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丢掉负情绪,好好爱自己
26560400000005

第5章 正向思考家庭,丢掉伤痛的负面情绪

然而,几个月后,女孩终于忍耐不住,主动提出和费勒见面。当两人在约定的咖啡厅见面时,却没有了在网上、电话中聊天的激情,面对彼此赤裸裸的眼神,反而觉得无话可说。尴尬地喝完一杯咖啡后,两人就互道再见回家了。接下来的几周中,谁都没有再和对方联系。两人一下子从无话不谈的知己变回了陌路人。

费勒反思了许久:是女孩不够漂亮吗?是两人不般配吗?都不是。是那种神秘感消失了,原本可以随意驰骋的想象都被打破了。两人对彼此的那点爱慕、对对方神秘生活的无限好奇,也全部消失了。

生活中也不乏这种“见光死”的恋情。这些都能很好地说明爱情中的确需要一点神秘来保持对对方的吸引力。但现实生活中,却有太多的人有这样的认知:结了婚就是将这一生定了下来,就是和一个人完全“坦诚相见”的日子,所以不需要再“装神秘”,甚至不需要保留个人的一点隐私。这就导致生活中常常出现因为过分亲密,或者太了解对方而产生的厌烦感。

这一切告诉我们,即使你已经步入婚姻殿堂,也不能在对方面前太过随意,或者无所顾忌地将自己在婚姻生活中“展露无遗”。婚姻中的人要想仍然对对方保持吸引力,那么就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属于自己的隐私。当你能够保留自己的一部分个人空间,又能尊重对方的个人空间时,就是给彼此都保留了一份神秘感。这样的婚姻生活对彼此是会有长久的吸引力的。

第二,婚姻生活中需要不断地刺激,来维持爱情的鲜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刺激是维持情侣之间热烈之恋的重要因素,而热烈之恋又是爱情的最明显特征。也就是说,只有不断地接受刺激,情侣之间的爱情才能长久保鲜。而所谓的刺激正是我们平时说的“浪漫”,或者说是不同于平时的枯燥生活的新鲜事物。这些就像是我们婚姻生活中的保鲜剂,只要隔一段时间添加一些,就能保证爱情的鲜度。

为了证实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心理学家亚瑟·阿兰做了一个实验。

阿兰招募了50对平均婚龄14年的已婚夫妇,请他们加入一个为期十周的活动。他给了每个人一张活动列表,让他们标出自己对每一个活动项目的感觉——这些活动仅仅是有趣还是很刺激。然后,他将这50对夫妻分为两组,让其中一组每周抽出半个小时的时间,进行一项他们认为有趣的活动,另一组则用同样的时间做一项他们认为刺激的活动。实验结束后,阿兰让每个人给自己的婚姻幸福指数打分。结果显示,比起那些一起做有趣活动(如看电影、出去吃饭、看望朋友等)的夫妇,那些一起做刺激的活动(如滑雪、徒步旅行、跳舞、听演唱会等)的夫妇在婚姻中感到更加幸福。

无数研究和生活事实都证明,如果生活一成不变,那么最初的爱情无论多么坚定,也会在这样行云流水的枯燥生活中被掩盖光芒。而当两个人都能不断地去创造精彩、打造惊喜,在合理的范围内添加点刺激,那么爱情生活就像不断地被注入新鲜血液,两个人的感情不仅不会变淡,还能不断生出新的火花。

给平淡生活来点“刺激”其实也很简单。比如,如果厌烦一日三餐在家中重复,那么与伴侣到一个格调别致的餐厅吃一顿饭,就是平淡生活中的一点小“刺激”;如果觉得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无甚趣味,那么不妨在下班之后携手去看一场或浪漫或恢宏的电影,调剂一下生活味道。再者,去旅游、去尝试刺激的运动、去做一项公益活动,都是改变常态的好方法,都能给婚姻生活增加莫大的乐趣。

平淡的生活是爱情的杀手,会逐渐熄灭爱情的火苗,而适当的刺激才是爱情存活的保鲜剂。所以,别吝啬你的创意,也别在意金钱上的偶尔奢侈。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持续给爱情增温,你们的婚姻就会是爱情的天堂,而绝非坟墓。

家庭不仅能让我们放松休息,更是我们终身的精神寄托。如果一个人的家庭也总是覆盖着负面的能量,那么他的整个人生就很难谈得上有什么意义了。所以,要想去除负面情绪,家庭是一个必须“整治”的地方。

童年的阴影挥之不去——不强调过去的痛苦经历,做好以后的自己

假如我们认真地回忆自己的童年,会发现童年的自己有很多挥之不去的感觉。这些感觉很微妙,它们都来自于外界事物的刺激,同时又给自己的心灵带来很大的震撼,甚至能久久留在自己的心中,给自己带来长久的影响。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童年的经历对其一生都具有“蝴蝶效应”,也就是说,童年时期的每一个心理感受都有可能影响他一生的心理、品质、性格,等等。如此说来,童年中经历的那些好的事情、留下的良好感受,都能给我们的一生带来健康的、正面的影响,这是令人欣慰的。但反过来,那些小时候经历的不好的事情也能像一块烙印一样久久留在自己心上,给自己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这又是值得担忧的。如果我们小时受到的负面刺激较为严重,那么在我们心中就会形成一块阴影,给我们带来性情上、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污点,比如自卑、怯懦、悲观、偏激等。

一个人的童年阴影多半可以归结为两种:一是特殊的家庭情况带来的伤害,比如父母离异。有关方面的调查显示:75%以上的双亲家庭子女承受能力较强,存在心理障碍的只占1.2%;而单亲家庭子女经常处于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的,则占了61.43%之多。另外,单亲家庭子女人格障碍的患病率高达11.76%,是双亲家庭子女的5.9倍。二是某些特殊经历造成的阴影,比如被某个残暴的家长虐待,或者遭遇过重大事故等。

在这两种不幸福的童年遭遇下,人的心灵会遭受到的伤害包括:恐惧——面对一些没必要害怕的人和事也总是很胆怯;自卑——不自信,在人前抬不起头来,不敢大声说话、说笑,不敢尽情展现自己;性格的转变——由原来的天真活泼,转变为乖张、易怒、极度内向等。这一系列负面因素作用在我们身上的话,短期内会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长此以往则有可能影响我们的行为模式,使我们的行为偏离正常的、正确的人生轨道。因此,童年经历和感受对一个人是有可能产生终身影响的。如果我们不希望自己被负面能量困扰一生,那么就要通过自我调节的方式,让自己从童年阴影中走出来。

