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奔跑的鹿:激发工作热情的职场寓言
26375500000045

第45章 升职:鲤鱼跳龙门的故事(19)

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中国,成为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即位后,立即着手安抚百姓,分封有功之臣。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刘邦亲自在洛阳南宫大排筵宴,款待所有文武功臣。

席上,刘邦对众臣说:“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在这方面我不如张良;管理好国家,稳定后方,充实军饷,这种才能我不如萧何;统率军马,冲锋陷阵,每战必胜,每攻必取,我比不上韩信。此三人都是当今豪杰,天下奇才。但我能毫无保留地相信任用他们,所以得天下。而项羽只有一个谋臣范增,还不得重用,这就是他必然败亡的原因。”刘邦的这种谦逊圆通,赢得了群臣的尊重。

伟大的人物能善于用人,凡事从大处着眼,不拘泥小节,所以因人成事,其功业成就并非出于偶然。而执着自恃的人,却往往失掉机会,甚至功败垂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谦逊通融的人往往能成就大事;而刚愎自用的人,往往是一事无成,我们应当加以扬弃。

【原典】俭,美德也,过则为悭吝,为鄙啬,反伤雅道;让,懿行也,过则为足恭,为曲谨,多出机心。

【释义】节俭,是美好品德,过分了就是小气,就是吝啬,反而有伤高雅正道;谦让,是美好行为,过分了就是恭维,就是曲谨,大多是出于机变用心。

【解析】孺家主张:“节俭固然是美德,过分节俭就变成吝啬,谦让固然是美德,过分谦让就变成谄媚。”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就在这里。所以,君子处世无“过”与“不及”,只要恰到好处。

春秋末期,晋国的大臣赵简子权高位重,但他依然乘坐破车瘦马,以旧的公羊皮衣敝体。他的管家给他提建议说:“新车坐着安全舒适,马肥壮来往也跑得快,用狐狸皮做的白色裘衣穿着暖和而轻便,这些东西您不是不可以找到,您为什么不更换一下?”赵简子说:“我并不是不知道享受。我只是听说,君子的衣服华美时会使人更加恭敬,而小人的服装华美只会变得更加傲慢,我老是用破车敝裘提醒自己,恐怕穿上这些华美的服装自己也会渐渐地有小人的傲慢之心。史书上说:‘周公的地位高时,他比原来更加谦卑,战胜敌人后更加警惕,家中富裕而更加节俭,所以周朝能延续八百多年。’”穿旧衣驾破车的赵简子,他的这种俭朴并没有一丝一毫的做作,而是把握有度。

我们可以看出,凡事做的过度都是不好的,物极必反,我们应当慎重。所以,在日常生活上,我们应当制止奢靡浮华的生活和改正虚伪不诚的风气,生活节俭朴实,养成崇礼的德性,在物质上既不吝蔷,也不奢侈;在精神上宁奉之拙勿失之巧。只有这样,凡事才能恰到好处。

【原典】毋忧拂意,毋喜快心,毋持久安,毋惮初难。

【释义】不如意的事不要忧心忡忡,高兴的事不要欣喜若狂,长久的安定不要过分依赖,开始的困难不要畏慎。

【解析】得意是失意的根源,失意是得意的基础。凡事不要有恃无恐。要知道“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连天道尚不能久,何况人事。

一天,武灵王在行宫召见大臣肥义、楼缓等人,说:“我们时刻面临着险境,却没有强大的兵力保护自己,搞不好恐怕有亡国的危险啊!我想向北方的胡人学习‘胡服骑射’,以此来富国强兵。”肥义说:“做事犹豫不决就会错失良机,行动迟缓就永远不会成名。大王您还犹豫什么呢?”武灵王听了非常高兴。

第二天上朝时,武灵王和肥义、楼缓三人都穿着胡服上了朝堂,群臣不知所以,目瞪口呆。对此,他的叔叔公子成第一个站起来坚决反对。他于是向叔叔分析了赵国的困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公子成终于被说服了,并表示自己也要改穿胡服。赵国遂正式颁布国民必须都穿胡服的命令。这道命令执行后又受到了一些元老重臣的反对。等他们明白了赵武灵王的良苦用心后,都赞成了胡服骑射的主张,武灵王终于在赵国推行了改革,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骑兵。

在佛家来说,人生原无得意与失意之分,只是人观念上的感觉而已。就现实而言,世间一切事物总处于变化之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如电光石火梦幻泡影,在人生道路上,只有不惧困难,不怕艰险,才能有所收获。

