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强将手下无弱兵
26581500000019

第19章 强将携精兵(2)

李嘉诚以为,用洋人管洋人,不仅有利于熟悉业务,更有利于相互间的沟通,提高管理效率。而且收购英资公司以后,如果进行排外,势必会使公司出现混乱,陷于停滞或者瘫痪。如此一来,经济上势必遭受惨重损失。相反,保持稳定,以夷制夷,则可起到稳定军心、控制局势的作用,能继续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转。

当然,李嘉诚之所以如此做,还有更重要的理由。那就是,他从长远考虑,长江集团未来必将走向世界,走上跨国经营的发展道路。而这些老牌英资企业与欧美市场都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日后,若用这些洋人打头阵,凭他们在血统、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天然优势,在开拓国际市场时,自然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出于这种考虑,李嘉诚不但留用原来的外籍员工,还专门聘请了不少外籍高层管理人员。长实董事局副主席麦理思是英国人,毕业于著名的剑桥大学经济系。麦理思曾经任新加坡虎豹公司总裁,其间因业务关系与李嘉诚相识。

1979年,麦理思正式加盟长实。此后,长实与香港洋行和境外财团打交道,多由麦理思出面。

李嘉诚十分器重他,不仅因为他具有英国血统、名校文凭,更因为他是个优秀的经济管理专家。

李嘉诚入主和黄洋行后,麦理思卸职,李嘉诚提升李察信为行政总裁,自己任董事局主席。

到1983年,李察信与李嘉诚在投资方向上意见难以统一。李察信离职,李嘉诚又雇用另一位英国人,这就是当初名不见经传,后来声名显赫的马世民。马世民是英国人,原名西蒙·默里,1940年生于英国里斯特。

1966年,马世民来到香港,进入当时最负盛名的怡和洋行工作,并且一干就是14年。他形容自己就像个推销员,墙纸、果仁、钢材、机器、电器等,什么都卖过。实际上,他确实在多个领域中经受过许多锻炼。他在怡和洋行很受器重,曾任怡和多家公司的执行董事。20世纪70年代后期,他还被派往伦敦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专修经济管理专业课程。

1979年的一天,马世民代表怡和贸易来长实推销冷气机,希望长实在未来的大厦建筑中,能采用怡和经销的冷气系统。

马世民来到长实总部后,极力要求亲自面见李嘉诚。平日,身为集团老板的李嘉诚是根本不会过问这类小事的,只需把它交给手下人员去干就行了。但这一次,在对方的强烈要求之下,他还是同意会见一下这位倔犟的“鬼佬”(港人对外国人的俗称)。

结果,这次会面给他俩都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并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

在交谈中,马世民说:“我属龙,用你们中国人的话说,是龙的儿子。”

李嘉诚也是属龙的,不过他比马世民整整大了12岁。他们交谈的话题很广泛,马世民显示出非常广博的学识。李嘉诚对这位新认识的“龙老弟”颇具有好感。

1980年,40岁的马世民告别打工生涯,自立门户创立了Davenham工程顾问公司,其业务主要是承接新加坡的地铁工程。1982年之后,李嘉诚与和黄行政总裁李察信,在立足香港问题上产生了很严重的分歧。李察信执意要离去,李嘉诚也开始积极物色继任者。

这时候,他想起了马世民,于是决定设法拉马世民加盟。

1984年,李嘉诚经由和黄收购了马世民的Davenham公司,随后便委任他为和黄第二把手——董事行政总裁。

马世民一上任,就开始为和黄赚大钱,并辅佐李嘉诚成功地收购了港灯集团。这就是当时最为著名的华资进军英资四大战役(李嘉诚收购和黄、港灯,包玉刚收购九龙仓、会德丰)中的一役。此战的胜利,使李嘉诚更加倚重马世民。

李嘉诚确实没有看错人,马世民在长实系不仅业务能力强,而且他的人品,他的口碑,除了老板李嘉诚,当属翘楚。

不论是曾与马世民共事数月,还是已建立十年八载合作关系的下属,都对他赞不绝口。

马世民的日程表上,从早到晚,排满了大大小小的各种会议,一般人可能根本就吃不消,他却能应付的了。下班后,员工都走了,他仍留在办公室内处理文件,该审批的作出批示,该签名的签上大名,每日很晚才回家。

