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兴通讯:全面分散企业风险的中庸之道
26376300000040

第40章 人本管理(1)

现实主义者的栖息地

人是企业最基本的单位。无论是市场的响应速度,还是运营的效率,都与每个人的意识和能力有直接的关系。在通信业这样的高科技行业,这一点显得尤为突出。中兴的很多高层都是技术研发或工程师出身,他们力图实施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其核心是用感情、待遇、事业相互结合留人。这缘于侯为贵等人将“人性本善”作为一个基本假设的思想。

这与中兴的竞争对手华为不同。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华为力图塑造这样一种氛围:在这里,只有那些冒险家特质的人才能受到重用,你必须在一条狭窄的道路上往上爬,并且充分表现你的才能,你得到的回报弹性也非常大。为了获得一个更好的职位,你不仅必须完全具备相应的能力,而且必须放弃其他一些东西,那种感觉就像在冒险家的乐园。

中兴则提供了一个选择性更多、也更加稳定的环境,被中兴人称为“现实主义者的栖息地”。

在激励方面,华为主要靠物质激励。2000年华为“万人大招聘”,宣传的重点就是“高薪是第一推动力”。中兴也非常注重物质激励。侯为贵在一次内部谈话中谈到中兴对人才的吸引力时说:“多数员工都是要找一个就业的机会,选择一个待遇好一点的企业,我们对员工的待遇一直比较重视,虽然不是全国最高,但一直是中上水平,公司一直努力给员工多一点回报,这一点可能更重要。如果经济基础好,薪资不是第一因素,其他一些因素可能更重要。但是从内地来的员工一般原来的经济都较差,待遇还是很重要的,我们应该看到这个现实,所以我们在员工待遇上一定要十分重视。”

人情更有效

但是,在保证物质激励不比竞争对手差多少的情况下,中兴更注重精神激励。据说,比较优秀的毕业生一般会先选择华为,在那里干几年,赚够钱,然后就会有一批离开,其中一部分就会流向中兴,因为对技术人员而言,中兴更有“家”的感觉。

在华为,裙带关系较轻,除非这些“裙带”有真才实学,而在中兴,由于早年招不到人,鼓励引进“三同”(同学、同乡、同事)人才,以致后来积弊难返。曾有一个极端的现象,某子公司副总引进到公司的亲属多达30多人。中兴从2001年开始禁止亲属关系人职。不过,这个消失了的“传统”使中兴留有很重的人情味。

晋升“三跑道”

在华为,你可以一夜之间从一个普通员工升为高级管理者,比如有一位员工升为的高级工程师时才19岁,还有一位员工工作后第7天就被提升为高级工程师。华为前高级副总裁李一男成为500人的中央研究部主任时,才25岁。当然,提升容易,一旦被降职也快。在中兴,也曾经出现过一位年轻的副总裁丁明峰,被提升为副总裁时才28岁,但是之前他在中兴已经干了好几年,并且是逐级提升。这就表明,在中兴,即使你提升得再快,也必须保持职位的连续性。这就使员工有更多的稳定感。

在华为,你想有所发展,就只有“当官”一条路,而在中兴,你有三条可供选择的“跑道”,包括管理、技术和业务三条线的职务体系。管理系列共分5层干部,除了各层的正、副职以外,还包括产品总经理。

技术系列职务主要为系统设计、开发、测试、工艺、技术支持等专业人员设计,分为9级,即:助理工程师一工程师一高级工程师一三级主任工程师→二级主任工程师→一级主任工程师→三级主任高工→二级主任高工→一级主任高工。

业务系列职务主要为业务的分析、策划和实施人员设计,包括营销、财会、人事、行政、计划、法律、生产管理、仓储、采购、商务、培训等,也分为9级,即:业务员→业务主办→业务主管→三级业务经理→二级业务经理→一级业务经理→三级业务主任→二级业务主任→一级业务主任。

这意味着,你只要“爬”到业务或技术线的最高级别,就可以享受和总裁一样的待遇。

前5%进来

人才选择标准,是确保进来的人融入整个公司文化的关键,也是公司绩效提升的前提——只有那些能力上胜任的员工,才能带来真正的高绩效。中兴将自己的人才标准定为行业优秀人才,具体来说就是“在某一个专业领域里的国内前5%”。为了招到这些人,中兴采取的是一种重点锁定、广泛撒网的做法,也就是说,它首先将重点锁定在指定的数十所重点高校,然后通过较高的面试录用比例来确保录用员工的质量,比如,从各个学校直接招聘的1万多名毕业生中,面试人员就超过10万人,而搜索的简历为30万份到50万份之间。

用“分流”释放潜能

但是,将人才招到公司还不能确保其价值的实现,如何运用这些人才就变得尤为重要。侯为贵坚信,“世上没有庸才,有的只是放错了地方的人才”,将人才招聘进企业,只是人才“为我所有”,要将人才“为我所用”则需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用人的关键是将每个人安排在最适合的岗位上,充分发挥最大效益,人力资源不在于绝对的“数量”和“质量”,关键在于能发挥多大效应。

在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后,中兴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内部流动机制,以便于让合适的人处于合适的位置。这在中兴叫做Right people on rightplace in right time(将适合的人才在适当的时机安排在合适的职位上——编者注)的理念,它认为人的潜力是一个未知数,具有增值的特点,很多时候可能会受到岗位的束缚,人力资源部门引导员工合理释放潜能的途径,就是要给予员工尝试的机会。

为了确保这种流动的效率,中兴设立了两个标准:一个是符合公司人力资源增值标准。如果某个经理岗位出现空缺,就会在全公司内发布公告,凡满足要求的员工都可以报名应聘。不管在哪个部门,如果竞聘成功,出现现任主管不放的情况时,则由人力资源部门直接调配。比如说两个开发团队,因为B团队的市场情况有了变化,研发速度要提速,那就要A团队的员工来补充。这个原则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第二个方面是员工个人发展标准。中兴规定,员工服务满2年后如需流动即可提出申请。但部门往往希望稳定,这时候,人力资源部门一般会站在员工的角度来考虑,分析员工提出调动的原因,以求双方在一个客观的立场上进行协商。

现在,中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将职能部门的员工进行“减肥”,也就是将不知不觉“臃肿”起来的职能部门员工调往市场一线。这一方面保证了职能部门的效率,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一线人员不够的问题。现任第二营销事业部副总经理的曾学忠就是“机关分流”中最出色的一员。

他1996年清华大学现代应用物理专业本科毕业后进人中兴,“分流”之前一直在做技术宣讲,“分流”后进入成都销售处任片区总经理助理,不久因业绩突出升任第二营销事业部贵阳销售处经理,2002年,成为第二营销事业部的副总经理。

后5%出去以人为本并不是说,公司就要对员工处处“留情”,恰恰相反,保持适当的竞争可以确保“能者有其位”。为此,中兴推行了一种末位淘汰制度,使每年能保持5%左右的自然淘汰率,以保持整个组织的活力。根据“80/20”原则,企业80%的效益是由核心的20%的员工创造的,末位淘汰的对象是创造了20%效益的80%员工中的一小部分。这一小部分主要通过绩效考核被辨别出来。绩效考核分为S、A、B、C四个等级,分别相当于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末位淘汰的人员从C中产生。尽管在实际中,中兴总是通过各种措施,比如轮岗或分流来内部“消化”被淘汰的员工,但如果你得了C,就可能会面临工资被降级或者在升职方面失去很多机会。

现金而非期权

在管理上有一句比较著名的话——“你激励什么,就将得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