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产学研结合运作方式
产学研合作方式可有多种多样,既可以采取科研项目合作的形式,也可以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技术集成与扩散的示范中心。另外,还可以采取大学与企业之间进行战略合作,企业为高校提供奖教金、奖学金,资助办学,而高校则为企业提供人才与成果等模式。要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办出各自的特色。
高校在与企业合作的同时,要学习企业的成功经验,注意培养具有经营头脑的科技人才。同时,要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思想,合作中要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需。
高校要坚持与地方政府进行全面、长期、稳定的合作,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另外,我们也要鼓励和支持跨区域合作。
最近,有近十所高校与云南省政府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云南省高校力量较弱,但有资源优势,引进省外智力资源后,将更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深圳市也与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如清华大学在深圳建立了深圳清华研究开发院,北京大学在深圳建立了“生物谷”,有22所高校共同组建了深圳“虚拟大学园”以及由深圳市政府、北京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携手于1998年8月成立的深港产学研基地等等。
这些灵活的方式,使高校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企业要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紧密结合,就要采取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方式,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这就存在着一个选择问题。
据一项调查显示,企业所选择的主要联合方式依次是:与某一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长期联合创新关系,为企业生产经营长期进行创新研究;根据成果进行一次性技术交易;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办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办技术中心。
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联合创新方式的选择时,将企业提供开发经费后进行一次性创新研究,或将已有创新成果与企业进行一次性技术交易作为主要联合方式。由此可见,产方与学研方在联合方式的选择上存在着一定差异,此外还存在着产学研脱节,条块分割,协调困难,权益纠纷等诸多问题。
为改变校方重理论、产业单位方重实际而不能达产学有机结合的局面,组建课题产业公司无疑是有效的方法之一。即组建以学科带头人、课题组为龙头,其他相关产业为基础的课题产业公司,课题从立项到产业化批量生产由课题产业公司一家承担,解决了产学研结合实施过程中的分歧与差距问题。建立课题产业公司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各方面的协调、支持和配合,才能将课题产业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最理想的途径是由政府牵头协调,财政、银行、工商、税务参与并给予政策的支持。参加成员可为高校、科研机构的个人,由科委负责实施。课题产业公司可先在条件较好的区域进行试点,总结试点经验和教训后,经完善提高,再加以推广,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进程。
4.产学研结合的典型范例
(1)王选的产学研结合创新之路。
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已被国内外的实践证明为一条振兴科技和教育的有效途径。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三院院士”王选以自己的行动走出了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之路。王选是方正技术研究院院长,方正电子出版系统及北大方正集团的创始人。在他的带领下,自1986年第一代汉字激光照排系统问世以来,方正电子出版系统就不断升级换代,使中国传统报业、印刷业继“告别铅与火”后,又迈人了“告别纸和笔”的电子报纸时代。
方正集团也已成为全球中文电子出版系统最大的软件开发商和系统供应商。
被称为“现代毕升”的王选不但具有创新精神,而且还具有瞄准市场,通过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实践能力。1976年立项研制当时国际先进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就是看到它极具市场潜力。面对美、英、日等国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涌进国门的巨大压力,王选不是将科研成果鉴定后就“大功告成,如释重负”地“束之高阁”,而是通过与山东潍坊计算机公司的产学研结合,迅速推出了“华光激光照排系统”,以及后来的“方正电子出版系统”,逐步占领了国内99%的报业市场,并远销海外,成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中文电子出版系统。该系统自1998年投入市场以来已创累计产值25亿多元。王选院士在总结北大方正发展的经验时也指出:“学术上的远大抱负与占领市场这两者在一定的条件卜石r以是高度一致和相互促进的,因为只有创新的、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才容易在市场上赚大钱。一个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一旦在市场上走俏,马上会有一大批,。商蜂拥而上,很快就会使利润急剧下降,甚至无钱町赚。”他的体会是,创新技术拓展出全新的市场生存空间,新的市场需求又刺激了技术开发人员的创造力和激情,从而成功地实现市场和技术的互动。王选把方正的发展模式概括为四个字:“顶天立地”。
“顶天”即是要有高度的前瞻意识,立足于国际科技发展大潮的潮头,感受市场最前沿的需求刺激,从而开发出一流的技术成果;“立地”则是要求将营销与开发、技术与市场紧密结合,使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并形成产业。这种发展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最能把科技人员的创造才能“聚焦”到最有市场的领域,从而实现以“财”支持“才”、以“才”
创造“财”的良性循环。像这样的成果转化为商品事例在全国高校并不多见的。尽管王选也认为:“从科研走向市场的过程堪称‘九死一生”’,但他确信这条道路能使产学研各方互惠互利、共存共荣,并以自己的实践验证了产学研结合道路方向的正确性。
(2)世界各地产学研。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致力于产学研结合,使世界经济出现了持续增长的态势。1981年新加坡推出“80年代复兴计划”,通过开辟科技园区来加强大学、研究所和企业界的合作,支持一批大专院校在5年内推出50项科研成果并在30多个产业推广应用。如南洋理工大学5年内向工业部门提供了90项新技术成果。
台湾大专院校在研究开发半导体、光电子等信息与资讯技术中表现突出。台湾大学等先后承担了“国科会”和企业办委托研发的光电子材料、半导体光电器件、红外探测器、激光技术、发光二极管芯片等高新技术及其产品,并与产业部门联合攻关,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使部分光机电产品、自动化测量装置、激光产品走俏北美、西欧。台湾工业材料所、光电研究所开发的化合物半导体新材料、新器件和电路芯片在国际市场中有很强的竞争力。
在韩国,汉城15家企业财团向汉城国立大学、自然科学院每年提供1.5亿韩元经费,资助感兴趣的课题研究与学术讨论会。1997年加拿大5家高新技术企业和6所大专院校与国家科学院成立了软件工程研究联合体,旨在推进攻克计算机软件工程的有关难题。实践证明,高校和科研机构做好研究开发,取得有实用价值的,特别是整体的、大型的、基础的科技成果,然后由企业进行中间实验和生产实验,最终使企业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达到发展生产、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的目的,带动科技与经济的良性发展。
在日本,大学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和技术创新潜力,在过去的十几年间,日本政府(文部省)运用多项政策,鼓励和引导国立大学与产业界进行研究合作,并实行了多样合作形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如共同研究、委托研究、委托研究员、教育捐赠的财会制度、共同研究中心等。可以看出,日本的产学合作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产学研合作被称为“产学官”合作,一字之差道出了日本产学合作的官方主导实质和特征。日本在产学研合作上,有着一套完整的制度,现在仍在致力于各项法律规定的修订与完善。建立完备法制环境的良好体系,为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企业科技进步提供了最佳的前提和保证。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与硅谷、麻省理工学院与波士顿128公路等,都充分演绎了一流大学产学研结合的成功范例。近年来,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的5000家软件公司,也都是高等学校哺育的产物。德国《明镜》周刊在《这里创造未来》一文中说:“麻省理工学院是美国最富创造力的发明家大学,学院的师生在现代科学的最前沿,他们在这里创造美国赖以占领全球未来市场的科学知识。”“几乎没有任何一所大学能像它那样把科研和市场营销、学术上的远大抱负和追求利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激励麻省理工学院师生不断向前的是由学术抱负、先锋精神和企业家欲望混合而成的校风”。其实,麻省理工学院及世界一流大学都把“诱人的尖端技术及其相称的利润作为发展的主要动力”。美国《商业周刊》评论说:“真正使斯坦福大学独树一帜的看来是很有感染力的企业精神”,“研究与生产的差别已经到了微不足道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