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26443900000056

第56章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3)

三、负债管理理论的利弊分析

(一)负债管理理论的积极意义

负债管理理论强调的重点是负债管理,重视组织吸收资金的多样化和负债的创造,重视负债结构的合理化,发展了金融产品,开拓了金融服务领域,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更多赢利机会,有利于商业银行发展和强化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主要表现为:

1.有利于商业银行在流动性管理上变过去单一的资产管理为资产和负债两方面综合管理;

2.有利于为商业银行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贷款和投资创造了条件,增加银行的赢利机会;

3.有利于商业银行增强自身实力,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

(三)负债管理理论的消极影响

1.增加了商业银行经营风险

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追求赢利是商业银行的最终目标,如果商业银行片面追求赢利,在货币市场上大量举债、放款,就容易引起过度借入短期资金,贷出长期资金,造成资产负债失衡。一旦货币市场紧缩,难以继续借款时,就会面临流动性风险。

2.加大了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

商业银行主动负债利息一般比存款利息要高,如果商业银行大量用主动负债方式筹措资金,势必提高银行负债的成本。

3.助长了信用膨胀和通货膨胀

商业银行负债经营助长了信用膨胀和通货膨胀,易引发债务危机,加剧了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界的竞争。

四、负债管理的一般方法

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的主要方法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产生,经历了30多年的不断发展,其方法逐步得到丰富和完善。资产管理重点考虑的是在资金量一定的情况下,选择贷款的投资机会的问题,资产管理人员寻求的是在风险和收益性上取得某种平衡,即在贷款和投资收益流动性和安全性之间取得平衡。负债管理则不同,它是通过使用购入资金来保持和增加其资产规模的。

(一)负债管理方法种类

负债管理方法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用短期借入资金来弥补资产上的缺口,叫储备头寸负债管理;二是对所有到期负债进行严密管理,称为总负债管理或贷款头寸负债管理。

1.储备头寸负债管理方法

储备头寸负债管理方法是商业银行通过增加短期负债而有计划地提供流动性的管理方法,这种方法容许银行持有较高收益的流动性资产。因此,在流动性紧张时,就要购入短期资金以弥补流动性不足。储备头寸负债管理的主要工具是购买期限为一天的同业拆放,或使用回购协议。这样,当一家银行的储备由于存款人提款或增加对有收益资产的投资而暂时出现流动性不足时,就可用同业拆放来解决;反之,当储备出现盈余时,就可拆出资金。由此看来,这种负债管理办法提高了资金使用的效率,减缓了银行体系由于储备的突然减少而出现的震荡。

2.贷款头寸负债管理方法

贷款头寸负债管理方法是被用来持续扩大银行资产负债规模的方法,它首先通过不同的利率取得资金,以扩大贷款能力,接着通过增加银行负债的平均期限,减少存款的可变性。

贷款头寸负债管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计划部分,通过银行有计划地安排,扩大贷款,增加赢利;另一部分是机动部分,存款的变动和贷款需求的变动都有很大的随机性,负债管理就是对这些不确定因素进行管理,通过灵活机动的管理方法消除此类变动所造成的不稳定性。

(二)负债管理的工具

商业银行进行负债管理,不能单靠吸收存款这种被动型负债方式,而需要主动型负债方式,以争取主动,增加商业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商业银行以主动负债形式解决流动性问题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

商业银行这种大额可转让存单非常受欢迎,在美国它是银行执行负债管理政策的工具。根据发行的主体不同,可分为四种形式:一是国内定期存单,是由美国的银行机构发行的;二是欧洲美元定期存单,是美国境外银行发行的美元面额的存单;三是扬基定期存单,是外国银行在美国的分行发行的存单;四是储蓄定期存单,是由储蓄贷款社发行的。我国也发行过类似的定期存单。

2.发行金融债券

商业银行在发行债券之初,不需要交纳准备金,也不受存款最高利率的限制,这样,发行债券所筹集到的资金,商业银行可以用于各种资产业务,利率也可以适当高一些,对投资者有较大的吸引力。我国商业银行也一直在发行金融债券以筹集资金。

3.同业拆借

商业银行同业拆借调剂银行之间的资金余缺,方便灵活,是解决临时性资金需求的一种理想方式。

4.向中央银行借款

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商业银行通过再贴现和再贷款的方式向中央银行借款。

5.国际金融市场融资

国际金融市场融资的渠道很多,商业贷款的利率一般较高,手续也比较复杂。

第三节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不管是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理论,还是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理论,在保持商业银行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方面,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理论过分偏重于安全性和流动性,在一定条件下以牺牲赢利性为代价,不利于鼓励银行进取经营;而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理论能较好解决流动性和赢利性之间的矛盾;但盈利性与流动性之间均衡的实现要依赖外部条件;同时给商业银行带来很大经营风险。由此,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由于市场利率大幅度上升,负债管理在负债成本和经营风险上的压力越来越大,商业银行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经营管理指导理论,同时计算机在商业银行业务和管理上应用越来越广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观念也在不断改变,由此,产生了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一、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主要概述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美国通过了一系列金融法规:一是l980年通过的《放松对存款机构的管制与货币控制的法令》等;二是1981年通过的允许全国范围内的银行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的有关规定;三是1982年通过的允许银行开办不受Q字条例利率上限制约的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四是l983年又同意开办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这一系列金融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商业银行吸收资金的限制逐渐缩小,而业务范围则越来越大。一方面有利于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和相互间的竞争,另一方面由于国家放松管制和银行间同业竞争加剧,引起存款上升,提高了资金成本,使商业银行在安排资金结构和保证获取高赢利方面带来困难,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对资产负债进行综合管理。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已成为世界各国商业银行所遵循的基本原理,与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相比,其具有两大特点:

