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接替“小灵通”
凭借着CDMA和小灵通这两件“棉袄”,中兴还没有感觉到电信业的寒冷,时间就已经来到了春暖花开的2004年。2003年下半年开始,全球通信业复苏的迹象越来越明显。但是具体到中兴,在全行业的“春天”即将到来之际,自身的业务结构却存在隐陇。
形势非常明确,占有较大比例的交换与接入业务和小灵通业务,在国内的增长空间已经有限;CDMA业务尽管正处于成长期,但中国联通在网络上的投资速度也在趋缓;3G业务前景看好,却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这是企业经常会面对的阶段性难题。主营业务增长乏力,新业务青黄不接,如果不能有新的支柱业务产生,势必会打乱规模增长的节奏,削弱稳健经营的能力,甚至在竞争中迅速和对手拉开距离。要避免这种风险的产生和扩大,就要求企业经营者在具有原有优势业务的基础上,平稳地培育并适时地推出符合行业趋势的新业务主体的能力。中兴在交换机基础上进人了接入网领域,又通过CDMA和小灵通从固话网顺利转入移动通信。那么,这一次,中兴将怎样推陈出新呢?
2003年,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应运而生——大举挥师手机的国际业务。
1000万部手机的来历
2003年底,中兴手机单月出货量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首次超过100万部,全年实现销售460万部。2004年底,中兴手机全年销售量已突破1000万部,同比增长100%,能够达到这个水平的,国产厂商中除了中兴,可能只有TCL和波导两家。
不过,3年前,中兴怎么也想不到手机会成为它的一彪新军。那时的中兴根本不知道该如何经营手机,差一点将手机业务悉数卖掉!
中兴走上手机研发与制造的道路,据当事人回忆,一方面是出于主要决策者看好移动通信,另一方面则出于一种技术上的自信与表现欲,“既然我在复杂的系统上都做得很好,小小的手机岂在话下,不就是移动系统中的一个小小部分吗?”
但是仔细分析中兴手机的来历,恐怕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与中兴以往所有的产品相比,手机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产品,交换机、接人网、CDMA、PHS、数据、光通信、GSM等,都是系统设备,面向的客户都是电信运营商,而手机是惟一的大众终端产品,由于客户不同,必然导致销售模式的不同。电信设备商历来采取直销方式,而手机需要通过分销渠道才能实现规模收益。中兴原有的直销队伍是否能分出一部分去做分销?如果两个渠道同时做,渠道之间的矛盾又怎样克服?这些简单的问题中兴不可能想不到。真正的原因可能还是来自联通、中国的电信的需求。你的系统已经采取了C13MA和PHS的技术标准,就不能没有与之兼容的终端产品,否则你虽然有了系统,却不会自然拥有使用系统的用户。那么谁来研制和生产终端的CDMA手机和小灵通呢?很显然已经占据系统市场并掌握自主技术的中兴最合适。所以,与其说中兴主动把手伸到了专业产品之外的大众产品,倒不如说是联通和中国电信的需求成就了中兴的手机事业。
手机的研发任务,最后落到了1998年3月成立的上海第二研究所身上。从一开始,中兴就给手机确定了自主研发的道路。这样可以充分利用中兴的技术强项。不过,主要决策人可能没有意识到的是,手机在大规模生产和营销模式上的独特性,将会导致人才标准、组织结构、评价激励以及管理上的相应变化。中兴手机部门人员基本上都是从系统部门直接调过去的,采取的管理办法也是从系统部门照搬过去的,因此,当第一批手机研制出来后就遇到了麻烦。
和联想谈崩
最初还算顺利:1999年5月,在手机项目正式启动1年多后,中兴便研发出了国内第一款自主研发的全中文双频手机——ZTEl89;这时,市场上的机型大部分还都是英文的,一些厂家虽然也有了中文机,但都是OEM(Original Eqtaipment Manufacture,原始设备制造商的缩写,它是指一种“代工生产”方式,其含义是生产者不直接生产产品,而是利用自己掌握的关键的核心技术,负责设计和开发、控制销售渠道。具体的加工任务交给别的企业去做的。亦称为定牌生产或授权贴牌生产。——编者注),中兴手机从技术和产品层面看,做得的确还不赖,但是接下来从样机到转产,再到最后批量生产却花了将近1年的时间。