第一,一定要树立起自信。自信是支撑一个人筋骨和精神的非常重要的素质。一个自信的人,他的人生是不会太差劲的。而给自己树立自信的方法,就是要不断地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童年的不幸经历并不是自己的错误造成的。要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有非凡成就的人,自己完全有能力过一种与童年不同的生活。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自己的工作中、其他事情中找到自信。给自己一些有一定难度的,但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让自己铆足全力去完成它。这时产生的成就感就能给自己大大增加自信。

再者,增加自信还有一个不错的方法,那就是多交朋友。当你在交际圈中不断受到大家的欢迎,不断交到更多朋友的时候,你的自信就会高速飞升。你会发现自己也是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是一个完全可以融入大环境中的人。这对克服自卑、建立自信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二,多和家人在一起。即使你的童年并不快乐,受到过来自家庭或某个家庭成员的伤害,但当你长大后,有独立思考能力之时,依然要多亲近家人。血浓于水,家人所带来的浓浓亲情是别的感情无法替代的。当你经常亲近家人时,你心中的很多负面情绪就会随之烟消云散。并且,即使当年有怎样的“仇恨”,如果你总是揪着往事不放,那么你报复的可能并不只是家人,也包括长大后的自己。

所以,用一颗豁达的心去接受自己曾经并不完美的家庭。再用自己的能力将家庭变成一个其乐融融的地方,给所有的家人和自己都带来快乐。这是消除童年家庭阴影的最好方法。

第三,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童年的可怕经历会给一个人留下一辈子的深刻记忆。而如果我们不懂得调试自己的话,则有可能终身都受到它的“迫害”。所以,面对恐惧或其他不良感受,我们不应逃避,而是应该主动地、勇敢地面对它、克服它。

某人童年时期曾目睹了一场黑暗中的杀人事件,从此变得怕黑,不敢独自在黑暗的街道中走动,甚至不敢单独睡在一间不开灯的屋子里。当然,他知道自己这种心理是病态的、这种担心也是多余的,可就是迈不过这道坎。一次,他向心理医生请教之后,学会了一个自我放松的方法。这天晚上,他逼迫自己将灯关掉。恐惧的心理顿时升上了心头。他努力使自己平静,告诉自己:“我这样害怕是因为我很敏感,我懂得保护自己,因此我是一个很棒的人!”这样一想,他的心果然明朗了起来。接着,他又从“很棒”二字想到了自己之前取得过的很多成就,想了很多美好的事情。这样想着,他就渐渐睡着了。这样坚持了一周之后,他完全解除了对黑暗的恐惧。

童年时期,有过不好的经历,这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可怕的是,你在成年之后,有了独立的见解和足够的能力之后,依然不去改变糟糕经历带给自己的负面感受。其实,童年的影响虽然对我们比较深刻,但并不是不能改变的。只要我们懂方法,有一定的耐心去努力,那么抹掉童年阴影并不是一件难事。

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不管儿时的不良经历是谁造成的,我们都不要给予太多的抱怨。抱怨只会让这种不好的感觉再度加深,让我们身体里的负面能量又再度增加。这对我们形成良好的性格与心态是没有好处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凭借自我能力,在现有基础上做努力,让自己能够摒弃不好的因素,重新为自己打造良好的自身因素。

我的老婆比别人家的差远了——别人家的饭并不比自己家的香

儿时的我们经常听到父母说这样一句话:“别人家的饭比自己家的香!”多半是父母来打趣嘴馋的我们的。但除了小孩子有“盯着别人家的东西”的毛病之外,很多大人也有一样的问题。

比如,在婚姻生活中,很多男人都曾有过或者经常有这样的感受:别人家的老婆总是光鲜亮丽,温柔动人,每次见到她都像见到一只可爱的小鸟,让人忍不住想拥有;而自己的老婆则整天泡在厨房和洗手间,做饭、做家务,不修边幅,没有情调,唠叨起来更是谈不上半分温柔与可爱,很容易让人有离开她的想法。当然,很多女人也有类似的看法:别人家的老公多么体贴,每次出门吃饭,都细心地牵着妻子的手,怕她摔倒;吃饭的时候把好吃的菜先夹给她吃;想必在家中也是经常帮妻子干活,关心妻子心中所想。而我的老公呢?没有一点情调,结了婚就再也没有说过甜言蜜语,没送过花;出门的时候只顾自己走,吃饭的时候只顾自己吃;每天回来就是玩游戏、看电视,从来不帮我做家务。有时真想离开现在的老公,重新换一个“好男人”……

每个人都希望找到更好的伴侣与自己共度一生,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们不明智的地方在于,往往只看到别的异性一面的好,就断定是一个全方位的“好伴侣”,是赛过自己家中这位千百倍的伴侣。总看着别人家的老公或老婆更好,自己家的却是一个“次品”。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下面这个真实的事例或许能向我们说明。

有个30岁的男人,结婚已经三年。但是,他已经对自己的妻子有了很大的“意见”。他每次和同学出去聚会的时候,都看到别人带着一个小鸟依人、美丽动人的妻子。他们的妻子那么“不食人间烟火”,每一个都像天上飘飘的仙女。但一回到家,看到自己因为家务而劳累过度的妻子,不修边幅、没有半点精致的打扮,活像一个旧社会的家庭妇女,他的心就觉得很凉。他越来越讨厌妻子,越来越想找个借口与她离婚。

有一天,他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个妙龄女郎从自己身边一闪而过。他立刻被那位女郎的背影吸引了,不自觉地跟了上去。他看着她:玲珑的肩背、飘逸的长发、美丽的衣服、精致的鞋子,甚至连走路的姿势都让他无法自拔……他一路跟着,心里想着:“如果能娶这个女人做我的妻子,那是死而无憾哪!”谁知走着走着,他发现这个女人竟然走到了自家的门口,掏出钥匙打开了自家的门——原来那竟然是自己外出刚回来的妻子!男人惊喜万分,也羞愧万分,立刻走上去紧紧抱住了妻子。

当你觉得别人家的伴侣好的时候,也许是你只看到了他(她)表现出的好的一面。要知道,回归家庭生活时,或许他(她)还不如自己的伴侣。所以,不要随便抬高别人的伴侣,更不要随便贬低自己的伴侣。也许你心中“不怎么样”的伴侣,正是婚姻生活中最可靠、最顾家的那一个。

这就告诉我们,在婚姻生活中,并不存在所谓的“完美”,我们应该珍惜当下,看到自己爱人身上的优点,而不要一心对“完美”的伴侣念念不忘。

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小伙子一心要找到自己理想的那位公主。他宁缺毋滥,不肯放弃,找了整整50年也没有找到。那时他已经变成了一个老头,还在不停地寻找那个“理想”的伴侣。有人问他:“这么多年了,你还没有找到那个完美的人吗?”