下属说,“马头”从不吝惜笑容,他的笑很真诚,因为他性格爽朗,待人和善,且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他是个特大集团的总裁,却不像洋大班那样盛气凌人。不论和黄的老员工,或者是新到的,哪怕是清洁工,都能与他合得来,毫无拘束,就像处在一个大家庭中一样轻松自在。

他善于听取下属的意见,从不强迫下属去做尚未形成共识的事。他极少发脾气,如他觉得批评人的口气重了些,过后必定会向当事人道歉。据一位“挨训”的员工讲,“波士”(老板)道歉的方式很独特,不是一般的口头说说而已,而是买一只花篮给予他。

正因为马世民富有人格魅力,因此,长实上上下下都非常爱戴他。

从以上可以看出,马世民是一个真正的领导者。领导者与纯管理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不仅能运用职务性权力,以制度来规范下属,更能运用非权力性影响力,以人格魅力来引导人,让下属心甘情愿地追随。作为创业者,要想由小做大,必须设法找到一些领导者来辅佐自己。这首先要求自己是个真正的领导者,具有能吸引人的人格魅力。

李嘉诚深为看重马世民难得的管理才能,为了让他加盟长实,便连马世民的公司一同买了下来。1984年,马世民坐上了和黄集团第二把交椅,任董事行政总裁。接着,马世民又先后出任港灯、嘉宏等公司的董事局主席。

马世民在长实系位高权重,是除老板李嘉诚外最有权有势、炙手可热的人物。

在和黄、港灯两大老牌英资集团旗下,留任的各分公司董事长、行政总裁有数十人之多,他们大部分都是英国人。

马世民曾把李嘉诚的左右手称为“内阁”;评论家说:“这个内阁,既结合了老、中、青的优点,又兼具中西方的色彩,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

领导在提升部属时,千万要记住:不管你喜欢他的个性也好,不喜欢也好,也不管他个性乖戾、孤僻也好,温顺柔和也好,都不必过多地考虑,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以前的工作业绩上,谁的工作业绩好,谁就是提升的候选人。

部属总有能力强和能力弱的,表现出来的形式就是工作业绩有大有小。毫无疑问,领导应放弃选择部属中的弱者,要不然,提拔起来的部属便会给自己带来一大堆麻烦,增加用人的难度。

提拔得当,可以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培养向优秀部属看齐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激励全体部属的士气。因此,领导在决定提拔部属时,要全面考虑后,再确定最合适的人选。提升应讲求原则,不能凭个人的喜好而滥用领导职权。

领导不提拔部属是不对的,光提拔部属也是不对的。用将者必用其才,无才不能成将。领导一定要牢记这一点。

4.让员工安排自己的计划

作为领导者,你必须让员工安排自己的计划,不要任何事情都由你过问,让员工拥有自己的头脑,重要的是弄清员工获得什么结果与如何去获取结果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同时应给予员工足够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自我决定怎样最好地实现你所要求他们达到的结果。当然你不可能完全将员工“做什么”和“怎么做”分离开来。员工在某种程度上也要参与决定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尽管最终承担责任的还是领导者。在决定员工的目标时,你也不可能毫不考虑员工怎样去处理这一问题。但作为领导者,你不要过多干涉员工去做自己的工作,放手让他们去做。只有在一个目标明确,又有充分自由空间去实现目标的环境下,员工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智。如果你规定了他们的工作目标,又为他们划定了许多做事的条条框框,那他们当然就失去了行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培养员工拥有自己的头脑,发挥员工的智慧是大有必要的。

集权与分权看起来是矛盾的,但在企业管理中,两者却可以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既要集权,也要分权。关键是怎样集,怎样分。

三九集团总经理赵新先,1985年在深圳笔架山脚下的铁皮工棚里创办南方制药厂时,只有6个人。赵新先是厂长,若再设两个副厂长,那就成了三个将军三个兵,没法工作了。赵新先没有给自己配副手,而实行领导个人负责的办法。手下5个人,各自独立负责一摊工作,也都没有配副手。

赵新先发现这个办法用人少、矛盾少、效率高,也就长期坚持下来了。直到1992年发展成为一个拥有50多家子公司,包括12家跨国公司的集团时,也没有改变。

在三九集团,赵新先是总经理兼党委书记。总经理下面不设副总经理。配有三个党委副书记,没有专职的,副书记分别兼任一个二级公司的总经理。

在南方制药厂,赵新先是董事长兼厂长,也不配专职副手。4套班子一个人。一个人说了算,这样干赵新先是否会穷于应付?

