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兴通讯:全面分散企业风险的中庸之道
26376300000021

第21章 20年的六次转型(1)

从来料加工到交换机的惊险跨越

第一次转型是在公司成立之初,中兴想从来料加工转到自己开发产品。当时遇到一个外商,为了推广他的IC,做了一个交换机。那时侯为贵等人还不知道交换机为何物,甚至不知道电话是怎么打通的,但是在和这个外商接触中学到了一个概念:这是微机技术在通讯行业的一个应用。

正巧,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国便提出了优先发展通信业的政策,并决定从纵横式直接跳到最先进的程控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从这一年起,中国便开始实施“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大规模进口程控交换机,数年内引进数量超过百万门。不久后国外厂商又陆续在国内直接建立合资或独资生产企业,生产通信设备。接下来,各种促进通信业发展的政策仍然频出不断,中国通信业进入了一个高速成长期。

这两个信息结合起来,中兴人就认识到微机应用可能是个趋势,所以就由电子产品来料加工,转为生产当时国内急需的数字程控交换机,由此一步走上了电信系统设备制造的道路。

这一转型决策在当时或许带有偶然意味,但回过头去看当时的市场趋势,又存在一定的必然性。

成功者性格中的坚定性,在企业的每一次转型中都会表现得非常明显,并且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ZX-60机的初战告捷使这群大龄创业者们大受鼓舞。他们打算快马加鞭,直接上500门局用数字程控交换机。

这个决策在公司领导层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以当时的公司董事长为首的部分决策层形成了强大的反对阵容。反对者普遍的看法是,当时企业尚小,技术力量薄弱,绝大多数人连数字交换机都没见过,失败了承担不了损失,即便搞出来,水平也赶不上国外的产品:没有人要,因此一致要求立刻打消这个念头。公司内部的大多数技术人员也对这种想法表示了疑虑。他们的理由是:局用机技术比用户机复杂得多,中兴现有的技术力量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侯为贵没有被说服,反而更为坚决。不过他考虑了技术人员的意见,决定引进新的技术研发力量。具体的办法是与北京邮电学院进行合作,1986年11月19日,北邮派出了3位教师南下深圳,帮助中兴进行500门机型的研发。

1989年11月,中兴500门数字时分用户机终于通过了邮电部的全部测试,被认定为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第一台数字程控交换机。

ZX500的成功不但大大增强了公司的信心,也使中兴有了自己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短期内的生存已不是问题。

侯为贵再次决定,把赚来的钱重新投入到局用机的研发中去。1991年12月,500门局用机终于研制出来,并在江苏吴江桃园镇开局成功,这次开局成功为中兴交换机进入C5级农话局端,打下了基础。由于这款产品根据中国农话局的情况,设置了丰富的中继接口,性价比又优于国外产品,满足了中国农话局升级改造的需求,立刻在全国农话市场引起了一场“农话改革高潮”。

从此,中兴真正走上了电信系统设备制造商的道路。

功过万门机

第二次转型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

1993年年底,2500门局用机研制成功不久,中兴又将目光转向了万门交换机的研制。为此把研发的大本营搬到了南京,这样做一是考虑到当时的深圳环境浮躁,不适合做技术研发;二是南京高校多,人才资源丰富。

万门机无论从决策还是研发的角度来看,都是中兴历史上最没有悬念的产品。中兴过去产品的轨迹是:68门模拟机—500门数字用户机一500门局用机—2500门局用机—2500门用户机,即使国家不出台相应政策,单单依照技术升级的规律,下一步也应该是万门机的研发了。

1995年3月,中兴万门机终于研制出来了,7月,通过邮电部专家评审。但是,此前一直落后于中兴的华为,万门机的推出整整早了半年。之前,华为在市场上还没有形成优势,C&;C08机落后于中兴、巨龙和长虹电信。据说任正非在做万门机决策时,抱着“是生是死在此一举”的心态。中兴的心理状态却大不相同,ZXT2000的热销使他们没有太大压力,而且资金也不是很充裕,没必要去冒太大的风险,只是按部就班地去做。

以万门交换机的推出为标志,中兴由一家生产中小容量的交换机厂商,转变为一家生产万门以上大容量交换机的主流电信设备制造商。万门机满足了政策上的要求和市话市场对大容量交换机的需求,国产主流厂商迅速由农村市场转向城市市场,国产厂商威力大显,一时形成“巨大金中华,烽火普天下”的盛世局面。但是,由于中兴万门机时间上的落后,企业规模被华为一举超过,这成为中兴历史上的一大遗憾。

3个月的高压催生多元化

第三次转型发生在1996年左右。

中兴面临战略抉择:是继续做大交换机业务,然后“走出去”,还是“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走产品多元化的道路?

