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听历史学家讲故事:人生路上舍与得
26665600000043

第43章 学会选择,懂得放弃(6)

蒯通退出后,韩信想:“我以前追随项羽,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且项羽对我言不听,计不从。可是刘邦却不嫌我曾经跟随过项羽,还授予我将军印,让我统率数万精兵,衣食住行都非常优厚,甚至用他的车子载我,给我穿他的衣服,把他的食物分给我吃。古人常说:‘乘人之车载人之患,衣人之衣怀人之忧。食人之食思人之事。’如今汉王又把我封为齐王,倘若我负德,则必定会招致祸患。再者,以我擒魏豹、平赵、定燕、灭齐的卓越战功,汉王又怎么可能有负于我呢?”想到这里,他便下定决心追随汉王刘邦。

蒯通走后,一直在等着韩信的回信儿,一连几日都没有等到,于是他就来找韩信,劝说道:“聪明的人往往能够当机立断,倘若遇事总是迟疑不决则会坏了大事。对于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过于精打细算,必定会遗忘天下大事;而倘若一个人具备了足以预知事情变化的智慧,却由于缺乏付诸行动的决心,则将会给百姓带来祸端。因此说: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虫之致蜇;良骥之蹋躅,不如驽马之安步;孟贲(战国大力士之名)之狐疑,不如庸夫之至也;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喑聋之哑语也。此言贵能行之。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愿将军速做决断。”而此时的韩信,任凭蒯通怎么劝说都不再听了,他下定决心不背叛汉王。所以对蒯通说道:“先生您不要再说了,我已下定决心跟随汉王。先生不要多虑了,我有这么多的功劳,又对汉王那么忠诚。汉王一定不会负我的!”蒯通听后,知道他主意已定,便不再说什么了,而是告辞退出。

不过,事情不像韩信想象得那么好。刘邦取得政权建立西汉,天下稳定后,韩信并未因其显赫的功劳得到刘邦的信任,相反,他却是备受猜疑,最后被吕后借故杀害,临刑前,韩信仰天长叹道:“真后悔当初没有听从蒯通的劝解啊。如今我却中了一个女子的奸计,难道这不是天命吗?”

就个人才智而言,无论是刘邦,还是项羽,都不比韩信强多少,倘若韩信当时称王,三足鼎立,最后的天下是谁的还真是不好说。然而,面对蒯通的极力劝说,韩信先是犹豫不决,后来倒是下定决心了,但却不是正确的决断。因此他最终身首异处。真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所以说,优柔寡断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果断地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够为成功勾勒一笔浓墨重彩。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决断显得更为重要。善于决断能使社会各类资源诸如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信息等要素达到最佳的组合,从而产生绝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反,倘若决断是错误的,则不仅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和损失,而且还可能会带来灭顶之灾。在风起云涌的经济大潮中,许多盛极一时的大企业的兴衰与成败,如郑州亚细亚集团、深圳巨人集团等大型企业的湮没,很大的原因都是决断的失误。所以,作为一名决策者,一定要善于决断,在关键时刻不可优柔寡断。要果断地做出正确的决策,惟有如此,才能不断发展。

人生亦如此,总会有许许多多的决断在等着你,一个人人生的成败同这个人的性格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历史的经验以及生活中的无数事例告诉我们,优柔寡断者往往碌碌无为。

生命很快就过去了,一个时机从不会出现两次。必须当机立断,不然就永远别要。

——罗曼·罗兰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从容不迫地谈理论是一件事,把思想付诸实行——尤其在需要当机立断的时候,又是一件事。

许多事物的契机,常在一瞬之间,稍纵即逝。一个人,倘若缺乏敏锐的头脑,在需要立即决策的问题前犹豫不决、思前想后、顾虑重重,则往往会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从而造成原本可以没有的损失。所以,我们在机遇面前要善于果断决策,果敢拍板,这一点对于领导者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东汉末年,政局****,群雄四起,割据州郡。当时的袁绍曾占据青、冀、幽、并四州,号称“四世三公”。他地广兵众,手下谋士众多,且将领个个能征善战,实力可谓首屈一指,众人皆认为袁绍是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可是,我们都知道,事实却并非如此。袁绍本人虽然很有谋略,且英勇善战,但是当一些需要决策的问题摆在眼前时,他却无法及时做出决策,因此总是错失良机,他这种难决大策的致命弱点使他在官渡之战中惨败于曹操之手。并且从此一蹶不振,抑郁而死。

袁绍在第一次兴兵讨曹时,曹操战败后退军黄河以北,然后,曹操乘势率军去讨伐刘备,这时许昌兵力空虚。谋士田丰见有利可乘,赶忙去劝袁绍再次起兵进攻许昌,可是,此时的袁绍却以孩子有病“心中恍惚,恐有不利”为借口,对田丰的正确建议不予采纳。田丰听后,气得把手杖敲得震天响,他连声叹道:“这千载难逢的时机,他居然用婴儿有病来推搪过去,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看主君的大势已去,实在是让人痛惜啊!”

