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入联想,王平生就从人心方面观察,一眼就看穿了员工们情绪很不好,所有人都在抱怨公司高层领导。他就对柳传志说:“公司就像一口柴锅,盖子闷得紧紧的,底下还在拼伞烧,蒸汽越来越大。如果不找一个出口,我担心要爆。”随即,便给联想开出了一个开放“牢骚市场”的三步药方:
第一步,召开员工座谈会。目的是把大家的意见梳理出来:哪些问题要马上解决,哪些问题解决不了但要解释清楚;
第二步,指出员工应该做什么;
第三步,回击那些恶意中伤的人。
接下来,柳传志连续开了六次座谈会,与员工进行了坦诚沟通。此“药方”果然灵验,公司一时紧张的气氛得到了松弛。
再有就是,王平生看到公司的规章制度几乎一片空白:人事部竟然不知道公司有多少人,财务部长竟然搞不清公司有多少钱,库房经理也回答不出公司有多少货……针对这些不良现象,王平生和其他同事建议专门成立一个小组,起草所有必要的规章制度。柳传志欣然同意。很快,小组的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1990年,成为联想历史上著名的“制度建设年”。
可以说,这种成果的取得,王平生的人事方面的专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聚集智慧相等的人,不一定能使工作顺利进行,分工合作,才会有辉煌的成果。三个能力和智慧高强的企业家合资创办了一家公司,分别担任会长、社长和常务董事的职务。一般人都以为这家公司的业务一定会欣欣向荣,但没想到却不断地亏损,让人匪夷所思。这家公司是一个大装配厂的卫星工厂,隶属于某个企业集团。亏损的情形被企业集团的总部知道之后,马上就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最后的决定是敦请这家公司的社长退股,改到别家公司去投资。有人猜测这家亏损的公司再经这一番撤资的打击后,非垮不可了。没想到在留下的会长和常务董事两人的齐心努力下,竟然发挥了公司最大的生产力,在短期内就使生产和销售额都达到原来的两倍;不但把几年来的亏损弥补过来,并且连连创造相当高的利润。而那位投资到别家企业的社长,自担任会长后,反而更能充分发挥他的实力,表现了他经营的才能,也创造了不错的业绩。这其中奥妙就在于,人才要配合适当。在用人时,必须考虑员工之间的相互配合,才能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这也是人事管理上的金科玉律。一般所说的量才适用,就是把一个人适当地安排在最合适的位置,使他能完全发挥自己的才能。更进一步地分析,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所以若要能取长补短,就要在分工合作时,考虑双方的优点及缺点,切磋鼓励,同心协力地谋求事情的发展。
一加一等于二,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识。可是用在人与人的组合调配上,如果编组得当的话,一加一可能会等于三、等于四,甚至等于五。如果调配不当,一加一可能会等于零,更可能是个负数。所以,管理者用人,不仅要考虑他的知识和能力,更要注意人与人的编组和搭配。
7.扬长避短,用人不求十全十美
日本剑圣宫本武藏,在其《五轮书》中指出,当你在自己所爱好的专业达到最高境界时,对其他一切技能自然会触类旁通。只要能够热衷于一事,摸熟其中的奥妙,掌握其中的规律,那么,无论什么行业,你都可发挥一己之长,为社会做点事。
有些人很机灵,可以说是样样通。这些人做起事来固然很方便,却由于没有一样精湛的缘故,往往只能落得样样拙而一事无成的结果。
无论“一事”还是“一技”,这里所说的都是始终一贯的专业意识。当然,这种专业意识,同样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杂务。平时,当你在进行某一项工作时,如果还没有做完,就最好不要同时做另一项工作,因为想要同时兼做几件事,到头来只会两头落空,即便勉强对付完,一件事也干不好。
其实,任何人都有可取之处,关键要把这种长处发挥出来。如果任其埋没,而勉强走上与大多数人所走同样的路,这对自己或对社会来说,都是一件可惜的事。所以,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发现一个人的长处,进而对他培养,使他能最终掌握一门专长来为这个社会服务。
人的长处与短处不仅有长短伴生的同一性,而且还具有长短相抑的斗争性。这种斗争性表现在矛盾着的长短双方相互抑制、相互排斥和相互否定。
如果从人的长处着眼,为使用对象提供和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他的长处得到充分地发挥,那么这个人日益增长的长处优势就会抵消短处的影响,或者填补短处的缺陷,或者抑制短处的劣势。
