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奔跑的鹿:激发工作热情的职场寓言
26375500000046

第46章 升职:鲤鱼跳龙门的故事(20)

待人行事应该言而有信,恒心如一。当我们感情出现异常时,就要多加注意,不可随意答应别人的事情,更不可任性处理事情,多管闲事,以免招致后悔与失败。否则终究将一事无成。

【原典】钓水逸事也,尚持生杀之柄;弈棋清戏也,且动战争之心。可见喜事不如省事之为适,多能不若无能之全真。

【释义】垂钓虽然是件闲逸的事情,但掌握着生死的把柄;下棋虽然是项清静的游戏,但萌动着争斗的心理。可见,多事不如无事悠闲自在,多才不如无才保全真性。

【解析】人生如钓,暗藏杀机;世事如棋,变幻无穷,又有谁能保持内心的那片平静呢?

管仲姬是元代有名的才女,虽贵为命妇,却时常流露出想隐居的心意。她在《渔父图》词中提到:“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利浮名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弄月吟风归去休。”赵孟頫附和这首词道:“渺渺烟波一叶舟,西风木落五湖秋,盟鸥鹭,傲王侯,管甚鲈鱼不上钩。”赵孟頫是大宋国的皇亲国戚,却在元朝做官,内心十分矛盾,所以也自然而然地产生归隐之意。

管仲姬虽然是一介女子,却能看得透,认得真,比那些名不副实、心口不一者人格来得高妙飘逸。老庄的无为哲学而言,“无为无作”自然会“优游清逸”,但是如果就儒家的进取思想而言,人的生活就是战斗,时代永远是不停前进,人不能离群索居。然而凡事又不可强求。

【原典】听静夜之钟声,唤醒梦中之梦;观澄潭之月影,窥见身外之身。

【释义】聆听静夜的钟声,可以唤醒人们梦中的虚幻;观察澄澈潭水中的月影,可以看见我们身外的灵性。

【解析】李白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25岁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公元742年,李白被召入京,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的礼遇。但李白除了为宫廷写些赞美词或艳歌外,无法施展真正的抱负,李白因而借酒洗愁,独对明月,离开京都。九天明月,在他笔下焕发了永恒的艺术魅力。“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那一轮明月,成了李白一生真实情感的写照。静夜月明,月现本真,李白的心胸也洁白纯明,天趣无限。

佛家云:“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实确,浩渺宇宙,人生如梦。一切吉凶祸福、哭笑歌泣,实在是梦中之梦啊。然而,现实中,有的人在人生苦短的感叹中,今朝有酒今朝醉,春宵苦短日高起。有的人则在短短的人生之旅中做出一番事业。对于一个人来讲,静夜悟道,月夜观影,可能豁然顿悟。心静之中,许多苦思冥想的东西可能会一下子彻悟。灵感被触发,而淋漓尽致地认识了自己。

【原典】鸟语虫声,总是传心之诀;花英草色,无非见道之文。学者要天机清澈,胸次玲珑,触物皆有会心处。

【释义】鸟语虫声,都是传达心情的方法;花艳草色,无不见示大自然的真谛。读书人只有天赋清净明澈,胸怀光明磊落,接触事物才能达到心领神会的地步。

【解析】仰视星辰日月,俯看万象峥嵘,无不显露出天地的真心。释尊以明星闪光而悟道,灵云以桃花开放而悟道。可见,天地间到处都是历历分明的真理大道。一个天性纯洁、心胸坦荡、光明磊落的人,定能从大自然的鸟语花香中领悟到天理、真道。

唐代大画家韩干,天宝年间被召入宫中充任供奉。当时朝中有位画师叫陈闳,以善画马知名,于是,唐明皇命韩干师从陈闳学画马。一天,唐明皇见到韩干所画之马,觉得骏逸飘洒,四蹄生风,与老师陈闳画风不同,十分诧异,问其原因。韩干奏道:“我自然有老师,陛下马厩里的马,都是我的老师。”原来,韩干重视写生,常久驻马厩观察马的习性动静,所以他画的马达到了高妙传神的境界。

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敞开心灵,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人就会发现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风云变幻,神出鬼没,充满喧哗与骚动。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因此,一个人只有具备清澈天然的心机,才能使自己的胸怀像晶莹剔透的水晶,映现出外界的一切事物,才能使自己的心与万物合而为一,才能自然而然得到领悟。

【原典】人解读有字书,不解读无字书;知弹有弦琴,不知弹无弦琴。以迹用不以神用,何以得琴书佳趣?

