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奔跑的鹿:激发工作热情的职场寓言
26375500000039

第39章 升职:鲤鱼跳龙门的故事(13)

【原典】曲意而使人喜,不若直节而使人忌;无善而致人誉,不如无恶而致人毁。

【释义】委曲自己意愿而让他人喜欢,不如正直躬行而让他人忌恨;没有善行而让他人赞誉,不如没有恶行而让他人毁谤。

【解析】每个人待人做人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喜欢曲意迎合,不明确表达意愿;有的人喜欢直言不讳,光明磊落。对小人来讲听到刚正不阿的言语当然忌恨;而曲意者,要么是图人喜欢,要么有所乞求。

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在御苑中游玩,看到有一棵树干笔直、耸入云霄的大树,李世民非常喜欢,绕着它转了好几圈,赞不绝口。殿中监宇文士见李世民这样喜欢这棵大树,便随声附和:“臣一生走了不少地方,还从未有幸见过这样奇伟不凡的大树,只有跟了陛下,才能沾上这样的福气。看这树冠,顶天盖地,象征着陛下盖世无双的功勋;再看这棵大树下,浓荫密布,站在下面,好像我们沐浴在陛下的皇恩浩荡之下。这种气度非凡的大树,也只有御苑中才配有,其他地方哪里会有啊!”李世民说道:“魏征常劝我不要亲近奸臣小人,我一直不知谁是奸臣小人,曾怀疑就是你,现在看来,果然没有猜错!”说完,头也不回,拂袖而去。

人人都受听好听的话,小人和当权者尤其如此,而刚正的人则很看不惯那种阿谀像。

【原典】处父兄骨肉之变,宜从容不宜激烈;遇朋友交游之失,宜剀切不宜优游。

【释义】对待父母兄弟骨肉至亲之间的变故,应当从容应对,不应当情绪激动;遇到亲朋好友交际往来之间的过失,应该恳切规谏,不应当听之任之。

【解析】父母兄弟乃是骨肉血缘之亲,当亲人有了大病或是遇到意外的变故,自己当然感觉有切身之痛,此时应当态度要从容,心情要冷静,绝不可感情激烈冲动,或是悲哀过度。

文帝十三年,淳于意在被押解长安前十分悔恨地说:“怨只怨只生女儿没有儿子,在遇到大事时实在没有人替我说话!”淳于意的小女儿淳于缇萦,十分同情父亲的遭遇,于是自愿随父来到长安,给文帝写了一封信:“我的父亲淳于意作为齐地太仓令,当地人们都称赞他办事公道、廉洁奉公。现在因为犯事而被处重刑,我以为人死不能复生,受过重刑之后,即使侥幸活下来也不能再像平常人一样生活,虽然想要改过自新也是走投无路。所以我愿意为父赎罪,希望以此换得父亲悔过自新的机会。”淳于缇萦在父兄骨肉之变时,从容处事,向文帝写信表白,晓之以理,动之于情,确实让人信服。所以,文帝看过这封信之后,为其精神所感动,特意下诏免去淳于意的刑罚,并在全国废止了肉刑。

在人与人相处交往过程中,无论是家庭成员之间,还是社交场合朋友之间,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矛盾,交往各方也会由某种因素引发其行为语言过失。此时,处理的方法只能是从容疏导,诚恳规劝,切忌激烈、纵容,否则,矛盾不但得不到解决,反而将进一步激化;过失也因此而一错再错得不到及时纠正。

【原典】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末路不怠荒,才是真正英雄。

【释义】细小地方不能渗透疏漏,隐暗地方不能欺骗隐瞒,穷途末路不能懈怠荒废,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解析】一个人的成就是平时点滴积累而致。意志、品德、待人,无不从小处做起,而能成大事者关键是志向远大,胸怀宽广。

亚历山大大帝的父亲腓力二世,本来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不料正当他统率马其顿大军策马东征之际,突然被他的一个亲近恃卫刺杀身死。原来这个侍卫跟他的一个恃宠而骄的妃子发生争执,侍卫就向他诉苦申告,可是他当时正忙于接应各国贵宾,一个小小的侍卫何心去理睬他,随意申斥几句就不理了。侍卫气愤难消,竟拿起佩剑当场把他刺死。相反,******总理在国宾馆看到工作人员把口水吐到了地毯上,并没有去训斥,而是亲自用手巾把口水擦掉。身教胜于言教,小事中见伟大,大人物如此,小人物同样,欲有为者应大处看眼,小处着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常言道:“大行不拘细节”。其实,一个人一生事业成功与失败,往往就在于一些不为人所注意的小节上,古人有曰“千丈之堤毁于一蚁之穴”。小事不加注意,往往是招致失败的根源;因此在小的地方必须注意到,所谓‘防微杜渐’,就是这个意思。

