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奔跑的鹿:激发工作热情的职场寓言
26375500000047

第47章 升职:鲤鱼跳龙门的故事(21)

矮个儿说三八等于二十四,那个高个儿坚持说三八等于二十三,各持己见,争论不休,以至于几乎动起手来。二人请圣人裁定。如果谁的答案正确,对方就将一天的猎物给胜者。孔子竟然叫矮个儿猎人将猎物交给高个儿猎人。高个儿拿着猎物走了。

矮个儿气愤地说:“三八二十四,这是连小孩子都不争论的真理,你是圣人却认为三八等于二十三,看样子也是徒有虚名呀!”孔子笑道:“你说的没错,三八等于二十四是小孩子都懂的真理,你坚持真理就行了,干嘛还要与一个根本就不值得认真对待的人讨论这种不用讨论、再明显不过的问题呢?”矮个儿猎人似有所醒,孔子拍拍他的肩膀,说道:“那个人虽然得到了你的猎物,但他却得到了一生的糊涂;你是失去了猎物,但得到了深刻的教训!”矮个儿猎人听了孔圣人的话点了点头。

《陋室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就是这个道理。做人要难得糊涂。很多时候,我们不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做人。要做到糊涂确实不易,这不仅需要有一定的修养,还需要有一定的雅量。

【原典】都来眼前事,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总出世上因,善用者生机,不善用者杀机。

【释义】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知足的人就是神仙境界,不知足的人就是凡庸境界;总结人世间的因果,善于运用的人处处充满生机,不善于运用的人处处充满危机。

【解析】佛家云:“知足的人虽然倒卧在地上,他也感觉是快乐的。不知足的人,身子虽然处在天堂,心中仍然感觉是痛苦的。”人如果能够超出世间尘俗之外,不外是善用眼前的机会。能善用就是生机,也就成了“于人有益,于物有用”的机用。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带领着他的弟子在泰山游览,遇见荣启期坐于树下,鹿裘带索,鼓琴而歌,怡然自得。孔子问他说:“先生为何这样快乐呢?”荣启期回答说:“值得我快乐的事情太多了。天地生有万物,惟有人最为高贵,而我得以为人,这是一乐也;人有男女之别,男尊女卑,因此以男人为贵,而我得以为男人,这是二乐也;人生有不得见日月、未离襁褓便夭折者,而我年已90岁了,身体还很强健,这是三乐也。至于贫穷,乃是人生常事;死亡,乃是人生终结。处常而待终,有何不乐呢?”孔子点头称善,对他的学生们说:“这是一位达观乐天能自宽的人啊!”

《道德经》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可见,一个人不论拥有多少财富,假如不知满足,就永远生活在争权夺利中,那种奔波劳碌的情景跟穷人并无差别。

所以,要想真正享受人生乐趣,唯一的信条就是“知足常乐”,那怕你置身于“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的处境,同样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原典】趋炎附势之祸,甚惨亦甚速;栖恬守逸之味,最淡亦最长。

【释义】趋炎附势招来的祸患,最凄惨也最迅速;恬静安逸的趣味,最为平淡也最为长久。

【解析】“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这是诸葛亮的座右铭,一句具有深长意义的名言。纵观历史,那些奸臣,宠臣、佞臣趋炎附势,一时荣华富贵作威作福,转眼之间家破人亡,有的甚至祸灭全族,真是又惨又速。反之,既不阿附于权势,也不去钻营于豪门,守住淡泊生活,清闲的过日子,这种淡泊的生活趣味,是既快乐又悠久的。

清朝时期著名的将领彭玉麟,平生以刚正不阿、严刑峻法闻名朝野。

一年,彭玉麟被皇上任命为钦差大臣,巡视长江水师。经过安徽合肥,得知有一个横行无忌,夺人财物,霸人妻女的无赖,这个人正是朝内权臣李鸿章的侄子,当地官府由于害怕李鸿章的权势不敢过问。彭玉麟问明缘由后,令人手执自己的名帖,请李鸿章的侄子前来。并唤来乡民同他对质,彭玉麟指着告状的乡民问:“这人告你霸占了他的妻子,是真的吗?”李衙内有恃无恐地坦白承认了。彭玉麟勃然大怒,命人将其痛打一顿。当地县官、省巡抚听到后急忙赶来求情。彭玉麟不理睬,令人速斩李衙内。事后,彭玉麟给李鸿章写了一封信,告诉他“令侄败坏您的家声,想必亦是您所痛恨的,我已替您处置了。”李鸿章心里十分气愤怨恨,却也知道对方有理有据,只好回写了一封信向彭玉麟道谢。

李鸿章之所以会拿彭玉麒没办法,就是因为彭玉麟证据在握,心性栖恬守逸。正理在手,就无所畏惧;心胸淡然,做人做事就会从容。只有那些不贪名利不趋炎附势的人,每天过着自由恬淡的生活,才能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远祸而快乐,冷眼看世界,既悠闲又快乐。