“我曾经找到过一个。”他无限感慨。

“那你为什么不娶她呢?”

“她也在找一个完美的男人。我不是她中意的人选。”老头痛心地说道。

是啊,就算“梦中情人”真的存在,他(她)也未必会选择你。这就是世事的无奈所在。所以,与其苦苦追寻那个“完美”的,不如守好身边那个“合适”的。

有些人在婚姻的道路上追求美好,追求到最后往往不得。这是因为,美好并不是追求来的,不是能够通过更换伴侣而实现的。当你想要自己的爱人更好一些时,不妨先让自己更好一些,对待爱人的态度也更好一些。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爱人是最好的,那么爱人也许真的会随着你的意识而变得更好。

英国有位大政治家名叫狄斯瑞利,他的婚姻被誉为“有史以来最美满的婚姻之一”。他的妻子并非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相反,她既不年轻,又不漂亮,并无特殊之处。她的衣饰装扮更是离奇古怪,完全没有美感。在上流社会中,她的言谈也算不上高明,甚至会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她的丈夫打趣她“永远弄不清楚,是先有希腊,还是先有罗马”。

然而,这位其貌不扬的妻子十分懂得夫妻相处之道,她有办法赢得丈夫的心。如果她的想法跟丈夫的有出入,她不会直接说出来跟他对峙,而是暂时藏起来,找他心情好的时候委婉地提出来。有时狄斯瑞利面露疲惫之色渴望安静地休息,她就大方地给他留足个人空间,让他安然自在地享受孤独。反过来,狄斯瑞利也懂得为妻子“下台阶”。无论她在众人面前表现如何“无知”,他都不会当众否定她、批评她,从不说一句责备的话。如果有人嘲笑她,他立即为她辩护。

对于这份爱情,很多人在背后议论纷纷,有些人称狄斯瑞利的妻子配不上他。他本人却公开说,她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伴侣。他毫不隐讳地表示,他说自己很荣幸娶到了这样的妻子。而他妻子跟朋友们说:“感谢上帝的慈爱,我的一生,是一连串长久的快乐。”

在他眼中,她是最体贴、最善解人意的人。凡是他想要去做的,他所坚持的,她都会鼓励他,信任他。在她眼中,他是无所不能的丈夫,是强大的靠山,是值得信赖的伴侣。他们相敬如宾,一同分享快乐和苦恼,过着别人虽不懂,但自己非常快乐的生活。

狄斯瑞利和他的妻子其实都是婚姻生活中的赢家。两个人其实都希望对方能变得更好,妻子希望狄斯瑞利更爱自己,而狄斯瑞利则希望妻子能够体贴自己。但是,他们都很聪明,没有直接指出,而是用加倍对对方好的方式,来督促对方也在婚姻生活中进步。所以,他们彼此的关系才能越来越好,也越来越能让对方满意。

可见,婚姻生活中并不存在完美。当你一再挑剔对方时,只能说明你对婚姻的贪婪。另外,即使你希望对方按照自己的预期变得更好一些,首先应该从自己做起。如果你采取了正确的方式,你的婚姻当然会越来越美好。

你为什么不能听我的——婚姻忌讳控制,尊重对方原来的样子

相信经历过婚姻的人都知道,婚姻与恋爱是有很大不同的。恋爱的时候,我们被对方深深吸引,他身上的每个优点、缺点我们都爱。但结婚后,当两人的生活融在一起时,我们往往会开始对对方的一些缺点厌恶,甚至他原来的一些优点也偶尔会变成我们与其吵架的原因。比如,恋爱时觉得对方很随和、不挑剔,婚后可能变成了懒散、没有组织性的缺点;恋爱时觉得对方说什么自己都爱听,婚后觉得对方“只会说、不会做”,等等。于是,婚姻中不断的争吵便由此开始。

在婚姻之中争吵较多的伴侣,至少有一方属于“控制型”的人。他们总是喜欢事情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进行,如果对方不服从自己,他们就会生气,甚至爆发。

不妨回想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多少次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对方身上呢?有多少次争吵是因为两人意见不合,都希望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又有多少破裂的婚姻,并不是出现了什么不可调解的矛盾,而仅仅是败在这种“谁都不服谁”的小争执上呢?然而,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有道理,吵来吵去,你都会发现,有些事情小到不值得你去浪费力气;或者说,无论你怎样努力试图去改变,它也是改变不了的。对于这样的缺点,我们不妨坦然接受,而不要总想着去改变对方。

在某婚姻心理诊所里,咨询师每天都要面对“矛盾重重”的夫妻。夫妻俩一脸委屈地诉说,对方总和他(她)吵架,吵得筋疲力尽,感情也变得越来越不好。他们往往都希望征服对方,但最后却把自己弄得遍体鳞伤。

有一天,咨询室来了一位年轻的女人,在她用一个半小时去数落丈夫生活习惯的脏乱差及他们不断的争吵后,心理咨询专家问她:丈夫在婚前也是这样的生活习惯吗?她回答:“确实是的,但当时没有结婚,我想结婚后他会改的。每个人结了婚都应该为家庭做出改变,不对吗?”专家不禁笑道:“婚姻是两个人的结合,但并不一定是变成另外一个人的临界点。事实上,因两人成长背景、家庭教育、人生经历的不同,某些行为习惯已经积累了十几年甚至更长,在原生家庭中根深蒂固地带到夫妻生活中来。如果婚前对方的生活习惯就是这样,那么结婚后能够改变的可能性太渺茫了。另外,如果你希望通过吵架让对方改变,最终你会发现这根本就无济于事,两人之间的矛盾只能越来越大。”

接着,专家又说道:“其实如果你已经在婚前认识到他的缺点,并且嫁给了他,说明你是可以接受、容忍的,那么又何必在婚后将这件事情翻出来困扰自己呢?而且你又何必一定要做那个控制对方的人呢?不妨给对方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让彼此都能自在地做自己,这样的婚姻才能幸福。”