识人要全,知人要细,为的是识人所长。识人的目的是用人,因此,着眼点就应放在一个人的长处上,注意力应集中在一个人的优点上。正如管理专家杜拉克所说:“一个聪明的经理审查候选人决不会首先看他的缺点,至关紧要的是要看他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这和医生检查身体全然不同,因为医生的目的是做出诊断,对症下药,他要千方百计运用各种手段发现异常,找出病因。
三国时代,钟会是魏国一名出色的谋士。他7岁时,其父带着他和他的哥哥去见魏文帝曹丕。他哥哥见到皇帝很惶恐,汗流满面,而钟会却从容镇定。曹丕问他哥哥为什么出汗,他哥哥答道:“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又问钟会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说:“战战栗栗,汗不敢出。”曹丕、司马懿都惊叹钟会的才华。如果从钟会的不流汗中看到的是“少有野心”,世上就难有可用之才了。钟会非但不能脱颖而出,恐怕还是打击的对象。
清代思想家魏源指出:“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
事实上,人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只要能扬长避短,天下便无不可用之人。从这个意义上讲,领导者的识人、用人之道,关键在于先看其长,后看其短。
唐代柳宗元曾讲过这样一件事:一个木匠出身的人,连自身的床坏了都不能修,足见他锛凿锯刨的技能是很差的。可他却自称能造房,柳宗元对此将信将疑。后来,柳宗元在一个大的造屋工地上又看到了这位木匠。只见他发号施令,操持若定,众多工匠在他的指挥下各自奋力做事,有条不紊,秩序井然。柳宗元大为惊叹。对这人应当怎么看?如果先看他不是一位好的工匠就弃之不用,那无疑是埋没了一位出色的工程组织者。这一先一后,看似无所谓,其实十分重要。
从这个故事可以悟出一个道理:若先看一个人的长处,就能使其充分施展才能,实现他的价值;若先看一个人的短处,长处和优势就容易被掩盖和忽视。因此,看人应首先看他能胜任什么工作,而不应千方百计挑其毛病。《水浒》中的时迁,其短处非常突出——偷鸡摸狗成性。然而,他也有非常突出的长处——飞檐走壁的功夫。当他上了梁山,被梁山的环境所感化、改造,他的长处就被派上了用场。在一系列重大的军事行动上,军师吴用都对他委以重任,时迁成了这些军事行动成功的重要人物。由此可见,对人,即使是对毛病很多的人,首先要看到他的长处,才能把他的才干充分利用起来。
在用人所长的同时,要能容其所短。短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本身素质中的不擅长之处;二是人所犯的某些过失。一方面,越有才能的人其缺陷也往往暴露得越明显。例如,有才干的人往往恃才自傲;有魄力的人容易不拘常规;谦和的人多胆小怕事等等。另一方面,错误和过失是人所难免的。因此,如果对贤才所犯的小错也不能宽恕,就会埋没贤才,世间就几乎没有贤才可用了。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在向汉武帝的奏疏中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太清,鱼就养不活;对人过于苛求,则不可能有朋友。用人识才也是如此。
其实,任何人才有其长必有其短,识别人才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可以以短掩长。倘若识人,只注意某一个侧面,而这一侧面又正好是人才的缺点或短处,于是就武断地下结论,那么这种识才的方式是非常危险的,大批人才将被抛弃和扼杀。孔雀开屏是非常漂亮的,倘若一个人不看孔雀那美丽的羽毛,只看到孔雀开屏露出的屁股,就武断地认为孔雀是丑陋的,那就实在是有失公允了。
高明的领导者懂得,得力不得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关键在于使用是否得当。用其所长就得力,用其所短就不得力。用人最忌讳勉为其难。如果硬要下级****不善于干的工作,自然收效不大,久而久之,还会导致上下级关系紧张化。所以,高明的领导者,往往对其下属,采用“扬其所长”的原则。所谓扬其所长原则,就是指在用人行为中,领导者应尽力发掘被使用对象的长处,扬其“长”而抑其“短”,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才效能,做到以一当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