【原典】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之操。

【释义】惊赏奇特喜好怪异的人,终无高远弘大的远见;苦心节俭独立特行的人,定有永恒持久的操行。

【解析】君子应当重视平素的言行,而不要标新立异耸人听闻,也不要受奇奇怪怪的事情动摇心念。如果动摇了心念,绝不会有高深的识见,只不过是平凡庸碌的小人。世间有许多人都是为了求珍奇而乱其行,寻怪异而损害到自己。在非常困难的环境而能守住节义,与愤世嫉俗、独立独行的人当然有差别。但是,这种行为常常改变,并非是永久恒定的操行。这是处非常时应有的觉悟,不是在平常时可以培养出来的。

荀子是主张性恶论的人,认为人都是“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筋骨体肤里好愉逸”,“夫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所以他主张对人要加强后天的教化并且更要加强法治。他说:木料经过墨线的刻划就可以取直;刀具经过磨石的磨砺,就可以变得锋利;君子学识广博,而又天天检查反省自己的言行,那么就会变得精明有智慧,行动也不会犯过错。他又说:“公正,就产生光明;偏私,就导致黑暗;端庄,就产生通达;作伪,就必定蔽塞;诚信,就产生神明;夸诞,就一定会惑乱。”荀子所论述的这六种情形,是君子需要慎重对待的,“惊奇喜异者,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非恒久之操”,则从另一个方面诠释了荀子的“品行优劣论”。

一个人只有在平凡中才能看出伟大,奇特怪异之行多了只会使人看了讨厌,对于自己的前途事业绝无任何好处。例如一些未成年的中学生,竟以会抽香烟而洋洋得意,旁人看来,这正是代表他们的无知。生活中的修行是实实在在的,不是恪守一些教条,把自己锁进道德圈子里就算是有修养,而是要脚踏实地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原典】当怒火欲水正腾沸处,明明知得,又明明犯着。知的是谁,犯的又是谁,此处能猛然转念,邪魔便为真君矣!

【释义】当处于愤怒和欲望如火似水般的腾沸时,常常会干一些明知故犯的事。知道这种道理的是谁?明知故犯的又是谁呢?如果当时能够及时改变观念,恶魔也就变成了慈祥的上帝!

【解析】怒火欲水本是一念之间的事,修养好了,一念之间可以使自己变得高雅;杂念多了,便逐渐庸俗,以至养成许多恶习,烦恼就越发多了。忍耐是一种本领,特别是当你处于劣势的时候。我们的祖先早就总结出一句至理名言:“小不忍则乱大谋”。

从前,有个人很有钱,却感到自己没有智慧。于是他跑到大街上,去同人买智慧。有位智者告诉他:“你倘若遇到疑惑时,暂且不要着急处理,可以先朝前走七步,然后再退七步,这样进退三次,智慧就来了。”“拥有智慧就这麼简单”买智慧的人满脑疑惑,就离开了。这一天,买智慧的人很晚才回家,推门进屋,昏暗中突然发现居然有一个人与他的妻子睡在一起。他十分震怒,拔出刀来就要砍向那人之际,电光火石之间,脑海中忽然闪出智者的话。心想,看看这智慧管不管用,於是他照着智者的话去做了。然后点亮了灯光,看看那人究竟是谁。这才发现,那个与他妻子同眠的人,原来是他的母亲。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给自己大书一个“忍”的座右铭,这说明人们都能意识到“怒火欲水”之害,但又很难一下子控制得了。亚里士多德说:“人自己有权抑止做一件好事,也有权抑止做一件坏事…成为善人或成为恶人,这完全是在我们自己来选择。”在有耻与无耻,正义与不义,纯洁与邪恶,高尚与卑鄙之间,当怒火和欲望涌上心头时,假如我们能够用理智和毅力加以控制,不但可以达到修养身心的目的,而且可以把这种怒气和欲望变成磨练自己的阶梯,一切邪魔都会成为你的精神俘虏,自然,你会轻松愉快、祥和宁静。

【原典】毋偏信而为奸所欺,毋自任而为气所使,毋以己之长而形人之短,毋因己之拙而忌人之能。

【释义】不要偏信而被奸诈小人所欺骗,不要自负而被一时意气所驱使,不要拿自己的长处而比他人的短处,不要因自己的笨拙而妒忌他人的才能。

【解析】只要是人,或多或少都有偏袒、自私、欺骗、嫉妒的劣根性,能铲除这种劣根性的人就算是圣贤,蒙蔽善良任性的就会变成邪恶的小人。一个人其善良的本性一但被蒙尘,劣性便占了上风。不考虑一件事物的真假虚实,只轻信一方的话而行动,就容易被人所骗,做出愚蠢的行为。