【释义】人们只知道阅读有文字的书,却不知道去阅读没有文字的书;只知道弹有弦的琴,却不知道去弹无弦的琴。如此只知道用有形的功而不知道用无形功,怎能得到弹琴读书的高雅情趣呢?

【解析】文字是代表思想的符号,但仅去捉摸符号而不去研究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就没有什么用处。闲人自有清闲趣,静读乾坤无字书。假如我们放眼四海,则宇宙的万象、诸般的人事都是没有文字的活书籍。

三国时期吴国的将军和学者留赞,刚开始时他只是会稽郡一名小吏,不幸的是在一次战斗中他的小腿被砍伤,成了残废人。但是他身残之后,并未消沉,而是发愤读书,立志成为一名学者。他废寝忘食,博览群书,特别喜欢读兵书和史书,如《史记》和《汉书》。留赞对项羽、李广、卫青、霍去病等书中描写的英雄人物,佩服得五体投地。

一次,留赞读《后汉书》,读到了马援将军62岁高龄还向光武帝刘秀请战,想为国牺牲在战场上。读完这个故事后,留赞深受感动。身患残疾的留赞深受启发,让一位亲属挑开筋腱,忠心报国,这比起学富五车、拘泥文本、思想呆滞的迂腐之辈不知要强多少倍。

所以说,读书贵在心领神会,能触类旁通,既不要一味执着,也不要拘泥于字面,只要细细领悟书中的意思就够了。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万卷书是指有文字的书,万里路指无文字的书,只知读有文字的书而不知道运用是蛀书虫,读无文字的书虽不识字却能生灵智。

【原典】山河大地已属微尘,而况尘中之尘!血肉身驱且归泡影,而况影外之影!非上上智,无了了心。

【释义】山河大土地都已属于微小尘埃,又何况尘埃中的尘埃!血肉身躯都成为泡沫幻影,又何况泡影外的泡影!没有绝顶的智慧,不会有通达的心境。

【解析】宇宙的事物不是永久不灭的。如果悟得这个道理,就丝毫不会执着了,应当洒洒脱脱的度此一生。这个高深玄妙的道理,不是大智能的人是难以悟得其中的奥妙。

东汉延熹年间,桓帝到南方巡视,百姓们纷纷前来观看。只有一个老者不为所动,仿佛一切与他无关,他依旧在汉水边上耕作劳动,不理不睬。有人相问,老人对他说:“我是个乡下粗人,不懂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请教你一个问题:是因为天下纷乱才立天子呢,还是天下已经太平、安宁了才立天子呢?立天子的目的,是让他爱护天下百姓,就像父亲爱儿子那样呢,还是让百姓们受苦受难来侍奉天子呢?古时候圣贤的君王治理天下,用茅草搭建房屋,以不加修饰的木材为椽,生活虽简朴,但天下百姓却得安宁。而如今口中所说的君主,自己纵情欢愉,肆无忌惮地游玩,而使天下百姓受苦。我真为你们感到羞愧呢!”

“万象皆空幻,达人须达观。”人生苦短、天路漫漫,人没有什么可洋洋得意的。在那位老者看来,桓帝即使当上一国之君又能如何呢?在历史上不过是一粒微尘,权位俸禄,同样是泡影中的泡影。

【原典】石火光中争长竞短,几何光阴?蜗牛角上较雌论雄,许大世界?

【释义】电光石火中计较长短,能有多少时间?蜗牛触角上争论胜负,能有多大世界?

【解析】人生在历史长河中只是转眼瞬间,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如果人们以此来论长道短,计较一时一事的得失,裹足于名利场,又能为自己争取得几许光阴?创造出多大的世界?

曹雪芹《红楼梦》中有言道:“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坟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主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

三国时,魏、蜀、吴形成鼎立的局面。诸葛亮带军讨伐魏国,魏国大将军司马懿率军坚决不出城迎战。诸葛亮多次在城下向司马懿挑战,司马懿就是坚守不出,于是诸葛亮派人向司马懿送去一套妇女穿的服装。司马懿非常气愤,识破了诸葛亮的计谋和用意。面对诸葛亮的激将和羞辱,他忍耐下来,知道如果不能自我克制,最后导致全军覆灭。

看破了宇宙间的一切,对于世间一切利害得失均不为之所动,也不为那些无谓之争而劳累心思。司马懿的高明就在于他具有不逞一时小勇的胸襟与远见,不与诸葛亮在“牛角尖上决雌雄”。为人处事由于把持不住自己,逞一时之勇,争一时之气,决一时之胜负,往往会落得个失败的下场。

一生悠然,才是真正的英雄豪杰!

