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兴通讯:全面分散企业风险的中庸之道
26376300000027

第27章 技术是一种市场能力(1)

内敛的技术光芒

从上一章中,读者大概可以领略到,中兴具有一般高科技企业少有的市场化倾向。它对客户需求变化规律的把握近乎炉火纯青。它从不提技术至上,反倒说“技术的生命力来自市场”。但是,客观地说,中兴毕竟是一家高科技公司,而且它的技术研发实力和科研成果在业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一日千里的信息时代,其稳健的高增长历来令同业瞩目。

在市场为王的时代,技术并不是企业的目标,但是它毕竟是一种能力。中兴之所以能够步步紧跟运营商不断提出的新的需求,完全在于它有一个强大的技术后盾。

中兴的技术实力来自它多年坚持的自主研发的道路,这使它很明显地区别于纯粹依靠市场运作能力获得成功的企业。每当行业技术升级的时候,在中兴的产品线中,你总能找到从最成熟的到最先进的各类技术标准。由于独特的战略思想,再先进的技术在中兴的“技术库”中也不会显出令人瞩目的光芒。一切都要由市场去成全。所以,很长时间以来,不少人误以为中兴的技术不如它的主要竞争对手。

中兴不仅悄悄地掌握了未来3G的各大标准,而且把触角延伸到了下一代网络的平台NGN,这是它为进入通信业的高端市场——美国打造的一块“敲门砖”。在中兴决策者心中,与其以现有的技术去硬拼美国市场,倒不如把精力放在占领下一代美国市场的努力上去。

除此之外,中兴还开辟了另一条通向世界电信产业链上游的技术通道——GoTa。

GoTa一走向上游的通道

GoTa((Global open Tnaking.Aronitecyure,意为全球开放式集群体系)是中兴在技术领先性方面的一次经典实验,它可望将中兴带到电信设备产业链的上游。

数字集群技术允许采用这一技术的各种终端之间进行即时的通信,最常见的就是步话机。采用了这一技术的手机,可以随时变成为一台步话机。它在诸如大型会展、酒店管理、娱乐餐饮等领域有着海量需求。

有关数据显示,2005年,仅中国内地数字集群产业的总产值将达到500亿元,专业集群用户将超过3000万人。

2003年,中兴全面启动GoTa集群系统和终端的商用开发,同时在信息产业部的指导下开展了全面的技术实验,启动商用化进程。2004年3月,已经形成批量生产能力,一举推出了两种款式和多种色彩的阿终端。中国铁通、中国卫通和中国联通等运营商正在开始建设GOTa的实验网。在日内瓦和泰国的3G年会上,中兴GoTa一经亮相,立刻引起了全球电信运营商的广泛关注。

国内一些权威的通信专家给了中兴GoTa这样的评价:“该产品的推出,将彻底打破国外产品对国内集群通信市场的垄断局面,对于国内集群通信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中国企业拓展国际数字集群市场,都有重要意义。”

这是中兴第一次有可能站到一个产业的上游,单单依靠技术来赚取利润。目前GoTa已经成为国内标准,但中兴还希望它成为一项国际标准。国际电信巨头北电网络对GoTa极为看好,与中兴结成了战略联盟,承担了GoTa在国外的标准化运作。

GoTa是全球首个基于CDMA技术的数字集群系统。可以预见的是,如果GoTa成为了全球新标准,那么中兴就可以向使用GoTa的国外企业收取专利许可费。另外,对中兴的CDMA系统和终端业务而言,借助GoTa,可以大大提高竞争优势,技术上的,成本上的,还有品牌上的。

“中兴必须掌握核心研发技术”

在国内市场,中兴以成本优势和市场能力和国外厂商作战,又以技术优势和国内厂商竞争。在手机市场,中兴凭借技术和市场的双重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左右逢源、大显神威。

从一开始,中兴就将“走自主技术研发的道路”列为手机业务的首要原则。当2002年手机事业部成立后,总裁侯为贵几乎每个月都亲自跑到上海,给GSM手机的研发人员打气,坚定地支持他们自主研发的路线。他常举的一个例子就是:诺基亚的手机占了其销售额的70%,关键在于研发,不是OEM,中兴必须掌握核心研发技术。

侯为贵的思路遭到很多人的质疑,甚至有些人认为这将会是他的重大决策失误。即使了解他的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颇为困惑:以中兴对市场的把握能力,不可能认识不到手机与系统之间的差距,也不可能对TCL等企业的OEM捷径视而不见,但他为什么始终对自主技术研发情有独钟呢?

回顾一下国产手机厂商的发迹史就会发现,这些质疑和疑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2001年,国产手机开始有了比较大的起色,这一年结束时,国产手机的份额第一次超过了10%,达到16%。

此前,由于国外手机巨头在技术上处于领先优势,国内市场基本上是国外品牌一统天下的局面。但是,国内厂商在巨大的市场和财务压力下,找到了OEM这样一种捷径,利用熟悉国内市场的优势,开始建立庞大的渠道,大打营销牌,非常有效地化解了国外厂商在技术上的优势。另外,东南亚消费者的消费特点也帮了国内企业的忙。和欧美市场不同,东南亚市场的手机用户对手机外观、个性化设计都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精明的日韩手机厂商纷纷推出外观设计精美的手机新品,来吸引用户,国产手机厂商为了应对,也开始在手机的外观方面投人了更大的精力,外观专利飞速上升。

OEM方式的巨大的优势,大大提高了新品推出的速度。据统计,2003年第二季度,在中国市场推出的81种新款手机中,有58种是国内厂商生产的。外刊评论道:中国手机生产商不太在意手机的内在东西,而更多关心的是其功能如何,它们喜欢将繁杂的手机设计工作留给他人,而自己主要在手机的外观和感觉方面,如设计便于使用的屏幕显示和菜单设置等上面做文章。但是,这一点优势,就足以使国产手机在个性化决定一切的时代,获得压倒性的优势。

OEM方式的大量采用和渠道的全面铺开,帮助国产手机厂商迅速迎来了大丰收。2002年,国产手机占有率迅速上升到25%。到2003年第二季度结束时,国产手机的OEM之路发展到了顶峰。台湾《商业周刊》甚至断言,此时中国内地40多家手机厂商中几乎没有一家厂商能真正做出手机,几乎都是由台湾、韩国企业进行代工,或由台湾、韩国企业做好后,贴上大陆企业牌子的“贴牌手机”。

另外有资料称,在2003年内,包括康佳、科健、TCL、波导、南方高科、联想等在内的国产手机厂商,对韩国OEM工厂下单采购数量高达8000多万台,超过了国内手机市场总需求量。据说,在韩国和台湾地区有100多家从事手机制造的代工厂,通常由十来个人组成、负责手机外观设计的小公司更是数不胜数,甚至包括三星在内的著名品牌手机,也都由这些公司代为设计和制造。为抢得最新型号,一些国产手机厂商甚至由坐等韩商推销,改为主动上门求购,后来,TCL、康佳、熊猫等干脆都在韩国设立了办事处,派专人盯守这些小公司,一旦发现新的合适产品立即买断。所以有人戏称,在国内手机市场上,实际上是韩国厂商与欧美品牌进行竞争,至多再加上台湾地区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