【原典】****火炽,而一念及病时,便兴似寒灰;名利饴甘,而一想到死地,便味如嚼蜡。故人常忧死虑病,亦可消幻业而长道心。

【释义】****像烈火一样燃烧起来时,只要想一想生病的痛苦,兴致就会冰寒灰烬;功名利禄饴浆甘甜,而一旦想到死亡的境地,名位财富就像嚼蜡一般无味。所以人们要经常忧虑死亡和疾病,这样就会消除罪恶而增长进德修业之心。

【解析】佛家有言:“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慎勿放逸。”人在病中,会感到人生之虚幻与可悲,到了死地大概只剩求生一念了。所以人平时做事应朝事物的对立面想想,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胡为。人生在世,应当控制自己的欲望,不为欲望迷失本性,进而增长德业,有所作为。

汉代匡衡,酷爱读书,但家境贫寒,晚上无烛,便在墙壁上凿一小孔,借着邻居的烛光而读书。汉代孙获,刻苦好学,朝夕不已。读书欲睡,便以绳子一头系上头发,一头悬于屋梁,头垂而发牵,以痛驱逐睡意。严明人孙康,性敏好学,家贫无钱买油点灯。为读书,孙康不顾严寒,于冬日月夜,映着雪光刻苦学习,时人传为美谈。南趄人刘绮,早孤家贫,买不起灯烛。为能夜读,买下很多的荻柴,折断成杆,晚上点燃荻杆,就火苦读,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识的人。

【原典】争先的径路窄,退后一步自宽平一步;浓艳的滋味短,清淡一分自悠长一分。

【释义】争先恐后的路最为狭窄,退让一步自然宽广一些;浓艳的滋味最为短暂,清淡一分自然长久一分。

【解析】凡事都不必强求,强求的结果就会显得路径太窄,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争的结果会伤害双方的感情,所谓“让一分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是这个道理。

在“安史之乱”时,王维被安禄山抓获,他不肯为安禄山出力,苦无逃脱方法,只好服药装哑。安禄山及其党羽,常在凝碧宫宴饮作乐,王维看到眼前的景象,颇有感触,为此写下一首《凝碧池》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理再朝天。秋槐落叶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当朝廷收复长安和洛阳后,陷入贼营并向安禄山称臣的叛臣们都被定为“三等罪”。

肃宗读《凝碧池》后,知道王维是一位有气节的诗人,便赦免了王维。他晚年住在宋之问的蓝田辋川别业那里,山水胜绝,他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

所以,为人处事,退后一步,不与人争利,韬光养晦,心胸自然就会宽乐,命运自然也会安然无恙,做人贵在自然,做事不可强求。假如世人都能操守“退步宽平,清淡悠久”的人生观,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这么多纠纷了。

【原典】隐逸林中无荣辱,道义路上泯炎凉。

【释义】隐居山林没有荣耀耻辱,道义路上没有炎凉世态。

【解析】远离尘嚣而隐居山野的人,看透了人世间的纷争,于是抛却一切,寄情于山林之间。此时此刻,俗世的争风吃醋、争权夺利、诽谤毁誉都已经与其无关。心恋荣辱,荣辱处处在,心舍荣辱,荣辱处处无。以一种超脱的姿态,飘摇于尘世之上。那些对于做人的基本道义非常执着的人,由于处处都是在义无反顾地维持道义,主张公道,事非曲直以理为据,所作所为无愧于天地,既然是为了人间之道义,为了天下的苍生,从未有闲心去考虑世态之炎凉。

弘治十一年,唐寅参加乡试,并取得第一名的成绩,被乡人称为唐解元。就在唐寅到京城去参加会试时,却受牵连而进了监狱。唐寅对于监狱里的经历,十分感慨,曾言道:“大丈夫虽不成名,也应当慷慨激昂,怎能缩头缩脑如同囚犯!”唐寅家中没有积蓄,却有很多宾客前至,高朋满座。他写的文章的风格气韵,在江南非常有名,独一无二。而他此后看破红尘,皈依佛教,自号“六如”。唐寅晚年很少外出,经常坐在一座临街小楼上。只有求他作画的人带酒来时,这才畅快痛饮。他曾写了一首叫《言志》的诗来表明自己的心态:“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时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唐寅一生饱经磨难,但他蓦然觉悟,远离世俗尘嚣,终于深味画道与人道。

【原典】进步处便思退步,庶免触藩之祸;着手时先图放手,才脱骑虎之危。

【释义】前进的时个就要做好后退的准备,以免遭至进退两难的境遇;做任何事一开始就要做好放弃的打算,这样才能摆脱骑虎难下的局面。

【解析】悬崖勒马、江心补漏固然是对危局的补救措施,但毕竟已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骑虎之势已成,世事不由自己,至此悔恨都已晚矣。

