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26443900000055

第55章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2)

2.资产分配法的操作程序

在运用这种方法时首先要对不同的资金来源区别对待、分别处理,然后,对资金来源和运用的项目进行分类,再按每一资金来源自身流动性大小和对流动性的要求,将它们分别按不同的比重分配到不同的资产形式中。具体做法是,把资金来源划分为四类,建立若干个中心,每个中心进行的资金分配与其他中心的资金分配是相互独立的,一旦中心建立并得到承认以后,就要对每个中心的资金分配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

(1)活期存款中心

商业银行活期存款,要缴存较高的法定准备金,而且每年要周转30~50次。因此,活期存款中心要把大部分资金分配到第一储备中去,一部分分配到第二储备中去,购买国库券和其他短期证券,极少部分用于放款。

(2)储蓄存款中心

商业银行储蓄存款相对活期存款而言,周转速度较慢,并有一个沉淀余额,流动性较小,可把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放款和购买长期证券,以获取较大利润。

(3)定期存款中心

商业银行定期存款有较高的稳定性,周转速度慢,主要用于放款和购买长期证券,以获取较大赢利。

(4)资本金中心

商业银行的这部分资金是最稳定的,包括股金、资本盈余和利润结存,它代表股东对商业银行资产的权利。没有法定准备金,一般也不会被提走。因此,对资本金不需保留准备金,可将其主要用于长期放款、证券投资和购置固定资产等。

3.资产分配法的利弊分析

(1)资产分配法优点

①商业银行通过资金来源的划分,可以减少投放于流动性资产的资金数量,从而相应增加对贷款及投资账户的资金分配,以增加赢利。

②商业银行通过周转速度和流动性把资产和负债有机地联系起来,保持两者在规模和结构上的一致性,也提高了银行的赢利能力。

(2)资产分配法的缺点

资产分配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①资产分配法把各种存款负债的周转速度作为划分不同流动性一赢利性中心的基础,而存款实际上有存有取,经常变动,同一类负债来源其周转速度也可能不一致。由此看来,资产分配法所划分的资金流动性就不太精确和合理。

②资产分配法中的资金来源与运用相互独立的假定是不成立的。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与运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银行对某客户放款,一般要求该客户要在银行保持一定的存款作为补偿;另一方面,客户存款于银行,则要求银行能满足其借款要求。因此,不论何种存款,都要有一部分用于放款,不可能按照来源严格划分其运用。

③资产分配法片面强调流动性要求,考虑了银行法定准备金和提存的可能,而忽视了客户对借款的要求。

(三)线性规划法

1.线性规划法的概念

线性规划法是近年来西方商业银行为了制定业务经营管理战略而广泛采用的方法。其主要内容是:首先确定资产管理目标,然后根据各种资产与目标的关系建立目标函数,最后确定对各种目标函数的限制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和目标函数求出线性规划模型的解。

2.线性规划法的操作程序

(1)建立目标函数

商业银行首先确定在某一时期资产管理的目标,根据目标,在各种可供选择的资产中分配资金。因为选择不同的资产组合,就会有不同的赢利,银行通过改变各种资产的数量,能够增加或减少赢利。在此,赢利的最大化就是目标,各种资产的组合则是决策变量,两者之间的关系可用函数表示。

(2)确定限制性因素

若没有限制性因素,银行就会将资产全部投放在收益最高业务上,但实际上,商业银行管理中存在许多限制条件,主要有:

①金融法规约束,如法定存款准备金等;

②银行资产流动性的约束,如为了保证银行资金的流动性,短期资产至少应占一定的比重等;

③银行安全性的约束,如银行的安全性要求银行资产经营的分散化等;

④贷款需求量的约束,如商业银行对资产安排的种种规定等。这些制约性因素都可以量化,列出一系列约束条件方程,与目标函数方程一起共同组成一个方程组,该方程组就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关于资产管理的线性规划模型。

(3)线性规划模型的求解

在建立线性模型后,就需要运用各种数字和分析手段,并借助图表和计算机等进行求解,最终得出目标函数最优的解。银行家利用所得到的数据进行资产组合,以获得最大收益。因此,与前两者比较,线性规划是一种比较先进和科学的方法。它不但能在各种限制条件下获取最大收益,而且还能在一个或多个限制条件发生变化时,随之优化自己的资产组合。在条件比较复杂的情况下,我们甚至还可以应用多重目标线性规划来替代单一目标线性规划,并且可以为一组相互冲突的目标和多种解决方案进行权衡抉择,从而得出一组最可行的最优解法。运用线性规划法,要求管理者们必须具备相当全面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了解各种假设和条件,能帮助数学人员和计算机人员分析问题,解释和评估分析的结果。

3.线性规划法的利弊分析

(1)线性规划法的优点:

①线性规划法是一种较先进和科学的资产管理法,线性规划法因为是通过建立模型,运用严格的数学方法,借助于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手段计算出结果,并以取得的数据指导资产组合;

②线性规划法有利于更深入认识银行各项资产与经营目标之间的关系,因为线性规划法的分析结果是用具体的数字来反映的,通过这些具体数字,对资产和经营目标之间的相关性可以一目了然;

③线性规划法有利于改善银行的经营管理,线性规划法的实施,要求调研人员与决策者密切合作,管理者也须积极参与目标和限制条件的制定,有利于相互间的理解,改善银行的经营管理。

(2)线性规划法的缺点:

①由于制定模型所依据的资料质量不高,会影响对约束条件的确定;

②由于所依据的经济环境的改变,要求改变目标、约束条件和模型参数,会带来运用成本的提高。

第二节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后,金融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理论对此时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发展显得比较保守、消极和落后了。此时,在金融创新的推动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论的产生,并取代了资产管理理论,成为这一时期指导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主要理论。