【原典】有浮云富贵之风,而不必岩栖穴处;无膏盲泉石之癖,而常自醉酒耽诗。

【释义】具有富贵如浮云的风范,就不必栖身深山幽谷;对山水风景没有丝毫兴趣癖好,经常独自喝酒吟诗也是一种情趣。

【解析】《论语》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见,圣贤毕竟与俗不同,把富贵看作浮云,是极端光明高洁的风气,一般庸俗之辈是很难有这种超凡胸襟的。

宋人王巩,擅长写诗,他经常跟随苏轼游历山水。后来,苏轼获罪被关进监狱,王巩随后亦受株连,被贬至宾州。王巩家有一名叫柔奴的歌女,眉目媚丽,善于应对各种场面,世代居住在京城。

王巩被贬时,柔奴随往,三年后又随之返回京师,恰好当时苏轼亦出狱。旧友重逢,苏轼问柔奴:“广南风土,好坏如何?”柔奴回答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柔奴的话使苏轼深为感动,于是,他填写了一首《定风波》词:“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由此可见,苏轼平和而潇洒的心性。

如果你的内心平常就将富贵看淡、好像浮云一样,一切唯心造,心里面没有富贵,不要逃避现实,自己在家里淡泊名利、安分守己,就不必跑到深山古洞、高山峻岭或是到山窟里面去修练。你心中有大自然山明水秀的景观,在家中喝酒吟诗也可以做出好的诗句,而不用跑到高山峻岭去欣赏风景才可做出优美的诗句。

一切由心造,不要执着,不要太超过,适可而止。能从这一切羁牵中超脱出来的人,才是真正得着自由的人。

【原典】兢逐听人,而不嫌尽醉;恬憺适己,而不夸独醒,此释氏所谓“不为法缠、不为空缠,身心两自在者”。

【释义】争名夺利是他人的自由,不要说他人沉醉不醒;恬静淡泊是自己的个性,不必夸耀自己独自清醒。这就是佛家所说:“不被物欲所蒙蔽,不被空寂所困扰,身心两者都能逍遥自在”。

【解析】一个人无论是为物所缠,还是为空所缠,都不能达到自由解脱的境界。竞逐于酒醉的人是为物所缠,夸逞独醒的人是为空所缠,因此如能既不为物所缠,亦不为空所缠,才能身心自在无比,得到真正的解脱。这样才算是达到真正领悟真理的境地啊!

清朝同治年间,燕京有一位乞丐,人称“糊涂叟”。无论冬冷夏热,“糊涂叟”都是那一身衣衫,不带帽子,不穿袜子,若痴若狂。有人传他是神仙,他说:“我非仙也,况且自古无神仙,言仙者都是欺人之谈。”也有人传言说他曾为山西某县县令,因正直不阿被陷害。他却解释说:“弃骨肉而保全自己,我不为也。”有人还传说他原是山东某地名才,屡试不第,导致如今如痴如狂的地步。他则说:“我没有什么才名,况且有德才者不能遇上好的机遇本是常事,没必要为此而激愤。”有人问他为什么得钱即买爆竹燃放?他回答说:“惊他人的梦。”问他住在哪里,他回答:“随处是家。”当时朝政日渐混乱,“糊涂叟”十分愤慨,断言:“天下将乱了,此处不可久留!”不久,他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人们再也见不到他了。三年后,果然发生了庚子之变。

糊涂观世,却心知肚明,郑板桥“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糊涂更难,糊涂中不与人争,不与人斗,却乐得自在”的名言,其实就是一种为人处事的人生观,明哲保身,安然处世!所以,在待人处世上,我们要顺其自然,不管世人如何竞逐,也不去炫耀自己的清高出众,如此才是处世之道,可以无往而不自如。

【原典】延促由于一念,宽窄系之寸心。故机闲者一日遥于千古,意广者斗室宽于两间。

【释义】时间的长短出于心理感受,空间的宽窄都系于方寸之心。所以,心意闲适的人一天比千古遥远,意愿广阔的人斗室比天地宽广。

【解析】万物由心造。空间的广狭、时间的长短,并不是绝对的,往往由于人的心境的不同,而感受不一。

孔子东游列国,见两个猎人为了一件事而争论得面红耳赤,唾沫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