想必这个女人抱怨的现象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见到。女人嫌男人不讲卫生、不懂整洁,回家便把脏衣臭袜到处乱扔;殊不知,男人在外累了一天,回到家还不能放松、不能随心所欲,那么家便失去了舒适的特点,怎么还会让男人留恋呢?男人嫌女人有逛不完的超市和商场,并且一去就要拉着自己;男人又怎么没想到,女人如不事无巨细地照单完成,家里每日杂七杂八的消耗怎么供应?因此,很多事情是男女分工中的职责所在,并不存在绝对的对与错。如果一个家庭中只能有一个标准的话,那么至少对于一方来说会是一个莫大的折磨。婚姻并不是军营,我们没必要让标准绝对统一,让每个成员都非常严格地要求自己。我们应当尊重对方的习惯,允许“异”的存在。

当然,如果两个人的生活目标、生活习惯完全不相同的话,对于两个人的婚姻的确是存在一定危害的。夫妻两人如果不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到“求同”,那么迥异的生活方式会让两个人朝着不同的方向越走越远。因此,在婚姻中既要“存异”,也要在一定程度上追寻“求同”。

有心理学研究人员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创立了“爱情实验室”,从三十多年的婚姻关系研究发现,快乐的夫妻大约拥有5∶1的正面交流与负面交流的互动。如果正面与负面的互动比例低于3∶1,婚姻关系大多会出问题。但是并非正面与负面的比例越悬殊,婚姻越美满,就如正负比例是10∶1时,他们的快乐指数就不如5∶1的夫妻。

想必每个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人们走遍世界大概也找不到一个做任何事都让自己满意的伴侣。不仅如此,当两个人越是亲密,就越是能发现对方身上与自己的不同点。因此亲密关系的矛盾争执是常见的。那些从来不吵架的夫妻往往为了保持家庭的和谐和平静而习惯把不满和不快压抑在心中,时间长了,反而婚姻的满意度会降低。

但是,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幸福的婚姻并不是发现不了对方的缺点,或者与自己的不同点,而是尽量让自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少将那些不同点放在眼里,减少以此为火药的可能。但这并不代表不与对方沟通,否则问题也会渐渐积压,直至矛盾爆发。

总之,要想维持一段婚姻的幸福,我们必须要首先有“存异”的心理准备。只有先摆出这样包容的心态,婚姻生活才有可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没有人希望被控制、被改变,如果你一再要求对方改变,那么最大的可能是引起对方的反弹。而即使你真的成功改变了一个人,让他事事听从自己的,这样的婚姻还有什么趣味吗?所以,在进入婚姻之前,或者已经身处婚姻之中的你,一定要说服自己,放下那颗企图改变和控制对方的心。

婆媳关系到达冰点——相处有道,婆媳和谐并不难

爱情是两个人的事,但婚姻却是两个家庭的事。一旦论及婚嫁,或者步入婚姻殿堂,两个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就会参与进来,这样无形中就增加了很多产生矛盾的可能。而在两个家庭的所有关系中,婆媳关系被公认为最容易产生问题的关系。有人甚至用“婆媳天生是敌人”来形容婆媳之间的难以维系的“危险关系”。

现实生活中,婆媳之间的问题的确较为严峻。在天底下所有的婆婆看来,自己养育了多年的儿子被儿媳“抢”走了,儿媳享受着儿子大部分的爱。这就很容易使婆婆产生怨恨和忌妒的心理,因此对儿媳百般不满意,经常挑剔和批评儿媳。而从儿媳的角度来说,自己在家中当了多年的小公主,突然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要做很多以前没做过的事情,自己已经很努力在学习,还要不断受到婆婆的挑剔和指责,这样的生活当然也会让儿媳容易心生怨怼。并且,据很多心理专家指出,婆婆和儿媳之间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矛盾,更主要的一个问题是,两个人都在企图由自己来掌控生活。对于婆婆来说,她已经掌控家庭很多年,当然不愿意轻易让给一个新来的年轻人;而对于媳妇来说,建立了新的小家庭,自己也变成越来越成熟的大人,自然不愿意一进门就受别人的控制。因此,婆媳之间的斗争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儿子(老公)爱的“争夺”,以及对家庭掌控权的“争夺”。

然而,婆媳关系并不是无法调和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婆媳关系很融洽的例子。在婚姻关系建立起来的那一刻,只要婆媳双方都有处好关系的欲望,并且能够用心揣摩相处的技巧,搞好婆媳关系也并不是特别难的事情。

从儿媳的角度来说,在婆媳关系的相处中应该注意这些方面。

第一,要尊重婆婆,发自内心将婆婆视为自己的妈妈,真心对待。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最初的定位很重要。如果从一开始,儿媳就对婆婆有距离感,那么这种心态会影响儿媳的行为,导致婆媳关系从一开始就难以融洽。

儿媳要明白,婆婆含辛茹苦将儿子养大是非常不容易的,婆婆应该像自己的妈妈一样,受到自己真诚的对待。并且,婆婆是长辈,理应得到晚辈的尊重和关心。儿媳看待婆婆不要有成见,人都是感情的动物,只要你对婆婆真心实意,婆婆也会拿你如女儿般对待的。

第二,儿媳要懂得经常赞美婆婆。每个女人都爱听赞美的话,作为一个相夫教子的女人来说,最爱听的赞美就是年轻、漂亮、厨艺好。所以,儿媳要想哄得婆婆高兴,千万别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

著名的作家苏芩在她的《苏芩女学馆》中这样谈论婆媳之间的相处之道:婆婆是长辈,但同时也是一个女人。对于一个为家庭付出多年辛劳的女人来说,最怕就是别人不领她的情,不尊重她的“权威”。所以,如果儿媳能够懂得“示弱”,经常赞美婆婆的厨艺好、生活经验丰富,那么这个婆婆一定很高兴,觉得儿媳很尊重自己。另外,每个女人都是爱美的,即使做了婆婆也不例外。儿媳进门后,婆婆每天面对着一个如花似玉的年轻脸庞,当然会感慨自己青春流逝,容颜已老。这时,如果儿媳能夸夸婆婆“真的很显年轻、很精神、很会打扮”,婆婆一定会笑得合不拢嘴。