名医扁鹊对齐桓公察颜观色后向其进言有病,应急早医治,而齐桓公却相信并坚称自己无病,事后还揣度扁鹊进言之举,不过是借别人没病而找病治,想加赚些银两的伎俩而已。就这样,齐桓公把扁鹊一而再、再而三地说他有病之语,视作不吉利的咒语了,他干脆就不搭理扁鹊,扁鹊无奈,只能退下。不久,齐桓公果然病倒了。他马上派人去找扁鹊,却总也找不到。原来,扁鹊自知回天无力,已经预先躲了起来。再过几天,齐桓公就一命呜呼了。

可以这样说,齐桓公不是死于肆虐的病魔手中,而是死于拒听忠言的固执中,他至死也不知“忠言逆耳”、“忠言不中听,中听不忠言”的道理,教训是深刻的。可见,盲目地自信和一意孤行,是不可取的。当一个人无足够正确的理由却凭逞强的意气来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别人的意见时,或许就是他即将痛入膏肓时。

可见,一个人究竟是君子,还是小人,其关键完全操之于已的修省磨练。生活中常常有些人有本事就傲气待人,由于有些能力,就很自信,往往瞧不起不如自己的人,以至目空一切。而对自己的不足往往喜欢掩饰。所以,人过于自信就容易偏信,以此待人便就无人,这样意气用事,被人利用,妒人之能,却难自知。

【原典】人之短处,要曲为弥缝,如暴而扬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顽的,要善为化诲,如忿而嫉之,是以顽济顽。

【释义】他人有缺点,要委婉地为其掩饰弥补,如果暴露而传扬,就是用自己的短处攻击他人的短处;他人有顽固,要和善地加以感化教诲,如果忿怒而疾恶,是用自己的顽固助长他人的顽固。

【解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些习惯,有些习惯不一定为别人所接受,一个善于处世的人,应该本着尊重别人个性习惯的原则去适应化解,而不是讨厌;不能接受别人的人说明自己也有许多不好的习惯,应学会“由人及已”的方法。

三国逐鹿时期,曾经占据西凉的马超被曹操打败后走投无路,只好投奔刘备。刘备对马超非常赏识,拜为平西将军,又加封都亭侯,待遇可谓十分丰厚。马超见刘备对自己如此赏识,便目中无人起来。关羽见状,十分生气,便要求刘备杀掉马超,可刘备又实在舍不得。张飞想了一个办法,对关羽说:“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就该亲自给马超做出个样子,让他知道一下什么叫礼法。”第二天,刘备召集众将开会,关羽和张飞都特意亲自拿着宝剑值勤。马超见状大惊,对自己平常的傲慢无礼十分懊悔。从此以后,马超见到刘备便恭恭敬敬再也不敢无礼了。张飞和关羽没有故意在大庭广众之下宣扬马超的错处,也没有因此讨厌他、冷落他,而是诚心地以切实言行引导马超、感化马超,真是高明之举。

一个喜欢揭发人家短处的人,就证明他自己的为人一定也有问题,所以在旁人看来也只不过是像孟子所说“以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况且“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典】遇沉沉不语之士,且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人,应须口。

【释义】当你遇到一个表情阴险寡言的人,千万不要推心置腹表示真情;当你遇到一个固执已见、自以为是的人要小心谨慎,尽量不要说话。

【解析】一个人生存在社会上,观人之行非常重要。如果只讲待人浑厚包容,就会吃亏上当。因此有“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古训。孔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清朝大贪官和珅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得到乾隆皇帝的宠爱,不仅因为他学识渊博,出身满洲,相貌堂堂,聪明伶俐,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能准确洞察出皇帝的内心;李嘉诚在茶楼当伙计之时,学到的第一个功夫就是利用环境察言观色,见机行事。而这种善于观察别人的本领,对他此后一生的事业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此,古人待人处世的原则有:精明练达,浑厚温和;和而不同,和而不流;责人勿刻,责己勿宽;善待君子,善处小人等。

在我们周围,常常有一些人对待小人言行过急,不是恶语攻击,就是拳脚相加,以小人之道对待小人。殊不知,这样做恰恰把自己也变成了小人。因此,我们要冷静思考、机敏警觉,要有洞察世态人情的智慧。对小人不亲近,也不公开结为仇敌;对君子既亲近,又不曲意逢迎,要学习君子的品德学识,按照君子之道立身处世。这才是洁身自好、明哲保身的待人之道。

【原典】念头昏散处,要知提醒;念头吃紧时,要知放下。不然恐去昏昏之病,又来憧憧之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