公元1054年,欧阳修受命修《新唐书》。当时,宋祁已先修成一部分,宋仁宗担心《新唐书》的体例不一,令欧阳修对宋祁已经修过的《新唐书》进行删改,使体例一致。欧阳修认为:“宋祁先生是我的前辈,而且各人意见不同,岂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之上呢?”于是对宋祁前面所修的内容没有作大的改动。

公元1060年,《新唐书》已全部修完。按照规定,《新唐书》的署名应该只有一人,因此一般只列官位最高的一人。而当时欧阳修的官位最高,所以非欧阳修莫属。但欧阳修认为,在修撰《新唐书》的过程中,宋祁不仅有苦劳,功劳也十分显著,怎么能够掩宋祁名而夺其功?于是《新唐书》绍、志、表三者标上欧阳修的名字,而列传标上宋祁的名字。当时宰相宋庠感慨万分,赞不绝口:“自古文人,争名夺利者有之,妒忌贤能者有之,像欧阳修这样能退能让不计名利的人却是很少很少的。”

从欧阳修的作为中,我们可以直观地领悟到,激流勇退,得处放手,这才是人生消弭灾祸的好方法。所以,我们做事要胸中有数,不要贪恋功名利禄,不要做没有准备的事;做事要随机应变,随势之迁而调整。应当进退自如,张弛有度,居安思危才是行事的方法。

【原典】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授候,权豪自甘乞丐;知足者,藜羹旨于膏粱,布袍暖于狐貉,编民不让王公。

【释义】贪得无厌的人,给他金银他还怨恨没有得到玉石,封他公爵他还怨恨没有封他侯爵,这种人虽然身居富豪权贵,却早已沦为乞丐;知道满足的人,即使吃粗糠野菜也比吃山珍海味香甜,穿棉布长袍的温暖胜过狐袄貉裘,这种人虽然身为平民,毫不逊色于达官贵人。

【解析】“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是对贪得无厌之辈的形象比喻。一个过于贪婪的人永远不会满足,时时处在渴求和痛苦之中,腰缠万贯的富翁可能还是若有所失,仅能免于饥寒的人也可能觉得样样不缺。所以说,真富有不一定要钱多,只要知足就绰然富裕了。

老子说:“知道满足就是富有。”因为知足就不觉得还缺什么,而觉得不欠缺什么就是富裕。我国古代有个隐士叫荣启期,穷得九十岁还没有一条腰带,用野麻搓一条绳子系腰,但他从容潇洒地弹琴。孔子的学生原宪的衣服补丁撂补丁,脚上的鞋也是前后穿了窟窿,可他仍然悠闲地唱歌。古希腊哲学家拉尔修,笑窝一直挂在脸上,他完全没有什么享受的欲望,当他看见一个小孩在河边用双手捧水喝,喝得甜滋滋的样子,他干脆把自己仅有的一个饭碗也扔掉了。

一个人为铜臭气包围,把自己变成积累财富的奴隶,或为财富不择手段,为权势投机钻营,把权势当成满足私欲的工具,那么,这种人就会永远贪得无厌,为正人君子所不齿。“天下事,占便宜不得,有便宜之贪念,即有不便宜之大悔。”我们的烦恼,大多来自我们的贪欲与不知足,放下贪欲,眼前自然清明。

【原典】矜名不若逃名趣,练事何如省事闲。

【释义】炫耀自己的名声,不如避讳自己的名声有情趣,熟谙世事,不如少一事清闲自在。

【解析】“隐者高明,省事平安”,是老庄的无为思想。就世俗而言也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隐者而言本身是不求名,更无所谓虚名了。所以自古就有“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的说法,意思就是人的才华不可外露,宜深明韬光养晦之道,才不会招致世俗小人的忌恨,而使你的事业一帆风顺的发展下去。

法国的拿破仑是夸耀功名的人,结果被放逐海上孤岛,死于异域;美国的华盛顿是功成身退,逃遁功名利禄的人,则晚景逍遥名垂千古。两者相互比较,哪一个有趣,哪一个悠久深远,自然不言而喻。

善于韬光养晦,才是处世悠久之道。一个愚钝之人本身无所谓隐,一个修省的人隐居不是在逃脱世俗,不过是在求得一种心理平静而已,故逃名省事以得安闲。

【原典】孤云出岫,去留一无所系;朗镜悬空,静躁两不相干。

【释义】孤云出没于群山峰峦,离去停留毫无牵挂;明月高悬天空,宁静或喧嚣两不相干。

【解析】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人们,不可能像孤云朗月一样无牵无挂,必须受人类自己创造的道德、法律、宗教等一切行为规范的约束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