赞美是颗糖,谁吃了都甜。儿媳经常赞美婆婆,婆婆会觉得自己在儿媳眼中是被肯定的,是值得亲近的,因此不知不觉也会和儿媳拉近距离。

第三,一定要多对婆婆说,丈夫如何惦记她,如何称赞她。

对于天底下所有的婆婆来说,最害怕的一件事情就是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母亲对儿子的爱是很深的,她们会担心儿子成立了自己的小家庭,就不再惦记妈妈。因此,很多婆婆才会不自觉地将这种局面的造成归咎于儿媳妇,所以才和儿媳妇容易有矛盾。所以,聪明的儿媳应该经常告诉婆婆,丈夫很惦记她,每天都在家里提到她。告诉婆婆儿子对她的关心,这是非常受用的。所有的婆婆听了心里都会乐开花。

张丽和男友苏航在9月举行了婚礼,两人住在离婆婆家不远的地方。虽然相隔不远,但两人的工作都很忙,有时周末也不能休息,所以并不能每周末都回家探望公公婆婆。

有一次,两人回家的时候,边吃饭,婆婆边有意感叹:“这结了婚的儿子就是不一样,有了自己的小家,就不怎么回父母的家了。”张丽一听,知道婆婆为此伤心,心里也有些愧疚。

从这之后,张丽每隔一天就会给婆婆打一个电话,不是说“苏航这两天老念叨您,但就是老加班,没空回去看您,等我们一休息马上就回去”,就是说“苏航今天又说想吃您做的菜了,他总说我做的没有您那种地道的感觉,回去我得向您取取经”。每次张丽这样说时,都能感觉到婆婆在听筒的另一边展开了笑颜,她知道自己的话起了效应。

当然,也不能总拿话语搪塞老人。张丽经常告诉苏航,有空的时候多回家看看,哪怕是下班后到家里绕一圈再回来,老人都会很高兴。

后来,婆婆的情绪果然好了很多。

有时候婆媳关系之所以非常难处,多半是因为双方更多地在替自己想,而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上为对方考虑。身为儿媳,如果能够经常换位思考,考虑老人的感受,并且尽量照顾到老人的需要,那么想必婆婆都会很愿意与儿媳和睦相处的。

另外,从男人的角度来说,身为丈夫和儿子,一定要调节好妻子和母亲之间的关系,要当她们中间的柔和剂。比如,经常在妈妈面前夸夸妻子,说她怎样尊敬婆婆、关心婆婆,也要经常在妻子面前说说妈妈对她的关爱。再者,当发生矛盾的时候,一定要两边劝,两边都说些好听的,而不应坐视不理。

夫妻两人共同努力,多关心老人,真诚地为老人考虑,学会运用技巧来融洽彼此关系,你会发现,处好婆媳关系其实一点都不难。

根本没时间修养身心——生活再忙碌,也得注意自己的仪表修养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大多数人奋战在工作第一线上,全身心投入到事业之中,而很少有精力或者时间来顾及自我身体和心灵。有的人可能会说:“我挣钱还忙不过来,整日为生存而奔波,哪有那个闲情逸致修身养性呢?”的确,在这个快餐时代,要经常抽出时间来抚慰自我心灵、修养自我身体,对于很多人来说的确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但是,这却是一件必要的事情。如果一个人过度透支身体和精力,而不为健康做一点储蓄,那么体力会快速衰退,甚至引发各种疾病。到那时,千疮百孔的身体会成为工作的第一大阻碍,需要你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来恢复健康,之后才能重新投入工作岗位。这当然是得不偿失的。

所以,在身体没有出现大问题的时候就开始注意保养,给自己的健康留出一些时间,未雨绸缪,就能将伤身又浪费时间的可能大大降低。

世界著名的幽默大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杰出的戏剧作家萧伯纳就是一个身体非常健康的人。他一直活到94岁,晚年时不仅头脑清楚,还有着与运动员媲美的强健体质。他在养身方面的成功正是出于他多年对这方面的时间投入和精神注意。

萧伯纳的父亲喜欢乱吃东西,一顿饭吃很多的肉,喝很多的酒,并且整天抽烟,又不爱活动。因此,他的身体很早就出现了老态。吃了亏的父亲对当时还年少的萧伯纳说:“孩子,要以我为前车之鉴,我干的事你都不要效仿!”萧伯纳听从了父亲的教导,从小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喝酒。萧伯纳成名之后,财富如潮水般地涌来,但他却毫不奢侈,照常吃简单的饭,健康饮食。因此,他的身体一直没有受到垃圾食品的侵扰,身体各器官的功能非常好。

另外,萧伯纳还一直坚持锻炼,每天很早起床,天天坚持洗冷水浴、游泳、长跑、散步,还喜欢骑自行车、打拳。在七十多岁时,他曾与当时世界著名的运动家、美国人丹尼同住在波欧尼岛上的一家旅馆,每天两人过着一样的生活:起床后洗冷水澡,接着游泳,然后躺在海边沙滩上进行日光浴。午后,他们还一块去长途散步。

在谈到自己休养身体的诀窍时,萧伯纳还提到:“卫生并不能治疗疾病,但能防止疾病。如果一个人过着合理的生活,安排适当的食物,就不至于生病。如果能够数十年孜孜不倦地坚持身心锻炼,保持乐观的态度,就一定能保持身心的健康,并且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世界上有成就的人很多,但最后能以一个健康的身体安享晚年的人却不那么多,这正是他们早期透支身体种下的恶果。很多人年轻的时候不在乎身体,觉得注重健康既麻烦又浪费时间。但实际上,身体的护理永远是越早越好的。虽然你可能会在前期比别人多花一些时间,但这绝对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能够给你的将来带来极大的便利,节省大量的时间,并且使你免受身体病痛折磨之苦。所以,别再说没必要,也不要以没时间为借口了。从现在开始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锻炼,你才有资本成为最后的赢家。

在工作中抽出闲暇来休养生息,除了照顾身体、恢复精力之外,还能让我们有一个完整的生活。因为人生并不只有工作,我们还有家人、爱人和朋友,还有自己的爱好,领略人间风情的雅致。人的一生中至少要包含这些因素,才算是一个完整、精彩的人生。如果一个人只将精力放在工作上,那么即使他得到了事业上的成就,在人生的成绩单上也是一个“输家”。