这在做系统设备时是很正常的,但对手机这样一个时尚消费品而言,却是致命的。不仅如此,最让中兴发愁的是,产品生产出来后却不知道怎样去销售。中兴原来的产品都是直接卖给电信局,而手机厂商都是通过代理商和经销商进行大规模分销,中兴丝毫没有分销经验。
“在吃亏以后我们才发现,做手机与做系统是两码事!”一位手机部的老员工回忆说。可是,学费是昂贵的。当时这款产品刚做出来时成本价大致在2000多元,可是当1年多以后产品上市时,同样产品的市价已经一路下跌,20万部手机库存的损失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结果,不忍心卖掉这些成品,它们只好躺在库房里,等待更多的贬值。
此时,全球电信业的冬天已经出现征兆,而在中兴投人了大量精力的GSM、CDMA等领域,市场的突破仍然没有来到,这意味着必须继续投入,资金吃紧是必然的。高昂的“学费”也使中兴人明白了一件事:手机不仅仅需要技术,它要求很高的综合运营能力,而这方面并不是中兴的长项。综合各方面因素,中兴决定放弃。
中兴手机尽管在市场表现上乏善可陈,但技术研发已初见成效:除了推出中文双频手机外,2000年3月,ZTE189手机一次性通过盯A测试,成为首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全中文双频手机。这些成绩吸引了有意进入手机行业的联想集团的注意,它主动找到中兴,要求收购其手机部门。中兴也急于出手,双方很快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小组来处理相关的并购事宜。但是,当谈判涉及到最关键的因素——价格时,双方僵持了下来。按照联想开出的条件,其支付的价格刚好能够弥补中兴前期的投入和库存损失,同时,中兴还要搭上手机研发的团队。这就意味着中兴在手机上白干了一场。谈判最后崩了。联想在2002年6月掉头收购了厦华手机。
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没有找到合适的买家之前,还得硬着头皮做下去。
不久之后,转机开始出现。首先是国产GSM手机有了抬头的迹象,整体市场的增长也明显加快;同时,联通CDMA项目已经启动,首批确定19家CDMA手机生产厂商,中兴是其中之一。这是个好消息。在2000年10月16日,中兴就已经推出了世界首部CDMA机卡分离技术的手机,并在2001年3月12日获得了国产CDMA手机的首张入网证;此外,小灵通手机也突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据2001年中兴中报显示,中兴决定在下半年开始大规模生产CDMA手机,预计月产量将达到10万部。
中兴对手机市场的兴趣再次燃烧起来。
2002年,手机市场突然出现井喷现象,到年底时国产手机迅速占领了30%的市场份额。一直处于困境的中兴手机随波逐浪,出现了疯狂的热销场面,前一年的存货都清空了。手机从濒临卖掉一跃成为中兴的三大战略业务之一。
2002年2月初,中兴手机结束了“寄人篱下”的日子,以往分散在各个系统事业部的CDMA、PCS、GSM手机部门被集中起来,成立了一个独立的手机事业部。以前,营销、研发、物流都由一个部门管,随着手机事业部的成立,研发部门、生产部门和市场部门相继独立,手机的研发、运营和市场体系逐步成形。为了增强实力,手机部开始招兵买马,人员规模迅速从100多人发展到2002年底的700多人。
在手机事业部成立半年以后,中兴内部原来对手机业务一直持怀疑态度的人,基本接受了手机事业部,但是运作流程还缺乏精细化管理,关键是没有领军人物。
第一副总裁担任手机事业部总经理
2002年下半年,第一副总裁殷一民主动请缨到上海担任手机事业部总经理。针对以前存在的问题和市场的特点,殷一民立刻做了两件事:一是建立一套比较高效的运作体系,尤其是物流采购体系、质量管理体系;二是引进国外的设备,建立了自己的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