赵新先说:“我只管50多家二级公司的一把手。而且把权力充分下放给他们。因此,实际上很潇洒。”

在赵新先手下有50多名大权在握的二级决策者。赵新先把六大权力下放给他们:班子组阁权、机构设置权、人事调配权、生产经营决策权、财务收支权和工资奖金分配权。

一个人不可能把什么事情都做好,毕竟你的精力是有限的。部门内大大萧萧各个方面总有照顾不周到的地方。更何况,如果天天如此,一个的身体上经受不住的,迟早会被累垮的。

俗话说的好,巴掌再大遮不住天。整个部门并不是你一个人的,你的下面还有许多不同等级的人,自己把所有的饿事情都做了,那么,其他人又做什么呢?

领导者对权力进行管理的基本特点是与领导者对权力进行管理的内在规定紧密一致,并在领导活动中体现出来的。领导者的权利职能是多方面的,如运筹决策、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等。在领导行使职权的过程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都应是确定的。

在现实生活中,领导者并非总是处在作出决定的最恰当的地位。当他们做出决定时,必须充分依靠员工提供的信息和建议。所以,更为切实的做法是,尊重员工,让员工做出某些决定,让员工承受一些责任。

当然,作为领导者,尊重员工时,也应划清界线,因为有些决定是无法作出的。比如,只应允许他们作出一些在他们责任范围内的决定,而不能作出那些影响其他部门的决定。他们可以在公司的经费计划内决定如何最大限度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如何进行培训等,但他们无权决定公司的某些制度与办公设备应如何处置等问题。

尊重员工,也是对员工的一种挑战。他们必须对自己的决定负责,而提供建议与作出决定两者是有区别的。有时,你也许只需向员工提供有关资料和信息,然后由他们作出最终的决定,如果你将此视为向员工提供帮助,这是十分正确的。当员工碰到困难时,向他们提出建议和解决办法是可行的,是否会被他们接受又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如果你的建议带有强制性,这一决定似乎就是你作出的了,只不过你巧妙地转移了自己的责任。因此不要鼓励员工遇到事就找你。否则,你将背上过重的提出建议、作出决定的包袱,而成为过时的“万能”领导者。当员工带着问题走到你身边时,不能一开口就作出决定,因为有时只有员工才能做出决定,尤其是那些在他们工作范围之内的决定。

如果你要检验员工是否表里如一,最好是离开一段时间,让他们自行其事。很多人也许都有这种体验,当你离开之后,他会轻松地嘘一口气,并开始真正感到自由,庆幸自己终于可以干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了。

很多人与上司相处时,总会感到紧张不安。他们总想让上司高兴却不知怎样去做。同样,当上司离开时,他们反倒能全身心地投人到工作之中,并能从中自娱自乐。没有领导者在场,他们却能更好地作出决定。

作为领导者,你可以离开员工一段时间,尽量给他们留一些自我发展的空间。这样当你回来时,你会吃惊地发现员工在你不在的时候取得了多么令人满意的成绩。离开员工是检验领导者是否成功的最好方式。如果你已经能够培养员工按照你所构想的方式去做,如果你让他们真正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如果你能让他们自行其事,那么,当你离开的时候,所有的一切可以照样圆满地成功完成。

作为领导者,你只需为员工指引方向,而且这一方向不应在三个星期或三个月内就做出改变。即使出现一些问题,你的员工也应该像你一样妥善地处理。当然,如果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那他们不可能自行其事,必须报告于你。

当你离开时,员工们也许有些不太习惯,或许有些想念你。当你回到他们身边,他们会集中精神向你展示自己所实现的东西。因此你的回归,又变成了他们表现自己及证明你的权威的机会。

让员工拥有自己的头脑,其前提是你必须充分相信和认可他们。你给予他们的自由空间越大,他们做的事情就越成功。当你真诚地信任员工时,如果他们对你安排的某一工作确实无法胜任,他们会主动说出并要求另换一个更合适的人选,这实际上是对你的一种负责,这比勉强答应,但最后将事情弄得一团糟的员工更加诚实而有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