年仅28岁的苏珊已经是一家颇具规模的广告公司的人事总监了。她工作认真,事业心强,在别人眼里,已经很出色了。她还有很好的教育背景,一年四五次的国外出差机会,在公司里和上司、同事的关系都处得很好。可是,她的业绩得来的也很不容易,是用“别人休息我加班”换来的。忙的时候,一连几个月她都没有睡过安稳觉,没有吃过囫囵饭,已经有两年的时间没有去书店买自己喜欢看的书了,整整有一年的时间没有和男朋友出去玩了。男朋友对此也是颇有怨言……而她也觉得自己的生活质量并不高,她总是觉得自己很疲劳,每天早上起床就会有大把的头发脱落,经常提笔忘事,入睡也困难,精神状态越来越差,脾气也越来越大。家人和朋友都劝她向公司请假休息一段时间,可是她认为年底公司这么多事情,想停下来根本就不可能。终于有一天,她累倒在办公室里面,公司领导特许她休息一个月。住院归来,她发现公司运行得很好,并没有因为她不在公司就有所损失。后来,苏珊想明白了,公司并不会因为她而停止运转。如果自己再那么玩命地工作,那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犹太民族有这样一句谚语:“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是使你获得智慧。”的确,聪明的人不会透支健康去换取金钱,而在身体和心灵保持平衡的基础上赚钱的人才是最聪明的人。所以,无论你想要在人生道路上获得怎样的成绩,都请记住,不要用健康来换取。要知道,强健的身体和饱满的精力是一切事业的本钱。如果我们连健康都没有,那也就失去了创造财富的基本能力。

不想让孩子失去这个家——婚姻破裂时,孩子当不了家庭保护神

每对情侣在结婚的时候都希望自己的爱情能够天长地久,婚礼上浪漫的誓言,新婚的浓情蜜意,常常让人觉得相携到老不是一件难事。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婚姻都能如愿走到最后。出于种种原因,很多婚姻在中途就出现重大问题,甚至有濒临结束的危险。

当然,离异会给夫妻双方都带来莫大的伤害,甚至是一生都无法愈合的伤口。有孩子的家庭,孩子又会是直接的受害者。因此,在很多婚姻濒临破裂的时候,婚姻中的一方会有极力挽留的想法,有的人想继续维持婚姻是为了减少对孩子的伤害,个别自私的父母可能会拿孩子当理由,来达到自己不想离婚的目的。但无论是出于哪一种原因,如果父母双方感情不在,却要用孩子来勉强维系婚姻,那对夫妻双方、对孩子都将是一个莫大的错误,更会带来非常大的痛苦和创伤。

首先,父母以孩子为理由来维系已经无爱的婚姻,彼此勉强在一起,这样的压力对于孩子来说是巨大的,其带来的心理创伤甚至要大过父母离异带来的创伤。

刘燕今年35岁,和老公孙华结婚已经有九年了。两人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儿子南南,刚满七岁。

最近两年,刘燕和孙华的生活很不如意,他们对生活的看法出现了巨大的分歧。刘燕希望老公多陪自己和孩子,重视家庭,减少工作;孙华却觉得,如今社会竞争压力大,家庭开销也很大,刘燕没有工作,而儿子将来还会需要很多钱,所以自己必须要多工作,努力挣钱。两人为此僵持不下,经常吵得不可开交。后来,孙华干脆天天睡在办公室里,常常一个月才回一两次家。但是,这种距离并没有改善僵持的局面。孙华每回一次家,两人见面必然会开吵,刘燕仍旧一直指责孙华不顾家,孙华则气得转身离开,更少回家。吵到最后,两人都觉得身心疲惫,一度谈到离婚的问题。

但后来,刘燕觉得这个问题似乎并不是不可调解,并且考虑到离婚对儿子是巨大的伤害,于是渐渐缓和了态度,又和孙华继续过起了日子。不过,刘燕却经常对儿子说这样的话:“妈妈其实早就不想跟你爸爸在一起了,他很不关心妈妈。但是,妈妈为了你,还是继续勉强跟他在一起。妈妈所受的苦,都是为了你……”

不久之后,刘燕发现,自己原本活泼可爱的儿子变得极度内向,并且看人都是畏畏缩缩的,好像自己总是犯了多大的错误一样。刘燕带他找到心理咨询师,专家告诉刘燕,正是她强加给儿子的压力让他的心理受了很大的伤害,如今已经濒临自闭的边缘……

有些不太明智的父母会将孩子作为勉强维系婚姻的理由;而个别愚蠢的父母就会像刘燕这样,将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孩子。这无疑是给了孩子极大的心理压力。孩子的心理尚不健全,在受到这样的重压之下,多半都会出现心理问题,甚至遭受不可逆转的心理创伤。因此,父母无论是否维持婚姻,都应该告诉孩子,这与孩子无关,爸爸妈妈会依然爱他,千万不要有类似“不离婚都是为了你”的言论。

其次,如果父母之间真的已经没有感情,那么如果为了孩子勉强在一起,痛苦的、畸形的家庭氛围也不会让孩子感觉到幸福,只会让孩子觉得更加痛苦,身心健康在这样的家庭中也无法得到保证。所以,如果父母的关系已经到了婚姻的边缘,那么应以两人为主要因素来考量是否离婚,而不要过多将孩子列为考虑因素。这虽然听起来对孩子不太负责,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专家正在提倡这种做法,因为从长远来看,父母各自找到开心的生活方式,而不因为孩子勉强在一起,这才是对孩子心理健康最为负责的做法。

贝贝今年上小学二年级,她所在的班集体气氛活跃,同学之间关系都不错,但贝贝却很胆小,总喜欢一个人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很少跟同学在一起玩。不仅如此,老师还发现,当她看着别人的时候,总是一副怨恨的眼神,好像在忌妒别人为什么那么快乐;而当同学们转过来叫她一起玩的时候,她的眼神又变成了抗拒,身子一缩,连一个正面的回答都没有。

这天,大家都在上体育课,老师到教室去整理用具。当老师走近教室门口的时候,居然看到贝贝坐在角落,一只手抱着一只玩具熊,另一只手指着它的鼻子,狠狠地说:“你活该!活该挨骂!你就是这么不负责任!告诉你,我早就不想跟你过了,看在孩子的面上我才不跟你离婚!你不要以为自己很好,没有错误!”老师吓了一跳,她想了很久,决定做一次家访。

就在约好的这一天,老师来到贝贝家的时候,竟然在门口听到了类似的争吵。贝贝的爸爸和妈妈在大声争执着,妈妈不停地将“没有责任心”的指责骂出口,那口气正和贝贝那天的“自言自语”如出一辙……

