花瓶组合在一起,画出的画面更好看。

d.《我家的花瓶》王鸿亮,7岁,明丽的陶瓷是靠浓重的桌面衬托出来的。

课题延伸

在生活类陶瓷中以绘画的形式装饰较多,并多以水墨画形式表现,试着在白色的瓷盘上用蓝色颜料装饰自己的“青花瓷”。

第五课醉人心田的诗情画意

认知感悟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其中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鼎盛时期,据统计收入《全唐诗》的诗歌就有四万多首。诗歌是一种抒发内心情意的最浓烈的文字形式,将诗转变成画,除了要理解诗的基本意思,感悟诗的意境外,还需要有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将自己的感受空间引向一个既具体可感又空蒙虚幻的情境中。

创造表现

诗的形象表现要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将生活形象转化为视觉艺术形象传达诗意。

★作画步骤

1.重墨调水点写最前的鹅颈、翅膀等。

2.依次画其余的鹅,笔墨要有变化。

3.稍浓的墨勾画鹅头、嘴、脚,涂色。

4.画背景,写上相关诗句,完成作品。

(《咏鹅》陈奕桥,10岁)

★学习提示

抓住诗的精彩句子或词语表现,注意用淡墨与淡色烘托诗的意境。

童画心语

《望洞庭》刘禹锡(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渔歌子》张志和(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乞巧》林杰(唐)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独坐敬亭山》李白(唐)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a.《望洞庭》孟泽达,8岁)

(b.《渔歌子》杨云朋,11岁)

(c.《乞巧》陈奕桥,10岁)

(d.《独坐敬亭山》张碧纹,9岁)

把诗画成画是一种创造,把词画成画有同样的收获,《渔歌子》便是根据词意表达的画面。

课题延伸

诗歌能醉人心田,而童话能打动人的真情、寓言能开启人的智慧、童谣能让人身心愉悦。文学与绘画是一对孪生兄妹,把文学作品画成画是一种再创造,给自己熟悉的课文配插图、画童谣、画故事吧。

艺术小词典

中国画讲究诗情画意,王维(字摩诘,唐朝诗人,画家)把画与诗相互融会贯通,开创了诗情画意的境界,赋予了真正的气韵生动的美感,苏轼(宋朝诗人、文学家)给予“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赞誉,奠定了王维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从此诗的情怀进入了绘画,逐渐成了重要的审美标准之一。

丰富的生活,独特的感受

现实生活是人们获得独特感受的重要源泉,表现生活是进一步增强生活情感和感受生活之美的过程,也是将审美表现与现实生活相连通的过程。本单元的主要课题就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让少儿用水墨写生的方式表现,有效增强少儿写生表现能力和生活感悟能力。

第一课漂亮的背篓

认知感悟

编扎是我国古老的一种民间技艺,背篓就是用竹篾编扎而成的一种常用的劳动工具,各个地方都以不同的样式呈现,南方丘陵或山区,尤其是湘西一带少数民族地区的背篓较为典型,也特别漂亮。

根据不同的用途背篓可分为:洗衣背篓、儿背篓、高背篓、柴背篓、水背篓等。

创造表现

在生活中见过背篓吗?说出它不同的形状特征来。

★作画步骤

1.观察背篓的外形特点用线勾形。

2.用浓墨平涂。

3.用浓重的色画结构线。

4.添加背景,完成作品。

(《背篓》杜玉芯,10岁)

★学习提示

①根据个人的感受可选择或探究不同的表现方法。

②注意发现背篓的编织规律,充分发挥点、线的作用。

童画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