再如官渡之战的相持阶段,许攸曾抓住曹军的一个信使,并且从该信使身上搜出了曹操写给苟或的催粮加急信,许攸立即向袁绍献计道:“曹操屯兵官渡。同我军相持已久,倘若趁许昌空虚之时,派军队前去夜袭。那么,许昌必定会被攻下,而曹操也会被我们俘获。如今曹操的粮草已经紧缺,实在是千载难逢的时机,一旦我军两路夹攻,则必定能够获胜。”对于许攸的计策,袁绍却并不认同,他认为:“曹操本人诡计多端,这封书信必定是他的诱敌之计。”因此,他坚决地拒绝了许攸的建议,于是,官渡之战使袁绍大伤元气,成了他永远无法挽回的遗憾。假如那时的袁绍能够当机立断,及时采纳许攸的建议,从而不贻误战机,则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就像曹操所说的:“若袁绍用子远言,吾事败矣。”由此看来,当断不断,虽然当下似乎更稳妥些,但其实却潜伏着无穷的隐患。

袁绍对刘备也曾多次刀下留人,最终导致养虎为患。白马之战中,袁绍听说斩其大将颜良的人是关羽,颇为恼火,谋士沮授趁机让他除去刘备。于是,袁绍把刘备叫到跟前,说:“你兄弟斩杀了我的一员大将。你必然摆脱不了干系,为什么还要留你呢?”说着就命左右把刘备推出斩首。刘备毫不慌张,而是从容说道:“天底下长得一样的人多的是。难道说凡是红脸长须的人就都是关羽不成?明公为何不调查一下呢?”袁绍听后,便责怪沮授说:“我因为误听了你的话,险些误杀好人。”于是请刘备到上帐坐谈,共同商议报颜良之仇。没多久,关羽又把他的另一员大将文丑斩于马下,于是谋士郭图和审配慌忙进入帐中对袁绍说:“这次又是关羽把丁文丑杀了,刘备却徉推不知。”袁绍一听便大骂刘备,并命手下马上将刘备拿下问斩。这时的刘备依然辩称说:“袁公啊,曹操一向都对我有成见,今天,他知道我在您这里,担心我帮助您,因此故意让云长去诛杀您的大将。他断定您得知后必然大怒。于是便可以借您的手杀了我。还请您好好想想吧。”袁绍信以为真,又反过来责备那些谋士险些让他担当害贤的恶名。就这样,袁绍两次欲杀刘备,却都最终没有杀他,反而怪罪自己的谋士。如此这般当断不断,谋而不决,不失败还能有什么呢?

谋而不决,等于无谋;决而不断,等于无决。要想成大事,就必须得统揽全局,成竹在胸,要善于谋划,更要善于决断。对于看准的事情,一定要力排众议,果断决策。而不要被一些闲言碎语牵绊住手脚,更不能人云亦云,墙头草永远只能随风摆。

很清楚,前途并不属于那些犹豫不决的人,而是属于那些一旦决定之后,就不屈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

——罗曼·罗兰

量力而行,正确抉择

不要只有匹夫之勇,凡事应量力而行。

无论做什么事情,仅有勇气是远远不够的,一个总是不切实际地高估自己能力的人,最终将会变成不知深浅、好高骛远、莽撞逞能的人。因此,无论是谁,无论何时,也无论做什么,都必须量力而行,作好抉择。能做且有能力做的事情,自然应毫不犹豫地去做;不能做且也无能力做的事情,不论它具有多么大的诱惑性,也不能去做。倘若一味贪图眼前的名利,而不做长远的打算,就很可能给自己带来无穷的麻烦和烦恼。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云集响应,一时间,反秦的起义此起彼伏。此时的东阳县(今安徽省天长县)有个名叫陈婴的人,担任此地令史,为人做事小心谨慎,以德善著称于当地。