本该离婚,为了孩子勉强过日子的家庭,恐怕不是冷暴力,多半就是以上这个场景。无论是哪一种家庭氛围,对孩子都会有很大的伤害。没有离婚只是表面上的家庭完整,但父母的恶言相向、整日吵架或冷战会带给孩子心理上另一种不可弥补的伤害,这恐怕要比离婚更加严重。心理研究表明,父母经常吵架,孩子的情绪会受到强烈的冲击,产生过多的消极情绪,比如恐惧、悲伤、无助等。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当看到两个最信任、最依赖的人用高八度的嗓门大喊大叫,彼此怒目而视、口出狠话,哪个孩子能不害怕呢?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如果长期处于不和睦的家庭之中,处在害怕的情绪之下,性格就会逐渐变得扭曲,表现为情感冷漠,对他人缺乏信任,对外界事物丧失兴趣,爱发脾气,性格内向且压抑。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成年后还容易走入歧途。

所以,还是那句话,父母是否在一起生活,应该以两人的意愿、倾向为主要判断标准,而不要将孩子卷入这场“决战”。否则,孩子可能会受到比父母离异严重得多的心理伤害。

我对你们一点耐心都没有——爱家,就是要训练自己的忍耐力

人到了一定年龄会成立属于自己的小家庭,然后双方家庭成员串联,会形成一个家庭的大树,上面是双方父母,中间是自己和爱人,下面是孩子。要想让这棵大树茂盛地生长,就要不停地用爱去浇灌。而爱的一大表现就是要有足够的忍耐力。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底线,在爱的人面前,这个底线是可以被放低的。对爱的人包容,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陪伴,这些都是爱家的具体表现。而假如一个人对家人非常没有耐心,不愿意花时间陪老人,不愿意花时间关心爱人,不愿意花时间教导孩子,那么此人当然不能称为一个爱家的人。所以说,爱家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不断增强自己的忍耐力。

首先,我们要做到对长辈有耐心。

人到中老年,身体和思想的灵敏程度都会降低,他们渴望与我们沟通,但是却不一定能跟上我们的频率。这时,我们不要嫌老人慢,或者干脆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要知道,在我们小的时候,父母们也是面对着一个什么都不会、做一切事都不灵巧的孩子,他们并没有不耐烦,而是耐心地教我们各种事物。所以,当角色反转时,我们也应该给予他们最大的耐心。另外,如果你能细心体会,那么即使是与慢半拍的老人交流,也是一件令人感觉幸福的事情。

另外一方面,我们成家的时候,长辈已经步入中老年,对于现代生活中的诸多事情,他们都甚乏了解。但大部分的中老年人为了拉近和子孙的距离,会希望接触和学习一些现代的信息、工具。因此,当长辈有这方面的要求时,我们应当尽力配合,耐心地教他们。

其次,我们一定要对另一半耐心。婚姻中的另外一半是今生陪伴我们时间最长的人,也是最理解我们、无条件为我们付出的人。婚姻中的两个人必须互相关怀,搀扶着度过一生。不要觉得自己的爱人既不是老人,也不是脆弱的小孩,不用费那么多的心思。要知道,整个家庭中最辛苦的就是青年这一代,自己的爱人当然也是功劳、苦劳都很大的。所以,在适时的时候,给对方耐心的陪伴,与对方真诚地沟通,是慰藉伴侣、巩固婚姻非常必要的。

有位婚姻问题专家受邀到一所家政学校去讲课,给已婚的太太们传授“婚姻幸福的方法”。开始讲课之前,他在黑板前挂了一叠图表。很多太太在下面窃窃私语。他说:“关于经营幸福婚姻的理论有千万,实用的却少而又少。我研究几十年,觉得这些理论可以总结为一个数学公式。”说着,他掀开第一张图表,上面只有一行字:“婚姻幸福的秘诀只有两点:嫁一个好人;做一个好人。”

在座的众位太太表现出满脸不屑,其中一位忍不住站起来说:“这不是等于没说一样嘛!不结婚,谁知道他好不好?结婚之后,我觉得自己很好,丈夫却不这么认为!”这句话掀起了众多的赞同。大家都点头同意,甚至开始七嘴八舌地抱怨起先生来。“大家请安静一下!”专家微笑示意,“如果你们觉得先生不够好,而自己已经做得很好,婚姻偏又出现了问题,那就请看第二张表格。”

专家翻开第二张图表,上面不再是一句话,而是四句:“习惯忍耐。帮助对方。养成傻瓜的品性。学着装糊涂。”这四句话引起了台下更大的喧哗。大家不约而同地说:“不行,根本做不到。”

“如果做不到这四点,那你就得做到以下十六点。”专家翻开第三张图表,上面写着:“两个人不同时发脾气。除非有紧急事件发生,否则不要在家里大声吼叫。发生争执时,让对方赢。不记隔夜仇。争吵后外出不超过8小时。批评时就事论事,不要伤及感情。随时准备认错道歉。不听信不利于家庭和睦的谣言。给对方留足私人空间。不要带着气上床。两个人总要有一个在家里。对方不希望你打扰时,不要去打扰。不偷接对方电话,不翻看对方短信。彼此的财政状况要透明公开。家里要有一本账目。不偏袒任何一方的父母。”专家念完这些,大家不再喧哗,而是笑起来,认为他在说笑话。有些干脆就不想再听下去,认为这个专家根本就给不了实质性的建议。

专家笑着说:“如果不想照做这些,就要参考下面的256句话了。”他翻开挂图的第四页,上面挤满小得像蚂蚁一样的文字。专家说:“到这一步,婚姻就已经很危险了。”在座的妻子们终于明白了专家的意思,一个“忍”字原来可以省去后面那么多的麻烦啊。她们争抢着要抄写前面三张图表的内容,想要带回去跟丈夫分享。

再次,我们一定要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孩子是每个家庭中的爱情结晶,也是父母生命的延续,相信每个父母都十分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并不是每个父母都知道如何表现对孩子的爱。教育专家指出,孩子所接受的一切物质、受到的一切照顾,都不如父母的陪伴重要。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陪伴是绝对不能缺少的。爸爸妈妈在工作上多消耗的那些时间、在应酬上多付出的精力,都是在对孩子的成长一点一点地酿造伤害。无论这些能带给家庭多少财产,都无法弥补孩子在教育中的缺失。因此,父母要督促自己多回家、多陪孩子,别让孩子在等待中度过一天又一天。