【原典】饮宴之乐多,不是个好人家;声华之习胜,不是个好士子;名位之念重,不是个好臣士。

【释义】经常宴请宾客寻欢作乐,不是一个好的人家;喜欢靡靡之音和华服艳饰,不是一个好的学子;名利权位的欲念太重,不是一个好的官员。

【解析】汉高祖刘邦即位称帝以后,准备论功文臣武将。群臣争功,一年都不能解决。刘邦自认萧何功劳最为卓著,先封酂侯。武将都发泄怨言:“臣等披甲征战沙场,身经百战,有攻城略地之功;而萧何未有尺寸之劳,仅仅动动笔杆子,为何反倒位居首功?”刘邦问道:“诸君知道打猎的事吗?”答知之;又问众臣知不知道猎狗,回答也都知道。刘邦于是说:“狩猎之事,猎狗捕杀禽兽,而最重要的放狗捕猎,发布指令者乃是人。今诸君能获猎物,功劳就像这些猎狗;至于萧何发现兽迹,指示目标,他的功劳就好比是狩猎中的猎人之功。且萧何最早率全家数十人跟随我,功不可忘!”群臣闻此,无人再敢多言。

人的品性修养要在各个方面体现出来,不论是读书求知,不审居官从政,或是日常生活,只为追求私欲的满足,达到私心的要求,必然有损于集体,有损于公德,其最终结果是败坏自己的形象。而热衷于饮宴声乐之辈,必然轻浮;一门心思在名利场钻营,定然不会是为民造福坚持正确原则的人。

【原典】仁人心地宽舒,便福厚而庆长,事事成个宽舒气象;鄙夫念头迫促,便禄薄而泽短,事事得个迫促规模。

【释义】仁慈的人心胸宽广舒畅,福禄丰厚而绵长,任何事都表现出宽宏大度的气魄;鄙陋的人心胸狭隘,福禄微薄而短暂,任何事都落得紧迫局促的局面。

【解析】我们常说,“庸人厚福”和“傻人有傻福”,因为庸人的心地憨直,不像聪明人好用心机。庸人的性情纯真,心胸宽大而舒畅,念头少,伪装少,争得就少,心情舒畅,平日就少有忧虑烦恼。待人处世,也少用机巧,所谓不失赤子之心。天福庸人的道理,即在于此。

齐景公在鸟窝里掏麻雀,由于麻雀还太小,于是又将麻雀放回原处。晏子不依通常朝会的时间,就先行入见。敬拜致贺说:“君上的作为,很合古圣先王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啊!”景公诧异地问道:“寡人掏麻雀,由于麻雀还太小,所以又将它放原处。你说寡人的行为合乎古圣先王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这是什么道理?”晏子回答说:“君上掏麻雀,因为麻雀还太小,所以又放回原处,这是慈爱幼弱的表现。君上的仁爱之心可以表现在小动物身上,更何况人呢?所以我说这很合乎古圣先王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啊!”

其实,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做到仁爱为怀也是不难的事情,只要我们肯去做。在我们周围,一些人聪明过了头,用尽心机,烦恼接踵。这些人心地狡诈,行为奸伪,凡事只讲利害不顾道义,只图成功不思后果,即使能靠机诈成功于一时,也绝不会成大功、立大业的,上天也绝不会降福给他。一些人待人之所以宽厚,就在于诚善,在于忘我,私欲少而烦恼少。所以,我们在待人上应有些肚量,少为私心杂念打主意。

【原典】用人不宜刻,刻则思效者去;交友不宜滥,滥则贡谀者来。

【释义】用人不应当苛刻,太苛求就会使想效力的人离去;交友不应当随意,太随意就会使善献媚的人到来。

【解析】待人不要太刻薄,性情刻薄的人,一定不会有待人有恩,居上位者对部下刻薄无比,则部下纷纷背叛,势难常久。父子兄弟之间,如太刻薄,则骨肉相残导致家庭破败。刻薄的起因是吝蔷自私,是物欲埋没了良知,渐渐的习而成性,养成刻薄无情的行为。所以,要不刻薄,就必须铲除自私的观念。

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交友是不可不加选择与分别的,朋友也有好的,也有坏的。常言说:“绝无益之朋,交有德之友。”“酒肉朋友不可交”。许多人一诺之功,一酒之饮,一事之助,便为友至矣,这样是没有真朋友的。

交朋友要站在道义的立场,互相帮助增进交谊,如果基于利禄的结合,那就是酒肉朋友,在你有钱有势的时候,他们如蚊蝇之逐臭蜂涌而来,当你金尽势衰的时候,他们就掉头不顾而去,这样的朋友,还不如早早断绝来往为妙。关于交友之道,孔子劝戒世人“无友不如己者”,意思就是不要交品学不如自己的人,因为一旦交到恶友就会影响自己的前途。