各地纷纷起义的时候,陈婴却担心生祸事,于是便隐于家中。此地有一位外号为李大胆的壮汉,二十多岁年纪,脾气鲁莽火暴,且有点拳脚功夫。他向来不务正业,常常喝酒闹事。一次因打了当地富人之子而被抓到县衙挨了一顿板子,之后一直在家里休养,一个多月后稍有好转,走出家门散心时听到了全国纷纷起义的传言。这下,李大胆欣喜若狂,他当晚便操刀杀了县太爷,然后召集了数千名小流氓,也举起了造反的旗帜。然而起事总应该有个头目,李大胆倒也颇有自知之明,他认为自己是一介莽夫,不可担此大任,于是就想寻一位有才学的人,结果就想到了陈婴。于是他们一伙人来到陈婴家。起初,陈婴并不答应,然而迫于他们的威胁,最终勉强答应做了这头目。

乡里人平时多受陈婴恩惠,一听说陈婴领导大家起事,便纷纷前来报名,短短几天的时间里便召集到了两万多人。声势如此巨大,众人纷纷建议陈婴称王,并很快为其取名东阳王。面对如此殊荣,陈婴犹豫不定。陈婴的母亲对人生社会祸福有不少经验,她听说此事后,坚决反对。她说:“孩子,咱们家祖上都无达官之人,而你身为一名小吏却要称王,这并不是什么好事情。名声太大容易招致祸患,更何况时下局势****不堪,在形势未明之时称王,招致祸患的概率比平时更大。依我看,还不如去投奔依附别人,倘若事成,你可得显贵;事不成,也好脱身。万不可强出头啊。”陈婴认为母亲的话非常有道理,于是坚决反对称王称帝。尽管如此,他还是坐在首领的位置上。

陈婴被推做首领后,始终没有放弃辞掉该职位的心思,就在他日夜为此事烦恼的时候,收到了项梁的一封信,邀请他一同讨伐暴秦。陈婴眼前一亮,他认为机会来了,于是马上召集各位将领,说:“项梁乃将门之后,项羽有千夫之勇,我们归附他们应该会有好前途。”众人也认为有道理,于是就去投奔了项梁、项羽的军队。至此,陈婴终于卸掉了众人要他称王的包袱。

倘若陈婴贪名图利,理智被野心所掩盖而盲目称王的话,可能会得到一个无关紧要的“东阳王”的称号,但是事情的结果却很难预料。也许这些污合之众们可以称霸一时或是称霸一地。然而,由于其阶级、思想、文化的局限性,势必会被他人歼灭。到那个时候,性命将会危在旦夕,可见,这绝非明智之举。

后来,陈婴投靠项梁后,被封为上柱国(相当于相国),一直陪侍楚怀王左右。直到刘邦统一天下后,他也依然被封为堂邑侯,显贵一生。

陈婴母子能够客观分析自身的能力和时下的局面,从而做出正确的抉择——坚决不称王,从而一生都没有什么大风险。人们行事亦如此,能做的事就做,不能做的就不做。倘若一味贪图荣华富贵,而不管自己是否有担当此任的能力,则后患无穷!

如果你不是猎人,却偏要去追猎禽兽,结果只有两种,不是白费力气,就是被禽兽所伤。就像当今社会中的许多人,自己对某行业知之甚少,只听说该行业红火,就立马投身其中。在遭遇失败后,他们不是反省自己专业能力的不足,而是抱怨时不我与。俗话说:“没有弯弯肚,不吃镰刀头。”对于很多人而言,他们不是没有成功的机会,而是他们很不明智地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行业,以己之短来击彼之长,如此一来,要想不败下阵来恐怕是难上加难。

懂得明哲保身的人,不仅要知其可为,更要知其所不可为。《围炉夜话》中讲到:“立业无论大小,总要此身做得来。”也就是说,在决定从事哪一行业前,务必要先衡量一下自己的性情、兴趣以及能力,看看自己是否适合该行业,而不能只从行业的大小来评定。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大材小用和好高骛远都不可取;盲目自信和随波逐流亦不可行。一定要给自己准确定位,从而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位置,使岗位同能力相匹配,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人生就是由一个个的选择组成,而一旦作出了选择,就无异于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因为惯性的力量会使你做出的这一选择不断地进行自我强化,这样,你就不会轻易摆脱该选择,因此,我们在做出选择前,一定要首先衡量一下自己的实力。凡事要量力而行,只有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事情,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优势,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

为了试图做某些做不了的事,人们常常忽视了他们能做的事情。

——埃德加·豪

小不忍则乱大谋

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应斤斤计较眼前的得失,要有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

西汉初年,北方的匈奴首领冒顿杀父自立为王,以力自威,这让邻国东胡极为震撼。为了限制匈奴的发展,东胡国不断挑衅,企图灭掉匈奴。