总之,家庭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样东西。如果你有十分的耐心,那么除了工作之外,至少要将五分的耐心带回家,善待老人,关爱伴侣,关注孩子。只要你肯为家庭付出时间和耐心,家庭就能给你最美好的亲情和爱情。

你这么做是错的——控制孩子会毁了孩子,都是你的自私在作怪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哈罗德·西格尔有一个出色的研究:当一个问题对某人来说很重要的时候,如果他在这个问题上能使一个“反对者”改变意见而和自己保持一致,那么他宁愿要那个“反对者”,而不会要一个“同意者”。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改宗效应”。它启示我们:没有是非观念的人会给人一种没有能力的感觉,因而容易被人瞧不起;而敢于直言是非的人,会给人一种富有才能的感染力,因而最终多半能得到人们的喜爱。

“改宗效应”告诉我这样一个道理:做人一定要有主见。相比于顺从、附和、讨好来说,能够有自我观念的人更能得到别人的喜欢,使人乐于亲近。然而,一个人的性格形成是在儿童时期,所以一个人是否能有主见、有独立的思想,关键就看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引导。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很多父母并不懂得对孩子放手的道理,他们教育出来的孩子可能表现出来的是比较没有主见的一面:吃什么、穿什么都要询问父母的意见,自己没有任何想法;玩什么、怎么玩也都要父母来做主;甚至有的孩子已经上了学,学校组织一个很小的活动,孩子都要回来问问父母能不能参加……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小孩也不例外。那么他们是如何形成这种没有主见的性格的呢?主要问题还是出在父母身上。因为要在孩子小的时候承担其保护者、教导者的角色,因此父母很容易将自己当成孩子的权威,习惯于替孩子包办一切,再加上有些父母可能比较专制,不爱倾听孩子的想法,就有可能导致孩子出现畏惧和服从的状态,对父母的决定唯命是从。另外,父母如果对孩子关注过多,也会引发孩子的关注焦虑,这很容易导致孩子心态的冷漠和缺乏主见,同时也缺乏主动思考的好习惯。

也有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太小,对事物没有正确的判断力,因此自己给孩子做出一些决定是很必要的。殊不知,父母一旦形成这样的思想,孩子也会相应地对父母形成依赖,从而懒得去思考、懒得去发表自己的看法。父母这种自以为的关爱其实是在用爱的名义控制孩子,给孩子的思想上了一道枷锁。因此,父母应当摒弃这种教育观念,并且一旦发现孩子没有自己的主见,就一定要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培养孩子主宰自我的能力。

父母怎样能引导孩子变成一个有主见的人呢?首先,父母不要总是“盯着”孩子做事。有的父母很担心自己的孩子做不好事情,于是恨不得什么事都要为他代劳,至少也要盯着孩子做,以防他做不好。父母的这种行为其实就是在严重影响孩子思想的独立性。父母应该学会放手,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在无关大是大非时,不妨让孩子自己决定做什么、怎么做。当然,父母要对孩子表示出完全的信任,不要总是叮咛嘱咐,也不要随便批评孩子做的事情是错误的。即使错了,孩子锻炼了独立思维,这比把事情一次性做正确更加重要。当孩子独立完成了一件事情,父母还要及时表扬。这样,久而久之,孩子独立做事的自信心就会大大增加,也会更愿意独立思考和行事。

另外,还有些父母容易犯这样的错误:本来自己的孩子比较有主见,但做出来的事情或许不符合父母的习惯,父母就一定要“扭”过来,让孩子的思想与自己保持一致。这其实也会对孩子的独立思考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父母需要注意,如果你的孩子比较有主见,或者在某些时候表现出很有主见的样子,那么一定要尊重孩子、成全孩子,千万不要专制地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否则,孩子的独立思考意识就有可能被父母“吓”回去了。泰戈尔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决不能劝告你们总是走我的老路!我在你们这个年纪的时候,也曾把船解开,让它从码头漂出去,迎接狂风暴雨,谁的警告都不听!”这句话对父母实行家庭教育作为参考是十分有意义的。

李开复在写自己的博士论文时,在关于选题的问题上和导师产生了意见分歧。他发现导师让他用专家系统做语音识别是行不通的,而用统计学做语音识别系统却可以使问题迎刃而解。于是他鼓足勇气向导师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李开复本来以为自己对导师的质疑要受到否定,但导师却说了一句让他铭记一生的话:“我不同意你,但我支持你!”并且在后来的研究过程中,导师倾尽全力帮助他。也许正是导师的宽容和支持成就了李开复博士论文的成功。如果导师当时坚持个人意见,今天恐怕人们就无法享受这项研究成果了,李开复也可能不会在学术上充满信心,不断取得更新、更高的成绩。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手心里的宝贝,但是父母应该明确,孩子并不是自己的附属品,将来孩子会长大,会离开自己,并且必须要独立面对人生。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爱并不是无微不至的照顾,不是事事都帮他做、帮他思考,而是教给他自己行动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前提就是一定要有主见。有自己想法的人、敢于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的人,才有可能在将来独立生活时应对自如,也才有可能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创造一番成就。

孩子有母爱就够了——缺少父爱,孩子的发展会慢半拍

中国大部分家庭仍然保持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男人主要在外面赚钱养家,女人则主要承担照顾家人和完成家务的使命。当然,教育孩子的重任也就自然地落在了女人的身上。

不过,孩子只要得到母爱,或者说从妈妈这里得到教育就足够了吗?很多研究和事实都表明,这是完全不够的。一个健康孩子的成长必须要有妈妈和爸爸的共同参与和教育,也要同时享受母爱和父爱。心理学家指出,在一个家庭之中,爸爸是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着特别的能力。缺少或者失去父爱是人类情感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缺乏父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生理与心理的成长,甚至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为什么爸爸经常出席教育和关爱孩子如此重要呢?

首先,爸爸相对于妈妈来说,是家庭中更加坚强、乐观、豁达、宽容的一个存在。经常跟爸爸在一起的孩子会觉得更加的踏实和安全,并且会感染到爸爸强大的力量,从而容易形成乐观、坚毅的个性。相反,如果爸爸在家庭的爱护和教育中经常缺席,孩子就容易形成胆小懦弱、优柔寡断的性格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