一、负债管理理论的基本概述

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论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在这一阶段,经济处于繁荣时期,生产流通不断扩大,通货膨胀率上升,对商业银行贷款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同时为制止银行间的利率恶性竞争,制订了各项法规,使商业银行无法通过利率的竞争来吸收资金。

商业银行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商业银行想方设想民,另辟新径去吸收资金。随着商业银行业务国际化、非中介化的出现,加之欧洲货币市场的兴起,通信手段的现代化,大大方便了资金的融通,为商业银行负债经营创造了条件。商业银行采取多种融资方式,提高资金的灵活性,以缓和资金流动性的压力。通过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商业银行负债经营的发展。以上各种因素,客观上为负债管理理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负债管理理论是以负债为经营重点来保证流动性。其理论认为:商业银行保持流动性不需要完全靠建立多层次的流动性储备资产,一旦有资金需求就可以向外借款,只要能借款,就可通过增加贷款获利。负债管理的原则使商业银行改变了经营方针。在资产管理理论指导下,只有存款来源增加,才能增加贷款,如果存款来源减少,则只有缩减贷款或出售部分证券。总之,资产管理理论认定只有通过调整资产结构来实现流动性,而负债管理理论则是通过积极创造负债的方式来调整负债结构,从而增加资产和收益。

负债管理有两种类型:一是当存款被提取时,商业银行可通过借入短期款项来弥补存款,如此负债方一增一减,正好持平;二是当借款需求增加时,银行可通过新的借入款来满足这一要求,这样,负债和资产都增加了,由于负债的扩大,使银行生利资产扩大,给银行带来更大收益。

二、负债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存款理论

1.存款理论的基本观点

存款理论是商业银行负债的主要传统理论。其基本理论为:存款是商业银行最主要资金来源,是其资产业务的基础,而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过程中是被动的,为保证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必须以其吸收存款沉淀的余额为限,否则,将会产生风险。

存款理论的主要特征是它的稳健性和保守性,强调存款是存款者放弃货币流动性的一种选择,无论是保值还是赢利动机,存款者的意向是决定存款形成的主动因素。存款者和商业银行都关心存款的安全性,存款者担心存款不能如期兑现或者贬值,商业银行则担心存款者同时挤兑,以致引起危机或破产。所以,存款理论者得出结论:商业银行应按客户的意愿组织存款,按安全性原则管理存款,根据存款的具体情况安排贷款,参考贷款收益安排存款利息的支付。这一理论反对盲目存款和贷款,反对冒险谋取利润。存款理论的理论基础是一种传统的经济学观点,认为商品是第一性的,货币是第二性的,信贷规模取决于地区经济活动的总量,商业银行活动不能逾越一定的限制范围。

2.存款理论的缺点

存款理论的缺点在于它没有认识到商业银行在扩大存款或其他负债资金来源方面的能动性,也没能认识到负债结构、资产结构以及资产负债综合关系的改善对于保证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提高商业银行赢利性等方面的作用。

(二)购买理论

1.购买理论基本观点

购买理论是在存款理论之后而出现的另一负债理论,它对存款理论作了很大的否定,其基本观点主要有:

一是商业银行对存款不是消极被动,而是可以主动出击,购买外界资金;

二是商业银行购买金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增强其流动性;

三是商业银行在负债方面的购买行为比资产方面的管理行为要更主动更灵活,银行资金购买的对象除了一般公众以外,还有同业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国际上的金融机构等;

四是商业银行吸收资金的适宜时机是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此时,实际利率较低甚至为负数。

购买理论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滞胀年代。当时,它代表着更富进取心和冒险精神的新一代银行家的经营思想和战略,与以前的保守作风形成鲜明的对比。购买理论对于促进商业银行更加主动的吸收资金、刺激信用扩张和经济增长以及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2.购买理论的缺点

商业银行购买理论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主要表现在:

一是购买理论助长商业银行片面扩大负债,加重债务危机;

二是该理论主张采用各种手段吸收资金,助长了商业银行盲目竞争;

三是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吸收资金的最佳时机是在通货膨胀时,由于此时利率较低甚至是负利率,从而有可能加重通货膨胀。

(三)销售理论

1.销售理论的基本观点

销售理论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银行负债管理理论,是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的产物,这种理论给银行负债管理注入现代企业的经营思想,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业和非金融业相互竞争和渗透状况,标志着金融机构正朝多功能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销售理论的基本观点:商业银行是金融产品的制造企业,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迎合顾客的需要,努力推销金融产品,放大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和收益水平。

2.销售理论要求商业银行做好相关工作

销售理论认为要达到目的,商业银行要做好相关工作,主要工作有:

(1)围绕客户的需要来设计金融产品和服务

商业银行在形式上是资金的汇集和融通,而实际上涉及到经济利益调配,关系到资金供应者、资金需求者和银行三者的利益,但商业银行的利益要依赖于前两者的利益和需要。因此,商业银行为了自身的利益,必须想方设法满足客户的需要,为客户设计所需产品和提供服务。

(2)改善金融产品的销售方式,完善配套服务

商业银行要使金融产品销售好必须在销售方式上做文章。金融产品的推销,主要依靠信息的沟通、加工与传播。虽然金融产品本身就是信息的载体,但还有更多间接的、背后的、无形的信息需要处理,它们贯穿于金融产品销售后的全过程。服务态度、广告宣传、公共关系等方面,都是传递信息、推销产品重要的领域。同时,在金融产品的销售中,要做好配套服务。

(3)销售观念要贯穿负债和资产联系

商业银行销售要惯穿负债和资产两个方面。因此,商业银行金融产品需要将负债和资产两方面联系起来设计。同时,金融产品的销售也要考虑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不能将二者分割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