【原典】大人不可不畏,畏大人则无放逸之心;小民亦不可不畏,畏小民则无豪横之名。

【释义】有官位的人不可不敬畏,敬畏有官位的人就不会有放纵安逸的想法;平民百姓也不可不敬畏,敬畏平民百姓就不会有豪强蛮横的名声。

【解析】孔圣人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身居高位的人,道德学问必定超人一等,否则人民不会选举他,政府也绝不会任用他主持国家大计。人们敬畏他们就能够循规蹈矩,勤勉工作而无放纵感情、安逸、偷闲的习性。

包拯是北宋时期的官吏,他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明断,严于执法。当时官方每年要从秦陇七州百姓身上征收数十万钱财,用来解决修造官船和河桥竹索的费用。包拯来此地区任职后,奏请免除了此项课派。

在任开封府知府时,他废除了百姓诉讼控告者不能直趋官府厅堂的规定。在他的刚毅严明面前,贵戚宦官不敢放肆,而是十分畏惧,百姓却很爱戴他。在任端州知府时。他曾立下家训说:“后世子孙中做官的人,如犯有贪赃罪,就不得再算是包家人,死后不得归葬包氏坟地,不从吾志,非吾子吾孙也。”包拯为民谋福和治训家风,都坚持自己的节操,他不惧权势,体惜百姓,留得一片正气!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就是一切政事以民为本,亲近人民而不欺侮人民。历史上轻视平民的人难以成就大事业。

【原典】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则怨尤自消;心稍怠荒,便思胜似我的人,则精神自奋。

【释义】事业稍有不顺时,就想想不如自己的人,这样怨天尤人的情绪就会自然消失;身心稍有懒惰时,要想想胜过自己的人,这样精神就会自然振奋。

【解析】北朝时期的著名学者徐遵明,17岁时,随同乡去山东求学,师从著名学者王聪学习《毛诗》、《尚书》和《礼记》。一年后到了燕赵地区师事张吾贵。学习数月后他对张吾贵的讲学十分不满,便和平原郡的田猛略去范阳拜孙灵德为师。不到一年,徐他又要离开范阳,田猛略对他说:“你千辛万苦地千里寻师却不坚持到底,这样下去终将一事无成。”他说:“真正的老师在哪里,我现在已经知道了。”猛略说:“在什么地方?”他指着自己的心说:“就在这里。”于是他与田猛略分手,来到平原郡,住在一间蚕房里,从此不再请教老师,而独自昼夜苦读、刻苦钻研大量典籍。6年来,他除了偶而弹筝吹笛自娱以外,没有走出庭院半步,修完学业,自成一家。后来他听说阳平赵世业家中藏有晋朝永嘉年间版本的《服氏春秋》,便前往阅读。后完成《春秋义章》30卷,又讲学20年,终于成为一代儒学宗师。可见,事业上没有向上之心难以向上。

俗语说“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万事不能尽如人意,不可随自己的意思任意而为。遇到挫折就怨天尤人,决难成事。“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说明了“逆境时比手下”的道理。

【原典】不可乘喜而轻诺,不可因醉而生填,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鲜终。

【释义】不能乘着喜悦而轻易许诺,不能因为醉酒而生气发怒,不能乘着快乐而惹事生非,不能因为疲倦而有始无终。

【解析】高兴时有求必应,便犯下了“轻诺寡信”的错误;“借酒发疯”,便犯下了“酒后无德”的毛病;摆不正自己的位子,结果是“炙手可热,得意忘形”,做事有始无终,畏难而退,虎头蛇尾。这实际上都是做人不成熟的表现。

东汉人严光,年少成名,曾与刘秀一同游学。刘秀即位称帝后,严光便隐姓埋名。光武帝为求贤才多方派人寻找。同严光鲜有往来的司徒侯霸,差人送信邀他做客。严光不写回信,只是口头传信,由差人记录如下:“足下位至鼎足(意三公之位),甚善,怀仁辅政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他是告诫侯霸不可一味阿谀逢迎君主。

侯霸将信呈给光武帝,光武帝看完笑道:“狂奴故态也。”次日,光武帝亲至严光下榻处,严光卧床佯睡,不起身迎候。光武帝抚摸严光肚子说:“唉,严光,难道你不能帮助我治理国家吗?”严光许久方睁开眼说了一句:“士固有志,何必相逼?”光武帝见状,无奈地叹息着离去。

严光不肯轻易许诺与阿谀奉承的侯霸打交道,结果被侯霸告了一状,但他如果轻易许诺赴宴,那么,会被侯霸抓住了把柄。同样他拒绝刘秀的敦请,也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所以说,严光的做法是值得称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