用现今企业界流行的话说:国际化是解决国内企业“天花板”的问题,继续提高市场增量;多元化是解决国内企业“沼泽地”的问题,化解企业风险。两者的风险在伯仲之间。

侯为贵做出了符合自己性格的选择:三全齐美。

1996年2月,中兴提出“三大转变”:产品结构突破单一的交换设备,向多元化产品领域扩展;目标市场由农话向本地网、市话网扩展;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扩展。

但是,做好“三大”中的任何一“大”,对中兴而言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此时毕竟还只是一家年销售额仅有2亿多元的公司,即使是1995年的销售额已经达到14亿元,在全国电子百强企业中位列第26位的华为,也没有同时在这三个方面有明显的突破。

1995年成立了上海研究所,但没有规定具体的研究方向,上研所就在移动通信、接人、SDH传输等领域进行广泛的尝试。后来又相继在北京、西安、成都、欧美设立了近10家研究所,这些研究所之间在研发方向上互不干扰。这正是为多元化做前期的找路工作。

经过探索,中兴初步选择了交换、传输、接入网、视讯、电源等五个领域作为多元化的起点。大多数新业务的基础平台都来自于交换机——这就是中兴的风格:在既有的“跑道”上“起飞”。

就在人们对“三大转变”战略还没有完全理解时,中兴突然一改过去的低调作风,向有关部门下达了一项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命令——高调参加分别将于7月份和11月份举办的96上海国际通信展和‘96北京国际邮电通信及办公室自动化设备展(这两次展会是中国通信业规格最高的展会,影响力远不止于国内),要求到时必须在交换、传输、接入、视讯、电源5个方面都拿出有吸引力的产品,而此时离第一个展会的召开只有3、4个月时间。

7月初,96上海国际通信展如期举行,各部门也以惊人的毅力如期完成任务。踌躇满志的中兴以300平方米的展位参展,创了国内厂商之最。河南、四川等地的邮电部门当场与中兴签订了27000多线的合同。

至此,中兴从单一的交换机产品发展到传输、接入、视讯、电源等5个相关多元化领域。这种看似遍地撒种子的做法,与华为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以高风险博取高利润的做法,恰好相反。不过这次转型的长期意义要远远大于短期意义,为以后的发展埋下了种子,比如移动通信产品的萌芽,转型的一个短期收获就是接入网,这个产品解决了市场这一时期的难点,从而使国产程控交换机成为城市主流机型。

上市:让资金赶上技术

第四次转型主要缘于1997年的上市和1999年的管理整顿。

在中兴的早期发展历史中,有一个问题始终让创业者们感到头疼,那就是钱。创业之初,投资方就没有多少实质性的资金投入,主要是靠银行贷款。从ZX-60开始,为了跟上市场和技术的升级,中兴不得不一个新产品接一个新产品地推出,巨大的资金需求成为最大的心头之患。

深圳市决定推荐中兴在国内上市,以解决其资金问题。

1997年10月6日,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更名为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发行人民币普通股(A股),发行价为每股6.81元。11月18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总股本为25000万股,每股面值1.00元,注册资金2.5亿元,其中,中兴新占有15700股,占约63%的股份,社会流通股为6500万股,占约26%,职工股650万股,占约2.6%。挂牌交易首日,开盘价便直冲21.81元。

这次的融资一是用于程控交换机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最后促成了单班年产高性能ZXT10型程控交换机200万线的生产能力;二是投入CD-MA无线接入项目。

1999年7月和2001年3月中兴两次在股市融资20多亿元,为中兴在3G、数据和光通信等领域的研制提供了有力保障。

上市使中兴在越来越动荡的电信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大为增强。在固话时代,程控交换机是核心,其技术多年来很少有突破性进展,整个产业的不确定性相对较小;但是当IT与通信开始融合后,技术上或应用上的变革随时都在发生,使旧有的产品和技术迅速贬值。比如PHS、CDMA、3G等,每一个新的技术或产品的出现,都意味着巨大的投资机会,同时也给设备制造商带来巨大的风险。上市解决了中兴实施多元化的巨大资金压力,使尝试更为大胆,提升了成功机率。中兴在CD-MA、GSM、PHS、3G等领域成功与其在在股市上的融资密不可分。

从1993年以“中兴新”开始,到1997年进入“中兴通讯”时代,中兴的销售额从1.7亿元上升到了13.5亿元,整整增长了7倍;员工从574人增加到了2600人,增长了3.5倍。现在又有资本市场作后盾,一切看来都非常不错。

整改风暴

接下来的1998年被中兴老员工称作“最快乐的一年”。对一家13.5亿元销售额的公司而言,4.28亿元的股市资金不是一个小数目。

许多想做的事这下全可以做了。

从外部环境来看,电信部门全年共完成业务总量2413亿元,同比增长35.7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54亿元,同比增长39.20%。

从内部来看,ZXJ10在市话和本地网上大单不断,全年销售超过500万线,市场份额达到20%;接入网也开始大量商用,该年度为中兴贡献了10亿元的销售额。

国际市场也满面春风,10月,与巴基斯坦签署了合同总值为9500万美元的交钥匙工程。

所有这些,带动中兴全年一路高歌,据1998年年报,该年度中兴各类产品共实现订货额41.73亿元,较1997年增长209%。

掌声和鲜花之中,中兴人没有意识到正在逼近的外部寒流和内部危机。

风云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