(一)综合性强。商业银行对资产和负债管理并重,这是商业银行向业务综合化、多样化发展的要求。

(二)适应性广。商业银行业务的自由化发展和外部竞争条件的变化,要求商业银行不断调整自己的经营行为,加强动态管理。经济环境不断变化要求商业银行有较强的适应性,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经营行为。

二、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则

在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中出现了最基本的最具普遍性的准则,这是所有商业银行都必须遵循的准则,这个准则就是资产负债管理的原则,这些基本原则主要有:

(一)规模对称原则

规模对称原则也可叫总量平衡原则,是指资产规模与负债规模相互对称,统一平衡,这里的对称不是简单的对等,而是建立在合理的经济增长基础上的动态均衡。规模对称原则是保持流动性、安全性、赢利性的最基本保证。该原则要求在动态的变化中,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要保持总量上的均衡,资产的安排即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出量,必须以负债即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入量为基础。

商业银行业务的特点是负债经营,但不能超负荷经营。实际上,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量与负债总量不可能绝对平衡,其真实意义是要保证商业银行有足够的清偿能力。各国中央银行在通过制定法律作出有关规定,如商业银行要按法律规定向中央银行上缴存款准备金,接受金融监管部门监管,同时备足备付金和现金以及贷款余额上限等。

(二)结构对称原则

结构对称原则也叫资产分配原则,它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则。其主要内容是指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和资金运用长短、利息高低均要以负债结构和资金来源的流转速度及利率的高低来决定。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商业银行的资产偿还期与负债的偿还期应保持尽可能近的对称关系,称之为偿还期对称;二是从成本的结构而言,高成本负债必须与高成本资产对称,即要高成本吸收的存款或借入负债,则要高利率发放贷款出去。

根据偿还期对称的要求,商业银行资产的运用需要适应负债的可能。一般来讲,负债流转速度越高,偿还期越短,资产的流转速度也要相应提高,偿还期相应缩短。如在负债结构中,定期存款比重大,商业银行在资产结构中应相应减少现金资产而增加长期放款。反之,活期存款比重较大,商业银行在资产结构中要相应增加现金资产,增加短期放款,减少长期放款。实际上,这是一种原则上的大致对称,无论是偿还期还是成本高低,都不可能简单地一一对称。从成本方面分析,商业银行总是积极吸收存款,并愿意吸收利率较低的存款,而投资和放款中又向往利率和投资收益高的。从偿还期方面分析,商业银行都在进行偿还期转化和资产转化,用活期存款和短期存款沉淀的稳定余额进行长期放款,这种转化要有量的限制,否则,就会发生安全性风险。

在商业银行实践中,一般采用资产平均到期日与负债平均到期日的比率来安排资产的运用。如果资产平均到期日与负债平均到期日比率等于1,说明资产与负债的流动性基本一致;如果大于1,说明资金运用过度,长期性资金来源不足,商业银行应减少长期性资产或者增加长期性负债,使比率接近1,反之,如比率小于1,说明资金运用不足应增加资金运用的期限。这种对比只是一种粗略的对比,所以具体资金运用时,商业银行要结合资产和负债的期限结构进行分析,才能保证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偿还期的基本对称。

(三)分散性原则

在资产负债管理中必须遵循风险分散化原则,即商业银行在将资金分配运用于贷款、证券投资时,应该尽量将贷款和证券的数量和种类分散,避免过于集中某种贷款与证券以及单一贷款或投资项目数量过大而增加风险。

在实际业务中,商业银行可以采用多种分散方法,这些分散方法的主要内容有:

1.资产种类分散法

资产种类分散方法是指商业银行在分配资金运用时,应该将资金分散在不同的贷款和证券投资上。贷款包括工商业贷款、农业贷款、房地产贷款、国际贷款等。证券投资包括政府或政府机构债券、公司债券、国际债券等。这样商业银行的资产风险不会集中在某一种资产上,因而可能避免因某一种贷款和证券发生损失而引起的全部损失的风险。

2.行业分散法

行业分散法指商业银行应该将资金投放于多种行业。把资产分散于不同行业之中,包括高技术行业、迅速发展的新兴行业、基础行业等,避免集中投资于某一行业而带来全部损失的风险。

3.地区分散法

地区分散法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将资金投资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正在发展的地区、有潜力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换言之,商业银行在资金投放上,应着眼于全国甚至全世界。这样,商业银行就可能避免因某一地区的经济萧条或自然灾害带来投资的损失。

4.客户和货币种类分散法

客户和货币种类分散法是指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要将自己的客户分散在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国家。同时,在浮动汇率制的今天,要在贷款使用货币上分散,以避免汇率风险。

5.期限分散法

期限分散法是指商业银行在利用资金进行放款和证券投资时,应发放不同期限的贷款,购买不同期限的证券,长短期搭配,时间要错开,以加强银行资金运用的流动性。

三、《巴塞尔协议》对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

尽管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方法各不相同,但其目标和任务却大体类似,商业银行主要是通过资产负债的协调管理,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增加商业银行的收益来保持合理的流动性,保持自有资本的正常比例;以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为对收益的评价基准;设立专门的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以研究和制定银行的经营策略、筹资方针和资金运用;对已实施的策略和方针跟踪调查,以完善和改进资产负债管理。《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有着全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